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小学语文人教统编版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基础卷)

说明文阅读。

动物的奇特“语言”

    ①人类的信息交流离不开语言。那么,动物有没有“语言”呢?常言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所谓动物的“语言”,一般是指同一种动物之间为了种群的生存和发展传递信息的动作、气味和声音。

    ②动物的动作是一种常见的“语言”。例如,鹿科动物的小尾巴反面是白色的,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就会把尾巴撅起,露出反面的白色,像摇动着白色的“信号”,在绿色丛林地带非常显眼,可以告诉自己的同类:跟我来,快逃跑。工蜂发现蜜源后,会通过圆形舞或“8”字摆尾舞把蜜源的距离和方向告诉自己的同伴。

    ③气味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例如,人们在小狗身上抹上母猪的尿液,母猪凭着这种体味信号,会把小狗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哺育;雄羚羊求偶时,也要靠嗅觉来识别雌羚羊。

    ④当然,动物的声音更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根据研究可知,猪有23种声音信号,狐狸有36种声音信号,而阿拉伯狒狒发出的声音信号竟然不少于40种。在模拟声音能力方面,一种叫“库科尼亚”的鹦鹉会“说”上百个单词和几十句话。

(1)、“动物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这篇短文是(    )的。
A、先总述再分述 B、先分述再总述 C、按时间顺序叙述 D、按空间顺序叙述
(3)、联系短文内容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动物的“语言”不包括动作。

②鹿科动物遇到危险时,会发出白色的“信号”。

③雄羚羊求偶靠嗅觉识别,是会发出声音的“语言”。

④动物的“语言”有警告、识别、求偶等作用。

(4)、第②段画线的部分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太好啦!大好啦!”听妈妈说,我家的电脑可以上网了。我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电脑网络这个新鲜玩意儿,到底是怎样的呢?爸爸告诉我,电脑网络如同一个遍布全球的蜘蛛网,把每个国家、每座城市甚至每个家庭都连在了一起。进入网络,就好像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可以迅速找到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可以用电子信箱和全世界的小朋友建立联系,还可以进行网上购物。有了网络,五湖四海的人随时可以交流,咱们的地球就变成了一个小村庄。

    网络真的这么神奇?我带着好奇心,迫不及待地叫妈妈打开电脑,进入一个卡通网站,不一会儿,孙悟空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米老鼠、唐老鸭、花木兰、黑猫警长,都笑眯眯地看着我,还伴着音乐做着各种有趣的动作。“真神了!”我不由得赞叹起来。

    妈妈还带我访问了其他一些网站,里面的内容太丰富了:有体育新闻,有动物天地,有科技博览,还有音乐欣赏……真是应有尽有。我感到地球一下子变小了,知识的大门向我敞开了。

    妈妈还教我发电子邮件。我试着给远在国外的表姐发了一个贺卡。站在一旁的爸爸对我说:“过去寄一封信,对方要好几天才能收到,多慢啊!现在发一个电子邮件,对方几秒钟就能收到,真快啊!”妈妈说:“是呀,发电子邮件还能节约纸张、保护环境呢!”

    我恋恋不舍地下了网,心思还在那新奇的网络世界里!爸爸说:“今天用到的,只是网络功能的一点点,网络还有很多很多用处呢!”我听了更加喜欢这个新朋友了。

课外阅读。

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

①在有些人印象里,故宫就是雄伟壮丽、举世无双的紫禁城建筑;而在另一些人的脑海中,故宫等同于奇珍异宝,本身就是一个藏宝之所。

②这些认识都有依据,但不全面。故宫古建筑与故宫珍宝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然而在长达491年中有明清两代24位皇帝在故宫生活与执政,清宫遗存的这些文物藏品,又与古建筑、与宫廷历史文化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把故宫古建筑、文物藏品及宫廷历史文化联系起来,故宫就是一个文化整体。所谓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也就是说故宫的遗产价值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

③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来认识。从空间来看,紫禁城的千门万户,院藏的各种文物,以及宫殿与文物藏品后面曾发生过的人和事,种种秘辛内幕,宫廷的文化生活,是一个鲜活的统一体。很显然,离开了宫阙往事,没有了附着其中的历史内涵,那些宫廷旧藏的意义和价值势必受到影响。 同样,要保护完整的故宫,不只是72万平方米以内的紫禁城,还要保护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一些明清皇家建筑,以及它的保护区、缓冲区。从时间来看,故宫藏品虽为清宫旧藏,但其中文物则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各主要门类,而且反映了五千年的文明史。又以紫禁城为例,它虽然建成尚不足600年,但却是中国几千年来宫殿建筑的集大成,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官式建筑的结晶和典范。

④正是基于对故宫是个文化整体的认识,故宫学的学术概念才得以形成并提出。故宫学是以故宫及其丰富的收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故宫学不仅把故宫古建筑、宫廷文物珍藏及宫廷历史文化当作一个整体,而且还包括了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的80多年历史。故宫文化的这一整体性,也使流散在院外、海外、国外的清宫旧藏文物、档案文献、宫廷典籍,都有了一个学术上的归宿。基于此,两岸两个故宫博物院在学术研究上的交流与合作就是不可避免的,人为的阻隔只能是暂时的,事实上这种交流也在不断地发展。今年2月中旬与3月初,两个故宫博物院院长互访,商谈交流合作事宜,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不仅是两院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两岸同胞的福祉,也是故宫价值得以进一步发掘、故宫学研究提升到新的水平的极好机遇。

⑤把故宫当作文化整体看待,其实质是文物保护理念的不断提升。对故宫人来说,还要注意正确认识、妥善处理故宫保护与博物院发展的关系。

(原载 2009 年 3月 19 日《文汇报》,选文有删减)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眼镜的“进化史”

佚 名

眼镜是玻璃国的“公民”。公元1世纪,世界上第一片眼镜镜片——单片镜是用绿宝石制作而成的。那时,眼镜的原料加工不易,价格昂贵,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到了13世纪,真正的眼镜才出现,它主要是用玻璃水晶制作而成的。有了眼镜,人们却不知道怎样戴它,有人把它缝在布帽子上,有人把它装在铁圈里,还有人把它镶在皮带上。

又过了两三百年的时光,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 , 到了16世纪,出现了安上手柄的长柄眼镜和夹在鼻子上的夹鼻眼镜。那时,人们购买眼镜是到眼镜店里自由挑选,并没有经过眼科大夫的检查,眼镜度数不太精准。

现在有一种隐形眼镜,没有镜框,也不用架在鼻梁上,它是紧贴着眼球的一种镜片,方便美观,但这种眼镜戴的时间过长容易引发干眼症。尤其是儿童的眼睛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并不适合戴隐形眼镜。

眼镜“进化”至今,始终为人类的视力服务。出现近视以后,是否需要马上戴眼镜呢?医生建议,在早期度数比较小的时候,如100度以内,可以不戴,平时保持合理的用眼习惯即可。但是,如果近视的度数达到200度以上,就需要及早看医生。

科技日新月异,眼镜将逐渐变为多功能的高科技产品。如现在已推出的“智能眼镜”,它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别方向等。未来还可能出现“食品识别眼镜”“坐姿监督眼镜”……“智能眼镜”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拭目以待!

(根据高士其《谈眼镜》及其他材料编写)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