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汉川市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口罩,为呼吸道设防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最基本、最廉价、最有效的武器,莫过于口罩了。

    新型冠状病毒最主要的是通过病人的飞沫传播,咳嗽、喷嚏、高声喧哗、日常呼吸都会产生大大小小的飞沫,从而导致疫情蔓延。

    咳嗽能把肺中的空气压缩为1米多长的喷射流,携带着3000多个细小液滴,以20多米每秒的速度脱口而出。喷嚏则更糟糕,每次将4万个细小的液滴,以超过12级飓风的速度猛烈喷涌而出。飞沫直径一般小于100微米,携带着数以亿计的病毒在空气中悬浮、飘散、游荡,远达10余米,长达数小时。

    如何为呼吸道站岗放哨?如何切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链?那就要靠“口罩”了。

    市场上的口罩可谓五花八门。棉布口罩、活性炭口罩、杂色口罩……但并非都是预防疫情的合格之选。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两款主流口罩吧。

    N95,这是2003年抗击SARS后一战成名的口罩“王牌”。N代表非油性颗粒物,譬如炒菜的油烟就不在防护之列。95则代表过滤0.3微米颗粒物效率不低于95%。最小的飞沫直径也有1~5微米,因此N95口罩就能成功地“御敌于国门之外”。

    N95口罩虽然高效可靠,却并非所有人在所有时刻都适合佩戴。研究表明,佩戴N95口罩时,吸气和呼气的阻力分别增加26%和22%,呼吸很难自如。连续佩戴N95口罩4小时后,空气交换量减少37%。能引起疲劳、头晕、头疼和热应激,在从事体力活动的情况下更容易造成呼吸困难。因此对于心肺功能较弱的人,选择佩戴N95口罩时不可不慎。

    另一款“主力”口罩,那便是成本低、舒适性强、普及程度高的医用外科口罩。它由三层无纺布组成,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吸水层。它虽然没有达到N95的防护标准,但对飞沫和微小颗粒物仍然有很好的阻隔和过滤作用。因此对于公共场所的日常防御,外科口罩应该足够了。

    佩戴口罩要求正确规范的方法。先用清洁的手将它扣在口鼻上,依次把下面和上面的橡皮筋拉伸,套在脖子和头部上。接着用两手的食指从内到外按压铝制鼻夹,使它和脸部起伏一致,并精细调整边缘,让口罩和脸部严丝合缝,达到无泄露的气密状态。当我们呼吸和说话时,能看到口罩相应的微小起伏,就表明佩戴正确无误了。

    口罩必须及时更换。医用外科口罩的使用时间一般为4小时,然后弃旧易新。换下的口罩切忌随手乱丢,应喷洒酒精消毒后再投进专用或有害垃圾桶。

    几乎任何一种防疫指南都不提倡口罩的重复使用,但在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普通人居家生活中,如果“出门打个转”就要扔一个口罩,也未免弃之可惜。因此,在日常环境下使用时间较短且未曾污损的口罩,应该允许重复使用,最好经过日晒、臭氧或紫外线消毒。

《百科知识》2020年6期有删改

(1)、上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戴口罩的原因,口罩的、口罩使用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
(2)、细读全文,选出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意的一项(   )
A、如果不戴口罩,咳嗽和喷嚏很容易传播病毒;而且喷嚏比咳嗽更厉害。 B、95则代表过滤0.3微米颗粒物效率不低于95%。对于暴露在病毒环境下以及密切接触患者的医护人员来说,N95口罩是久经考验的“忠诚卫士”。N95口罩虽然高效可靠,却并非所有人在所有时刻都适合佩戴。 C、医用外科口罩的使用时间一般为4小时。如果使用时间较短且未曾污损的口罩,可以允许重复使用,最好经过日晒、臭氧或紫外线消毒,为了不浪费,可以不断地重复使用。 D、换下的不用了的口罩,要先消毒,再投进专用或有害垃圾桶。
(3)、一位老爷爷有点小咳嗽,为了呼吸顺畅,老人没有戴口罩。请你运用上面文章里的知识,劝说老人带上口罩。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阿长与《山海经》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窗前的母亲

肖复兴

      ①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②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③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着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⑤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了我们。那时候,我们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候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是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⑥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子一棍子,没枣子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⑦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过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⑧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那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⑨当然,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喧嚣时代,诗歌何为?

陈劲松

       ①在21世纪的今天,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载体,或许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的发展以及审美取向的变化,逐渐面临边缘化的境遇。一方面是追求诗歌精神的终极关怀,另一方面则是越来越喧嚣的世俗诱惑;一方面是回归古典的儒雅情怀、物我两忘的传统气度,另一方面则是写诗者多于读诗者的残酷现实。诗歌就在这种两难境地进退维谷。然而,诗歌在当下的文学视野中真的就渐行渐远,在日益高涨的城市化进程中真的就不堪一击了么?

       ②不必讳言,当下诗歌的确存在一些问题。诗人圈子化、作品浅俗化,即是例证。过分的炒作与包装、不时爆出的抄袭丑闻、哗众取宠的行文艺术,诸如此类,让本应圣洁的诗坛一片乌烟瘴气,而诗歌,这原本富有生命的艺术载体,也随之变得苍白无力而又缺乏灵气。由此造成的后果之一是,当下文学存在一个引人深思的诗歌误区:将诗歌陌生化、边缘化;将诗人妖魔化、另类化。

       ③对此,我的看法是,人间自有好诗在,对于诗歌的当下和未来,虽不能盲目乐观,也不必过于悲观。就中国当代诗歌来说,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程。尽管每一个时期的精神氛围和物质载体有着明显区别,但诗人们的写作取得了瞩目成就,却是勿庸置疑的事实,在几代诗人的努力下,中国当代诗歌逐渐臻于成熟和完善。

       ④透过被时代喧嚣遮蔽的诗歌景象,我们看到:真正的诗歌应该是也必然是生命的宣言、生活的自白,诗意地阐释着人类生命,诗化地阐释着真实生活;真正的诗人应该是也必然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清醒地守望着整个世界,守望着全部人类。诗歌之为诗歌,是因为它“从生活出发,从心灵出发,直抵人世间的那种渺小、虚无、道德、悲悯和感伤。”1985年,诗人罗伯特•佩恩•沃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授予“桂冠诗人”称号之后,他在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记者的访谈中说了一句话:“诗歌就是生活。”我对此的理解是:因为生活里有一种巨大无比的潜在力量,给诗歌带来一种无法妥协的勇气与激情。使得在诗人眼里,诗歌就是我们周围的一切,就是我们的心灵和大地,就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

       ⑤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之上”。既然“诗歌就是生活”,那么就让我们的诗人们,在这个喧嚣时代的生活中去发现诗意,寻觅诗情,写出一首自己生命的大诗,进而保持诗人应有的尊严、复活诗歌曾经的荣光吧!

(选自2013年2月2日《新华副刊》,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据悉,《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有五大亮点。

    首先是诗词内容的进一步拓展。入选节目的诗词从《诗经》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中国文学史。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节目用这些最热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热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

    一是赛制升级。本季节目增设具有“一对一”对抗的“飞花令”环节。节目借鉴了古人的诗词之趣,每场比赛增设一个关键字,由场上选手中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第一名,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擂主。

    三是舞美设计全面升级。3600平米演播室搭建绚丽水舞台,波光粼粼中倾听诗意入生。多种超炫大屏幕意境与诗词完美融合,视觉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百人团答题时大屏幕配合万箭齐发,营造紧张的竞赛氛围。

    四是百人选手团的构成更加多样化。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一百多位选手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各个行业,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儿童,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农民,还有在中国学习工作的外国留学生,一百多颗热爱诗词的心,一百种不同的人生他们将通过比赛,绽放风华。

    五是新媒体互动更加深入融合。《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将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实现节目播出时电视观众利用手机与场上观众同步答题,观众也可在网终互动社区讨论诗词,表达观点,增加节目的参与感。多媒体互动为全国观众奉缺“全民的诗词文化盛宴”。

    节目邀请康震、王立群、蒙曼与郦波等四位观众喜爱的文化专家担任嘉宾,在与主持人董卿的交流中,为全国电视观众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感悟到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