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2020届绥德中学高三语文第六次模拟考试试卷
众所周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对知行关系的总体概括。“知行合一”的具体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在动态之维,它意味着先天的“良知”通过“行”的过程,逐渐形成比较自觉的意识。“知行合一”同时涉及“知”和“行”之间的互动,在这一意义上,一方面,行要由知加以引导以取得自觉形态:没有知的引导,行往往无法摆脱盲目性;另一方面,知必须落实于行—知而不行就等于未知,真正的知需要通过落实于行而得到体现。
从知和行相互统一的角度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便可以注意到,这一观念对把握、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有其理论上的意义。就“知”而言,讨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内涵的理解,包括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血缘意义上的自然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区分开来,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有可能的条件和前提,等等。
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现成的存在形态,它需要通过实践过程加以构建,所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表明了这一点。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总是会涉及经济生态、安全等不同方面。从经济上说,促进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合理互动,形成有序的经济运行模式,包括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等。这一切表现为经济层面人类命运共冋体构建所有可能的前提。从生态上说,以温室效应的控制、环境的保护等为指向的生态关切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在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面前,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全球不同地区的共同努力才能加以建构。在人类安全问题上,一方面,需要反对单边主义,避免仅仅从特定国家和地区的需要出发,罔顾全球性的安全关切;另一方面,又应当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真正的全球性安全格局的形成,离不开以上的双重努力。同时,在历史的行化过程中,基于多样的历史背景,人类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形态,从文明形态之间的关系看,其中任何一种文明形态,都不应被赋予主导性或绝对的优越性,相反,需要从宽容、尊重多样性的角度来对待文明的不同形态。对文明差异和多样性的这种尊重和包容,也是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从人类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这里又涉及多样前提,包括合理面对文明发展与科学的关系,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另一方面,科学本身如果缺乏引导和控制,也可能导致负面的结果。科学应当造福人类,而不是对人类发展构成威胁。今天,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晨,但科学的发展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其结果也难以完全预知,如何通过调节、引导、控制,避免科学技木可能产生的负面结果,使之能够造福人类,并进一步引向和谐的人类共同体,无疑也是今天在实践层面上需要关注的问题。这里既涉及“知”,也关乎“行”,心学中的“知行合一”观念,则为理解和处理以上问题提供了思考的背景。
(摘编自杨国荣《心学视域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一:
近日有网友发帖,直指西安图书馆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阅览室上演“空城计”,培训班“抢地盘”,三年没有任命馆长,甚至利用场地进行收费培训等。
全国的市级图书馆中遭遇类似尴尬的,并非西安图书馆一家。当下社会变革日新月异,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逐渐失去吸引力,“立身之本”受到猛烈冲击;与此同时,部分图书馆或多或少存在人浮于事、功能单一、馆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可谓充满内忧外患。
面临着困境,许多市级图书馆开始寻求突围之道。许多图书馆开始不仅在提高藏书质量、提供信息共享方面做出努力,而且在社区教育和文化塑造方面的介入也日益紧密。
(摘编自2010年11月4日“人民网”《网络调查图书馆生存状况:陷入转型之困》)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人民网”)
材料三:
社区图书馆覆盖率达90%,部分却“根本无法坐下来看书”。
记者来到成都市岳府社区,一位工作人员打开了图书馆:不足10平方米,贴墙放着两排书,多半是历史、养生类等。空间逼仄,环境脏乱,根本无法坐下来看书。“图书室主要针对社区成年人,但很少有人来借书。”
浙江省图书馆副馆长刘晓清认为:长久以来,社区图书馆缺乏主动宣传的意识;政府的鼓励与扶持未能形成长期的制度保障,一些社区图书馆也因此无力自我更新和完善;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影响了社区图书馆的正常运行,让其流于“阅览室”的浅层职能;图书馆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居民的阅读意识也需要提升;社区图书馆的业务还相对单一,很多社区图书馆还仅仅停留在书籍借还这一项业务上。
社区图书馆是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末端神经,如果仅靠自给自足,显然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需求。从2003年起,在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的推动下,一张囊括市图书馆、区县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的“大网”逐步建立。通过杭州图书馆的“一证通”体系,只需登陆杭州图书馆的系统,就可以借到这个城市任何一个纳入体系的图书馆的书。点击“预约”,需要的书籍就会在3天内到达距离读者最近的社区图书馆。
(摘编自《社区图书馆可别成摆设》,原载2013年7月25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几年前,李岩为追求理想,在北京海淀区创办了自己的私人社区图书馆——“第二书房”。今年7月,第二书房被评为北京市“十大阅读示范社区”。
“能支撑多久?是否可以长期做下去?”李岩一直在问自己。他的头等大事就是寻找复制模式,“只有连锁,才能活下去。”“第二书房”目前的运营方式是会员制,888元/半年。“如今已有100 多位会员,这是目前书房唯一的收入。”很明显在房租达到5万元/月的橡树湾社区,会费收入不足以支付房租。除了房租,还有购书经费和员工工资在等待着李岩解决。
对于私人图书馆遭遇的系列难题,中国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柯平教授认为,从政府层面,应该对私人图书馆实行宏观管理、政策支持,发放文化经营许可证并实行减免税收的政策。
(摘编自《私人图书馆成长多烦恼》,原载2013年12月16日《工人日报》)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