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性学习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日照市2020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一模)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11月3日,中国奥委会正式致函国际奥委会,提名北京市为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城市。2014年7月7日国际奥委会在瑞士洛桑宣布完成对2022年冬奥会申办城市的初选,并根据规则选出三个候选城市:中国北京、挪威奥斯陆和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

    材料二:2015年3月28日下午4点,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在北辰洲际酒店举办新闻发布会,国际奥委会委员、评估委员会主席亚历山大·茹科夫,奥运会执行主席克里斯托弗·杜比出席了发布会。茹科夫称,在5天的考察工作中评估团问了150多个问题,与北京奥申委进行了热烈讨论。所有评估成员都非常赞赏北京奥申委充分吸收了国际奥林匹克2020规程的精神,非常高兴看到2008年的奥运遗产在申奥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6月初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经实地考察后,公布了对候选城市的评估报告。

    材料三:2015年7月31日17时57分,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在吉隆坡举行,投票选出2022年冬奥会举办城市,经过85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投票,北京以44:40击败对手阿拉木图,赢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时任北京市市长王安顺,中国奥委会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张家口市市长侯亮与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签订了《主办城市合同》。

(1)、用一句话概括上述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某机构为北京冬奥会征集对联,请尝试补出下联。

上联:盛世中华,冬奥会龙吟虎啸

下联:

(3)、下图是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请结合画面说明其创意。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远去的吆喝声

孙德国

       一个秋日的午后,风无情地撕扯着路边杨树的树叶,树下一地金黄。

       我正坐在窗边的办公桌前翻阅卷宗,突然从窗外飘来一声悠长的吆喝声:“磨剪子来戗菜刀……”声音被风吹得断断续续,但听起来却是那么熟悉亲切!我急忙站起身探头向窗外望去,儿时飘荡在农村的吆喝声顿时在脑海中响了起来……

       那时农村集市稀少,农户中缺少的物品大多是从走街串巷的小贩那里换来的。小贩们一般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大街上一叉腰,脖子上搭一条毛巾,扬起脖子大喊起来,那声音抑扬顿挫,韵味十足。

       孩童们只要听到大街上的吆喝声,顿时像注射了兴奋剂一样,不约而同从各自家中窜出来,瞬间把小贩的车子层层包围,咽着口水盯着那货筐里的东西。

       记得有个卖油条的老人,他衣衫黑亮,骑着一辆加重的自行车,车后封着一个红荆条编成的筐,筐里装满了油条。只听他在大街上吆喝一声:“卖果子哩!”声音不高,但极具穿透力。孩童们闻讯便从家中窜出来,跟在老人身后,盯着筐中的油条,贪婪地吮吸着油条飘出的香味儿。要是看到谁家用麦子换油条吃,准会羡慕地回家向父母报告。看到老人卖完油条后用沾油的手往头发上一抹,头发打着绺,油光锃亮。老人从村东走到村西,孩子们也默默地从村东跟到村西,直到老人跨上自行车,渐行渐远,才怅然若失地各自回家。

       最萦绕心间的还是那卖货郎的吆喝声。卖货郎手推一辆小推车,上面用铁丝缠绕成网状的笼子,笼子里面放着针头线脑,大碗里盛着孩子们最喜欢吃的糖稀(用玉米熬成的很黏的糖),笼子外则挂着五颜六色的欢喜团(一种用糖粘成的大米球),着实惹人眼馋。货郎把小推车放下,手中拿一面拨浪鼓,极有韵味地一摇,然后亮开嗓门,“洋火洋线,针头线脑,拿烂鞋来换糖稀来……”

       婶子大娘们听到吆喝声,应声而出,一边拉着家长里短,一边围着货郎挑火柴和五颜六色的针线。孩子们则直勾勾地盯着货郎车上悬挂着的欢喜团和货笼子里的糖稀。有的小伙伴终于禁不住诱惑,拔腿跑回家中,向父母要只穿破的露脚指头的布鞋,怯生生地递到货郎手中。货郎就会用细细的两截高粱秸秆伸进糖稀碗中快速搅拌,眨眼间一团发红的糖稀递了过来。换来糖稀的小伙伴骄傲地咧着嘴舔着糖稀,就像“皇帝”一般,有着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如发号施令,其他小伙伴此时都会心甘情愿地“俯首称臣”。因为表现好了可以得到“皇帝”的奖赏——舔一口糖稀。也有的只能在一边眼巴巴地望着,随着“皇帝”嘴巴的蠕动,跟着一口一口地咽口水。

       “刁钻”一点儿的小伙伴,则施出“诡计”,用家中的小画书来换取糖稀。一幕讨价还价的情景剧上演了。

       “让我舔一口,我让你看小画书行吗?”

       “什么小画书?”

       “《地雷战》可好看了,八路军用粑粑雷把鬼子炸得屁滚尿流!”

       “好吧,就一小口!”

        ……

       那街头巷屋的吆喝声,像跳动的音符,给乡村的大人孩子们带来无限的喜悦,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极为匮乏的年代,那质朴的吆喝声能熨帖人们的心灵,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梦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山西清徐民居砖雕

【砖雕艺术】

    太原南部过境的汾河与潇河,曾经为清徐一带沉淀过优质丰厚的用于烧制砖雕材料的土壤。直到如今,当地尚有许多作品存世并棱角俱在,完整无损,这些民居砖雕载负着各个时代不同的文化信息。在山西历史上,砖雕在民居中的大量运用与晋商的崛起密切相关,经济富裕后的晋商竞相显贵夸富,兴起讲究建房规模和雕刻装饰之风,使得原来只用在宫廷、庙宇等建筑之上的砖雕进入民居。

    “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漫步三晋大地,无论是豪华的晋商大院,还是幽稚的民间古宅,随处可见精美的砖雕。砖雕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是手工技术,当然要用手,用力,用技;是手工的艺术,则更要用智,用情,用心。因此,每一幅砖雕作品,都有手的温度,力的印痕,技的精妙,更有人的智慧,情的化育,心的灵性。

【装饰纹样】

    民居砖雕的装饰纹样大致为:人物神祗、祥禽瑞兽、花草山水、器物等等。装饰主题可概括为祈福纳吉、伦理教化、驱邪禳灾三类。砖雕装饰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传达吉祥寓意,有约定俗成、流传广泛的特点,例如:借桃代寿、借牡丹代富贵、借石榴代多子;以羊隐喻孝、以“暗八仙”隐喻祝寿;以梅、兰、竹、菊比拟君子德行;以荷花比拟品德清廉;以蝙蝠谐音“富”、鹿谐音“禄”、鸡谐音“吉”、喜鹊谐音“喜”等等。表达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对家族兴旺的企盼,对富裕美满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民间工匠将这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深刻寓意的美好祝愿赋予了丰富的想象力,将其绘出图案来,然后再按照图案与工艺程序进行制作。

【工艺流程】

    清徐砖雕延续着“秦砖汉瓦”的精工细作,之所以能经受数百年的日晒雨淋,是因为它是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一幅砖雕的成型,从原料的选取到全部工序完成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三十多个环节,且每道工序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砖雕首先要有上好的原材料青砖,色彩以青灰色为最好,砖太脆硬不易雕刻,太灰白则不经久耐用。从原料的选取到出窑,要经过选土、制泥、制模、脱坯、凉坯、入窑、看火、上水、出窑等一道道工序,样样马虎不得。进入雕琢成型阶段,还需蘸水“磨砖”使表面平滑,设计图案“打稿”。“打稿”包括画稿与落稿两道工序,传统画稿一般是请当地名画家、名书法家前来打样,然后工匠将画稿复印在砖面上“落稿”。接着就要在切割好的砖块上用刀、凿刻划出画面构图“打坯”,进一步精雕细刻“出细”,通过不同的“刀路”、“及法”技巧细微地刻画出景物的具体形象,最后经过修饰和粘补进行“拼排”安装,砖雕全部工序完成。

【非遗申报】

    清徐民居砖雕第五代传承人为省民间工艺美水大师杨宗新,2007年,他在起草填写清徐砖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时,在最后郑重地加了一句:“传承千年的清徐砖雕。已经到了需要进行保护抢救的地步了”。2008年,山西省清徐县参与申报的“砖雕(山西民居砖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传统美术项目类别,序号337。韩永胜是清徐民居砖雕第六代传承人,晋韵砖雕艺术博物馆的“馆主”,他说“近代以来,砖雕市场日渐疲软,各地业主纷纷封窑,工序复杂的砖雕技艺几近失传。所以我们博物馆其实也是传习馆,我们希望砖雕工匠们能够在这儿沉下心来,传承和创新砖雕技艺。”

近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将要走进你们学校。以上材料是主办方提供的,请阅读这些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就不能劳驾你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学上班,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⑥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⑦……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地,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锥子

谢志强

赵掌柜中年得子。男婴满月,他张罗了三桌酒席,请了镇里和乡下亲友,还特别请来了镇里的口技艺人来助兴。

赵掌柜开的是米行,虽利薄,但本分,口碑不错。他没其他嗜好,只是养了只画眉,鸟笼挂在店门口,像一个招牌。小孩子常循着鸟叫声上米行,赵掌柜老少无欺,甚至还会送前来购米的孩子一个米馒头。

表演开始,作为铺垫,口技艺人模仿了各种鸟叫,猫头鹰、布谷、麻雀……然后学了画眉叫,惟妙惟肖。 不看他,还以为真来了画眉。连笼子里的画眉也兴奋不已,上下蹦跳,以为添了伙伴。

【A】口技艺人有个保留节目,依据客人生肖不同,他能模仿出各自生肖的声音。掌柜的属鼠,他就模仿老鼠叫,一听就是夜半众鼠出洞的景象。

一个乡下农民,排辈分,是掌柜的外甥。他讨厌老鼠,做了个打鼠的动作,说:米店鼠多为患,不吉。

【B】赵掌柜属鼠,潜台词是老鼠守谷仓。

口技艺人会看眼色,拱手道:多有得罪。今日庆贺赵掌柜公子满月,我就学一学猪叫。

男婴属猪,艺人学猪叫,大猪小猪交替的声音,一派繁荣。赵掌柜妻子怀中男婴咧嘴笑,似有灵犀。

【C】酒席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众人鼓掌,说:学得像真的猪崽。那乡下的外甥不以为然,说:这有啥稀罕,我家养猪,天天听,我叫得比他还逼真呢。

众人说:那么,你叫一叫,比一比。

外甥指指喉咙,说:喝了酒,嗓子不灵了,明天,我来叫给各位听。

赵掌柜就是要图个热闹喜庆,他说:明日,原班人马,就听猪叫。毕竟镇里难得有猪叫,至多,肉铺一早有,那是屠宰,声音难听————性命交关呀。

镇里的许多小孩子,闻声来米行,凑热闹,听猪叫。赵掌柜特意增加了一桌酒席。来的都是客。口技艺人施展出全部技能,让一群孩子大饱耳福,大开眼界。大人们也赞叹不已。笑声掌声中,好像整个院子里都放了猪。

那乡下外甥竟没上席,而是坐在院中一隅,闭目养神,蓄势待发。然后,有个小男孩提醒:该你叫了。

外甥眯缝着眼,像不愿轻易揭开秘密,如同局外人,将右手插入胸口的衣襟,仿佛要掏什么。

有人催:该你叫了,开叫呀。

于是,他鼓起的衣襟里发出了猪叫声,是小猪在叫,而且,越叫越响。似乎被什么刺疼了,还躲不掉。

男婴喝饱了母乳,已熟睡,并没有大家期待的反应。

赵掌柜说:各位都听得分明,到底谁叫的声音更像,更自然?

众人纷纷议论,迅速达成一致:毕竟口技艺人吃这碗饭,叫声活了,而且声音里,猪很欢喜。

赵掌柜说:那么,我的外甥呢?

有个小男孩离席,走到赵掌柜面前,指着仍窝在角落里的农民,说:他叫得像婴儿哭,我弟弟没奶吃了,就是这个声音。那个外甥突然立起,一副不服气的样子,解开束腰的一条布带,敞开衣襟,抱出一只乳猪,举过头,他埋怨起小猪,说:我特意选择了你来比赛,你为何不学猪叫,却学婴儿叫?

小男孩眼尖,发现他右手拿着一枚纳鞋底的锥子。

众人顿时笑了。

(选自《当代人》2023 年第 6期)

阅读

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一个陌生人来到一个小镇,看见一个老人,老人身边有一条狗。陌生人问道:“你的狗咬人吗?”老人回答:“不。” 于是陌生人弯腰拍了拍这条狗,狗扑上去,咬了他一口。陌生人问老人:“你不是说你的狗不咬人吗?”老人说:“这不是我的狗。”

这个故事原本用于提醒人们问对问题很重要,但它还有更深层的启发:要小心那些默认的因果前提。这个陌生人假设老人身边的狗就是他的狗,这是一个错误的假设。

哲学家休谟有一个奇怪的主张:因果关系并不存在。他不相信归纳推理的有效性,认为用这种方法得出的因果关系,其中缺失了某些链条。其理由是:心灵就算用最精密的考察,也不能从假定的原因中找出结果来。因为原因和结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A

我们从小接受的都是关于“因果论”的教育。在学生时代,“因为……”被拆成一个个清晰的步骤,证据确凿,逻辑清晰。到了现实世界我们却发现:哪里有什么因果?不管你多么才华横溢,现实都不会给你一道“因果分明”的题目来做。

即便在那些看起来很厉害的道理甚至很严格的科学理论中,也不一定存在100%的因果,人们能够得到的只是一个概率数值。所以,在现实世界,我们要去除这样一种句式:“如果……那么……”这个句式应该以加上概率的方式表达:“如果……,那么有80%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再去分析这个概率的条件,并不断通过实践去更新概率。

B

量化处理。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说:“当你能够量化你所谈论的事物,并且能用数字描述它时,你对它就确实形成了深入了解。”就像气象台预报会说“明天有80%的概率会下雨”一样,你也要养成类似的思考和沟通方式。假如有人约你周末吃饭,在你还不确定能不能去的时候,别说“也许”“可能”“大概”这类词,最好说“我有60%的把握去”。即使是毛估的过程,你也会有所收获。

 灰度认识。分析事物时,你要克服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心态。首先,要改变对任何事情都追求100%确定的心态。试想,这件事情我真有100%的把握吗?如果有70%的把握,那么剩下30%的可能是什么?其次,要保持更加开放的心态。尝试着找那些你从来没觉得需要向他们请教的人聊一聊,你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C

黑白决策。AI下围棋的秘诀是,计算各种可能的招法在终局赢棋的概率,然后选择概率最大的那一手。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并不容易。扑克高手安妮·杜克曾担任业余扑克比赛的评论员。有一次,她告诉现场观众:根据当前的局面,甲选手赢的概率是76%,乙选手赢的概率是24%。结果乙赢了比赛,观众说杜克的预测错了,杜克的回答是:“不是我预测错了,我已经说过乙选手赢的概率是24%,也就是概率为24%的事件发生了。”不管现实多么灰暗、自己手上的牌多么差,都敢于做决定,并且坚定地选最好的那一手,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天赋。

形成系统。漫长的人生是由很多个连续的决策构成的,你不能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要建立一个大概率能“赢”的科学决策系统。好的系统几乎都有如下特性:强健、高适应性、韧性。如果一个人热衷于精确地预测,喜欢搭建自圆其说的结构,那么他的决策系统可能非常浅薄、极其脆弱。

D

“没有什么简单的模型通向伟大。”图灵奖得主理查惠·哈明说。他认为,在许多领域,通往卓越的道路,不是精确计算的结果,而是含糊不清的。

【注释】①选自《新科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