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一 《旧唐书》载:“(唐高祖)武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三公地位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吊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北宋初期,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961年秋,赵匡胤当众劝石守信等高级将领“释大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史称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的鲩领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牵制,规定驻京部队与地方部队实行轮换制,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牵制宰相,设立枢密院管军事分割宰相军权。又设度支、盐铁、户部(称三司)分制宰相的财权。963年,“命户部侍郎吕余庆权知潭州”,形成了以中央文官充任州一级长官的制度,节度使或卒或徙皆以文臣代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税收余额由转运使全部送至中央。这些措施对巩固政权,防止藩镇割据局面的再次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使北宋长期处于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局面。
——据史绍良《北宋中央集权制度探析》等整理
材料一 秦始皇在最后消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当年,就在国家治理方面,废除了自西周以来实行了八百年的分封诸侯的制度,创建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是适应新兴封建地主制经济的需要而在战国时期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秦始皇把这一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组成。
——摘编自袁行需等《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二 在传统政治体制中,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是我国传统政治体制中最为关键的一种权力关系。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既涉及到权力的支配与分配问题,也与中央集权体制下皇权的稳定与巩固关系密切。如果仅从制度层面去观照里权与相权的关系,两者基本上是互为合作的关系。不管是所谓秦汉时期的“独相”,唐宋时期的“群相”,还是明清时期的“兼相”,它们都是因为要配合皇权才得以设立的。尽管在不同的时代,相权的权力规模和施政风格各有不同,但都能在特定的制度体系中起到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作用。
——整编自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 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了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补充和调整。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从上述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