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一课一练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众盲者。”……时彼众各以手触,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象类何物?”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萝菔①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②;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③;其触脚者言象“如臼”④;其触脊⑤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⑥ , 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注】①萝菔:萝卜。②箕:簸箕,扬米去糠的器具。③杵(chǔ):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用于舂(chōnɡ)米等。④臼(jiù):用石或木制成的舂(chōnɡ)米的器具。⑤脊:这里指背部。⑥瓮(wènɡ):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
楚①人学舟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然则已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注】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_________________!”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___________!”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___________,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3.其--他的,代词。4.坠--掉,落。5.于--在,到。6.遽--立刻,急忙,马上。7.契--用刀刻。8.是--指示代词,这儿。9.吾--我的。10.之--结构助词,不译。11.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12.其--他,代词。13.者--……的地方。14.求--找。15.之--剑,代词。16.矣--了。17.而--但是。18.若--像。19.此--这样。20.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