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试卷
材料一: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已言明,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美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2016年,中央召开的全国卫生和健康大会指出,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数据是人民健康水平、国民健康战略的“睛雨表”和“指南针”。
大数据可以提高卫生健康部门、医保部门的决策精准性、精细化水平,比如:预测下一个时间段季节病、流行病高峰期的时点、周期、烈度,可以提前部署医疗卫生资源,避免被动挨打的“非典”(SARS)事件重演。从这一总要求出发,广义的健康大数据可以从两个维度予以定义:一是涵盖人类个体产生的所有作为健康影响因素的数据,包括生理大数据(含基因等多组大数据)、心理大数据、环境健康大数据、生活方式大教据等;二是国民健康服务、国民健康保障这两大体系所产生的数据,包括医疗机构大数据、公共卫生大数据、健康管理大数据、医疗保障大数据、商业保险大数据等。
(摘编自梁嘉琳《医疗“人工智能”时代:健康大数据要怎么管,怎么用》)
材料二:
2016年-2018年医疗人工智能的市场规模情况
(单位:亿元,%)
全球医疗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层次分析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博裕金融懂医行数据库)
材料三:
为什么医疗需要人工智能?一方面来说,健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基本的保障,尤其是人类面临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的挑战;20年之后,我们整个社会真正的劳动力是谁?谁来养育小孩?谁来照看老人?谁来照顾我们的健康?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医生不仅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稀缺资源。举例来说,在美国看病比在中国看病更难,费用更贵;预约一家公立医院,得等好几个月才能看上病。全世界在医疗健康上都面临同样的难题:第一,支出很大,成本很高;第二,老百姓的体验很差。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和传播,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社会各界纷纷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除不舍昼夜的医护工作者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快速体温检测、大数据防控、机器人接待、医学影像判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需要数据作为土壤。医疗行业的数据很丰富,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医学影像设备,产生越来越精准的不同层次的数据。并且,医疗行业是严重依赖数据做决策的行业,从这个意义上朱说,人工智能是医疗临床、科研等方面的极佳助力。
(摘编自2020年2月3日“中国新闻网”:《为什么医疗需要人工智能》)
材料四
2018年8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19%的受访者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68.5%的受访者认为医疗人工智能的价值是提高诊断效率,75.3%的受访者觉得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会使看病更方便,82.9%的受访者期待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测控与信息技术系教授马建国表示,医疗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减少很多人的工作量,“但是现在来看还不是很成熟,效率、准确度等还没有足够的保证。最基础、最原始的数据是所有算法的根本,在原始数据和仪器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大力突破。很多报道说医疗人工智能诊断比医生的准确度高,这样说还需要谨慎一点”。
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调查中,34.1%的受访者认为问题在于缺少数量充足、格式标准的高质量数据;23.5%的受访者觉得个人医疗记录具有敏感性,需要严格的隐私保护;20. 6%的受访者认为相关领域医生、护士等从医人员短缺是一个问题;18.6%的受访者认为病人可能对人工智能不信任。
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十分迅速,产品与应用也在不断地创新和迭代,逐步满足医疗的种种需求,技术的创新,推动医疗回归医疔本质,进一步缓解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让人工智能发声,让医疗更精准。
与此同时,也要处理好医疗人工智能在主体资格、侵权责任、数据和隐私保护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安全、可靠、可控的技术产品,更好服务医生、患者和医疗事业。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目标。健康中国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为实现“健康中国”拓展了新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筑牢技术创新的基石,擦亮造福人民的底色,智能医疗时代大有可为。
(摘编自2018年8月21日《中国青年报》,2019年6月28日《人民日报》)
材料一:
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迎面而来的仿佛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一座长方体建筑被一个椭圆形的开口直接穿过。建筑内部,一个巨大的球形报告厅占据了大厅的中央位置,如同“天眼”凝视外界。环视四周,围绕报告厅逐级上升的阶梯与高挑的空间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带来如同海浪起伏般的景观效果……近日,几张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照片在网上迅速“爆红”,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这座图书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它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方法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让读者拥有极大的阅读、交流以及想象的空间。”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宋俊生介绍,“我始终认为,图书馆并非一个简单的陈列空间。它以丰富多样的、多载体形式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长期积累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地。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
(摘编自2017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陈建强等《用书藉涵养一座城市的品格》)
材料二:
有学者做调研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城镇居民中有接近40%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图书馆,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2013年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只有2.5%,而美国是68%,英国是58%。201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到馆0.36次,美国人均到馆5.1次。
(摘编自2017年第1期《图书馆工作》柴林红《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书香社会”的对策》)
材料三:2010—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统计表
年份 |
省级馆 |
市级馆 |
县级馆 |
合计 |
||||
财政拨款/万元 |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
财政拨款/万元 |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
财政拨款/万元 |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
财政拨款/万元 |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
|
2010年 |
1780.1 |
300.0 |
2692.0 |
641.0 |
5253.4 |
453.2 |
9725.5 |
1394.2 |
2011年 |
2004.1 |
500.0 |
3863.7 |
377.0 |
5329.4 |
575.3 |
11197.2 |
1452.3 |
2012年 |
3102.0 |
500.0 |
5646.6 |
467.0 |
7433.5 |
648.2 |
16182.1 |
1651.2 |
2013年 |
4462.9 |
700.0 |
5656.1 |
544.6 |
8628.7 |
803.9 |
18747.7 |
2048.5 |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14年)统计得出。
材料四:
在河南许昌市鹿呜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菜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
这座玻璃房便是今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氏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
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敞,布置整齐。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阅览桌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
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于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
(摘编自2017年11月10日新华社记者史林静《“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