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辽宁省大连市2020年初中语文毕业升学模拟(一模)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港珠澳大桥

    ①港珠澳大桥位于珠江出海口,起于香港大屿山,横跨伶仃洋,再分成Y字形,分别通向珠海和澳门。大桥全长55公里,是目前世界第一长的跨海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②港珠澳大桥由桥、岛、隧三部分组成,其设计和施工难度极大。

③港珠澳大桥所处的伶仃洋海域,拥有世界上最繁忙的海港和空港,每天有4000多艘船只和1800多架飞机穿行其间。为了保障下不影响船只通行、上不会给飞机起降带来安全隐患,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铺设海底隧道。而要实现桥梁与隧道的转换,就不得不修建人工岛。因此,工程师团队就制定出了桥、岛、隧相结合的集群工程建设方案。

④岛隧工程是大桥建设技术最复杂、建设难度最大的部分。长达6.7公里的外海海底隧道,由33节沉管对接而成,是迄今为止世界最长、埋深最深的沉管工程。然而在此之前,中国的沉管隧道工程加一块不到四公里,在外海环境下建沉管,更是我国首次,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参考。面对挑战,我国工程师自主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越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在人工岛建造上,技术团队还首创了世界桥梁史上“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这种技术与传统工艺相比,不但工期短,而且减少淤泥开挖量近千万立方米,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成岛”。据统计,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中国工程师们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形成的发明专利达到400多项。

    ⑤2018年9月,超强台风“山竹”来袭。经过16级台风一夜的肆虐,港珠澳大桥情况正常,经受住了检验。这是继2017年“天鸽“帕卡”之后,大桥接受的第三次强台风考验。

    ⑥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使粵港澳三地的通行时间由之前的3小时缩短至如今的30分钟。它的建成不仅标志着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了桥梁强国,更突显了我国综合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摘自网络)

(1)、港珠澳大桥创造了哪些世界之最?请概括回答。
(2)、第④段中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3)、理清选文②~④段的说明顺序。
(4)、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节选)
        ①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住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②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③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④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⑤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⑥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而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半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⑦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①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②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③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爱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④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庆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乙】蜀之鄙有二僧: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 , 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 , 贫者自南海还,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之鄙有二僧》)

【注】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恃:凭借。④瓶:水瓶。⑤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忆父亲

    ①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又有电影或电视剧的制片人员,到我家来请父亲去当群众演员。他们走后,我就独自静坐,回想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几件小事。

    ②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见父亲端端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正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要群众演员拍戏的样子。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儿干什么呀?回家吃饭吧!”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我问:“为什么?”父亲回答:“我们导演说了,别的群众演员没事了,可以走了,但这位老人不能走。他可能还有任务。”父亲的语气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

    ③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种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倚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分明地,他惟恐那长袍沾了灰土或弄褶皱了。

    ④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了,一个劲儿向我道歉。

    ⑤记得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一块儿包饺子。父亲擀皮儿。忽然,父亲喟叹一声,喃喃地说:“唉,人啊,活着活着,就老了……”一句话,使我、妻、母亲面面相觑,全家怪纳闷怪伤感的。睡前,我试探地问:“爸,你今天不高兴了么?”父亲说:“不!我很高兴啊!”我说:“那你为什么在包饺子的时候叹气,还自言自语‘老了老了’的哩?”“哎,那是一句台词,”父亲笑了笑说,“昨天,我们导演指示——给这老爷子一句台词!连台词都让我说了,那不真算是演员了么?我那么说你听着可以么?……”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在               

    ⑥我就说:“爸,我的话,也许你又不爱听。其实你愿意怎么说都行!反正到时候,不会让你自己说的,会找个人替你配音……”这下父亲真的不高兴了,便以教训的口吻说:“要是都像你这种态度,那电影能拍好么?一句话,光是说说的事儿?脸上的模样要是不对劲,不就成嘴上主阴,脸上作晴了么?”

    ……

    ⑦是啊,父亲所“演”的,不过就是些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群众角色。走得时间最长的,也不过就十几秒钟。然而与父亲“合作”过的导演们说起父亲来,都赞不绝口。

阅读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小文希望通过以下文章的阅读,感受“人间至味 ”,请你帮助他完成以下探究。

[甲]

生机

(汪曾祺)

芋头

①一九四六年夏天,我离开昆明去上海,途经香港。因为等船期,住在一 家华侨公寓的楼上。这是一家下等公寓,已经很敝旧了,跑澳门做鱿鱼、蚝油生意的小商人,准备到南洋开饭馆的厨师,很简单,有一条席子,随便哪里都能躺一夜。每天两顿饭,米很白。菜是一碟炒通菜、一碟在开水里焯过的墨斗鱼脚,顿顿如此。墨斗鱼脚,因为这是海味。——我在昆明七年,很少吃到海味。只是心情很不好。我到上海,一点着落也没有,真是前途缈茫。带来的钱,已经所剩无几。在这里又是举目无亲,连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整天无所事事,就是踅到走廊上去看水手、小商人、厨师打麻将。真是无聊呀。

②我忽然发现了一个奇迹,一棵芋头! 楼上的一侧,一个很大的阳台,煤块里竟然长出一棵芋头!大概不知是谁把一个不中吃的芋头随手扔在煤堆里,没有土壤,仅仅靠了一 点雨水,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欢。

③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

豆芽

④秦老九去点豆子。所有的田埂都点到了。—— 豆子一般都点在田埂的两侧,叫做“豆埂”,很少占用好地的。豆子不需要精心管理,任其自由生长。谚云:“懒媳妇种豆。”还剩下一把。秦老九懒得把这豆子带回去。就掀开路旁一块石头。把豆子撒到石头下面,说了一声:“去你妈的!”又把石头放下了。

⑤过了一 阵,过了谷雨,立夏了,路过这块石头。的眼睛瞪得像铃铛石头升高了! 他趴下来看看!豆子发了芽一群豆芽把石头顶起来了

⑥“咦! ”

⑦刹那之间,秦老九成了一个哲学家。

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

⑧玉渊潭当中有一条南北的长堤,把玉渊潭隔成了东湖和西湖。堤中间有一水闸,东西两湖之水可通。东湖挨近钓鱼台。“ 四人帮 ”横行时期,绕一个圈,用钉子钉死。东湖被圈禁起来了。湖里长满了水草,没有人。湖中的堤上还可以通过,也可以散散步,更不能拍照。我的孩子有一次带了一个照相机,举起来对 着钓鱼台方向比了比,很严肃地说:“不许照!”行人从堤上过,总不禁要向钓鱼台看两眼。

⑨“ 四人帮 ”粉碎后,铁丝网拆掉了。东湖解放了。岸上有人散步,遛鸟,还有人划着轮胎内带扎成的筏子撒网捕鱼,有人弹吉他、吹口琴、唱歌。住在附近的老人每天在固定的地方聚会闲谈。他们谈柴米油盐、男婚女嫁、玉渊潭的变迁……

⑩但是铁蒺藜并没有拆净。有一棵柳树上还留着一 圈。铁蒺藜勒得紧,柳树长大了,把铁蒺藜长进树皮里去了。兜着铁蒺藜的树皮愈合了。鼓出了一 圈,外面还露着一截铁的毛刺。

⑩有人问:“这棵树怎么啦?”

⑩一个老人说:“铁蒺藜勒的! ”

⑬这棵柳树将带着一 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

(选自《人间草木》,有改动)

[乙]

孙郁: 汪曾祺

正在被经典化的路上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十几二十年,汪曾祺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普通读者的关注,在文学界有一定关注,但和当时的主流作家比,您怎么看他在当时的这种边缘化?

【孙郁】:80年代文学的主流思潮是反思“文革 ”,属于新启蒙的一部分,主旨是提倡人道主义。文坛流行的人道主义,是面向这场文化、政治灾难。而汪曾祺的几篇小说,还有他的散文都不在这个体系里。

汪曾祺和主流话语是不一样的,他启用了另一套进入 日常生活的话语体系。当时,他的文字把高大上的话语、虚假的文学拉回到日常生活。那种日常是散淡的,其中有中国传统文人人脉里精善秀雅的东西 。它不是主流,可能只是一棵不高的小树苗,但声势不大,所以当时汪曾祺没有大红大紫。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汪曾祺 80 年代之后写作的作品在认可度和传播性上会高于他的早期作品?

【孙郁]:他60岁以后才开始被人们广泛注意,这跟他晚年作品的题材和风格有关。他上世纪40年代时期的作品整体上是空灵、无序的,语言里充满痉挛、战栗的感觉,读起来是隔着的,通俗地说就是不容易共鸣。

退回到传统文化里,写现实主义的作品,这是他80年代之后创作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他的经历帮助他后来的创作更回归传统和民间。

汪曾祺是能够进入到民间文化和语言系统内部的。汪曾祺以感性的方式把从民间得来的东西呈现出来,永远地保存下来了,这恰恰是作家的贡献。

民间的滋养调动的还有他早期的乡村记忆,40年代时他也写高邮,但写法和80年代之后很不一样。之前是有些精英视角,后来有了切实的经历之后,他更能体察底层的生活状态,还有生活的不易,并从生活中挖掘出美。

【三联生活周刊】:几乎是他去世之后,确切说是近十年,汪曾祺和他的作品被重新发现了。

【孙郁】:虽然承接传统文化,承接“五四 ”传统,但汪曾祺是个当代作家,但这个语言无论在 80 年代还 是当下,和时代的主流话语体系都有一定反差感。

在80年代,他不喜欢宏大叙事,不喜欢虚假的个人经验,很多时候把道德感隐藏起来。《受戒》《薛大娘》这样的作品,他笔下的女性很多都是离经叛道的,这个非常现代。

沈从文、鲁迅已经经典化了,汪曾祺正在慢慢地被经典化。相信再经过好多年以后,汪曾祺的成就要 高于沈从文。

(选自 2020.4.6《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