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陕西省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材料一: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18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全方位、多角度直观展现了2018年我国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全貌。红色旅游是去年旅游市场中的一抹亮色。公报显示,为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工作,我国召开了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建设行动推进会,开展了6期红色旅游示范性培训,培训红色旅游行政人员、景区和旅行社负责人、骨干讲解员、导游员1300 余人。中国旅游研究院博士韩元军认为,红色旅游火爆首先是受政策利好影响;其次,红色旅游产品不断创新吸引了大量游客;再者,研学旅行带动了大批青少年在红色景区开展红色教育,形成了红色旅游发展的新高潮。未来,要将更多元素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紧密结合,进一步激发红色旅游市场的活力。
(摘编自张雪《红色旅游成为市场一抹亮色),<经济日报》2019年6月27日)
材料二:
旅游是民众休闲、娱乐、放松、陶冶情操、增长见闻的日常活动。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中的特殊一类,有其独特的一面。红色旅游所依托的,并非青山绿水等自然资源,而是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攻艰克难所凝结成的红色文化,所利用的,是记录着中国人民“站起来”艰辛历程的革命文物和精神遗产。所以红色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旅游。红色旅游不能只是娱乐、休闲、放松,不能只是猎奇般地长点见闻,更不能只是为了搞活经济,红色旅游首先必须以精神为魂,以教育为用。任何红色旅游,如果没有寓教于游,没有在旅游中贯穿红色文化,贯通红色精神,贯彻红色教育,那就是把“红色”二字当幌子,是不合格的红色旅游,是走偏了的旅游发展。
红色文化的严肃性,红色精神的厚重感,决定了它和别的文化类别具有本质的区别,决不能只是作为“幌子”。一段为国为民壮烈牺牲的故事,不能将它作为单纯娱乐和休闲的卖点;一种为了追求全人类的解放而奋不顾身的崇高道德,不能在它面前熟视无睹地嬉笑作乐;一个个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英雄先烈,更不容调侃、戏说、侮辱和丑化。
红色旅游既然是一项寓教于游的活动,那就天然地具备了教育性。而教育作为一项科学,里面大有学问。对于红色旅游来说,因其教育性,所以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就更要注重阶段性,注重渐进性,注重可接受性,注重系统性、趣味性,注重方式方法,归结起来,就是红色旅游,也要符合教育规律。
(摘编自肖罗《红色旅游寓教于游》,《光明日报》2018年7月31日)
材料三:
日前,俄罗斯旅游署红色旅游路线协调委员会秘书沙罗夫表示,旅游署为中国游客制定了5条红色旅游路线,俄罗斯的“红色旅游”将成为中国红色旅游的一部分,未来将与中国红色旅游联通发展。
自2004年以来,我国红色旅游人数累计超过50亿人次,年均增长16%,高于旅游业增长率。红色旅游如火如荼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广阔前景振奋人心。但个别景点,疏于管理,盲目经营,使红色旅游走偏。近日一则有关地道战遗址的新闻引起轩然大波,有游客换上汉奸或是伪军服装在此嬉笑拍照。这与红色旅游的发展初衷背道而驰。还有一些红色景区在景区建设上单纯追求硬件设施“高大上”,存在旅游产品单一,景区讲解套路化、娱乐化、庸俗化等现象,对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游客易产生价值观误导。
通过旅游,实现对国民进行本国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制度。德国一些州要求每个学校都要定期组织学生到纳粹集中营等地游览参观,勿忘历史,中小学生参与反法西斯教育的修学旅游成为常态。目前,我国的红色旅游已成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团工会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红色旅游不可走偏》《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03月19日)
材料一:
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焦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焦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130平方米、125平方米、118平方米、113平方米、99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GDP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焦效应与规模效应》,《城市发展论坛》2019年1期)
材料二:
图表1: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
中心城市 面积 (平方公里) |
中心城区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
轨道交通出行比例 |
轨道交通 运营里程 (公里) |
私家车 出行 比例 |
上下班 高峰期 交通状况 |
|
北京 |
668 |
17774 |
23% |
631 |
38.7% |
重度拥堵 |
上海 |
664 |
17056 |
25% |
683 |
36% |
重度拥堵 |
首尔 |
605 |
15087 |
69% |
1098 |
20.9% |
轻度拥堵 |
东京 |
627 |
14525 |
62% |
2705 |
14.7% |
轻度拥堵 |
图表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
(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财经》2017年2月)
材料三: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要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为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年3月19日)
材料四:
“大城市病”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京“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问题。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这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东京的人口总量。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市中心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让副中心和中心城区共同承担起东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在建设副中心的同时,东京也很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修建一条环市中心铁路和众多呈放射状、向近郊或邻近城市延伸的轻轨线,将各副中心串联起来,并在线路末端发展新的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南丽江《应对“大城市病”国外有妙招》,《中华建筑报》2018年4月22日)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