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胡风中学2017年春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别踩疼了雪

朱成玉

       ①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②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③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④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⑤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⑥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⑦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要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⑧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⑨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

       ⑽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⑪可是冬天,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⑫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⑬雪花在天空舞蹈!

       ⑭因为南方没有雪。

       ⑮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⑯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⑰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⑱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章看我带女儿来看雪的原因是让女儿记住妈妈,怀念妈妈。 B、第⑦段加横线的句子由“看雪”的描绘转入对妈妈的回忆,为后文写她妈妈离世作铺垫。 C、第⑯段暗含着深意:人生有再大的不幸,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我们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 D、第⑱段由女儿的美好心灵引申到所有人的情感,这是在深化主题,升华感情的作用。
(2)、揣摩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①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②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3)、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4)、文中第⑨段有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在一次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大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实际作答。(50字左右)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产业化尚远,但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已飞天

                                                                                         “3D打印”引来资本市场热捧

       ①新华社上海5月10日专电(记者何欣荣  叶锋)近日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3D打印成为高人气展区。3D打印将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什么变化?又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想像空间?

       ②3D打印,是一种以三维模型为基础,以粉末为原料,通过逐层堆积来构造物体的技术。与传统制造相比,它不需要冗长的模具开发过程,也省去了繁琐的切削加工,亦不占大面积的场地,在家就能够轻松完成。

③公众对3D打印最直观的印象,可能来自于今年的贺岁片《十二生肖》.3D打印虽然神奇,但这项技术其实并不新。在我国,3D打印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它与创新紧密相关。中国工业院院士卢秉恒说,3D打印的一大特点是“所想即所得”,只要能在电脑里设计出三维模型,3D打印机就能帮你生产。“这可以大大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帮助中国企业从制造走向创造。”

       ④在我国,3D打印已入选国家863计划。有专家预测,未来3年内我国3 D打印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元级别。

       ⑤这样的发展前景,引来资本市场的热捧。今年以来,A股的3D打印版块累计涨幅超过20%,而上证指数同期微跌。一些概念股如中航重机、海源机械,今年以来的涨幅分别达到90%和65% , 堪称弱势中的风景线。

       ⑥但卢秉恒指出,当前我国的3D打印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瓶颈:打印成本偏高,每克成本10﹣100元;可用于新产品开发,但大规模生产还不现实;打印效率偏低,每小时打印100﹣300克;打印产品的精度不能令人满意,强度也有待论证。

       ⑦此外,针对美国已经制造出世界首支3 D打印手枪的消息,资深科技观察员李易指出,如何规避一项技术的负面效应,是今后的重要话题。

       ⑧基于种种约束,安信证券在一份报告中指出,3 D打印可能在5年后才有望广泛应用,目前一些布局3D打印的公司,短期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益。

       ⑨“3D打印不会取代传统制造业。要以科学的态度、适当的期望值,来促进这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卢秉恒说。

(选自2013年5月11日《新华社每日电讯》)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老师!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词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向匠人致敬

    ①气象学家竺可桢一生记下了千万字的日记,其中气象方面的内容就占了较大的比例,无论到哪里,像桃树开花了、柳树长出叶子了、燕子从北方飞来了等,他都有记录。而正是凭了这样的“笨功夫”,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与计算机时代把历史资料经过整编后概括出来的世界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大趋势,竟是同一个方向。

    ②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年轻时为应对陈独秀“字则其俗在骨”的批评,他琢磨出了这样一个“笨办法”:每天,准备一尺见方的纸,百张;先用淡墨临习汉碑,等写完后,前面纸也干了,再折四格写;最后用此纸写行草。如此,他苦练了两年才告一段落;后来,在北京又续练各种碑帖;直到1930年前后,才算是能稳准地运用悬腕。苦练了20年,沈尹默终成一代大家。

    ③从表面上看,无论是竺可桢还是沈尹默,确乎够“笨”够“拙”,他们几乎是用了一生的时间投入于自己的事业和兴趣爱好。虽然,他们最后成功了,但是从投入产出的绩效比看,似乎太差劲了。如果他们能够走点捷径,再玩些诸如自我包装之类的花样,不也能够早早成名吗?何必如此折腾自己呢!殊不知,缺少了时间的积淀,缺少了艰辛的努力,谁能保证其气象研究和书法创作的质量?由此观之,所谓“笨人”,那只是“明白人”的代名词而已。事实上,只有下过“笨功夫”的人,才知道“笨功夫”的意义所在。就像作家刘震云说起外祖母,虽然身高只有一米五六,但却是方圆几十里割麦子的“头把镰”,速度特别快。她的诀窍,也是她的“笨功夫”,就是割麦子的时候腰弯下去后,就不再直起来,一直埋头收割。因为如果直起一次腰,就会直十次。你会割割停停,速度当然就慢了。原来“笨功夫”的背后蕴藏着能动的大智慧。

    ④是啊,“笨功夫”,不是平庸,不是呆板,更不是不动脑筋,而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一万小时定律是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作品《异数》中提出来的,其理论核心为量的积累,可应用于所有领域、所有学科。一万小时定律解释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否则,不愿辛勤耕耘,总想着一蹴而就、一鸣惊人,企盼天上掉馅饼;不想凭自身努力证明自己,总想着投机取巧,那注定走投无路。

    ⑤做肯下“笨功夫”的“笨人”,做专注于事物本身,“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人,说到底,就是要做弘扬工匠精神的“匠人”。

    ⑥其实,在各个领域,像这般肯下“笨功夫”的“笨人”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国选手。他说,“质量之魂,存于匠心”,“我们要让工匠精神渗入每件产品、每道工序,‘差不多就行’的心态要不得,以工匠精神支撑企业家精神,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差不多就行”的心态,无疑是与下“笨功夫”、具“匠心”格格不入的。我们要把做“笨人”、具“匠心”与“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迈上中高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联系起来。这不仅是李总理对中国青年寄予的厚望,也折射出甘做“笨人”、善具“匠心”的真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龙湖游记

陈忠实

    ①踏上游艇,在清湛湛的湖面上划行,一缕缕清凉湿润的风迎面拂过,把满身三伏酷暑的溽热顿时荡涤光净,从头到脚从外到里都是一种期待里的舒服。我似乎还不尽兴,忍不住撩起水来,搓了胳膊又搓洗了脸,便融入这水天一色的湖了。

    ②水是湛蓝湛蓝的水,天是湛蓝湛蓝的天。眼前的水看不到边际,远处的水被灰白的水汽遮住了蓝色,与目力所能及至的同样呈现着灰雾的蓝天相接相融。一叶小艇泛在这水天相接的水面上,很容易让人产生海的迷幻,尤其是对我这样意识和习惯里储存着黄土原和杂生着荆棘野草榆树枸树的坡岭的人,漂浮在这样无边无际的水面上,往往会产生风平浪静的海的错觉。然而,这确凿是湖。

    ③后来我不再发生湖与海的混淆性错觉了,湖里生长着大片大片的蒲草,小艇在蒲苇丛中的狭窄水道上缓缓划行,不时有鸟儿从蒲苇丛中飞出,又有鸟儿沉落其中,偶尔能听到幼雏混乱一团的叫声,可以猜想是争夺食物的颇为激烈的本能的叫声。无法想象,这密不透风的蒲苇丛林里,有多少双鸟儿在自由地繁衍后代,这种鸟在我并不陌生,我的家乡灞河边的苇子林丛是它们的福地,叫声不大优美,是比较单调的“呱呱呱”的粗声,当地人就因其叫声称作“苇呱呱鸟”。一个苇字,标明了它生存繁衍的独特领地——苇丛。这湖里的苇丛更是难得一方自由领地了,首先不担心安全,没有如曾经的我一样捣乱的孩童掏取鸟蛋。

    ④在蒲苇丛里相间着的大块水面上,有通体白亮的鹭鸶悠然浮游,它们总是成双成对,一会儿游远了,一会儿又聚拢并行了。我无意间捕捉到一个瞬间即逝的画面,一只鹭鸶张开翅膀从水面跃起,不偏不倚落在另一只鹭鸶的背上,又滑落到水里去了,被踏了一下的鹭鸶抖一抖身子,似乎没有在意,又并头游动着。还有几只野鸭,显然缺乏鹭鸶的优雅风度,却洋溢着活泼的天性,不时把头伸入水中又冒出来,争前恐后,左右穿梭,自然都是在水里捕捉小鱼小虾等食物。几种叫不上名字的小鸟,从空中掠过,有一种背上是一抹鲜艳的红色,瞬间就消失了。

    ⑤小艇从芦苇丛中出来,又进入野生的荷花丛中。许是得了这好水和好水下的好泥的滋养,硕大的荷叶遮罩着水面,红色白色粉红粉白的荷花竞相开放,开放的荷花和含苞待放的花蕾都是出奇的硕大,浓郁的香气弥漫在水面上,真有仙境里的沉醉了。我便想到,无论密不透风的苇丛,无论花香扑鼻的荷花,当是适宜所有职业所有年龄的男女驾舟散漫的好去处。进入苇丛和荷花丛中,得意的事和烦恼的事都会被荡涤出心胸,获得一分娴静和爽快。

    ⑥直到我如此沉迷的时候,仍然不敢相信这一方好水是在河南淮阳大地上。不单是我孤陋寡闻,更在我多年来偏颇的心性,以为和我住得相邻的省份大同小异,就把兴趣偏向于那些自然景观奇特的边远地域,大漠荒原,海洋冰山,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寨,野狼游走的草原,寸草不生蠓虫难觅的生命禁区的盐湖……此刻,我甚至有某种懊悔,竟不知和我相邻的中原河南淮阳,有这样一方好水——龙湖。

    ⑦湖以龙命名,也是这一方好水所系的悠远到神话时代的神秘历史。传说伏羲从我的家乡渭河来到这里寻求更广阔的发展天地,神农氏也在这里教民稼穑,陈胜在这儿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更有诸多文人墨客如李白苏轼等都留下不朽诗篇。在我尤为惊喜的收获,是陈姓氏族的源头就在这里。这龙湖在夏代称为陈,到西周时,在龙湖上建城立国为陈国。随之以国名为姓氏,便有了陈姓,十多年前我在广州的陈氏家谱园里获悉,陈氏源自舜的后裔所在的陈国,却不知具体方位,今天竟然一脚踏进陈姓始祖所在的陈国的门槛了,无意间完成了一次最久远的寻根,顿然觉得和淮阳亲近到有亲情相系了。

⑧龙湖有好水,《诗经·陈风》有赞美龙湖的诗章: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与兰……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把龙湖上这些水生花草能写进《诗经》,可以猜想肯定是这龙湖的风景激发了作者的诗兴,留下这生动的诗章。我在龙湖蒲苇丛中的忘情和沉醉,和几千年前《诗经·陈风》的作者相通,只是我笨拙,吟咏不出一首诗来,仅留笔记一篇,聊以尽兴。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赵妈的节日

李燕燕

①三十多年前,中秋节的下午,赵妈从县城卖完小菜,拿黄油纸,包着一块东西回来,油气一块块从内里浸润出来,浸得纸面斑驳。

②“嗯,卖完了,这是三块钱。”赵妈一边跟丈夫张叔讲,一边得意地掏出花花绿绿一沓零钞,角角分分,夹着一些硬币。理钱的时候,赵妈讲起了集市见闻:商户们不只有卖小菜的,还有卖小鸡小鸭的,集市又多了一个卖肉的档口;除了河里打来的鱼虾,还有人用水泥在集市一角搭了池子,卖四五斤重的大草鱼——听说人家把承包来的土地挖了鱼塘,买了上好的饲料喂鱼,听上去挺新鲜。

③“这些拿去打酒,今儿晚上过节。”赵妈把几个硬币单独推到一边。张叔伸手拿这些硬币,没抓稳,一个硬币从指缝里滑脱出来,和着细微脆响,在桌上连打了几个滚才停下来,刚好落到那包黄油纸旁边。“那是什么?”张叔问。“火腿月饼,新鲜玩意,我从集市上一个糕点铺买的。”赵妈答。

④张叔责怪赵妈,真不该费钱买这个。“瞧着,几头猪快出栏了,还有一大群鸡,田里那些小白菜长得水嫩,往后日子肯定红火,过节就要有过节的样子,吃点东西没啥心疼的。”赵妈说。

⑤那天晚上的月亮分外圆,一家六口,围坐一圈。那一封火腿月饼有两个,切开,一人一块。九岁大的小女儿还在嘟囔着说饼子少了,还没吃出味来就没了。满是油气的火腿月饼又香又解馋。赵妈记得,店铺里的大姐说过,火腿月饼来自昆明,那地方四季如春。但是,昆明与赵妈所在的“白水河”相隔近千里。火腿月饼是做了一次长途旅行,一路经过的有山有河有平原,也经过了形形色色的人的手。赵妈回味着火腿月饼的滋味,天南海北地想着。

⑥又一个清明节到了,赵妈按照往年的惯例,一早到河边采集“棉花草”做“清明馍馍”。猪肉已是赶集就能买,正月间剩的腊肉还有七八块挂在房檐下。所以,扯“棉花草”做“清明馍馍”,纯粹只是赶一个过节的样子。她还得比往常多扯些,因为家里来了两位客人。从去年夏天开始,县城里的客车开进“白水河”了,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是去年年初修好的,路的两边还种上了高大的云杉。因为赵妈家新起了三层木楼,人又热情好客,驾驶员、售票员只要跑车到“白水河”,便住到赵妈家里。

⑦因为有客人在,除了“清明馍馍”,饭桌上还得添点新鲜东西。赵妈叫三儿子下到溪沟里,拿簸箕去舀“肉棒鱼”。这种鱼生长在清澈的溪水里,周身除了一根骨头全是肉,很好抓,用油炸了特别香,是山里人待客的一道好菜。跑车的人边吃边跟赵妈张叔摆起“龙门阵”,他们的嘴里满是活灵活现的新鲜事。

⑧几年后的春节,儿子女儿们回来了,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年货。从广州归来的大儿子提着红彤彤的“烧腊”,说这是当地特产,赵妈不以为意:尝个新鲜好了,难道还能比咱们这的烫油鹅好吃?张叔正处理一条四斤重的大鲤鱼,从成都回来的二女儿帮忙切泡姜泡海椒。张叔上了年纪有点絮叨,说二女儿不该贷款买小货车,到底欠了钱心里不踏实。二女儿说拿货车拉山货出去卖,赚得多,还那货车钱不会有压力。张叔又说二儿子别闲着,开春赶紧挖口池塘去。小女儿刚骑摩托车转来,张叔扭头看见她,正待张口说,却被赵妈塞了块炸糍粑在嘴里:“过年啦,莫要抱怨。节节高咯!”

⑨院门处几挂鞭炮响过,大圆桌摆上满满当当的年夜菜。

⑩很多年后的端午节,赵妈家的三层小木楼里住满了成都来的客人。

染了头发的赵妈穿着一身鲜艳衣服,端出九大碗和各色粽子。然后站在蜀葵节节攀高围成的

花墙,大声跟城里来的客人聊天,给他们讲乡下故事,笑呵呵地接受客人对她“做农家菜地道”的赞扬。

⑫赵妈家挖的那口池塘养了上千尾草鱼、鲤鱼和鲫瓜子,若客人垂钓,钓到的是不到一斤的“小鱼”,赵妈不收钱还帮着做鱼;对面山坡的两分地,赵妈种了桃子和李子,李子初夏已经长成了。这些果子,住在赵妈家的客人可以随意采摘、免费品尝,算得主人家的一点心意。

⑬“赵妈人实在,我都来过好几回了。一句话,大方,会做生意!”一位客人朝赵妈竖起大拇指。

⑭客人很多,赵妈很忙。她一面从流转来的几亩地里摘香菇,一面指挥几个年轻人有条不紊地招待客人。

⑮客人对桌上炸得金黄的“肉棒鱼”赞赏有加,问她:“这些小鱼是才从溪里捕上来的吧?我看溪里有好多!”

⑯“不是,这都是别人家养的,我不去溪里捕鱼!”赵妈回答。

⑰“那是,不能捕鱼,我看乡里立了‘禁渔令’捕了要遭罚款。”客人说。

⑱“倒不是因为罚款,那鱼让它在溪沟里好好长着,青山绿水多好啊,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客人上咱们这里走一走,瞧一瞧呀!”赵妈说。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24日20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