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杭州市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3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雪白

王开岭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愈来愈多了。比如雪。

    在我的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富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物。她使我隐约想到“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和集体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极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宽仁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所有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的心里溢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多得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呵……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花了,而大地,却失去了那洁白的相濡以沫的覆护。

    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大雪。有时连续着,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很令人鼓舞和感动。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一开头即是“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种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如今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的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的痛心

    记得当时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们全笑了,连戴眼镜的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于是老师接着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我就是从此学得这个成语的。老师讲“异想天开”的时候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出了声……不久,她因家贫便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是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儿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最难忘的一个。也是最伤感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的女儿是用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诉如泣的雪花膏。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那些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另外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时间已悄悄印证了这点。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

    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甚至有了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粉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白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是死去的雪。

衰败的迹象即这个时候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地温的爬升,空气的浮躁,河流、树木和鸟的稀少……眯起眼睛,我辨认出菜叶上的斑点,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最后,我还跟踪一只绿色的苍蝇,于是发现了第二,第三……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地球上,已很难留得住雪了。

    人类创造一切的同时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消解了,包括季节、生态、法则、价值、信仰和艺术……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一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欲望。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哀怨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的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已经流逝和几要逝去的东西,比如童年、雪、自然和本色,比如古典、村野、棉布、美和纯净……                                   (选自《精美散文》)

(1)、文中作者描写了哪几种雪景?各有什么特点?

(2)、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雪不仅多,而且美的痛心。(面对如此“多”与“美”的雪,我为什么“痛心”?)

②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死去的雪。(结合上下文,品味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3)、结合全文,分析题目“雪白”的含义。

(4)、文章结尾说,“我们消灭了贫穷”,创造了财富,可作者却感到“不安”,为什么?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 ,回答相关问题。
                                                                                                不要空喊读书
                                                                                                     马南邨
       ①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为什么会有空喊的呢?
       ②空喊读书的,可能有几种人:第一种人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坐不住,安不下心,读不下去,但是又觉得读书很有必要,于是就成了空喊。第二种人因为有一些误解,以为拿起书来从头到尾读下去,就会变成读死书,所以还不敢也不肯这么做,于是也变成了空喊。第三种人因为太懒了,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去读书,只希望能找到什么秘诀,不必费很多力气,一下子就能吸收很多知识,所以成天叫喊要读书,实际上却没有读。
       ③这三种人即便是极少数的,我们也应该耐心地给以帮助,使他们不再空喊,而认真地坐下来读书。并且对这三种人还要有所区别,采取不同的办法给以帮助。
       ④三种人之中最难办的是懒病太深的人。这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是要促使他痛下决心,勤学苦读。虽然不必采取什么“以锥刺股”那样的办法,但是,也要有相当的发愤之心,否则是一事无成的。而只要真的勤学苦读了。那么,有时候才能可能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唐代大诗人李白“梦笔生花”的故事,不是全属无稽之谈。古人类似这样的故事还多得很。例如,唐代鲍坚的《武陵记》一书,还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⑤“后汉马融勤学。梦见一林花如锦绣。梦中摘此花食之;及寤,见天下之词,无所不知。时人号为绣囊。”
       ⑥很明显,马融所以能够变成“绣囊”,并非真的因为他做梦吃了花儿的缘故,而是因为他用勤学苦读的缘故。
       ⑦听了这个故事,如果不从勤学苦读方面去向马融学习,而光想做梦吃花儿,那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⑧可是,按照懒人的想法,却很可能不从勤学苦读上着眼。他也许会想到:这真妙啊!古时马融做梦吃了花儿,醒来就能通晓天下的文词;那么,现在能不能请一位科学家,发明一种神奇的办法,比如用注射针之类,对人脑进行注射,来代替读书呢喃?如果能发明这样的方法就太好了。到那时候,打一针或者吃一服药,就能吸收多少部书;这么一来,只消一个早上就能培养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岂不妙哉!
       ⑨当然这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决不会真有人做这样的想法。但我们能从中体会到老老实实的读书态度的重要性,便有极大的受用。
       ⑩然而,是不是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又会被批评为读死书呢?决不会的。我们反对读死书主要是指那种目的不正确的而言,并非说:认真读书都是读死书。要是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有许多人根本还没有读什么书,完全说不上什么读死书或者读活书的问题。
       ⑪有人老爱高谈阔论。什么事也没有做起,先要谈论个不休。大家都曾见到,有的成天在订计划,开书目,请人讲读书方法,在许多场合都很热心地泛论读书的重要性,如此这般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倒不如把耗费的这些宝贵时间,放在老老实实的认真读书上面,也许可以得益不浅。
       ⑫至于那种坐不住的人,只要下决心坐下来,很快就能养成习惯。这种人的毛病最轻,最好治。
       ⑬一句话,读书不要空喊,到处叫嚷毫无用处。你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就赶快到图书馆去找有关的书籍,如有可能再想法买到这些书籍,抓住一天半天的时间,老老实实地从头到尾地一字一句地耐心读下去,遇到自己有用的重要材料就用本子记下来。这样做,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也会培养起来,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舍此以外,别无路子可走。       

                                                                                                                                                 (选自《疯狂阅读》2014年第3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平坐是一种情感

李雪峰

    ①巷口的街上,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大众餐馆,蜂拥在这里的,多是一些拎着安全帽,挽着裤角的民工。

    ②我家就在距巷口不远的地方,因为平时太懒散,早餐和晚餐很少做,所以常常就近到巷口的小餐馆里草草地吃一点。

    ③有一天傍晚,我赶到巷口的小餐馆时,正值民工们晚餐的高峰期。我要了一个馒头和一碗稀粥,在店里找了两个来回,也没有找到一个闲置的座位来。已经熟识的老板娘不好意思地跟我解释说:“真不巧,没有座位了。”然后又征询地笑着给我解围:“要不,我让谁给你腾出一个座位来?”我还没有来得及阻止,她就对着店角一个餐桌上的人叫起来:“王大山,你端上碗去外边吃去!”那个正埋头吃饭的人抬起头向我和老板娘望过来。那是一个五十来岁的汉子,虽说赤着脊梁的身板看起来还很壮实,但头发已经有些花白稀疏了。他局促地瞅了一眼端着碗的我,又瞅了正看着他的老板娘一眼,就端着碗站了起来,准备到店外去。我忙对他说:“大哥,你坐吧,我到外面去!”就抢着走到了店外。

    ④外面的确已没有了坐的地方,但站着吃饭我又不太习惯,心里试了几次,终于找到了一个空隙,也像那些民工一样,端着碗蹲了下去。刚吃了几口,旁边一个民工和我搭讪:“俺们这样习惯了,大兄弟这样蹲着吃真委屈了。”我笑笑说:“委屈啥呀,前些年在农村老家,哪顿饭不是这样蹲着吃的!”

    ⑤“兄弟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旁边的几个民工高兴地说。有人说:“怪不得呢,要不兄弟能来这样的破地方吃饭?”有人说:“咱农村出来的,就是跟城里人不一样。”他们开始七嘴八舌地打听我的工作。我边吃边询问他们在哪个工地做活儿,工钱怎么样,能不能按时领到工钱。一会儿工夫,我们便熟络起来了。

    ⑥后来,我也不再刻意避开那些民工用餐的高峰期了。去了,有座位就坐下吃;没有座位,就跟那些民工一样,一手端稀粥,一手拿着馒头,和他们蹲在店外边谈边吃。

    ⑦深秋的时候,家里要装修房子,从城外拉回了一车细沙,要从楼下运到三楼去。妻子说,我找几个民工去,如今这民工要价狠着呢。不一会儿,她便带了几个民工过来。几个人也不说话,铲的铲,扛的扛,干了起来。妻子得意地低声跟我说:“这一堆沙运到三楼去,别人家至少要掏五百呢,我砍到了三百。”

    ⑧我笑笑说:“谁能狠过你啊!”

    ⑨沙子很快就运完了,几个民工边拍打身上的沙尘边往外走。妻子掏了三百元递给一个年龄稍大的民工说:“大哥,这是你们的工钱。”一个民工说,收一百吧。年龄稍大的民工立刻会意地笑笑说:“对,不就一会儿的工夫嘛,一百元就不少了。”

    ⑩妻子和我都愣了。见我们发愣,一位民工忙笑着解释说:“大哥不是经常和我们平坐着吃饭嘛。”另一个胡须黑黑的民工也附和说:“咱们都是打农村来的,要在咱们老家,这丁点的活儿,还收什么钱哩。”

    ⑪“因为和他们平坐过?”我愣了,妻子更愣了。平坐,或许是一种尊重;平坐,或许是一种亲近;平坐,或许是一种情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常常抱怨别人的狡黠,我们常常抱怨别人对自己的不公,我们常常感觉自己身陷生活与社会的连环漩涡,但你想没想过放下自己,让自己同那些来自社会各角落的人平起平坐过呢?乡间的老叟们常常席地平坐,所以他们拥有五湖四海的朋友。 

(摘自《文苑》2016年第6期)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从1949年到2019年,新中国走过了70个年头。7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7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自2019年2月3日始,央视新闻频道在春节期间连续八天播出快闪系列活动——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第一集《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  这场快闪温暖机场》拍摄于首都国际机场:温暖的旋律从T3航站楼传来,行色匆匆的旅客放慢了脚步,在央视新闻频道多位主播及中国爱乐乐团的带领和感染下,从惊喜到感动,一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

   

材料二:

2019年4月26日,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界嘉宾齐聚北京,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习主席在演讲中谈到,我们要努力实现____、_____、_______ _____的目标: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推动企业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按照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进行,同时要尊重各国法律法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同时确保商业和财政上的可持续性,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科技上天入地、通江达海。一大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嫦娥”探月,“北斗”棋布,“蛟龙”入海,“松科”钻地;“墨子号”量子卫星国际领先,“振华30号”起重船世界最大,_________……

    我国还创造了无数的工程奇迹:世界最长的高速铁路京广高速铁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世界首个“智能码头”上海洋山港、世界最大空港大兴国际机场……这些超级工程涉及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不论是科技含量还是技术水平,都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了强大保障。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母爱的颜色

    ①刚搬到这个小区时,我经常看到一个五岁左右的男孩,目光呆滞,说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听说男孩刚生下来时很健康,两岁时不幸生了一场大病,从此成了痴呆儿。父亲嫌弃他,离开了家。从此男孩只好和妈妈相依为命

    ②男孩的妈妈我见过,三十岁不到,鱼尾纹却早早地爬上了她的眼角,头上的白发也依稀可见。白天,她要去街道打扫马路,就把儿子交给热心的邻居,让他们帮着照看。小区里每个人都很同情男孩,常常给他一些吃的或者衣服。

    ③闲来无事的时候,我们总是会逗男孩玩:“妈妈好吗?”男孩先是一个劲傻笑,然后口齿不清地说:“妈妈是绿色的!”每次这样逗他玩,他都会说妈妈是绿色的。听的次数多了,我感觉这不是男孩随口乱答的。可是,男孩为什么会说妈妈是绿色的?妈妈又怎么会是绿色的?我一直很好奇。

    ④直到有一日,区里发放救济品,我和街道的领导一起来到男孩家。一进门,我惊呆了:室内许多地方,甚至连电器的开关,都被涂上了红、绿两种颜色。比如,饮水机和浴室里的热水器调节阀,热水的那一端被涂成红色,而冷水的一端则涂成绿色;冰箱里,熟食那一格涂成绿色,不能吃的那一格涂成红色;家中的接线板和低矮的线路,甚至连电源总闸、菜刀柄以及家中一切不可触碰的物体也都涂成了红色,其他安全的、可以触碰的物体则涂成了绿色。

    ⑤看到我们不解的神色,孩子的妈妈对我们说,儿子智力低下,分辨能力又不强,所以常常不是被开水烫伤手臂,就被刀具割伤手指。后来,自己就试着让儿子远离红色,接受绿色为保护色。“可是,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绿色呢?”我们继续问。“我在想,即使将来真的有一天,儿子走失了,再也回不来,他也不会因为闯红灯而被汽车撞伤。最起码,我会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我的儿子还在,还好好地活着。”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妈妈声音有些哽咽。

    ⑥好好活着,不期待儿子长成参天大树,但最起码让儿子的生命之树充满绿色,不会枯萎。这就是一个妈妈对儿子最起码的要求。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也终于知道,小男孩为什么总是说妈妈是绿色的了。原来,在小男孩的心目中,绿色代表着安全,同时,也代表着妈妈的无限关爱。而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妈妈更是煞费苦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智力低下的儿子能够懂得远离和逃避伤害。

    ⑦母爱,本无所谓颜色。但正是因为天下每一个母亲盼望儿女健康成长的拳拳爱心,以及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为孩子撑起的那一片广阔的蓝天,才让母爱有了自己的颜色。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炊烟缭绕

孙玉秀

①大壮咬紧了牙,挥起匕首,拦腰刺向他面前的那棵松树。匕首插进有些开裂的松树皮上,好似一刀扎进敌人的心脏。大壮又顺势跨出右脚,运足全身的力气,将刀锋向右划过去。褶皱的松树皮立刻断裂,木屑随风而落,露出一条很深的刻痕。

②前几天,大壮做饭的炊烟被山下的敌人发现。敌人立刻追踪过来,“围剿”了毫无防备的一个班,最终牺牲了三名战友,还包括对大壮最好的炊事班班长老高。这刻痕是最深刻最惨痛的教训,是战友们鲜活的生命啊!都是我的错,都是我无用!想到老高和另两名战友,大壮失声痛哭起来。

③“小同志,你哭啥?你是新兵吧,想家了还是怕鬼子?”

④大壮闻声止住了哭声,见连长老吴和一个浓眉大眼的高个子迎面走来,问话的就是高个子。

⑤大壮说:“我要给牺牲的老高和战友报仇!”

⑥老吴说:“大壮,我给你介绍一下,他就是咱们的……”

⑦高个子冲老吴一摆手,笑着说:“我姓张,刚过来,也算是个新兵嘛,来,咱们坐下来谈谈。”

⑧大壮有一点儿拘谨,见高个子说话很和善,便围过来坐下。大壮是一个月前加入抗联队伍的,枪法还不太熟练。老吴见大壮力气大又会做饭,便让大壮进了炊事班。

⑨高个子说:“眼下敌人实行封山集屯政策,就是想困住我们的队伍,断了我们的粮食。这密林莽莽苍苍,有树皮野菜,有野果子,更有老百姓的支持,想困死我们,那是敌人的妄想!”

⑩老关紧蹙眉头说:“眼下的难题是我们缺少深山生活的经验。在深山里做饭,我们又在高处,只要炊烟一起,敌人就会发现我们。为这我们不仅连续两天都没敢生火做饭,而且还牺牲了好几位同志,这代价太大了。”老吴说完从腰间掏出一杆铜烟袋,搓了一把地上的干树叶子摆进了烟袋锅,点燃后吧嗒吧嗒抽起来。

⑪“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咱们队伍里这么多人,办法总会有的!小同志,你说呢?”

⑫大壮连忙点头:“我会砌烟灶,我在老家还干过瓦工活儿呢。”

⑬高个子伸出大拇指说:“好样的,如果能解决了炊烟这个难题,就是为咱们队伍立了大功。”

⑭老吴吐出几道烟圈,若有所思地说:“要想不被敌人发现,那得想办法让炊烟顺着地皮走,可炊烟也不会听话啊。”

⑮高个子赞同说:“那就想办法做一个通道,像烟囱一样的通道。”

⑯老吴咳了几声,嫌树叶子太呛嗓子,便把烟袋锅倒扣在地上,见烟圈依旧缭绕,又盖上泥土,伸出脚踩了踩,那些树叶子烟气便瞬间消失了。

⑰大壮盯着老吴手里的烟袋锅看了半天,一拍脑袋,从地上跳起来:“有了!我有办法了!”

⑱高个子哈哈大笑说:“我就说嘛,办法总会有的。”

⑲半个月后,高个子和老吴带领大壮及炊事班的战士成功研究出地下烟灶。也就是在地窖子里挖出三个坑洞,上面砌好锅灶,又顺着坑洞砌上一条徘烟道,或者接上挖空的木槽。蜿蜒几百米,每隔一段留一个排烟孔。做饭时,灶烟就会顺着排烟道里的排烟孔分散冒出去。远远望去就像大山里的雾气一样,再也看不见那缭绕的炊烟了。“成功了!成功了!”大壮和战士们雀跃欢腾起来。

⑳那天晴空万里,高个子和老吴找大壮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大壮领到任务后格外兴奋,他和炊事班的战士们第一次大大方方点燃了灶火。从山下望去,密林之上,炊烟缭绕,颇为醒目。

㉑山下的鬼子见了,立刻集合队伍,很快围拢过来。高个子和老吴见敌人钻进了包围圈,一声令下,枪炮齐鸣,彻底给敌人“包了饺子”。

㉒打了胜仗,给老高和战友报了仇,大壮高兴得一夜没合眼,更加敬佩那个高个子和连长老吴。

㉓表彰大会上,高个子站在前面特意点名表扬了大壮,说他在研究排烟灶时有经验有胆识,遇事不退缩。是一名难得的好战士。面对敌人的凶残,我们的战士要学会用智慧和敌人周旋,跟敌人血战到底!保家卫国。誓死不屈!

㉔“天作被,地作炕,密林就是我的家……”战士们的歌声穿过密林,缭绕在长白山上的天空。大壮对老吴说:“连长,我早就看出来这位张同志不简单!原来他是咱抗联队伍的大官啊。”

㉕老吴笑着说:“那当然,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杨靖宇司令。”

(选自《2021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