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届四川省巴蜀高三黄金大联考文综历史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实业部电令各省从速设立实业司,以为各省实业管理机关。并指出,实业为将来民国生存命脉,“已成者当竭力保护,未成者当事先筹划”。这反映出(    )

A、“实业救国”思潮深入人心 B、实业有利近代经济转型 C、民族工业将成为主流经济 D、当时政府积极发展实业
举一反三
中国纺织业历史悠久,其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时代发展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自立国起就重视桑棉麻的种植。《明史·食货志·赋役》载“太祖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中期之后,明代棉织业大致可分为南北两大区。苏州太仓、嘉定,“比闾以纺织为业,机声轧轧,昼夜不休”,松江各地则“乡村纺织,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有人描述河南的情况:“中州沃土,半植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解放以来在许多明代墓葬中都或多或少地发现了棉织品,分析后可得出如下结论:明中叶以后墓葬出土棉织物最多,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的墓葬中都有棉纺织品随葬,可见棉布已为社会各阶层所服用。

——摘自姚香勤《明代纺织业发展状况及其特点论略》等

材料二:“张謇对于实业上抱持一种主义,谓为棉铁主义。……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

——张謇:1913年10月出任农商部第一任总长发言《实业政见宣言书》

材料三:1905年3月,宁波人戴瑞卿建立“和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浙江有名的民族纺织企业。1953年底,企业负责人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得到批准。1998年,随着改革的深化,该厂融入宁波维科集团有限公司,逐步成为一家经营群体和骨千职工控股、国有和社会法人参股的股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集团。

——摘自《和丰蝶变——宁波近现代工业文明缩影》

 变革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和汉两个帝国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这个“古典”时代有五个特征可以进行深入探讨,它们是: (1) 在帝国秩序之下式微、 但并未被完全抹除的地域文化之分野; (2) 以皇帝个人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之强化; (3) 建立在表意文字基础之上的文化教育,以及由国家操控的、巩固帝国存在的文学经典; (4) 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和对国家边境的边缘族群所开展的军事活动; (5) 农村地区富裕的豪强大族的兴旺——他们维持社会秩序,并在村落和权力中心之间建立起联系。

——改编自卜正民、陆威仪《哈佛中国史·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材料二

《钦定宪法大纲》(晚清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政府)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臣民的权力完全限制在“法律范围内”, 而“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大清皇帝诏令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各项之自由权

皇帝有权罢黜百官、设职制禄, 宣战议和, 解散议院, 统帅海陆军, 总揽司法权等

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据《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整理

材料三

1952年新中国国民经济全面恢复部分数字统计表

全国工农业总产值

总产值数

比 1949年增长

810亿元

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77.5%

145.0%

48.5%

城乡人民收入

/

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

农民收入增长

 

70%

30%

国家财政收支

总收入

总支出

结 余

382亿多

366 亿多

15亿多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 等改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科学种田,通过兴修水利、培育和推广良种等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批成熟期不同的水稻良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水稻高产途径,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1964年,袁隆平率先开始水稻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他成功自主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至1989年,中国已向世界上20多个国家(地区)转让了这一技术。

——摘编自许嘉璐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