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16年上海市虹口区中考三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要大气

      ①安徽省桐城是座古城,其中,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六尺巷”,巷长100米、宽2米。相传这里原本没有小巷,是张家的隙地。康熙年间,在京城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张廷玉之父),老家桐城的亲人起墙做屋时与邻居吴姓人家因地皮发生争执,告到县衙,县衙左右为难,迟迟不肯决断。张英家人去信请他出面处理。这位大学士看后立即回信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就是叫家人退让。家人看了信以后,主动让出三尺。邻居吴氏见此情景,深受感动,也主动退让三尺,这就成了“六尺巷”。从此“六尺巷”的故事传为美谈。

      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就应该像张英那样心胸宽广,豁达大度。

      ③大气,是一种姿态,是一种风度,是一种品质,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

      ④做人大气,才懂得容忍。常言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大千世界,世事繁杂。无论什么时候,对什么人,做什么事,大可不必一味地逞能、争胜。而应当时时处处用宽容的眼光、宽厚的心态泰然处之。应当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多取他人之长,多容他人之短。多把方便、好处和机会留给别人。包括即使反对过自己,事实证明反对错了的人。容忍他人,实际也是在容忍自己。容忍,换来的是和睦,容忍,换来的是友谊,容忍,换来的是和谐。

      ⑤做人大气,________________。人生一世,光阴苦短。在广袤的宇宙间,个体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从小到大,从生到死,我们给予社会的极少极少,得到的回馈却很多很多。因此,无论你清贫还是富有,无论你是百姓还是权贵,皆应常有感恩之念,常存感恩之情,常怀感恩之心。感恩亲情、友情,感恩家人、他人,感恩自然、社会。

      ⑥做人大气,才会胸怀宽大。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遇人遇事多一份礼让,多一份谦恭,才会多一份坦然。这是一个人胸襟广阔的表现,也是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的体现。然而,生活中恰恰有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鼠肚鸡肠。眼睛往往只盯住眼前的蝇头小利,喜欢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炫耀自己所谓的胜人之处,做什么都想占点便宜,都想与别人争个高低输赢。也有人,一辈子心眼比针尖还小,总念念不忘他人对自己有过的“不是”,总怀疑他人对自己有什么“用意”,总担心对自己构成“不利”。习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胡乱猜疑,在心里筑起一道防线,使自己生活在疑惑、猜忌、多虑的氛围中。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⑦当然,做人大气,并不是不讲原则;做人大气,也不是一团和气;做人大气,更不是软弱或窝囊。

      ⑧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大气”。

(1)、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总怀疑他人对自己有什么“用意” B、从此“六尺巷”的故事传为美谈 C、我们更需要这种“大气” D、总担心对自己构成“不利”
(2)、本文论证的论点是

(3)、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4)、根据文意在第⑤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

(5)、第⑥段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举一反三
阅读韩如意的《态度创造快乐》一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一位访美中国女作家,在纽约街头遇到一位卖花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穿着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也很虚弱,但脸上的神情却是那么祥和兴奋。女作家挑了一朵花,说:“你看起来很高兴。”
②“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
③“对烦恼,你倒真能看得开。”女作家随口又说了一句。
④岂料,老太太的回答更令女作家大吃一惊:“耶稣在星期五被钉上十字架时,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不幸时,就会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
⑤“等待三天”,多么富于哲理的话语,多么乐观的生活方式。她把烦恼和痛苦抛下,全力去收获快乐。
⑥看来,快乐与态度的确存在着某种关联。
⑦著名作家沈从文,在“文革”期间陷入了非人的境地。他不仅遭到无数次的批斗,每天还要负责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女厕所。后来,他又被下放到多雨泥泞的湖北咸宁接受劳动改造。可沈从文毫不在意,他在咸宁时给他的表侄、画家黄永玉写信说:“这儿荷花真好,你若来……”
⑧一句话,竟使那段苦难的日子飘荡着荷花的芬芳,把多雨泥泞的咸宁描述成王孙可游的人间仙境。
⑨“荷花真好”,身陷苦难却仍为荷花的盛开欣喜赞叹不已,这是一种趋于澄明的境界,一种旷达洒脱的胸襟,一种面临磨难坦荡从容的气度,一种对生活童子般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无限向往的生命情感。
⑩由此可见,如果把自己浸泡在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中,快乐必然会占据你的每一个日子。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人类的火星梦
      ①遨游宇宙空间,是人类的梦想。进入航天时代以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天文观察和探索外星生命,而是开始有计划地了解外星生存空间,为人类开辟新的疆土。
      ②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谈到火星,人们最关注的就是火星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天文学家们对火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近30多年来,多种空间探测器对火星展开逼近、环绕和着陆探测,初步揭开了火星的一些秘密。虽然现在还没有证据显示火星现在或过去存在生命,但也没有找到任何证明生命不存在的东西。这说明未来将有可能实现人类的火星梦,到火星上去生活。尽管火星比月球远得多,但随着对火星的不断了解,人们对未来定居火星的期望越来越高。
      ③火星、水星、金星、土星与地球一样,同处离太阳较近的温暖地带,且都主要由适合人类居住的岩石类物质构成。但它们之中,水星太冷,金星和土星太热,只有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水。这样一来,这几颗行星就被科学家们“打入冷宫”。与月球相比,火星大得多,足够人类立足,而且,月球最大的缺陷是没有氢、氮、碳这三种生命元素。
      ④火星也有冰霜覆盖的南极和北极,由二氧化碳气体冻结而成。火星的土壤表面覆盖着氧化铁,因而火星看上去是红色的。火星也有稀薄的大气,大气的95%是二氧化碳,以及少量的氢气、氧气等生命元素。尽管火星比地球寒冷,经常狂风肆虐,而且看上去无限荒凉,但它包含所有元素,因此是与地球生存环境最相像的太阳系行星。
      ⑤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在研究火星的同时,已经提出了把这个荒芜的星球变为适于人类居住的各种设想。火星的平均温度为摄氏零下60度左右,如果在火星轨道上放置一些太阳反射镜,就可以使火星表面温度增高。在火星上建一些能够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和臭氧的工厂,它的周围就会罩上一层厚厚的、温暖的二氧化碳,它们是培植简单生命体的必要因素。
      ⑥完成这些任务后,火星并非马上就能产生生命体,因为它们生长所必需的氧气和水还需要我们去“制造”。在人类登上火星后,可以携带一些细菌到火星上,使它们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产生绿色植物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氧气,一步步创造出复杂生命能够生存的环境。据此,科学家计划着在火星上种草、种树。不过即使真能实现这个设想,火星上首先出现的绿色植物也不会是草和树木,可能仅仅是一些藻类、苔藓,然后是极地冻原。
      ⑦尽管美国航空航天局和它的热心支持者们似乎已经把火星当成了人类的第二家园,但不少有识之士却为火星探险找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理由:了解了火星就应该更好地建设地球。移居火星并不是人类的必然命运,因为这不能让人类逃避人口过剩和生态恶化。看一看火星的荒凉、寒冷、狂风和稀薄大气,让还在不停破坏地球生态的人们早日醒悟吧!与其花巨资跑到一个生存环境被破坏殆尽的地方,为什么不把钱用来改善依然肥沃的地球生态呢?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女儿下厨

秦文君

       ①女儿第一次独立下厨,是7岁,当时我想知道她的生存能力,于是装病,告诉女儿很想喝粥。躺在床上,我听见厨房里锅碗瓢盆丁丁当当响,一会儿是打碎瓶瓶罐罐的声音,一会儿是锅盖掉地上了。这日子很不好过,好几次想冲进厨房,但还是忍住了。直到看着女儿把点缀着肉松和腐乳的粥端到床边,我才舒了一口气……尽管她在做这碗粥时,把厨房弄得像“一天世界”,但我觉得值,地上的污渍,包括打碎的瓶瓶罐罐,考验了她的爱心,也给予孩子一份可贵的经历。

       ②那天我很感动,女儿也很高兴,小脸上露出自豪感。看来有时候大人们让一让,给孩子留一点空间,能让孩子发挥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有自主成长的自豪。

       ③她十岁那年,我过生日之前,她问我要什么礼物?我说你为我做一顿生日餐吧,这能让我感到欣慰。那天一早她亲临菜场采购食材,东买西买,买来很多莫名其妙的调料,买的菜几乎无法搭配在一起,结果她做了号称两菜一汤的生日餐,其实一道是番茄炒鸡蛋,一道是榨菜炒肉,一汤是榨菜番茄加蛋的汤。不过,看她系着白围裙,在厨房里乐呵呵地转悠,调派着各种调料品,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不亚于米其林三星的大厨。

       ④我想趁势教她些厨艺,可是那次之后,她下厨的热情熄灭了,只是在厨房里玩一些有趣的事:把大大小小各种量杯都找出来,调制饮品。不过她调的饮品不受欢迎,不甜也不咸,里面还混入了咖喱粉的味道 , 据说是不小心把咖喱粉打翻在里面,见我们都不喝,她只好将就喝上几口,给自己台阶下,后来趁人不注意,偷偷把自制的饮品倒掉了。

       ⑤那之后,她闲下来的时候还会来厨房找乐子,有时装成饭店老板,非把我做好的菜肴一次次地卖给我,好在是慷慨相送,不收费用的。有时她想做饭店的收银员,在饭厅里等候着,我走过时她就打给我一张小票,有图的。

       ⑥雨季来的时候,她在家里玩野炊,兴致勃勃地想出很多古怪的菜,都是好玩的菜单,算是想象中的一道盛宴。不过,她的每一个小念头在我的眼里就如同一颗颗小苗,我并不着急,要让它长长看,看它能长成什么。

       ⑦小学快毕业了,她就不满足做这样的游戏了,想做出美味的点心。她找一本从日本翻译过来的烹调书来研读,读到烂熟后,就开始摩拳擦掌,要来真的了。我答应做这位点心师的助手。她照着那烹调书做出来的点心很好吃,样子也妙曼,就是甜得过了,真的是“比蜜还甜”。得到表扬后,她决定多做些点心分送给亲戚们分享,亲戚们觉得很惊喜,品尝后众口称赞,她动力更足了,买了各国的烹调书看。

       ⑧再后来她长大了,去美国留学,闲暇时,这位数学硕士会动很多脑筋,了解世界各国的饮食特点和食物的风味,渐渐的,她居然能做一大桌像样的宴席,也学做寿司,买香茅做泰国口味的菜。令人吃惊的是,她做的小羊角面包、布朗尼蛋糕超越了附近一带知名的西饼店,好看,好吃。有一次她请我喝用纯黑巧克力、牛奶、可可粉调起来的饮品,说真的,我世界各地跑,品尝过无数各地的热巧克力,但唯有这一次,毫不夸张地说,味道好极了。如今一旦她下厨,我只能屈居助手的位置了。

       ⑨没想到,童年时候的一段段碎碎的下厨经历,竟歪打正着,成就了一个业余大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孝道﹣﹣中国之道

    ①有人说“百善孝为先”,也有人认为孝道是封建糟粕,不该继承,必须剔除。对这些说法,应从理论上给予分析。

    ②如何理解儒家孝道的基本精神?儒家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孝道就是报答父母的养育大恩。《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就是说,青少年时期要保护好身体,减少父母担忧,是孝的开始。“教”字一边就是“孝”,说明教育是从孝道开始的,对少儿教育应从孝道开始。由此看来,“百善孝为先”是对的。

    ③但如果把孝理解为压倒一切善的最高道德,那就可能偏离儒家的基本精神。认为孝是最高道德,同时将孝道理解为一切都顺从父母,这是后代文人将孝单向化、绝对化的结果。“五四”时期,我国一些学者批判儒家孝道,主要就是批判此类被歪曲了的孝。

    ④其实,《论语》《孝经》都提到“几谏”,即当父母做了不义的事,子女要对其进行委婉的劝谏。《论语》中还有“子为父隐”的说法。“几”与“隐”均有隐私之意,相当于家丑不可外扬。儒家也有“大义灭亲”的说法,是大义高于孝的意思。义有小、中、大,小义则隐,中义则几谏,大义则灭亲,这些与孝并行不悖。

    ⑤对于今天我们如何尽孝道,可根据《孝经》的精神来探讨。青少年时应保护好身体,珍惜生命,尽可能地帮父母做一些家务事,努力学习,为未来的发展准备条件。这是“始于事亲”。成年后,不能只守在家,应出去做事。要做事,就得跟他人打交道,有上级、有同事,都要搞好关系,对长辈也应像对父母那般尊敬。这是“中于事君”。最后是“终于立身”,即孝是一辈子的事,要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为社会、为人民多做奉献、做出贡献,留下好的名声,为父母争光。

    ⑥从理论上了解儒家孝道并不难,难在对儒家孝道的融会贯通。可探讨两个现实的问题,如儒家讲孝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有人问,如果父之道是坏的,也不能改吗?父活着时不合义的行为还要“几谏”,死后怎么会不能改!又如《论语》上说,“父母在,不远游。”那么,当今我们许多人都要出国留学,还非要等父母不在了吗?事实上,孔子同时强调“游必有方”,即远游当然是可以的,但应告诉父母到哪儿游,以便有事时能找到我们。

    ⑦孙中山说:“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特点,也是优点。”在尽孝的问题上,我们要尊重自己的传统,同时把握孝文化的要义,遵循自身情感和理性的指引,把孝文化发扬光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建筑的阅读

◆张抗抗

    ①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文学家爱“批”建筑物,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交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与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有某些相同的或是类似的规律,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②建筑与文学的_______

    ③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的完美构思。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在瞬间所涌现的建筑构思,便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物的价值。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当一个新的形式落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内容的所指。

    ④建筑与文学的_______

    ⑤建筑师和文学家的想象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眺望遥远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映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象。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的“生命之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象,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灿烂的宏篇巨著,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的精神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之笔,每一线灵感的闪现,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牵引蛊惑,想象应是“灵感之母”。

    ⑥建筑与文学的_______

    ⑦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炽热还是冷静,都在倾诉着作家的内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样也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达着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倾诉和表达都需要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已有通常定义,那么建筑语言究竟是什么?

    ⑧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矗立,象征着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全部使用钢铁作为建筑材料。在这里,钢铁首先组成了表达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词汇”,但词汇并不等同于语言。词汇必须在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能形成语言。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埃菲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条钢筋铁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风中微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尔用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尔铁塔所蕴涵的建筑语言,便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选自《建筑创作》2004年第5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