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届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一中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著名学者黄仁宇曾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材料意在说明明朝( )

A、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 B、八股取士钳制了国人的思想 C、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发展 D、闭关锁国导致中西文化的隔绝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琉球国中山王遣使来华,要求“给赐冠带”,明朝皇帝“命礼部图冠带之制示之”,另外,琉球国还仿照中国之制设立学校,“改粗鄙之俗为儒雅之风”,全国上下,“渐染华风,祀先圣,兴学校,家购儒书,人崇问学”,使得琉球国国内移风易俗,逐渐变化为“衣冠礼义之乡”。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

材料二:“西学东渐”影响下的著作,如下表所示。

时间

作者

著作

备注

17世纪(明朝前期)

1605年

利玛窦

《乾坤体义》

《四库全书》称之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

1607年

利玛窦、徐光启

《几何原本》

译欧几里得原著前六卷

1623年

艾儒略、杨廷筠

《职方外纪》

后收入李之藻《天学初函》

1628年

傅泛济、李之藻

《寰有诠》

译亚里士多德《论天》

1634年

徐光启、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罗雅谷

《崇祯历书》(时宪历)

历时1629年-1634年

19世纪(清朝前期)

1841年

陈逢衡

《英吉利纪略》


1842年

魏源

《海国图志》


1846年

梁廷柟

《海国四说》


1846年

姚莹

《康輶纪行》

尤其注重考察西藏地区情况,揭露英国侵藏野心,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备,以反抗外国侵略。

1849年

徐继畲

《瀛寰志略》

以地球为引子,介绍了东西半球的概况。之后以此按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一天下后,在推行严刑峻法的同时,也制定了相关的礼仪制度,以显示皇帝的至高和独尊。如规定臣下写给皇帝的文书应称“奏”,自称应称“昧死”等,但毕竟不完善,远不能适应大一统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承秦制后,由于礼仪的不健全,臣子在刘邦面前非常随便,甚至“饮(酒)争功”,于是刘邦接受叔孙通的建议,由儒生们创制朝仪以确定君臣名分等级。朝仪规定后(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在长乐宫接受百官朝贺,“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高祖非常高兴,脱口而出“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武帝时,又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由于儒家强调遵从等级秩序,这无疑为统治者强化利益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后各朝皇帝都以儒学为指导,加强礼仪建设。隋文帝制定五礼130篇,唐太宗时制定《贞观礼》138篇,宋太祖时制定《开宝通礼》200卷礼仪礼规越来越细密。

——摘编自常智敏《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启示》

材料二:上自宰相、御史大夫、两省五品以上供奉官自为一行,十二卫大将军次之;三师、三公、令仆、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丞、侍郎自为一行,九卿、三监对之;从古已然,未尝参错。至如节度军将,各有本班。卿监有卿监之班,将军有将军之位。……岂可裂冠毁冕,反易彝伦,贵者为卑所凌,尊者为贱所逼?

——【唐】颜真卿《争座位帖》

材料三: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