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5-2016学年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阅读《阅读是有“重量”的》,完成下题。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②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④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⑤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⑥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⑦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⑧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内在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因表面的“无用”而打折扣。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能比故意强迫阅读或者故意淡漠阅读都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1)、阅读全文,说说文题中“重量”有何含义。

(2)、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3)、请为第⑤段的观点列举一则事例作论据。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
                                                                                                      梦的基座是价值观
      ①我的父母那代人在一种“悲愤”的情结中挣扎着,我这代人在他们乡愁的国家想像中成长。但是支撑著这个巨大的国家想像下面,有一个基座,垫着你、支撑着你,那个基座就是价值的基座。
      ②它的核心是什么?台湾所有的小学,你一进校门门当头就是四个大字:“礼义廉耻”。进入教室,简朴的教室里面,墙壁上也是四个大字:“礼义廉耻”。如果一定要我在成千上万的“格言”里找出那个最基本的价值的基座,大概就是这四个字。
      ③小的时候跟大陆一样,四周都是标语,只是内容跟大陆的标语不一样。最常见到的就是小学里对孩子的解释:
      礼,规规矩矩的态度。
      义,正正当当的行为。
      廉,清清白白的辨别。
      耻,切切实实的觉悟。
      ④上了初中,会读文言文了,另一番解释就来了: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仲
      ⑤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耻,是为国耻。——顾炎武
      ⑥“士大夫之耻,是为国耻”,这些价值在我们小小的心灵有极深的烙印。
      ⑦二○○六年,上百万的“红衫军”包围总统府要求陈水扁下台,台北的夜空飘著大气球,一个一个气球上面分别写着大字:“礼”、“义”、“廉”、“耻”。我到广场上去,抬头乍看这四个字,感觉好像是全台湾的人到这广场上来开小学同学会了。看着那四个字,每个人心领神会,心中清晰知道,这个社会在乎的是什么。
      ⑧除了价值基座,还有一个基本的“态度”。我们年纪非常小,可是被教导得志气非常大,小小年纪就已经被灌输要把自己看成“士”,十岁的孩子都觉得自己将来就是那个“士”。“士”,是干什么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篇
      ⑨我初中一年级的国文老师叫林弘毅,数学老师叫陈弘毅。同时期大陆很多孩子可能叫“爱国”、“建国”,我们有很多孩子叫“弘毅”。我们都是要“弘毅”的。
      ⑩对自己要期许为“士”,对国家,态度就是“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十一二岁的孩子背诵这样的句子,用今天的眼光看,挺可怕的,就是要你为国家去死。
      ⑪然而在“国家”之上,还有一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⑫对那么小的孩子也有这样的期待,气魄大得有点吓人。饶有深意的是,虽然说以国家至上,但是事实上张载所说的是,在“国家”之上还有“天地”,还有“生民”,它其实又修正了国家至上的秩序,因为“天地”跟“生民”比国家还大。
      ⑬十四岁的时候,我第一次读到《国语》,《国语》是两千多年前的经典了,其中一篇让我心里很震动: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⑭最后一句,简单几个字,却雷霆万钧,给十四岁的我,深深的震撼。
      ⑮就是这个价值系统,形成一个强固的基座,撑起一个“中华大梦”。
                                                                                                                                (节选自龙应台在北京大学的演讲《我们的中国梦》)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太阳能飞机

      ①近日,一架来自瑞士的奇怪飞机引起了国人的持续关注。这架名为“阳光动力”2号的飞机,其翼展达72米,但重量仅有2.3吨,狭小的机舱只能容纳一名飞行员。单看这些数据指标,“阳光动力”2号简直不值一提,但这架飞机却有个绝活﹣﹣不需要传统燃料,因为它是一架太阳能飞机。

      ②太阳能飞机是以太阳辐射的光能为动力的飞机。与常规飞行器相比,太阳能飞机由于不需传统的石化燃料,因此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它通常在白天爬升至平流层20千米至30千米的高度,将太阳能最大限度地转存到储能电池中,夜晚则逐渐降至15千米至18千米的高度,低速、半滑翔飞行。太阳能飞机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它一次飞行可长达数月乃至数年。同时,由于太阳能飞机以太阳能为动力,故其燃油、维护和维修费用基本为零。

      ③为获得较高升力,以便在高空持续飞行,太阳能飞机在设计上通常采用大展弦比机翼,因此我们看到的太阳能飞机都会有一个巨大的机翼。这样设计,使太阳能飞机具备了很高的升阻比。目前,各国研制的太阳能飞机的升阻比普遍达到30至40左右,而常规飞机中升阻比最高的美国“全球鹰”无人机,升阻比也仅达到30左右。

      ④与常规飞机使用的航空燃油相比,太阳能提供的能量却十分有限。以“阳光动力”2号飞机为例,其机身太阳能电池面积达270平方米,但全部功率只有50千瓦左右,仅相当于一辆排气量为1.0升的小汽车。同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率还比较低。“阳光动力”2号飞机上使用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在国际上属于领先产品,厚度只有135微米,相当于人类的一根头发,其能量转化率仅有23%。在经过太阳能电池、储能电池、电机等能量传递环节的消耗后,实际传递给螺旋桨的能量达到20%就不错了。由于这些限制,太阳能飞机的巡航速度普遍较慢,一般只能达到每小时几十公里。

      ⑤任何新技术的实用化都充满了无穷潜力,太阳能飞机也是如此。我们相信,只要在未来突破制约其发展的一些技术障碍,这种新能源飞行器必然会在应用中大放异彩。

                                                                                                                                                             (摘自《世界军事》,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世上最温暖的花

       ①儿时的家乡,到处种的都是棉花,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它们开出一地的明朗,温馨着大地和农人的心。春天,刚听到布谷鸟的鸣叫,人们就开始不停地忙碌了。记忆中,母亲好像天天泡在棉田里,双手染满了棉叶的颜色,衣裤鞋子沾满泥水,全身上下都带着棉田里特有的气息。

       ②在盛夏的热风中,棉花很快就长成了茂密的灌木林,等到棉花开花时,棉田里则是另一番景象。棉花的花儿美如蝶翅,颜色不一,红的,白的,娇艳柔嫩。有趣的是每一朵花的底部都包裹着一个棉桃,初如豌豆,逐日渐长,直至变成一个硕大的桃子形状,那花儿才黯然谢去。等到了秋天,棉桃绽开,白色的橘瓣一样的果肉呈现眼前时,那才是真正的开花了,是它一生丰厚的积蓄在展示。

       ③最喜欢那满田的棉桃吐蕊了,放眼望去,似乎是天上的云不小心走失了,一下子掉进棉花地一样。等大多数花朵全白了,母亲带着我一起去摘棉花。棉田里,母亲头裹方巾腰系棉兜,一会儿侧身,一会儿弯腰,五根手指同时伸向盛开的花瓣,一捏,就将一朵棉花收进棉兜里。母亲的神情专注,动作娴熟,腰间的布兜也越来越鼓,看上去宛若幸福的孕妇,通体洋溢着母性的光辉。

       ④刚摘的棉花是潮湿的,还要在灿烂的晴天暴晒两日。它们薄薄地摊开来,像天上的朵朵白云落到门前。有时候我也会帮忙翻晒,让每一点棉絮都尽情吸收阳光的味道和温暖,棉花的清香也会混合着一股湿漉漉的水汽时不时地撩着鼻翼。等忙完一阵后,母亲会瞅个时间,忙着弹棉花、套棉被、缝棉衣、做棉鞋。柔韧的棉裹起秋阳的味道,母亲的手掖了又掖,拍了又拍,看着平坦温厚的棉被和胖嘟嘟的棉衣,她的心里好像就有了着落。。

       ⑤母亲做的棉衣、棉鞋像是一堵厚实的墙,挡住了寒冷,留下了温暖。穿着母亲做的棉衣,哪怕是走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冬里,依然温暖而又幸福。等我有了女儿后,每到冬天女儿都会穿着母亲做的小碎花棉裤棉袄,不罩外衣,中式的棉袄有些溜肩,使女孩子看上去清秀而娇好,一张小脸反而生动起来。

       ⑥棉花,世上最温暖的花,也是世上唯一拥有阳光气质的花朵。棉不断,母爱不断,温暖不止。特别是在寒冷的冬日,只要有了棉,就有了温暖,就有了热度。

——摘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3期

【乙】

棉花!棉花!

       ①什么样的词,无论如何也没法大声念出来?

       ②是棉花。

       ③你只能用耳语般的嗓音低低地说出来——棉花!棉花!

       ……

       ④母亲和几位阿姨各占据被子的一边,专心致志地忙活着,银针闪烁,长线飘飘,她们看上去强壮、结实、胯骨宽大,头发和乳房却日渐干枯荒芜,这是无尽的生育和劳累所致。缝被子时,她们把身子低伏下去,像对棉花表达虔诚的敬意,又像满心满怀去拥抱棉花。她们圆润、臃肿,铅华褪尽,是另一种棉花。

       ⑤人们热情歌颂这世界的山川河流、名花异草,高声赞美这个世界的飞扬、伟岸和多姿多彩,可有谁会注意到它的底座——棉花?正是棉花给予这世界广大的慈悲、安宁和贴心贴肺的温暖,但没有人会常常想起它,偶尔一次在逆境的寒风中裹紧棉袄拥一拥被子想起了棉花,也没法大声赞美放歌抒情,只能用耳语般的嗓音低低说出来——棉花!棉花!

——摘自《散文》2006年第2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各题。

妈妈的家风

程荣贵

①妈妈是一位普通人,文化程度不高,但心地善良。她经常教育我说,人这一辈子,如果有能力就做点好事,没能力就做好自己。即使生活再难、 日子再苦,也别做亏心事。

②一次,妈妈患了重感冒、高烧不退。爸爸让我陪妈妈到县城,把攒的一筐鸡蛋卖了,好为妈妈抓药。上小学三年级的我,一手提着鸡蛋筐,一手搀扶着病中的妈妈,走得汗流浃背。 当我和妈妈走到二里岗农机站时,突然发现地上有一卷钱,捡起来一数竟有 70多元。当时猪肉才0. 72元一斤,这笔意外之财对我和妈妈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妈妈抚摸着我的头,笑着说: “儿子,这钱咱不能要。你看这皱巴巴的毛粟,说不定这家也正在难处。”果然,等了不大一会儿,只见一位神色慌张的叔叔跑来问,是否有人捡到了钱。妈妈问他丢了多少钱,他说76元。妈妈见他说的数额与我们捡到的吻合,二话没说,就让我把钱还给了人家。那位叔叔不停地说着“谢谢”。原来这是他为给老人治病挨家挨户借来的钱……把钱归还了失主,妈妈如释重负。她脸上不光多了笑容,连走路都好像轻快了,

③那年,村里兆昌叔结婚,司仪在婚礼庆典上刚把一挂鞭炮扔出去,我和一群小伙伴就拼命跑去抢。我以闪电般的速度,把散落在路旁的一个“大炮仗”装进兜里。正得意间,突然一声闷响,一股黑烟伴着火苗从我的腰间蹿了出去。我的衣服着火了,上衣口袋也被炸开了拳头大的洞。

④一想到捅了娄子,没法跟爸妈交代,我“哇”的一声哭开了。天都黑了,我躲在晒谷场的草堆旁不敢回家。妈妈找到我,气得把手高高扬起,最后却轻轻地落在我的背上,还反复念叨着: “儿子,抢鞭炮是件很危险的事,万一伤到手和眼睛,爸妈跟着你受累不说,关键是你自己一辈子遭罪……听了妈妈的话,我特别愧疚和后怕。第二天早上,我发现被炸坏的衣服已被妈妈补好了。补丁处有一只可爱的卡通鸭,仿佛游弋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口袋已看不出任何破损的痕迹。

⑤那个年代,北方农村的院墙都是土夯或砖砌的,而南方农村的院墙多是篱笆围成的。我的老家属湘西北,一年四季,房屋四周的空地上会栽满绿油油的蔬菜。为了不让外面散养的鸡鸭偷吃蔬菜,爸妈便在菜地外围栽上一些万年青和鱼蜡树,待长到半人高时,再对它们进行一次修理和加固,便成了 “篱笆”。修剪之后的篱笆,宛如一排训练有素的士兵,昂首挺立在房屋四周,特别气派。这种就地取材的做法,尽管不是妈妈的独创,但经过她的改进,总会引来众多乡亲的效仿。

每年春季,篱笆上就会爬满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还有月季和蔷薇。花儿在轻风中摇曳,整个院子色彩缤纷。穿行其中,影子倒映在房前碧波荡漾的池塘里,真有一种人在画中走、画在水中映的情趣和悠然。这时,总能听人夸赞妈妈是一位神奇的化妆师。她把平淡无奇的日子过出了滋味,让枯燥乏味的生活有了色彩。听到对妈妈的赞美,我心里总是很骄傲。

⑦每当我行走在家乡的小路上,或推开老屋的房门,仿佛都能看到妈妈亲切而又忙碌的身影、感受她熟悉而又温润的气息。虽然妈妈已经不在了,但她的质朴、乐观、和善都已点点滴滴深入我的灵魂,教会我在这个世界上活出了一种诗意和远方。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