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提问

握住母亲的脚(节选)

春华

    ①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一家颇具实力的公司应聘面试,主考官只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抱过母亲的脚吗?”

    ②年轻大学生被主考官的提问弄愣了,满脸绯红。主考官接着又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抱抱你母亲的脚。”

    ③青年红着脸走了。他弄不明白主考官的用意,但无论如何,自己也要按主考官的要求抱抱母亲的脚。

    ④青年大学生早年丧父,贫寒的家里只有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替人做佣人才供他读完了大学。(A)青年大学生其实是理解母亲的,也很爱他的母亲。但她压根儿没抱过母亲的脚,他不知抱母亲脚时心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⑤青年回到家里,母亲还没有归来。他想,母亲长年在外奔波,那双脚一定很疲乏,今晚,我一定要替她洗洗脚,然后轻轻按摩一番。

    ⑥母亲很晚了才回来。青年请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母亲的脚。陡然间,他发现母亲的脚竟然像木棒一样坚硬。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地不肯松开。

    ⑦(B)那晚,青年大学生终于理解了母亲。

    ⑧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心情沉重地对主考官说:“我现在才真正明白,做人是那么不容易,成才又是何等的艰难。你让我明白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只有理解了母亲,他才可能善待自己!”

    ⑨主考官这时笑了,点点头说:“你明天来公司上班吧!”

    ⑩主考官旨在考验年轻大学生的悟性,岂料却让一个人的灵魂获得了升华。

    ⑪年轻大学生从此铭记着母亲的艰辛,也一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没几年,他便成长起来,而且做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

    ⑫故事一度让我感动,也令我深深羞愧。

    ⑬许多年以来,当我终于长成一棵大树,当我坐在偌大的教室里给那些虔诚地唤我老师的朋友谈创作体会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们:一个人要想读懂人生真谛,不妨回去握握母亲的脚,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 , 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⑭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

(1)、本文通过叙述一个故事,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2)、“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划线的(A)句和(B)句中的两个划线词语“理解”的含义相同。 B、文章写了一位年轻大学生在给母亲洗脚的过程中,明白了只有理解母亲,才能理解生活。 C、第④段第一个句子是插叙,交代了青年的身世,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D、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首尾照应,中心突出。
(4)、青年大学生握母亲的脚时为什么“潸然泪下”?他的灵魂获得了怎样的升华?
(5)、“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6)、从文中选出一个你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喜欢的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石头里的春暖花开
                                                                                                           葛 闪
        ⑴洛宁十一岁,是云南山区的一名小学生,皮肤微黑,身形孱弱,沉默寡言,喜欢独处,是同学们眼中最“怪”的同学,平时课堂内外,谁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同样,他也是我到偏远山区支教以来,见过的最不合群的学生。
       ⑵几个月前,洛宁上学的时候,背上背负的,除了一个书包,凭空多了一个口袋。口袋里面,不知道装着什么东西,鼓鼓囊囊的,看来颇有重量。要不然,洛宁背着的时候,脸上怎会有吃力的表情?
       ⑶上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轻轻放在课桌下面。下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背上,在小小的操场上转圈。到底是什么东西,居然能让洛宁整天将它负在背上?班上的学生都想打破这个砂锅,揭开谜底。
      ⑷也有同学去摸过,硬梆梆的,有棱有角,从手感上判断像是石头。但是,洛宁总不会傻到把石头当作宝贝整天背着吧。不管是学生们,还是做老师的我,每当向洛宁问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洛宁总是不发言语,只是低着头耸着被冻得红彤彤的鼻子。其实,有同学曾经试过去打开口袋,但平时很老实的洛宁,就会像是一头发怒了的小狮子,让大家不得不罢手。
       ⑸又过了一段时间,时值严寒,洛宁的口袋也变大了,里面的东西也装得更多了。似乎口袋里面的东西,是遵循着一定的时间规律而变大变多的。
      ⑹洛宁口袋里的秘密,终究没有敌得过同学们的好奇心。那次,洛宁没有拗得过好几个同学的强行“合力”,被按在了桌上。口袋被打开时,滚落出的一块又一块冰冷坚硬的石头,让同学们都惊呆在原地——任是谁也没有想到,洛宁整天背负着的口袋里,装的居然真是石头?
       ⑺眼前这个瘦弱到让人心疼的孩子背后,却有着任是谁听了也会落泪的背景:6岁那年,洛宁的父亲患病离世,这对本就贫困的家庭无异是雪上加霜。天塌了,洛宁母亲就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她每天上山砍柴到集市上去卖,还要替别人做挣不了几个钱的手工活,还要割猪草喂养唯一的一头猪,还要洗衣做饭。洛宁很懂事,只要从学校回家,就争着为母亲打理一切。日子本来可以这样即使贫苦却也不失幸福地度过,但命运就这么无情残酷——去年的一天,洛宁的母亲遭遇车祸:命是捡了回来,人却瘫痪了。
       ⑻几天后,我买了点东西,趁着上午没课的空当,独自来到了洛宁的家里。一来,看望一下洛宁的母亲;二来,我更想从他的母亲口中得知,到底是什么原因,竟然会让洛宁整天背着石头上学?
       ⑼我告诉她洛宁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近来的情况。当我向她提及洛宁背石头上学的奇怪之举,她的眼泪顿时簌簌落了下来:原来,自从她瘫痪后,洛宁除了在学校,其余的时间都在家中服侍母亲。小伙伴喊他去河边看老黄牛,他没有时间;邀他去田野里放风筝里,他抽不开身。因为他要接替母亲的“工作”——砍柴,烧水,做饭,洗衣服,喂猪……一天,她因为渴急了,把手伸向离床头不远的热水瓶,结果却烫伤了自己。洛宁放学回家,看到被烫伤了的母亲,心像被无数把刀狠狠地剜了一般,痛入骨髓。他怕在以后的日子里,若是自己不在家,母亲不知道还会发生其他什么事情。于是,洛宁当即便决定:以后的每一天,他都要背着母亲上学。尽管母亲再怎么劝阻,洛宁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从那时起,他便开始背着石头上学了。
       ⑽我的心里陡然被濡湿了。但我同时亦很奇怪,洛宁想背着母亲上学来照顾她,但他的背上,却怎么永远是一袋石头?
       ⑾洛宁母亲看出我心中的疑惑,止住了泪水,哽咽着告诉了一个任是谁都想不到的爱的秘密:洛宁母亲体重八十六斤,洛宁瘦小的身躯又如何负重?但他却想出了一个方法,起初,背着少量的石头,随着对重量的适应,然后再不断地添加石头。直到,他能适应超过八十六斤的重量为止。
        ⑿八十六斤,是洛宁母亲的体重,亦是爱的重量!
        ⒀回来的山路上,我任由泪水肆意奔流。我在想,那口袋里的石头,冰冷坚硬的棱角,定然是无数次碰疼了洛宁的后背、压痛洛宁孱弱的肩膀了吧。我仿佛看到这样一幕画面……
       ⒁只因为,他后背上的那一袋石头并不冰冷坚硬,而是因了一份爱,时时春暖花开!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梯子
                                                                                                             周粲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九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了,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泳时跳进水里去一样,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边。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就开花。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但是儿子显然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然而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一……二……三!”
        咬紧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扑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他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笑着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崚嶒,石缝滴滴答答,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上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瀑,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原文有删改)

阅读《敦煌守护人》,完成各题。

敦煌守护人

    ①敦煌,河西走廊中的绿洲,孕育了莫高窟、西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一批“敦煌人”用生命的坚守,沐月当歌、踏沙而行,守护着他们心中最为珍贵的敦煌。

洞窟终迎守护人

    ②1935年,法国巴黎,塞纳河畔。旧书摊上,一部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震惊了常书鸿。这位已在法国小有成就的中国画家,义无反顾地离开巴黎,奔向敦煌。大漠戈壁,不见人烟;沙丘接天处,骆驼草稀稀拉拉,枯黄,像是死掉了一般。藏经洞被洗劫一空,从鸣沙山吹来的流沙如瀑布一般从崖顶流下,将部分洞窟掩埋……

    ③常书鸿带领同事,喊着号子,一锹又一锹清理流沙,又起早贪黑筑起千米沙墙,又给数百个洞窟逐一编号、普查。他们发明了叫作“蜈蚣梯”的独木梯,爬上九层楼高的洞窟,脚下是数十米的山崖,险象环生。

    ④1944年,常书鸿就任研究所所长。然而,时局多艰,经费短缺,研究所深陷债务危机。为了借钱,常书鸿一次次只身穿荒漠,披星戴月,往返城乡。几经波折,四处化缘,总算筹到丁点物资,但只是杯水车薪。在自身经费无着落的逆境中,常书鸿靠为人画像、变卖自己的画作为莫高窟筹集资金。

    ⑤离开的人在增多。但常书鸿怎么也想不到,妻子竟会抛下一双儿女不辞而别。家都支离破碎了,“痴人”常书鸿还守在敦煌,呵护着沙海中小小的绿洲。

    ⑥1994年,常书鸿去世,一生情系敦煌。

痴情的传承

    ⑦“痴人”代代有。1944年,山城重庆。段文杰参观了张大千举办的“敦煌壁画临摹展”。驻足在那些震撼人心的画作前,时间似乎都已停滞。“到敦煌去!”他的命运就此改变。

    ⑧“一头饿牛闯进了菜园子”,段文杰这么形容自己和敦煌的相遇。他迫不及待地钻进每一个洞窟……隆冬,段文杰住在破庙里,连生火的炉子也没有,夜里屋内屋外零下20多摄氏度。早上起来,眉毛胡子全白了——都已结霜。一日三餐,粗粮就着风沙,再喝一壶发苦的宕泉河水,肠胃不适抛脑后……他摒弃娴熟的西方油画技巧,为临摹保存敦煌壁画,重锻自己的本领。

    ⑨段文杰立下新规:禁止把纸拓在壁画上临摹,禁止触摸壁画……临摹《都督夫人礼佛图》,因壁画损毁严重,他通读史书,摘录了几千张卡片,历时两年有余,终于临摹成功。从1946年开始,段文杰共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340多幅,面积达140多平方米。这一成绩在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创下了第一。

    ⑩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这是段文杰对敦煌人的评价。

    ⑪2011年,段文杰去世,葬于三危山下。同眠于此的,还有常书鸿等27人。

观千剑而识器

    ⑫冬日暖阳下,榆林窟静谧肃立。87岁高龄的李云鹤,23岁进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至今已经64年,修复了4000多平方米壁画、500多身彩塑。

    ⑬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识器。他是国内运用金属骨架修复保护壁画第一人。李云鹤对修复工具、工艺进行改良:纱布纵横纹路多,容易按压出“印痕”,他改用吸水性良好又压不出褶纹的纺绸;修复穹顶时注入黏结剂,用粗针管不容易把握力道,他换成血压计气囊,大大提高了修复精准度。

    ⑭莫高窟第220窟,李云鹤修复时发现,表层壁画是宋代绘制,而在里面还有唐朝壁画。他将表、里层壁画分离、拼接在一起,使两个朝代跨越千年之后,在同一平台上“握手重逢”。

    ⑮寒来暑往,由他创造的多项修复技术,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和原文化部一等奖,他还入选全国总工会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为了永不磨灭的美

    ⑯樊锦诗是1958级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她来到敦煌,便再也没有离开过。初见敦煌时,“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彩塑上,令人惊心动魄。”樊锦诗回忆。

    ⑰带着对敦煌的爱,樊锦诗扎根大漠,在住土房、吃杂粮、卫生设备匮乏的条件下,潜心石窟考古研究。

    ⑱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正值西部大开发,游客数量急剧增长。“我们不能因为旅游而牺牲文物,也不能因保护而将游客拒之门外。”她只想要守护敦煌,保护文物,把莫高窟完完整整地传下去。

    ⑲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让樊锦诗有了灵感。2003年开始,她提案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审核终于通过。当时已是年过半百的她,带领同事们为每个洞窟、每幅壁画和每尊塑像建立数字档案。要将壁画完整地搬到电脑里,首先要设计周密、完善的采集方案,然后是辛苦的拍摄、拼接……终于,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投运,《梦幻佛宫》超高清实景球幕电影,惊艳了来自各个国家的游客。既让游客领略了石窟风采,也缓解了保护的压力。

    ⑳从九层楼往回走,月华如水。一株株、一簇簇的骆驼草,在月光下闪着亮色,装点着戈壁滩,给这寂静的夜晚增添着生气。如今的樊锦诗,已从红颜少女变成了华发老人。

    ㉑敦煌藏经洞《二十五等人图并序》中这样描述敦煌的匠人们:“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想来,所有在敦煌默默奉献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济世”之人吧。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珍惜那些麻烦你的人

①父亲在老家算是半个木匠,不以做木匠活儿为生。而让我曾一度颇为不解的是,父亲虽不以此为业,但却颇喜欢置办工具,锛凿斧锯,样样俱全。如此一来,倒是大大方便了四邻八舍的乡亲们。谁家要是锯块木头、安个锄把啥的,便会很顺脚地来我们家借。每每父亲不但笑脸相迎,而且一旦遇到有点技术含量的活儿对方却一窍不通的主儿,还会连人带工具一块被“借”走。

②每次被帮的那人,都会很感激地说着客套话:“真不好意思,又给您添麻烦了!”

③“不麻烦,顺手的事儿。”父亲爽朗地笑着,随后便大步流星地跟着人家走了。

④因为有时候恰巧赶上吃饭,或者自己手头也正有活儿在忙,父亲却二话不说,立马就走,所以母亲难免会唠叨两句。父亲并不急,还很耐心地对母亲说:“这样做原因有二:一是举手之劳给人帮帮忙;二来也是对咱这些工具的一种保护,工具长期不用也爱生锈。咱不要怕麻烦,人家之所以肯来麻烦你,那就说明人家觉得你这人还行。”

⑤母亲虽尚有余怨,但却不再唠叨。而让母亲以及我们全家人都彻底折服的是在我十二岁那年,家里盖房时的“盛况”。那也是我记事以来我们家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兴土木。

⑥众所周知,修房盖屋和婚丧嫁娶乃乡下人的头等大事。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乡下找不到包工头和建筑队啥的,所以谁家建房盖屋的都是靠乡亲们义务来帮忙,东家只需尽其所能地管管饭就可。记得那年村里同时盖屋的有两家,一是我们家,还有一家就是村西头的田叔。田叔当时在镇上的供销社干经理,整天大背头梳得铮亮,走路老爱仰着头背着手,很有派头的样子。大概是总觉得自己无求于这些穷乡亲吧,反正他只要一进家,就马上大门紧闭,跟村里人鲜有来往。

⑦田叔不但走南闯北的见过大世面,而且还是我们村的首富。所以一不小心跟他家赶在一块盖屋,母亲甚是发愁。因为同样是帮忙,人家田叔家喊出的伙食是猪肉白菜炖豆腐加净面的大白馒头,而且还有好酒好茶叶随便享用。而我们家的条件却只能是玉米面的窝头加不见丁点儿荤腥的菠菜汤。酒倒也备了,不过只能是廉价的散白酒。

⑧可是,出乎母亲预料的是,那天一大早,乡亲们就好像相互约好了似的,呼啦啦地涌进了我们的家院。大家连水都没喝一口,就开始热火朝天地干起来。而听他们议论说,那天西头的田叔家却只有两三个人过去。

⑨也正是这件事情之后,父亲的形象在我们全家人的面前,一下子就高大起来。变化最大的当数母亲,再遇父亲连人带工具一块被“借”走的事情时,她不但毫无怨言,而且还会笑脸相送。

⑩后来,我参军离开家乡,然后又转业到了现在居住的这个城市。受父亲影响,平日里不管是对同楼而居的邻居,还是同舟共济的同事,抑或素昧平生的路人,只要有求于我,我都尽力为之,能力所及的事儿自不必说,无能为力的事情我也会实言相告。尤其那些从老家来的亲戚或者发小、同学和战友,只要找到我,我都会热情款待,最起码让他们在异乡多多少少也能体会到一丝举目有亲的温暖。

⑪每当目送他们满意而归的背影,我都感动地想:“一个人在世间行走,其实就是生活在相互的麻烦之中,在麻烦之中解决事情,在事情之中化解麻烦,继而在麻烦与被麻烦中加深感情,体现价值。这就是生活,不要怕,更不必躲。因为倘若果真有一天,当孩子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他们已经长大成人远离你了;当父母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他们已经不在人世了;当朋友不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你们已经有隔阂了。”

⑫所以,请好好珍惜身边那些麻烦过你和曾经被你麻烦过,抑或正在麻烦着你的人吧!因为正是这些“麻烦”才让你的人生因此变得更加丰盈,也更有况味。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