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实验探究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重庆市望江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某班级同学做“探究并联电路的规律”实验,所用器材包括电源(6伏)、电键、若干已知阻值的电阻、电压表、电流表和若干导线,他们首先按图所示的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通过探究得到并联电路各电阻两端的电压都等于电源电压。在继续探究过程中,多次改变R1和R2的阻值,并将电流表分别接到A、B、C处,测出通过电阻R1的电流I1、通过电阻R2的电流I2 , 以及并联电路中的干路电流I。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实验 序号 | R1(Ω) | R2(Ω) | I1(A) | I2(A) | I(A) |
1 | 20 | 60 | 0.3 | 0.1 | 0.4 |
2 | 20 | 30 | 0.3 | 0.2 | 0.50. |
3 | 20 | 20 | 0.3 | 0.3 | 0.6 |
4 | 30 | 15 | 0.2 | 0.4 | 0.6 |
5 | 60 | 12 | 0.1 | 0.5 | 0.6 |
① 分析比较表中I1、I2和I的数量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blank#}1{#/blank#}。
② 分析比较表中实验序号1、2、3的第二、三和六列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并联电路中,当一条支路中电阻一定时,干路电流{#blank#}2{#/blank#}。
③ 分析比较表中实验序号4和5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序号5中的两个并联电阻{#blank#}3{#/blank#} (选填“能”或“不能”)替代序号4中的两个并联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理由是:{#blank#}4{#/blank#} 。
④ 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中I1、I2与R1、R2的关系,可得到的结论是:{#blank#}5{#/blank#} 。
小明、小刘和小俞三位同学为了探究串联电路的特点,他们各自用电源、电键、若干已知阻值的电阻(2欧、3欧、5欧、10欧、15欧、20欧、25欧和30欧等)、一个电流表、一个电压表(电表面板刻度如图(a)(b)所示)和若干根导线,按图所示的电路分别进行实验.实验中先后将电流表串联到电路的A处、B处和C处,分别测出流入电阻R1的电流I1、流出电阻R1(即流入电阻R2)的电流I2和流出电阻R2的电流I3;然后将电压表分别并联到AB、BC、AC处,测出电阻R1两端的电压U1、电阻R2两端的电压U2 , 以及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U,并将各自测得的数据汇总记录在表一中.
学生 | 电阻 R1(Ω) | 电阻 R2(Ω) | A处电流 I1(A) | B处电流 I2(A) | C处电流 I3(A) | AB间电压 U1(V) | BC间电压 U2(V) | AC间电压 U(V) |
小徐 | 10 | 10 | 0.30 | 0.30 | 0.30 | 3.0 | 3.0 | 6.0 |
小刘 | 5 | 15 | 0.20 | 0.20 | 0.20 | 1.0 | 3.0 | 4.0 |
小章 | 25 | 5 | 0.18 | 0.18 | 0.18 | 4.5 | 0.9 | 5.5 |
(1)为了使探究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L1、L2应该选择多组规格 {#blank#}1{#/blank#}(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小灯泡;
(2)小明根据图甲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前,电压表示数如图乙所示,接下来他应该{#blank#}2{#/blank#}。小明处理好以后,闭合开关,电压表示数又如图乙所示,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断开开关,接下来他应该 {#blank#}3{#/blank#};
(3)测出L1两端的电压后,小明断开开关,将与A点相连的导线改接到C点。这样操作会导致电压表出现的现象是 {#blank#}4{#/blank#};
(4)用电压表分别测出L1和L2两端电压及串联总电压的值分别是U1、U2、U,经过多次实验,得到的数据记录在如表中。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是:{#blank#}5{#/blank#}(用公式写出);
(5)进行多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 {#blank#}6{#/blank#};
实验次数 | U1/V | U2/V | U/V |
1 | 2.3 | 0.7 | 3.0 |
2 | 2.0 | 1.0 | 3.0 |
3 | 1.7 | 1.3 | 3.0 |
(6)实验过程中,只有灯L2发光,电压表示数为零,若只有一处发生故障,则故障可能是 {#blank#}7{#/blank#}。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