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无锡市锡北片2016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近日,有人在网上发图,图中是两个女孩在蹲着等地铁,并批评女孩不懂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谁教她们的?这是什么生活习惯?”这条微博被大量转发后,立刻在网上引发了激烈争辩。请你就此事也在相关论坛跟帖发表看法,并作简要分析,不少于100字。

举一反三
阅读散文,回答文后各题。
                                                                                                                 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
                                                                                                                          雷抒雁
        “那一片苇塘呢?”与其说我是在问这位行路的年轻人,还不如说是在问自己。
        “苇塘?”“在哪里呀?”年轻人转过头去望着那一片高高低低的房舍,像是反问,又似在寻找。没有!连一根苇子都没有!从来就不曾有过呀?
        “就在这里!”我坚定地认为。我听见他嘟哝了一句:“梦话!”
        梦话?是的,是梦话。50多年前,那一片茂密的苇塘还在,此后,就没有走出过我的梦境。我相信,这位年轻人确实没有见过那片苇塘,那些茂密的青苇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梦中,没有给过他快乐和欢愉。他的记忆里,这里从来就是房子,房子。
        那一片苇塘属于我,属于我的童年,是我记忆和梦境最鲜活的一部分。
        那是一片十多亩地面的水塘,拥挤地生满了芦苇。在大人们那里,有价值的,只是苇子;而被孩子们看作乐园的,是那一片苇塘。每天上学,我们走过苇塘,都会放慢脚步,那些花花草草,记录着时间的变化。
       一过二月二,天气就暖和了。首先是苇塘里有了动静。A 穿破陈年的枯叶、烂泥和冰水,一些锥子般尖锐的苇芽脱颖而出。红红的芽尖,唤醒了池塘,沉寂了一冬天的苇塘开始有了生气。待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的时候,整个世界便被春天占领了。耳边,整天都是鸟儿的叫声和虫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大片大片的麦田,像大地上铺展了的绸缎,在和风里柔柔地抖动。B 一些早熟的花儿,抢夺时间一般,开始酝酿花事,商量结籽儿。柳丝软软地轻拂我们的脸面,牵动我们的头发,像要告诉一些什么秘密给我们。
        我们采下绽开的苇叶,卷成喇叭,把那细嘴挖扁,含在嘴里,依着喇叭的粗细,吹出或粗壮或尖厉的声音;头顶软软的柳条,也被折下来,捋去柳芽,拧成柳哨。这就有了一支青春的乐队,吹奏着春天的乐曲,吱吱呀呀,回响在上学的路上。引得田里干活的农人,
        停下手里的活计,望着我们,一任欢快与希望撩拨他们沉静的心思。
       季节像是踩着苇叶走过来的。苇叶三片四片地展开,池塘里就绿汪汪地变得浓密了。太阳开始辣辣地照在头顶,棉衣,而后是夹衣,一件件被从身上剥掉。苇塘周围的麦子开始日渐变黄,有人拿着青杏咔嚓咔嚓一边流着酸水一边嚼起。夏天到了!
        假日里,我们会背着草笼,拿着镰刀,说是去割牛草,或者拣柴火,一整晌一整晌沉迷在苇塘边。
        有一种鸟,叫“呱呱迪”。这名字完全是依了它的叫声来的。声音悠长而响亮,可你看不见鸟的身影,那声音总是从密密的苇叶后传出来。这鸟儿很聪明,能把三四根苇子用草缠在一起,在那交叉处用苇叶织一个窝,里边铺着一些软软的干草和细碎的羽毛。窝里,总能看到三两只麻溜溜的鸟蛋。你要是靠近鸟窝,便会有尖厉的呱呱叫声,威胁你,驱赶你。 
        塘边的野草,我们全都认识,从蒲公英、趴地龙、香胡子到粘粘蔓,全认识。我们喜欢菅草长长白白嫩嫩的草根,一节节,像袖珍的甘蔗,嚼起来很甜。还有一种好吃的草,叫红根根,那红红的草根上,常常结着黄豆大的根瘤,吃起来脆脆的,像生地瓜。最让我们兴奋的是找到一株羊奶奶。这种蔓生的阔叶草,总是攀着芦苇往上长,一个个果实圆溜溜的,山羊奶头一般,采摘时,会流出一些白色乳汁。羊奶果鲜嫩时,放在嘴里一咬,脆生生,甜丝丝的。
        我们这些野孩子,就这样一天天泡在苇塘边。忽一日,采到的羊奶奶咬不动了,掰开一看,里边整整齐齐伏着一排排带着绒毛的种子。老了!我们知道,暑假也该结束了。大人们说:你们这些马驹子,该拴缰绳了吧!
        苇子说,秋天了!顶上的穗子由绿至黄继而变白,像一塘白发的老人。再过苇塘时,一些带绒毛的草籽,便飞扬起来,落在我们的肩膀上、头发上,要人带它们到远方去落户。就连圆滚滚周身是刺的苍耳,瘦扁扁顶上长了三几根钩针的“狗扎扎”,都不甘寂寞,插进布眼,爬在裤角上,要搭“便车”,到远方去旅行。
        父兄们送我们上学去,走过苇塘,一路上总在说:好好念书,日后到远处去,到大城市去。连苍耳、狗扎扎都懂得哩!
        那一片苇塘永远的没有了。消失在一些高高低低的房子下边。找它,只有在梦中,在童年的记忆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花瓷细腰鼓

杨轻抒

      眉闻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眷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飞扬。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很敬重。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 , 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 , 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青花瓷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鲁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地之性,惟人为责;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赧然,掩面而去。

现代文阅读

特大号鳟鱼 [英]杰·克·杰罗姆

①晚上,在这条河边的那些小旅馆里住宿,听当地人给你讲一些似是而非的故事,常常是很有趣的。

②我们走进旅馆的客厅,坐了下来。那里先就有一个老人,正在用一根长长.的瓷烟斗吸烟呢。我们跟他自然而然地开始聊天了。

③我们不知不觉地就提到了我俩是外地人,一到明天早晨,就将离开这里。

④这时,谈话暂时中止。我们的眼睛开始向四处张望。最后,视线集中在一只积满灰尘的玻璃柜子上。这只玻璃柜子被高高地吊在壁炉的上方,里面装着一条鳟鱼。这条鳟鱼使我们非常惊讶,因为它是如此之大,实际上在我第一眼看到它时,我已经把它错认作鳕鱼。

⑤“哦,”这老先生随着我们的目光,在看到这条鳟鱼以后,吐了一口烟圈,说:“这家伙不错吧?” “是十分少见啊。”我喃喃地说。乔治问这个老人,根据他的估计,这条鳟鱼有多重。

⑥“十八磅六盎司。”接着,他又吐了一口烟圈,然后站起身来,脱掉外衣。“是的,”他继续说,“还是在十六年以前,在那一年的二月三号这一天,是我把它捉到的,正好是在桥下面。他们告诉我这条鱼在河里,我说我要把它捉住。后来果真把它捉住了。眼下,在这一带,这么大的鳟鱼可不多见啰。晚安,先生们,晚安。”

⑦他走了。在此之后,我们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这条鱼,这的确是一条非同一般的鳟鱼啊。我们正在看鱼,村里的送信人来了。他正好在这家旅馆里落脚,他看到我们在看鳟鱼。

⑧“这条鳟鱼是我捉的! 先生。”这个愉快的老头子说,话语在空气中跳动。“我是在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正好是在运河水闸下面捉到它的。当我在我的邮递路线的尽头看到这个庞然大物时,我大吃一惊。好啊,你们看,它有二十六磅重呢! 晚安,先生们,晚安。”

⑨我们四目相对。

⑩五分钟以后,第三个人走进来,又描述了一番他是如何在一个很久以前的早晨捉到它的,于是,他又走了。接着,一个一本正经的中年人走进来,他在窗户旁边坐下了。

⑪在一段时间里,我们中间没有一个人说话。可是在最后,乔治转身朝着新来的人说:“请你原谅,如果你能告诉我们,你是怎样在这里捉到这条鳟鱼的话,我的朋友和我都将非常感谢你哩。”

⑫“这是为什么呢? 谁告诉你们是我捉到了这条鳟鱼?”他诧异地问道。

⑬我们说没有什么人告诉过我们,可是,不知怎么的,我们觉得捉到这条鱼的人一定是他。

⑭“好吧,这真是一件非同一般的事情,的确是非同一般啊。”这个陌生的人回答道。他笑了。“事实上,你们说得非常正确,这条鱼的确是我捉住的。竟然被你们猜中了。而我为了捉它,付出的代价也很高啊。这真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接着,他就告诉我们,他是如何花了半个小时才把它捉住,而它又是如何绷断了他的钓鱼竿。他说,他曾仔细地称过鱼的重量,精确的数字是三十四磅,不多也不少。

⑮在他走后,旅馆老板来到这里。我们把我们所听到的,关于这条鱼的种种不同的来历告诉他。他被逗得大笑起来,我们也都痛快地笑起来。

⑯“真想不到! 哈哈哈!”这个诚实的老头子痛快地笑着说,“是的,他们要是真的钓到了这条鱼的话,是会把它送给我,让我来装饰我的客房的。他们的确是这种有交情的人啊! 哈哈哈!”

⑰于是,他把这条鱼的真实来历告诉了我们。原来,这条鱼是他自己捉到的。在很多年以前,当他还完全是一个少年的时候,有一次他逃学,他说,只是由于提了这条鱼回家,才免了一顿处罚。

⑱这时,他被人喊走了。乔治和我再一次把视线转到这条鱼身上来。这真是一条最令人吃惊的鱼啊!我们越看越觉得它了不起。以至于乔治为了把它看得更清楚一些,竟然爬上了一把椅子的靠背。可是,这把椅子突然翻倒了。乔治害怕摔倒,就鲁莽地抓住了装鳟鱼的玻璃柜子。于是,哗啦啦一声,柜子倒下来了。乔治和那把椅子,竟然一起压在这只柜子上面。

⑲这条鳟鱼,被摔得粉碎,摔成一千块碎片了。

⑳原来,它只是巴黎制造的一个石膏模型罢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