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宣化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全国老龄办提供的数据显示,到 2020年,中国的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900万,这对我国的养老服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现实,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关系到我国上亿老年人安享晚年。

    鉴于此,全国政协委员王欣建议,采取鼓励措施以及传统敬老养老文化宣传,让家庭成员主动承担养老服务责任,构筑起养老服务的第一道防线。

    政协委员和专家们还一致认为,为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应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全面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继续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规范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政策,健全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

    除此之外,有专家表示,政府要在保证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管理好养老服务市场,纠正目前存在“公办盲目走向高端、民办反而满足低端”的现状。养老服务保障具有多层次、差异化的基本特点。因此,针对不同人群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还应提供不同的、具有特色的养老服务。

(摘编自2019年1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从宏观层面看,中国老龄化逐渐深入,老人比例不断增大。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中国大部分老人都需要自己照顾自己,生活中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各种困难。

 

(摘自搜狐网《中国老人生活现状报告2018),2018年11月14日)

材料三:

    中国的老龄化程度正不断加深。截至去年底,中国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3亿,占总人口的16.7%.目前,老年人口数量还在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降低了死亡率、延长了人口寿命,老年人口的绝对规模明显扩大;同时,计划生育政策使少儿人口规模减少,让中国老龄化速度不断提升。

     “如今我真正感受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不易。”在北京工作的吴迅是“80后”,也是家里的独生子,1个月前,他的母亲生病住院,一下子打乱了一家人的生活节奏。他白天上班,下班之后赶紧过去照顾母亲。

    长期以来,居家养老是中国人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但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外出打工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日益凸显,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和独居老人总量大,家庭养老支持功能明显弱化。为此,中国正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模式,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强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动机构养老提职增效,加强农村养老服务。

    专家表示,政府应对养老服务业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家庭对老年人给予基本生活照料与精神陪伴、市场主体和以养老服务机构为代表的非营利性组织点主动嵌入社区。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市场作用,推动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发挥它们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随着未来老年人口教育水平的提升,养老方式与养老渠道的创新也应提上日程。

(摘编自2018年11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我国养老问题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近几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增长迅速,足以说明我国老龄化社会现状,这也对我国的养老服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B、吴迅的母亲生病住院,他白天上班,下班之后赶到医院照顾母亲。这足以说明居家养老在当前养老方式中的重要性。 C、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老人在生活中都会出现诸多的困难,虽然困难比率乡村整体高于城市,但养老问题都非常突出。 D、我国老龄化速度不断提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一方面是少儿人口规模减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和材料三虽然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都指出了我国还需要在养老方式、养老服务、养老渠道方面具备一定的创新性。 B、截至2018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3亿。目前,老年人口数量还在增长,中国的老龄化程度正不断加深。 C、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社会问题,寻求办法解决养老问题,可以有效改善老龄化社会现状。 D、养老服务保障具有多层次、差异化的基本特点,因此须纠正目前存在“公办盲目走向高端、民办反而满足低端”的现状。
(3)、怎样才能有效解决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扩张,不少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传统古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压力。加上“仿古建筑,小吃一条街”的疯狂“造街”,不仅使古村落因过度开发失去原真,而且陷入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

    浙江省对古村落的开发保护值得各地借鉴。以建德市新叶村为例,该村是我国首批传统村落,是国家文物局保护与利用综合试点推进的6个村落之一。新叶村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经济补偿基础,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在保护过程中,积极采取“规划新区,保护老区,有序过渡,和谐共生”的办法,来降低老区的人口密度,同时引导村民发展相关的旅游事业。

(摘编自2016年6月28日《广州日报》)

    材料二:

    大量古村落因人去屋空而破败甚至消失,意味着文明的断裂,现代人在享受幸福生活时如果丧失了“文化之根”,这种幸福只能是不完整的,因此,国家肩负着保护古村落、振兴古村落的责任。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推进,保护、振兴古村落自然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一个古村落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关键在于这个村落要能够人丁兴旺,只有有了足够的人气才能让古村落有生气。一些列入了保护名录的古村落,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能够吸引到一些旅游资源,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样板,如江南地区的乌镇、周庄等古镇。但是更多的古村落并不具备像这些名镇那样的丰富资源,很难吸引到足够的客流,而一些新造的旅游景点也不足以体现传统文化。因此,保护古村落,更重要的是要让古村落能够留得住人,说得具体点,就是能够留得住在此居住、生活的人群。

    (摘编自2017年12月11日《澎湃新闻》)

    材料三: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公布了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4153个传统村落。然而,中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平均每一个县被收录的古村落不足2处。据调查统计,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10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相当于一天之内就有250个自然村落消失。至今,全国的自然村已只有约200万个。

    面对急剧消失的古村,“救火式的奔走根本跑不赢古村消失的脚步”,公益组织的力量似乎分外薄弱。

    2014年11月,汤敏辞去城市规划师的工作,在深圳发起成立“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着手建立“全国古村落保护与活化联盟”,尝试用“互联网+公益”的方式为古村保护积蓄能量。

    汤敏认为,在“互联网+”语境下,利用扁平化与便捷快速的社群链接,既让社会创新走向多维立体生态,也能让“古村之友”聚合出巨大的价值增量。

    “一个人干出100分,就只是100分,一万个人干出70分,那就是70万分。”汤敏说,如今,古村落保护不缺政府的支持,也不缺商业的力量,缺的是公众参与,“对古村落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让老百姓自己来保护,引导大众的文化自觉,使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习惯。而如今,互联网正让这一切变得更加容易和可能。”

    (注)汤敏,北大研究生毕业,近年致力于保护古村落,推动乡贤文化建设。

(摘编自2018年1月23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摘编自中国高陵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诗和它之前的唐诗相比,确实有不同的味道。

    唐诗充满了激情。经过唐以前的中国诗的种种探索,激情从唐代开始得到了完全的表现,至少李白、杜甫是这样的。但是宋诗却不同,激情的尽情表现,被作为孩子气的夸张而加以避免。因此,悲哀被抑制了。这是因为悲哀最容易成为表现激情的素材。再者,抑制了激情,也就抑制了作为激情的表现的华丽辞藻。不仅是辞藻,在诗中经常引人抒发感情的自然风景,使感情的表现华丽多姿,这是使唐诗华丽的因素之一。

    这就是周弼《三体诗》中所谓的“虚”“实”交错;用其他批评家的话来说,就是“情”“景”交错。但是宋诗却不同。它不像唐诗那样,通过点染感伤的“景”,使感伤的“情”更为华关;而是甚或用“情”来填满整首律诗,一句也不触及“景”。

    以上所说的,也许可以概括为:宋诗是作为对唐诗的反题而出现的。唐代的韩愈、自居易就已经认识到,激情的表现,至唐代的李、杜,已臻于极致,无以复加了;到了宋人那里,这种认识便更为坚定了,他们故意要另辟蹊径。就诗歌历史本身而言,这可以说是一种发展。所谓另辟蹊径,就是与其凭激情作诗,不如经常保持冷静来作诗。再者,宋代的诗人们——以欧阳修、苏轼、王安石为上述特点的代表——大都是国家大臣。

    在宋代,实现了中国自古以来要使政治担当者与文化担当者合二为一的理想,这可以作为上述特点的外在原因。身为政治担当者的诗人,过分吐露热情的言辞,便会使人对其作为政治家的冷静抱有怀疑。用冷静来抑制热情是必要的,因为这也关系到他们的身份。

    就这样,比唐人冷静得多的宋人的诗,积极地提倡一种新的美——冷静的美。因而,具有更多的知性、更多的精细观察,尤其是更富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这作为宋诗的又一个特色,在此就不细说了。这里想指出的是冷静产生的结果之一,是往往导致了从一旁审视自己的态度。

    而且,被审视的自己,往往是作为流转的世界中的一物而被审视的。说起来,把自己看作是流转之物,其实并不悲哀。把人生视作流转,是中国诗中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感情,汉魏六朝诗中的悲哀,大都是由此产生的。不过,说起来,抑制悲哀的宋人的情况却不是这样。流转并不是仅仅作为可悲的现象被意识到的。也许,人生中真正的大欢乐是没有的,但是,小欢小乐则在人生的各个部分都有。仿佛使人感到,人生就是在小欢小乐上的流转。

    由此,我们可注意到另一个可称是宋诗特色的东西。宋诗中确实没有爆发的激情,但是另外有种东西也是可贵的,这就是在流转的人生中经常被保持着的平静的激情,尤其是人对人的激情。

(摘编自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基于此,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苏轼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诗获罪的原因时说:“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其后臣屡论事,未蒙施行,仍复作诗文,寓物以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这说明苏轼确是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倡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以揭发流弊、拯时救世。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用舍之间,安危攸寄。”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苏轼文艺中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而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其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苏轼《评诗人写物》云:“诗人有写物之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他木殆不可以当此。”其二,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其三,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苏轼《送参寥师》诗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只有处心于静境,才能摆脱动境的干扰,才能洞察万物的纷纭变化;只有置心于虚空,才不为成见所蔽,才能容纳万般妙境。唯其如此,才能写出体物传神、意境深邃的诗篇。而要使心境“空且静”。首先必须从烦琐的世俗事务中摆脱出来,使身心闲逸。闲逸才有空静,空静才有妙境和远韵。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苏轼在评论诗歌时,常常用天工清新作为审美标准。在苏轼看来,自然清新的诗可以当餐,可以提神,清新是诗的生命,美的极致。苏轼“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以及“法天贵真”等,就已道出了不事人工雕凿的“天工”的实质。在苏轼的哲学思想中,最高的范畴也正是“自然”或“道”。苏轼追求自然之美,实际上是以他最理想的、至高无上的“道”或“自然”作为他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真是她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

    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待。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

    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

    所以我认为,纯粹是一个寡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11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

原因

①一边是绵延不绝的高黎贡山,一边是壁立千仞的碧罗雪山。谷底的那片碧绿,是从青藏高原汇聚千溪万泉而来的江水。江水时急时缓,遇到乱石嶙峋,就白沫喷涌,浪花飞溅。水声或如悄声细语,或如雷声阵阵

这就是怒江。它沿岸的一条公路如游丝般蜿蜒,我们乘坐的大巴,像甲壳虫似的在公路上缓缓移动。一路向前。紫红的三角梅拥挤在山脚,亮白的陈年积雪闪烁在山巅。一个又一个村寨攀上山腰,悬挂于峭壁和陡坡之间,那一座座堔木房,就像长在千年古树干上的苔藓,湿漉漉地延展。时隐时现的袅袅炊烟、鸡鸣犬吠,微茫又邈远。著名的东方大峡谷,用平均 2000米的深度、300 多公里的长度提醒人们:在怒江大峡谷面前,每位游客仿佛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似乎心有不甘,也想证明点什么,我将脑袋伸出车窗,使劲睁大双眼,却怎么也无法在一望之中把这宏大瑰奇的景象尽收眼底。

忽然,从邻座传来了音乐声,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我有点吃惊,既因为游客中竟然有人喜欢西方古典音乐,也因为那不同凡俗的浑厚乐声和细腻的音质。“是用手机播放的吗?”我用手指捅了捅那位倚靠在椅背上闭目聆听的同行者。他立起身,把身侧一个用三层板拼合起来的木匣亮了出来。那是他自制的一个播放机,插上存有上千首乐曲的U盘,就能随意选播自己想听的乐曲。

“英雄!这些山、这些水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支交响乐简直就像是为它们谱写的。对这支曾被一些音乐评论家认为艰涩难懂的乐曲,他竟然这样解读。

这位游客来自北京,在这一带当过“知青”,回城后成了一名教师。老伴去世后,他没有在高楼独守孤影,而是迈开脚步四处旅游,除了带着自制的播放机,还带着一台数码相机。“昨天刚从拉萨坐飞机到昆明,在候机大厅的凳椅上,我脚搭在行李箱上睡了一夜,今天就乘车直奔怒江来了。”快七十岁的他,精神矍铄。

“当年我只是觉得山里生活艰苦,却没有发现这里的景色这么撩人。”他笑了笑,接着对我说:“在城市的熙熙攘攘里,我常常感到寂寞,而进入山水的怀抱,我就像回到了那个曾经完整的家,心安!”也许,曾和自己的青春融为一体的地方就是故土家园吧,这位老人是寻找他的青春来了。

②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当雄浑的山河打开自己的胸膛,成千上万种美就在人们眼前次第呈现。

怒江第一湾,像一块马蹄形的翡翠,安稳地置放在群山之间。和长江第一湾的猛然掉头、雄奇有力不同,这个弯转得那么优雅,就像华尔兹舞中旋动的长裙一角;又转得那么不动声色,甚至没有激起半朵浪花。我们这些游客,站在山坡的围栏外,看着深谷里仿佛陷入沉思的碧水。

导游姓李,50多岁模样,当她开朗地大笑的时候,眼角和额头的皱纹都在爬动。她向大家介绍:其实,这条江到了雨季才会发怒,才名副其实。这个季节,更适合它的名字应该是——碧江。显然,她对这片山水非常了解。

戴在群峰头上的皇冠山高贵华美。当一抹阳光落在上面,它就像刚从黄金的汁液里捞出来一样,润润的,闪着金黄的光。为了拍一张把“皇冠”戴在头上的照片,游客们四处寻找合适的位置和角度,李导微笑着走过来,一一指导并帮忙。当相机屏幕上显示出一位手持小木匣(自制音乐播放机)的“老皇子”时,她轻拍手掌,发出爽朗的笑声,那位北京老人也咧开嘴笑了。

童心在大自然面前复活了,每个人都变得更加可爱和天真。

大巴车继续向着山河敞开的方向前行,李导趁着空闲向大家讲述起自己的身世。李导的家乡在云南省怒江州北部的独龙江乡。早年,那里不通公路,物资匮乏。当地政府曾组建马帮,运送粮食和其他生产、生活物资,救助群众。她就是其中的一个赶马人,也曾做过国营马帮的女马锅头

泥石流、桥梁损毁、雪崩、大雪封山……甚至自己的丈夫也遇难于赶马途中,十多年里,她流汗流血,历经艰险,遭遇了难以想象的苦痛,也一次次见证了乡亲们在山间铃响马帮来时的喜极而泣。

值得庆幸的是,一条条公路终于打开了闭锁的山区,她的家乡和外界的联系变得便捷。前些年,为提高云南茶叶的知名度,云南组织了一次马帮驮茶进京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她留下了自己马锅头生涯的最后一次亮相。

那一路,马帮吸引了许多好奇的目光,催生出不少轰动一方的趣闻,同时马帮也看到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辆、霓虹闪耀的商场和穿着入时的男女……③在宽阔的大街上,在汹涌的人流中,马帮不再像行走于山间古道时那样自然:蹄声犹犹豫豫,马儿的脖铃声错落纷乱。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要停?前面的岔道如何选择?这些都变得难以确定。

如果说,大山曾经遮挡过她的目光,那么,这次马帮驮茶进京的活动,则在她面前打开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画卷,引发了她的思索。

时代也许不再需要传统的马帮了,她清醒地认识到。她决定从熟稔的生涯中拔脚而出,开启生命的另一扇门——成了一名高山导游。在为四方游客的服务中,她感受到了充实与快乐。

到达观景台时,李导招呼大家下车。当我眺望山谷对面被云雾笼罩住的山坡以及山上的村寨时,迷离朦胧的烟火人家好像也被一种神秘感笼罩住了。

“能不能把那里称为人神共居的地方?”李导大声问所有人。

那位北京老人回答说“那是一个天上的村寨。”想来《天上的街市》中,“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这世外桃源里应该不难遇见吧。

李导带领着大家,向如画河山的更深更远处走去。这时,我却很清楚地看见,她的手自然前伸,挽住了北京老人的胳膊………

(有删改)

【注】①马锅头:茶马古道上马帮的首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一个新领域也正在发展,即所谓的生物力药理学,旨在将中药的药效和血流的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用于防病治病。实验研究表明,保健运动可提高血流剪应力,再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这里所列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我的梦想是:在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将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节选自《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

材料二∶

尽管目前中药保健食品的市场巨大,但是其在研发及评价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中药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中药复方保健食品在配方理论、保健功能声称、功能和安全性评价技术、适宜人群范围、食用注意事项等方面缺乏中医药理论支撑,使其保健功能声称与功效描述关联模糊,用量大小和配伍关系确定的证据不足,工艺简单、标准粗劣、功能因子、功效成分/组分不清楚,导致产品开发盲目,产业低质发展,制约了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大健康产业“防、治、养”模式的链式业态形成。

中药保健食品的研发中存在安全、有效、质量方面的风险与隐患。首先,在研发技术上现存五大关键问题:一是中药保健食品的研发脱离中医理论指导,研发过程中功能评价按照西方保健食品的方式进行;二是中药保健食品与中成药分不清,导数消费者无法区分保健食品与中成药:三是在剂量选择、配伍依据上缺乏科学数据的支撑:四是现有的保使食品安全性28亚急性喂食实验,不足以充分暴露所有安全隐患:五是中药保健食品功能因子不清,质量控制简单。其次,保健食品研发中的问题最终导致产品在市场中表现为:产品单一且难以创新,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弱,产品定位模糊且产品线少,产品市场生命力不强,缺乏个体化与差异化。

中药保健食品的功能及安全性评价均按照中药保健食品的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进行,但是该规范的功能性评价实验简单,无法满足保健食品开发的需求。目前,在保健食品的评价中未区分中药保健食品与其它保健食品,安全性评价方法不完善,导致保健食品的安全性问题频发。目前保健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简单粗放,未充分考虑到保健食品的服用者大多数是老年人或者体弱多病者,面对这类人群往往在各种器官的功能上存在一定问题,更容易发生安全性问题。最后,中药保健食品的人体试食实验与其它的保健食品未加以区分,缺乏中医体质辨识指导。

目前,保健食品评审的手续复杂,评审时间长,2003年卫生部公布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之后对保使食品的评价规范进行了多次修订,不断的进行完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2018年国家卫健委宣布废止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致使目前保健食品的审评处于停滞状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适宜于中药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

(摘自《中药保健食品研发、评价和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中国中药杂志》)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