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综合能力测试试卷
鲁迅说,《野草》里有我的哲学。《野草》集中讨论的是个体生命深层困境的问题,展现了鲁迅人生哲学的精髓。
在《野草》里,鲁迅塑造了许多文学意象,以象征人类某些方面的深层困境。如《死火》一篇,以被人遗弃在冰谷中的行将熄灭的“死火”,推出了“冻灭”与“烧完”两种选择。“冻灭”就是留在原地“坐以待毙”; “烧完”就是随“我”走出,做“垂死挣扎”。尽管最后等待它的都是死亡,但是“冻灭”和“烧完”是有区别的。这个“冻灭”,他是什么事儿不干,他的生命没有光影,只是一个空壳。这个烧完,虽然最后也是完,但他燃烧的那个瞬间是发出灿烂的光辉的,他的生命是充实的。这就是一种人生哲学,生命的价值不在手结果,而在于过程。人就是在冻灭和烧完之间作选择。导师王瑶先生曾对我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因为垂死挣扎有一种挣扎之美。
《野草》里还有一篇《影的告别》,影子的物理特征是正午阳光直照或者完全黑暗的时候,影子就没有了,影子只能存在于明暗之间。鲁迅就用影子的形象,来象征自己这样一种“历史中间物”的命运。“历史中间物”的意义是什么呢?鲁迅说,就是要反抗黑暗,要和黑暗捣乱,它生命的价值是和黑暗连在一起的,实现在对黑暗的反抗当中。它当然不被黑暗所容,当黑暗笼罩的时候,这样的影子会消亡;但当黑暗真正消失、光明完全普照的时候,这个历史中间物的价值没有了,影子也要消亡。所以像鲁迅这样的历史中间物,他不仅在黑暗中没有自己的地位,同时在光明中也没有自己的地位,他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他只能够彷徨于无地。这“无地彷徨”四个字,实际上说尽了“知识分子”的深层困境。
但是当一个人绝望到顶点的时候,就会大彻大悟。所谓大彻大悟,就是看透了人生、社会、历史的局限,看透了自我选择的有限性。很多事情你之所以失望,在于你原来抱的希望太大。如果你把问题都看透了,想透了、你就不绝望了。这就是鲁迅说的“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就是“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绝望到底,就成了大彻大惜。大彻大之后,还可能出现两种态度。一种是,既然一切都如此,那我就什么事也不做了,就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还有一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前面是坟,但还要努力地往前走,要反抗,要奋斗。鲁迅的哲学就是要“反抗绝望”。
这种反抗绝望的哲学,其实包含两个侧面。一个是看透一切,大彻大悟,打破一切幻想与神话,清醒地面对现实中存在的生存困境,这是打破一切瞒和骗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另一个是采取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一种反抗绝望的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道家、佛家的大彻大悟和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结合。在我看来,这样一种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其特点的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是鲁迅哲学的核心,同时也是20世纪的中国所留下来的非常重要的精神遗产。
(摘自《和钱理群一起阅读鲁迅》)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