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6 老山界

阅读

重走老山界

彭华强

①文友来访,一起筹划重走红军长征经过的老山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曾写过《老山界》一文,老山界于是有了名气。

②老山界又名越城岭,它的中段位于湖南省东安县的舜皇山境内。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时,11月从广西全州渡过湘江,翻过位于广西全州与湖南东安、新宁“两省三县市”交界处的越城岭,向贵州方向前进。

③我们一行从永州出发,前往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上午9时,我们顶着火辣辣的骄阳到达了舜皇山,此山因舜帝南巡狩猎驻跸(bì)于此而得名。沿着河谷向娥皇溪进发便来到蝴蝶谷,沿石阶而上入悠长峡谷,一路曲径通幽,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沁人心脾,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忽见小径旁有一块光滑巨石,其上刻有“庄周梦蝶”四字,果见几只彩蝶在绿丛中翩翩起舞。

④峰回路转,前面的山路陡斜起来。我和朋友们走一会儿歇一会儿,还是汗流满面。抬头偶见石壁上红军当年长征时留下的标语:“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

⑤沿着陡峭的石阶一路上行,便到了《老山界》中的越城岭,是这条景点线路的最高峰。有陆公亭在此,亭侧有红军长征路线介绍。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老山界》中最精彩的一段话:“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细细品味,真为当年红军的坚强、乐观而感慨、喟叹!如今,火把排成“之”字形的奇观再也见不到了,但可以见到的是“之”字形的蜿蜒山路。这是一条从山脚伸向云端的路,绝壁上开辟的水泥栈道,宽不盈尺,往上攀登,下面人的嘴几乎触碰到上面人的脚跟。

⑥历尽艰难后,终于登临绝顶,真个是“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只见群山环绕,苍郁秀美,云拂松涛,雾绕翠岗。上山容易下山难,这话一点不假。下山的小径没有石阶,全是泥土,裸露着的泥土全被古树根藤牵着绊着,非常坎坷,陡峭的梯阶是用竹子做的,踏在上面有点滑,好在没有下雨。“下山时,后者的脚差不多会踩到前者的头顶。往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们的脸,就在脚底下。”陆定一的描述丝毫不差,下山的路使人头晕目眩,胆战心惊。

⑦下得山来,我们坐于溪流边休憩养神,文友们不时发出感叹:“当年红军负重抬着担架和伤员,又不像现在有水泥栈道,不知历尽了怎样的艰险,才翻越这座大山。”今天的老山界,已成为健身疗养的好地方,但当我们走过这段艰险之路后,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充满敬仰。当年红军自这里走出,走上了胜利之路;我们今天从这里走出,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构思行文的?
(2)、文中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描写的蝴蝶谷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对下文写越城岭有何作用?
(3)、第④⑤段中,画线的句子都是援引陆定一《老山界》中的原文,有什么作用?
(4)、谈谈你对第⑦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篇小说《窗》,完成小题。

【甲】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卧在病床上。

    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藉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户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

    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到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了几天,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作者:澳大利亚·泰格特,选自《外国小说选刊》)

【乙】

    最先吸引她的就是这一排窗子。

    这一排窗子邀进来一大片令人感到奢侈的阳光,许是与对街建筑相隔着一段可观的距离,采光才这么好。伫立在这如此的天然中,她觉得可以踏着铺开的亮色穿窗而去。她当时就决定搬进来后要沿窗放上盆栽。

    后来她果真这样做了,盆栽长得很好,尤其是非洲兰,粉的、红的、蓝的和此行的花朵接力赛一般绽开着没完没了。

    这天,浏览着盆栽时她想,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迷在这想的想法中,她挪移过来一把轻便的躺椅,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躺在椅子中开始阅读。

    她有些后悔,取书时应该挑选一下。这本她手中的小说集子太枯燥了,她曾经翻阅过几次,总是难以终页。

    书里的巧思奇想的字句,充满张力的叙述吸引着她,连特地沏的一杯茶——从武夷山带回来的“大红袍”也忘了喝。专心一意地读着读着,直到被电话铃声中断,她才愕然悟到:这书怎么发生了异变?

    她把书拿到离窗远的另一端的餐桌上,她一向读书报的地方,打开灯驱逐开白天里也一直悬罩着的昏暗,再读之同一本小说。

    眼睛接触到的仍然是以往那粗疏单调的字句。书还原成原本的无味。

    自此,她在临窗处安置了一张书桌,她总是坐在那里眷抄修改写就的诗稿。

    当有人问起她获得诗作奖的感想时,她笑着说:“都靠一排引进自然天光的窗。”

    听到的人都各自深沉地去琢磨那“窗”的象征意义。

(作者:美·王渝 选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卖面包的小女孩

马海霞

    我被护士领着离开病房,准备去八楼手术,一位小女孩提着两大袋面包堵在了病房门口,她把两大袋面包放在地上,弯腰,然后目视大家,伸出了三个手指,示意她的面包三元一个。老公忙掏出二十元钱递给小女孩,然后让她取六个面包放在我的病床上,又对同病房的人说:“这孩子可能不会讲话,大家帮帮她,买点她的面包吧。”

    我从手术室出来后,老公见我已无大碍,便给我雇了个护工,然后去公司打理业务去了。

    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依旧提着两大袋面包,弯腰,然后目视大家,这次她没有打哑语,而是用极低的声音吐出几个字:“帮帮我吧。”

    哎哟,原来她会说话!那昨天干嘛打哑语欺骗大家消费?这孩子心术不正,装可怜让大家买她的面包,哼,骗人只能骗一次,坚决不再上当。“昨天买的面包还没吃呢,今天就不买了。”大家纷纷指着桌子上的面包对她讲。

    她没有离开,依旧呆站在原地,行弯腰礼,目光扫过病房里的每个人,楚楚可怜的模样里掺杂着一股不卖掉面包绝不离开的“黏人”劲儿,让人甚是生厌。我躺在病床上暗自庆幸:幸亏老公不在,否则他定招架不住她这可怜见儿。病房里的人不再理会她,任她站在那里,也不会和她目光对接,五分钟后,她提着袋子弯腰退出了病房。

    第二天,我能下地自己走动了,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帮帮我吧。”说完便立在原地,不待够五分钟她是不会离开的,但大家这次都懒得和她对话,把她当空气是对她最大的冷遇。我看不下去了,走到她面前说:“大家不想买面包,你待多久也没用。”她仿佛没有听见我的话,还呆立在那里,“好个倔丫头,你越这样,我们越不买。”她退出病房后,大家一致这样决定。

    以后的每天下午,小女孩准时光顾病房,她一进病房,大家就假装睡觉,连看都不看她,但也有病房里的人脾气不好,会把她赶出病房,“嘭”的一声把她关在病房门外。

    医生给我做了各项检查,说我手术恢复得不错,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老公一早赶来,我和他说起卖面包的小女孩的事情,他勃然大怒,对我一顿数落,说我心理阴暗,没同情心,小女孩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推销面包而已,她没有乞讨,她的行为不是欺骗,三元一个面包不贵,她卖的面包味道也不错,只是在病房里多待几分钟而已,不买也就罢了,你怎么能够去讽刺她,赶她走……我不想跟他在这件事上无休止地争辩,偷偷把他兜里的钱都没收了,哼,等下午那个小女孩再来卖面包,我看他用什么买。

    整整一天,病房里都没出现小女孩的身影,第二天,第三天,她一直都没来,我心里有点儿牵挂了,是不是我那句话刺激或伤到她了?

    我悄悄问护士,卖面包的小女孩咋没有来?护士告诉我,小女孩患有哮喘和先天性脊柱弯曲,冬天天冷风硬,极易引发她的哮喘病发作。她家里也不宽裕。医院知道她的情况特许她在病房里卖面包,为了不影响到患者休息,规定她一个病房最多只能停留五分钟。

    “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这几天天冷,肯定是哮喘病犯了.”

    “那她应该进病房走一圈,没人买就赶紧离开,也好早点回家呀。”

    “让她最多停留五分钟,她就停留五分钟,不管人家买不买,或许她觉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努力推销她的面包,心里才坦然。”

    我走出护士站,老公帮我办完出院手续,收好行李坐在病床上等我,“我想给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留封信。”我的提议老公马上赞同,我把信交给了护士,让她转交给小女孩,出了医院,老公问我信里写了啥,我说,什么都没写,就是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

(选自《读者》2016年第2期)

记叙文阅读。

吴伯箫

①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三四岁,话怕才咿呀会说,仿佛家门前,老槐树荫下,站满了大圈人,说不定是送四姑走呢。老长工张五,从东院牵出马来,鞍鞯都已齐备,右手是长鞭,先就笑着嚷:跟姑姑去吧?说着一手搅上了鞍去,我就高兴着忸怩学唱:骑白马,吭铃吭铃到娘家……大家都笑了。准是父亲,我是喜欢父亲而却更怕父亲的,说:下来罢!小小的就这样皮。一团高兴全飞了。下不及,躲在了祖母跟前。

②人,说着就会慢慢儿大的。坡里移来的小桃树,在菜园里都长满了一握。姐姐出阁了呢。那远远的山庄里,土财主。每次搬回来住娘家,母亲和我们弟弟,总是于夕阳的辉照中,在庄头眺望的。远远听见了塞铃声响,隔着疏疏的杨柳,隐约望见了在马上招手的客人,母亲总禁不住先喜欢得落泪。我们也快活得像几只鸟,叫着跑着迎上去。问着好,从伙计的手中接过马辔来,姐姐总说:“又长高了。”车门口,也是彼此问着好:客人尽管是一边笑着,偷回首却是满手帕的泪。

③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马来。雪掩春田,正好驰骤竞赛呢。总也有三五匹罢,骑师是各自当家的。我们的,例由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叔父负责,叔父骑腻了,就是我的事。观众不少啊:同村的祖伯叔,兄弟行辈,年老的太太,较小的邻舍侄妹,一凑就是近百的数目。崭新的年衣,咳笑的乱语,是同了那头上亮着的一碧晴空比着光彩的。骑马的人自然更是鼓舞有加噢。一鞭扬起,真像霹雳弦惊,飕飕的那耳边风丝,恰应着一个满心的矜持与欢快。驰骋往返,非到了马放大汗不歇。毕剥的鞭炮声中,马打着响鼻,像是凯旋,人散了。那是一幅春郊试马图。

④那样直到上元,总是有马骑的亲戚家人来人往,驴骡而外,代步的就是马。那些日子,家里最热闹,年轻人也正蓬勃有生气。姑表堆里,不是常常少不了戏谑么?春酒筵后,不下象棋的,就出门遛几趟马。

⑤孟春雨霁,滑㳠的道上,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新翠,那一脉清鲜的泥土气息,直会沁人心脾。残虹拂马鞍,景致也是宜人的。

⑥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不然,远道归来,恰当日衔半山,残照红于榴花,驱马过三家村边,酒旗飘处,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你不馋得口流涎么?才怪!鞭子垂在身边,摇摆着,狗咬也不怕。“小妞!吃饭啦,还不给我回家!”你瞧,已是吃大家饭的黄昏时分了呢。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到家掌灯了,最喜那满天星斗。

⑦真是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

⑧当学生了。去家五里遥的城里。七天一回家,每次总要过过马瘾的。东岭,西洼,河埃,丛林,踪迹殆遍殆遍。不是午饭都忘了吃么?直到父亲呵叱了,才想起肚子饿来。反正父亲也是喜欢骑马的,呵叱那只是一种担心。啊,生着气的那慈爱喜悦的心啊!

⑨祖父也爱马,除了像三国志那样几部老书。春天是好骑了马到十里外的龙潭看梨花的。秋来也喜去看矿山的枫叶。马夫,别人争也无益,我是抓定了的官差。本来么,祖孙两人,缓辔蹒跚于羊肠小道,或浴着朝阳,或拨着晚霞,闲谈着,也同乡里交换问寒问暖的亲热的说话:右边一只鸟飞了,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在叫,在纯朴自然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

⑩孩子时候的梦比就风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转眼,没想竟是大人了。家乡既变得那样苍老,人事又总坎坷纷乱,闲暇少,时地复多乖离,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可是我还是喜欢马呢:不管它是银禁,不管它是赤兔,也不管它是泥肥骏瘦,蹄轻鬣长,我都喜欢。我喜欢刘玄德跃马过檀溪的故事,我也喜欢“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即使荒诞不经吧,却都是那样神秘超远,令人深深向往。

⑪徐庶走马荐诸葛,在这句话里,我看见了大野中那位热肠的而又洒脱风雅的名士。骑马倚长桥,满楼红袖招,你看那于绿草垂杨临风伫立的金陵年少,丰采又够多么英俊翩翩呢。固然敝车羸马,颠顿于古道西风中,也会带给人一种寂寞怅惘之感的,但是,这种寂寞怅惘,不是也正可于或种情景下令人留恋的么?——前路茫茫,往哪里去?当你徘徊踟蹰时就姑且信托一匹龙钟的老马,跟了它一东二冬的走吧。听说它是认识路的。譬如那回忆中幸福的路。

⑫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⑬哙,怎么这样壮呢!胆小的人不要哆嗦啊,你看,那风驰电掣的闪了过去又风驰电掣的闪了过来的,就是马。那就是我所喜欢的马。弟弟来信说,“家里才买了一匹年轻的马,挺快的。……”真是,说句儿女情长的话,我有点儿想家。

一九三四年三月青岛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童画

①学校后门的不远处,有个菜场,绿油油的,不着边际。学校饭堂的青菜,多数时候都是由那里供应的。

②我经常看见一辆农用三轮车,满载着嫩绿的青菜,突突突,从后门进来,直达饭堂。

③饭堂就在美术室窗外。我教的这些小学生,窗外稍有响动,目光就弹出去了,画画心不在焉的。我也只好跟着弹出去,再暴跳如雷地把它们一一网回。

④有一天,我正让三年级学生自由画“理想家园”,满载青莱的三轮车又来了,除了突突声,还有童稚的歌声:“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乍听,以为是车上音响唱的。再听,却听出歌词不清晰,调也不准确。

⑤学生们笑成了一锅粥。只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从三轮车另一侧窜出来,扭秧歌似的扭动着腰身,像极了风中的小树。他听到这边吵闹,便扭到窗下。两条蚯蚓样的鼻涕正好从鼻孔爬出来,他吸溜一下,蚯蚓钻进去了,不一会儿,蚯蚓又爬出来,他又吸溜一下,如此三番,待蚯蚓快爬到嘴巴时,他吸溜不住了,干脆用衣袖切断,擦,擦,左右开弓。

⑥哇呀!学生尖叫,有的吐着舌头扮鬼脸,有的低头弯腰做呕吐状。城里学校的这些孩子,衣着光鲜,脸蛋儿白净。反差太大了。

⑦看到这个小男孩,我似乎看到了儿时的小伙伴。那时的农村,兄弟姐妹多,感冒了就任鼻涕流,让时间去治愈,大人没钱也没时间管。这个小男孩也是这样吗?怎么不上学?他父亲为什么带着他送菜?不知道会影响学生上课吗?他母亲呢?若是要下地,就带着他种菜不行吗?

⑧我越想越来气,好一阵暴风骤雨,才把神兽们的心思赶回笼。

⑨小男孩似乎觉察到了室内的不友好,便躲在窗户一侧,只露出两只黑溜溜的眼睛,瞄向学生的画板。

⑩我的心被那目光戳了一下。

⑪那天,我没上饭堂。

⑫第二天,满载青菜的三轮车又突突突地来了,但没见小男孩,只见到他的父亲。他来关术室找我,毕恭毕敬地递给我一幅画,说:“我儿昨晚画的,让我交给画画老师。”他接着又说:“我儿读二年级了,昨天感冒,上学要去江对岸,太远了,我担心这娃感冒加重,就没让他上学,带着他来送菜。他说昨天看到你们画“理想家园',他也画了。”

⑬听其口音,知是外地人。我问:“来广东多久了?”他咧嘴一笑,挠挠头,说:“近十年啦,一直在这里种菜,小孩都是在莱地里出生的,这孩子很小就爱在地上乱涂乱画!”

⑭我认真看了看画。画里是一片绿色的青菜地,青菜地中间有一个灰色工棚,工期旁边还有一幢高楼,楼前有个池塘,岸边有个人在钓鱼,有个女人站在一旁,像是在看鸭子嬉戏。最醒目的,是写在高楼上歪歪扭扭的字:理想家园。

⑮不知怎的,我的心又被戳了一下。

⑯不是惊喜。说实在话,这画并不咋样,说是理想家园,应该是现实家园吧。

⑰我决定去那个菜场看看。

⑱说来惭愧,来这里教书十多年了,我从未走近那个菜场。我倾心的,是学校前门的繁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

⑲曾有同事挪揄:“前门外是城市,后门外是农村。”

⑳新开发的城区,不都这样吗?一半是农村,一半是城市。曰,城中村,城乡接合部。

㉑那是周末,我约同事一起户外运动。骑车是真,看莱场是顺带。从学校去往菜场,是水泥路,骑车如风,满眼皆绿,神清气爽。但进入菜场后,变成土路,就不大爽了。靠近一个工棚处,我们被一只狂吠的狗吓住了,正要掉头逃离,一个小男孩跑出来,喝住狗,并向我们招手,怯怯地叫,老师。

㉒原来是那幅童画的作者呀,他没流鼻涕了。

㉓ 这里哪有高楼和池塘?就一个简易工棚而已,周遭都是青青的蔬菜。

㉔ 小男孩进棚去了,不一会儿提着个水壶出来,要倒茶给我们喝,同事急忙上前阻止,说我们随身带茶水了。这时,听见棚内有人问:“才才,谁来了?”“妈,是老师。”小男孩放下水壶,转身就要进去,一个坐着轮椅的女人已出现在门口了。

㉕我们惊呆了。我的心再次被戳了一下。原来爸爸有机会钓鱼、妈妈能站起来,就是他的理想。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文学社准备策划“人物”为主题的文学阅读,请你参与。

【甲】

牧羊七哥

童亮

有一个牧羊人名叫七哥,他喜欢一边牧羊一边唱歌。歌声欢快又好听。

许多姑娘慕名而来,跟随着他的羊群,只为听到他的歌声。

七哥的母亲希望他选择其中一个姑娘,可是他不愿意。

七哥的母亲问他为什么。

七哥说:“我在等一个人出现。”

以前,他在河边让羊饮水的时候,曾遇到一位老人。

那位老人说他能预测未来。

七哥很好奇。

那位老人说:“知道自己的未来未必是好事。”

七哥不信,他请求老人预测他的未来。

那位老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头上戴着紫色发夹的姑娘,她的名字叫伞喜。这   个姑娘是最适合他的伴侣,他也是这个姑娘最适合的情郎。他们两个人若是走到了一起,

会有一个无比幸福的未来。

老人说完,天上出现了一道彩虹。 

老人在他眼前变成了一只白鹤。

他看见那只白鹤穿过彩虹飞走了。

他愣愣地站在河边,一阵风吹来,河面波光粼粼。

2

从那之后,他偷偷观察跟随着羊群的姑娘,可是没有看到头上戴着紫色发夹的姑娘。

他留心听过姑娘们的名字,可是没有听到伞喜这个名字。

这一等,便等了几十年。

七哥在等待中渐渐老去。

他的歌声还是非常好听,可是前来听他唱歌的姑娘越来越少。

他的歌声渐渐变得惆怅。

【A】 七哥的母亲劝他说:“那个人恐怕不会来了,趁还有姑娘来听歌,选择其中一个吧。”

七哥说“她不会不来。我能感觉到,她也在茫茫人海等待我寻找我,就像我在茫茫人海等待她寻找她一样。只是我们还没有遇到。”

日起日落,羊清晨出去,晚上回栏。七哥渐渐变成了一位老人。

曾经跟着羊群听歌的姑娘也渐渐离开老去。

每当他唱歌的时候,只有鸟雀来听。

有时候,他感觉到那位姑娘已经走到了山的那边,他急忙爬到山头上去眺望,可是从来没有看到过戴着紫色发夹的姑娘。

有时候,他感觉到那位姑娘已经走到了路的前方,他急忙加快脚步奔跑一程,可是从来没有碰到过名叫伞喜的姑娘。

他忧愁无比,忍不住唱出了心中所想。

他唱道:

怎么办?

知道你的名字叫伞喜,不知道你在什么地方。

怎么办?

知道你的发夹是紫色,不知道你长什么模样。

唱出心里的话后,他舒畅了许多。

第二天清晨,他来到羊圈旁边,将羊群放了出来。

一个姑娘悄悄地跟在了羊群后面。

他看到姑娘的头上戴着紫色的发夹。

七哥心里发慌。

他问姑娘:“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姑娘说:“伞喜。”

他问姑娘:“你怎么才来?”

姑娘说:“昨天我听到了你唱的歌才来。”

七哥欣喜不已,带着这个姑娘去牧羊,唱歌给她听。

太阳下了山,七哥将羊群赶进羊圈里。

姑娘突然忧愁地对七哥说“对不起,其实我的名字不叫伞喜,发夹也是借来的。我是听到了你唱的歌,才戴上紫色发夹,自称伞喜。”七哥的快乐忽然消失了。

【B】 姑娘说:“看到你越快乐,我就越内疚。我以为你受够了等待,等来的到底是不是伞喜已经不重要。”七哥说:“我何尝没有想过放弃但是每到要放弃的那一刻,又不甘心,怕荒废了一生辜负了自己。”

3

七哥照常去牧羊,照常唱歌。

他的歌声不再好听,鸟雀都不来了。

有一次,七哥又赶着羊群来到河边。

他想起了那位老人,恰好此时天边出现了彩虹。

苍老的七哥对着彩虹大喊:“伞喜到底在哪里?”

彩虹没有回答他。

他悲伤不已,正要离开河边,一阵风吹来。

一张泛黄的纸随着风飘了过来,落在了七哥脚下。

那是一张经历了四季和风霜雨露的纸,脆得像一片枯萎的落叶。

纸上有娟秀的字。

七哥小心翼翼地捡起来,稍稍用力,纸就会破碎。纸上写的是:怎么办?

知道你在牧羊,不知道你在哪座山上。

怎么办?

知道你在世上,不知道你在哪条路上。

纸的最下面留有一个名字。

那个名字是:伞喜。

【乙】

杨澜访谈录:叶诗文分享重回巅峰的心路历程(节选)

杨澜:你知道吗?你拿到200米蛙泳金牌的那一刻,我们这里所有的人都开始欢呼。太激动人心了!

叶诗文:谢谢,谢谢!我自己也真的很激动!我第一次砸水庆祝!这次是积累了很久的一次爆发。

(视频播放:2012伦敦奥运会的400米游泳比赛,她拿下了金牌,打破世界纪录;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叶诗文在女子400米混合游中位居27无缘决赛)

杨澜:时间已经过去了11年,有时候想起来还是非常让人感慨的,伦敦奥运会的时候,你也不过16岁。那时候你获得的全球的瞩目和期待 ……

叶诗文:我其实从2013年就开始在低谷挣扎,直到了2017年吧,今天回头来看,我会觉得可能2013年的低谷只是外界定义我的低谷,其实那个时候的成绩,哪怕是进入 到决赛的成绩我也游了2分8秒9,就放到现在来看,依然是很优秀的成绩。只是他们会拿当时的我去跟伦敦奥运会时的我去对比,那怎么比都是低谷。

杨澜:稍微这个成绩下来一点,人们就会用一些很耸动的字眼,什么惨败或者失落等等。

池长庚:① ____ 叶诗文:我自己可能一开始是不会有这个概念的,但是大家一直这么说,一直这么说,我也会觉得我现在好像进入了低谷。我自己好像放不过自己,我就会觉得我自己已经是奥运冠军,我每一场比赛都必须拿冠军。所以每一场比赛,我   都是越比越怕。在比赛的过程中,我没有办法去拼尽全力,我一想到后程我要去追对手,要追那么多,我觉得我可能拼尽全力也追不上她,所以我干脆就不要拼尽全力。

杨澜:那时候你也太年轻了。

叶诗文:对,一次一次的大赛积累的一些压力,再加上外界的一些语言,心态有点 崩溃,然后就是克服不了那个心魔。从来不惧怕竞争,但是在2013年之后,我开始害怕了。

杨澜:人们常常说,游泳是一个非常孤独的项目。因为训练的时候也常常就是自己在跟自己比。

叶诗文:对,那时候遇到低谷,可能我的前辈们没有像我这样的经历,所以无处找人可说,就觉得,没有人能给我一些建议,或者说一些方式,所以那个时候我还是挺迷茫的。

池长庚:② ____ 叶诗文:其实真正解开心结还得靠自己。我自己是从来没想过要离开泳池的。我那个时候会觉得,我怎么能就被这么一点困难就打败了?就是因为一场比赛的失利,我就再也站不起来了吗?

杨澜:当你处在低谷的时候,那个六七岁的叫叶诗文的小女生会给你带来什么?

叶诗文:那个时候我会回忆一下,我小的时候的训练,我的启蒙教练,他特别喜欢让我跟别的组的,哪怕是男运动员去PK。一开始我的排名是比较靠后的,我就想说我每一天我都想要跟比我强的人去比。好,一天干掉一个。

杨澜:太厉害了。

叶诗文:我非常享受那种 PK的过程。我拼尽全力,然后我战胜他们了。我就会很开心。然后就游着游着,就游到组里最靠前的位置了,然后那个时候其实就感觉自己的 生活跟游泳已经分不开了。我回忆起这些过程之后就会觉得好像能找到自己的初心了。

然后找到这种感觉之后,我就开始设想下一步,我要怎么样回到泳池。

(视频播放2018年,叶诗文复出参加韩国光州世锦赛400米混合泳,勇夺银牌。)

池长庚:在400米混合泳这个项目上,克服心魔和拿到400米混合泳的金牌,哪个可能是更重要的?

叶诗文:克服心魔是更重要的。只要克服了心魔,我把每一个过程做好了,结果自然不会差。

杨澜:今天队里的某个年轻运动员,他也经历某种低谷期的话,你会跟他说什么?

叶诗文:我特别愿意去跟他们分享我的经历。我会想要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我们只要接受它,面对 它就好。因为我自己那个时候非常错误的一件事是我始终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失败。我也始终不愿意面对:我现在就是拿不到世界前三、我现在可能就是世界前八的水平甚至更差的现实,我就是会每一次比赛都给自己找理由,我会觉得 我就是这次状态不好,就是在回避我的问题。我不愿意摘下我这个光环和标签。所以我觉得年轻运动员可以大胆地去试错,失败了就找问题,再去解决它就好。

杨澜:其实就是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③ ____ 叶诗文:可能还是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50米,每一个转身包括到边都做到极致,可能就是我最享受的一点。

池长庚:她可能有一点开始追求运动最淳朴的、最原始的那种乐趣的感觉了。

杨澜:就是如此的坚定,又如此的单纯。我觉得诗文对于游泳的这一份热爱和坚定是会感染我们每一个人的。以荣誉加冕,用实力见证。

文学作品阅读

我的老师
沈从文 汪曾祺

①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有时也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

②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部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

③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④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

⑤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他自己说他这种方式是“手工业方式”。他写了那么多作品,后来又写了很多大部头关于文物的著作,都是用这种手工业方式搞出来的。

⑥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也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直到联大“复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漂流到四面八方了。

⑦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倒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⑧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