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企业的社会价值?挪威海德鲁公司著名的“四个圈”的故事,阐述了企业社会价值的基本内涵。在发展最初,企业唯一关心的是产品的质量、价格和利润。随着发展,企业进一步发现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可以在不增加投资规模的情况下,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进而增加利润。当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将意识到为了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并节约社会资源。当发展到跨囯公司时,企业发现要在异国获得成功,就必须尊重地方文化,尊重人权及生产可持续发展性产品。

    所以,企业的社会价值的体现不仅仅是出于对他人、对社会的同情和帮助,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需要。实践中不乏这样的例子:2008年汶川地震时,一家景观设计公司放弃了在震区的所有景观设计项目价值上千万的应收款,作为对灾区同胞的支持。后来公司竟然非旦没有损失,相反,他们公司获得了当地政府部门的认可,又取得了灾区重建时的多个大型项目。

    可见,企业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是可以兼得的,追求社会价值的同时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很可惜,多数企业还没有这样的觉悟和意识。比如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就遇到了尴尬。国家为了减轻老百姓的用药负担,在基本药物中配置了许多低价但高效的药物,但医院普遍反映称,该类低价药物难以采购,究其原因竟是众多药厂因低价药没有利润而放弃生产。殊不知,没有了市场,利润又从何而来?他们只看到了眼前利益,却忽略了企业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以及更大的利益,企业的观念不变就突破不了企业发展初期的桎梏。

    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的将责任全部归咎于企业。企业追求利润的方式、企业对于社会价值的重视都是可以通过制度设计来引导的。现阶段众多企业对于社会价值的认知不足,最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经济制度尚不够完善。完善到什么程度?完善到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对企业好的事就是对社会好的事,反过来,对社会好的事企业也能得利。按照经济学家的说法,一个社会的完美程度或者说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可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去衡量,也就是说个人得利、企业赚钱与对社会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吻合度有多高,或者是这一类事情在总体中的比例有多大。这个比例越高说明这个国家的制度越好,越完美;这个比例越低,也就是说,赚钱的事总是对社会有害,不能为社会带来价值,反过来为社会带来价值的事总赚不了钱,说明这个社会的制度越落后越没有效率,所以就越需要改进。

    建立、完善制度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要求“规范”,制度的最大功能应该是“引导”,引导民众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相应的,引导的方向的好坏就是我们判断制度优劣的标准。

    材料二

2016年我国快递包裹突破300亿件,2018年预计将达400亿件,到2020年将达到700亿件。大部分消费者对快递包装持有“一次使用,用完就扔”的态度,包裹量的暴增直接带来纸箱的浪费,大量快递垃圾的产生,无形之中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据了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宁推出了共享快递盒,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且易操作的方案,为电商快递行业实践绿色包装带来了创新性思维,开行业之先。

    据悉,在去年“418购物节”期间,苏宁正式上线“漂流箱计划”,“双十一”期间苏宁总裁侯恩龙在“苏宁易购O2O购物节”媒体公布会提出“共享快递盒”概念,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漂流箱”到“共享快递盒”的概念的变化,也正是苏宁绿色物流战略的变化。苏宁共享快递盒是可循环的塑料箱,长约0.3米,宽0.2米。用这种塑料箱可以代替纸箱装载消费者购买的商品,由快递小哥在最后一公里投递,直接节省掉纸箱、胶带,非常环保。目前,苏宁共享快递盒主要用于电子、母婴、快消易碎品在上门签收、自提配送的投递。为了增强用户体验,共享快递盒还特意设计了牢固的“封箱扣”保证商品安全,保障用户隐私。

    广州苏宁总经理顾蔚告诉记者,自去年“418购物节”至今,苏宁共投入使用共享快递盒5万个,每个共享快递盒一天可循环使用1至2次,已节省纸箱780万个。每个共享快递盒箱循环2000次,大约可节约1棵10年树龄的树木,共享快递盒在全国范围投放后,苏宁物流一年节省下来的快递盒可绕地球一圈。在成本方面,同规格的共享快递盒成本是20元左右,大约是传统纸箱的20倍,每个共享快递盒循环17次左右可收回成本。预计到2018年底,共享快递盒投放量将达到20万个,一年就能节省约1.5亿个纸箱的使用量。

    据了解,苏宁共享快递盒自推岀以来,先后被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广泛报道,北京、郑州、深圳、南京等主流媒体也深λ跟踪报道,在用户体验端也广受好评。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4月份,苏宁共享快递盒又添新成员,生鲜版共享快递盒发布,这是苏宁物流联合灰度环保科技结合快递盒共享理念在绿色·智能物流峰会上发布国内第一款冷链循环箱产品,将率先在苏宁冷链网络中首发,进行场景测试应用。苏宁生鲜版共享快递盒打破了传统冷链箱的厚重设计,满足了裝載运输和循环回收上的轻简需求,保证了快递服务的简洁高效。

    苏宁坚持“共享”理念,联合行业上下游,将绿色物流坚持到底。据悉,苏宁物流还携手灰度环保科技,联合荣耀、佳能、红孩子、OPPO等品牌发起了“绿色共享行动”,相关品牌商品将优先采用共享快递盒配送,而未来一年计划将把共享快递盒推广至100个品牌,围绕零售上下游进行绿色包装的联合推广和应用。

    “绿色共享”已经成为苏宁物流在快递环保上的核心行动理念,除了打造绿色供应链,促进产业升级,更希望建立绿色产业联盟,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持续发展。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企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不可或缺的力量,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扩大社会影响力参与社会问题解决,实现社会价值共创,成为企业的公益新使命。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关注的重点会不断变化,但本质都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 B、为获得更多大型重建项目,汶川地震后一家景观设计公司放弃了之前的巨额设计费。 C、药厂放弃生产低价药,使企业失去了市场,也使国家的基本药物制度建设遭遇困境。 D、经济学家认为,社会的经济制度越完善,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正相关程度就越高。
(2)、根据材料二,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共享快递盒的使用,彻底改变了消费者对快递包装“一次使用,用完就扔”的态度。 B、目前苏宁投入使用的共享快递盒,节省了大量的纸箱和胶带,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 C、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共享快递方面达成共识,共享快递盒的应用范围会更广。 D、实现经济与环境协同持续发展,必须促进产业升级,将绿色共享升级为绿色产业联盟。
(3)、“共享快递盒”能创造哪些价值?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速度与激情——中国科技的世界印象

    2016,中国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成就。在海外科研人员看来,这里的科学家正用“速度与激情”,书写着另一个中国奇迹。

成果:春色满园关不住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太空停留33天、“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暗物质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一周年、天舟“大空快递”、国产航母下水、C919首飞……一系列井喷的科学成果,不仅让国人“自嗨”,也获得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科研人员纷纷点赞。

    “‘悟空’是中国的首颗空间高能粒子探测卫星,也是中国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我很高兴看到它运行状况优异,且数据分析取得重要进展。”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博士乔万尼·安布罗西说。

    “中国能够启动量子卫星,可能出乎一些西方观察家的意料。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领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航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登普斯特表示。

    天舟一号太空“快递小哥”只运货不送人,货物运载量将是俄罗斯进步号无人货运飞船的3倍,在功能、性能上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C919首飞直播时,外国网友惊叹居然有驾驶舱的实时画面,有人甚至呼吁波音和空客下一次的新机型首飞时也“搞一个”。

    中国对科研重器的投入力度,让海外同行们羡慕不已。在他们的眼中,中国所取得的成就非常“酷炫”,定会推动全人类科技进步。

速度:轻舟已过万重山

    让海外科研人员点赞的,是中国科研进展的惊人速度。用法国大学教授达尼埃尔•科昂的话来说,这个成长速度“如同火箭升天”。

    安德鲁·登普斯特的专长是卫星导航领域。在他看来,中国北斗系统的发展堪称奇迹。“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是仅有的两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但北斗系统却在短时间里崛起,它也已准备好在全球范围投入使用。”

    乔万尼·安布罗西对中国科研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印象深刻。他表示,无论是“中国天眼”还是“悟空”,很多国家都不可能在短短五六年间完成从创意到立项再到落成的过程,但中国却一次次用事实证明了他们具备这样的速度。

    “中国加快了通过科技征服未来的脚步。”达尼埃尔·科昂说,“并且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特色。”

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

    随着暗物质卫星“悟空”不断向地球传来数据,中国有望在暗物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乔万尼•安布罗西表示,正是因为暗物质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的20年坚守,从当初一个不被同行认可的idea,一步步变成一个可能会改变人类认识暗物质进程的成果。

    作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专家,达尼埃尔·科昂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表示钦佩,“我知道她,并不仅仅是因为她曾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因为她能够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在治疗疟疾这一世界性疾病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我对她十分崇拜,在那个时代里,她能尝试用这种药物研究治疗疟疾的方法非常有勇气。”

    达尼埃尔·科昂表示,中国拥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科学家。这得益于中国的教育体系能够让所有人,包括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机会学习知识,可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未来: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于中国科技的未来,他们怎么看?

    “大有前景!”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科学家保罗·欧亚拉说。

    “中国的崛起,将加剧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达尼埃尔·科昂说。他认为,英美在科技上长期领先让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而中国的强势崛起,必然能够激发世界强国发展科研的斗志。

    “只要这样继续努力下去,中国获得更多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曾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说。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也被视作中国科技崛起的潜力所在。达尼埃尔·科昂表示,若想成为伟大的科学家,首先要是一个诗人。因为超越现有知识体系离不开大胆设想。“中国科学家的思维如同中国文化一样,充满了想象力和诗意。相信这也是促使中国能够在科技探索方面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新华社“中国网事”)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建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2018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年4月20日)

材料二:

(摘编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中国专科调查报告》)

材料三:

    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断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趁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断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9月29日)

材料四: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

(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经典由于年代久远,而与审美主体之间产生了种种隔阂,只有消除这些隔阂,才能把握文学经典的价值。这就需要沟通当代读者与文学经典之间的交流渠道,对作品的不同版本进行整理、校勘、注释,对作家的生平、思想、性格乃至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况进行考察研究。

    考证法是文学经典研究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方法。一方面要求这种方法必须依据真实、充足的证据,同时也要注重推理的周延;二是应当承认科学思维也具有主观性,同样的材料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三是,对于文学经典研究的整体规划来说,考证工作的完成并不是研究的终结,而是进一步阐释文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的起点。所谓“曹学”应理解为研究作者曹雪芹的学问,关于作者研究,不仅需要,而且对于理解作品至关重要。袁世硕先生指出:“研究作家对阐释其作品是有意义的,了解作家的生存状况和思想状况,有助于察知其创作思想及其作品的创作特点。因此研究作家应当有助于诠释作品……但丢开此目的,无限度研讨与其文学创作无关系的远祖、里籍、形貌、琐事,就无意义了。”袁先生在正面肯定研究作家的意义的同时,也指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误,以期把包括作者研究在内的文学经典研究的目的锁定在对作品价值和意义的探究之上。

    《红楼梦》的版本研究也至关重要,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对作品的意义的不同理解,甚至某个字词的细微差别,我们都应该认真辨析考证。应力发表的《蘅芜苑对联探究:“才犹艳”还是“诗犹艳”》一文,对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在“蘅芜苑对联”的校订上,采纳了己卯本等版本的内容,即“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戚序本等版本的内容更符合文理和语法,且更能够表现宝玉的才情。一字之差,高下立见。当然也有某些所谓“版本考证”背离了研究的最终目的,甚或罔顾事实,意气用事。

    《红楼梦》审美价值的发现还要求我们研究作者的创作心理。己卯本《石头记》第十九回有一段夹批:“按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奇传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不仅宝玉如此,黛玉、宝钗、凤姐、湘云,等等,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些人物形象既有写实的因素,又有意象化的因素,是作者心灵的反映。如果完全用现实的眼光和准则去品评这些人物的言行,就丢掉了文学的审美意趣。所以,对作家创作心理的研究至关重要,而进行这一研究,就必须掌握和运用文艺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同样,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对《红楼梦》人物形象进行探讨,研究文学与神话等原始文化的关系,使人物形象获得巨大的内在张力,使小说题旨得到远古意象的回应。心理学与文学的交融极大地拓宽了人物形象的精神空间和心理内涵,因此运用精神分析法对小说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深入发掘,也应该成为一种新的理论研究方法。

    另外,还应该从作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中去探寻作者的创作个性。例如,《红楼梦》与满族文化以及八旗文化的关系。还可以运用叙事学的理论方法,探讨《红楼梦》的叙事者、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叙事逻辑、叙事结构等。

    总之,我们的研究对象《红楼梦》虽然是最富有民族特性的文学经典,但我们使用的方法除了传统的方法之外,还应当尽可能多地借鉴使用古今中外的各种研究方法,《红楼梦》的多重价值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彰显。只要研究者目的明确,即使在最微不足道的方面有所发现,也可以认为是在《红楼梦》研究的大厦上添加了一沙一石。

(摘编自王平《文学经典的价值及其研究目的与方法——对“红学”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采采蓼花

黎采

秋渐深,蓼花次第开放了。山野里,到处都有她们的身影。一串串,一丛丛,一片片,红艳艳,轻盈盈,娇媚媚。于我而言,低头看见蓼花,就像抬头就遇见彩虹一般美妙。

蓼花是花,也不是花。蓼花也称荭草、水荭、红蓼。“山有乔松,隰有游龙。”蓼花,即那种被古人叫做“游龙”的草,自《诗经》中走来,婷婷袅袅,缤纷了几千年。

秋天里,蓼花再也按捺不住一颗热烈激荡的心,倾尽所有的灵气,乘风破浪般冲入红尘之中,化为朵朵红花,在秋风里摇曳,在秋雨里静默。花朵是那样小巧那样可爱,像羞答答的眼波,如恍惚惚的幽梦。任你心似寒冰,也顿生缕缕温情。

多少次,我在村庄里四处游逛,只为采那惊艳的蓼花。我采呀采,在老家的屋后;我采呀采,在村头的小路边;我采呀采,在山脚下的清溪畔……我的长裙在阳光里映着蓼花的倩影,我的头发和着蓼花一起在风中轻舞,我的思绪散落在蓼花丛中,我的欢欣随着蓼花一同绽放……我采了一束又一束,花影在我眼眸里闪烁,清香在我呼吸里流淌。我举着一束蓼花在田野里如风一般地奔跑,花瓣纷飞,诗语飘洒。带一大束回家,泡在玻璃瓶中。一抹红颜,满屋清雅。我就这样采了好些个秋天的蓼花,童年就过完了。

我采蓼花,是为赏而采。还有一种采,是为吃而采。采些蓼花用来泡柿子。那些年,乡村里许多人家都做过泡柿子。迎着暖暖的秋阳,爬上高高的柿树,摘下一筐青黄青黄的半熟的柿子,再采些蓼花,分别洗净,然后一起装入坛子里,加清水泡着,密封。过二十天左右,蓼花就完成了人交给她的秘密“使命”一令一个个青涩的柿子成为农家人舌尖特有的美味。开坛,拨开蓼花,取出柿子,刮去表皮,咬上一口,柿子的涩味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满口的清脆与甘甜。仿佛平淡的日子一下子都跟着变得甜滋滋。那甜呀,是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一丝甜彻心扉的甜,一尝永难忘。

我好多年不采蓼花了。离开了乡村,久居城市,看见蓼花的日子,越来越难得了。如今,不论在哪里看见蓼花,我都只安安静静地看着那些跟记忆中似乎一模一样的花朵。看着看着,我就看见从前那个采蓼花的我。我想回去,就算是在梦里回去一次也好。去把那些亲亲的蓼花再采一遍,把那些简单的快乐一一拾起来,密封,冻住,保鲜。就像把一部分自己保鲜。

我还看见,村里的玉姐、萍姐、敏姐,七婶、六婶、大婶以及侯婆婆、康婆婆、杨婆婆也在采蓼花。她们在乡村的各个角落采呀采,表情很模糊,动作快狠准。她们采蓼花时在想些什么呢?她们的脚步踩在了谁的心上?她们的身影温柔了谁的苍凉?她们都不知道自己如蓼花一样美,美得朴素又高贵,美得低调又神秘。她们只是低着头弯着腰不停地采呀采,采了一束束蓼花,放在竹筐里,或是拿在手里,慢慢悠悠地往家走一她们就要大显身手,让蓼花去遇见柿子,酿造生活的甜味。她们,各采各花,各做各的泡柿子,各甜各家人。这甜,穿越时空,在一村一村人的唇齿间久久留着清甜。

远去的蓼花,眼前的蓼花,重叠,交织,如梦,如幻。蓼花不语,我不语。有些东西,一出声就碎裂了。有时,静默是最虔诚最质朴也最深刻的交流。

不知从何时起,我对蓼花生出了羡慕之情。每一秋,蓼花都绽放,好像从来不曾枯萎,好像始终活力满满的样子。而我,在人间行走,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啥作为也没有,徒留一纸空文。曾经的理想,如云一般下落不明;曾经的爱恋,如风一样不知所踪。

一朵蓼花,在我眼里,不再只是一朵花,而是一个世界。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我的双手,临花轻颤。我的欢喜,更胜从前。蓼花,遍地蓼花,一再枯荣,一秋又一秋,风姿不改,从容自如。蓼花明明是一副不问世事、无忧无虑的样子,却也拥有叫人心潮荡漾、情丝飞扬的本领。不信你看——

“蔟蔟复悠悠,年年拂漫流。差池伴黄菊,冷淡过清秋。”蓼花的雅致,化为郑谷眼里一抹淡淡的清愁。

“秋到梧桐我未宜,蓼花何事已先知。朝来数点西风雨,喜见深红四五枝。”蓼花,在宋伯仁的心中,开成四五枝喜悦。

“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蓼花数枝,如醇浓的酒,醉了陆游的清秋。

“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繁茂的蓼花,温柔了秦观的失意。

……

蓼花,在时光深处的扉页里,在唐诗宋词的笔墨里,摇曳生姿,风采绝然。于诗词中“采”蓼花,每一“朵”都别有韵味。

忽地,我笑了。如秋风里的蓼花一样,笑得了无烦忧。浮生一梦,谁都逃不开命定的羁绊,所有的悲喜,都是生命的底色。正是这些底色的交融、碰撞、沉浮,才于漫漫无尽的时空里,于最纯的欢喜里和最深的孤寂里,悄然绽放出一种真实而绝美的“花朵”——它可能是一首诗、一阕词、一幅画,也可能只是一抹微笑、一滴眼泪、一声叹息……是它们,组成了完整的生命。

是它们,灵动了平淡的生活。你采或不采,它们都在那里,闪耀着人间某些情怀与思想的光辉。你懂得了,你就释然了。

闭上眼,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村庄,那里四野开满蓼花,秋风起,花轻摇,香远飘……采蓼花,悠悠我心。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    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不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是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我赶紧关严了窗户,我怕他飘出去。

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说,喝点茶吧,喝了茶哪里来的你就回哪里去,我明天还要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喝完茶,他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把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一并递给他,说,你可以走了。

李响却没有要走的意思,他把东西扒拉到一边,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大声说,李游,你说,到底带不带我去?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我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瞒着父母偷着跑出去的,连新婚十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因为当年你偷着离开家。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斗,大获全胜,部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李响争辩着。

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李响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他缓缓地说,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可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病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扑哧一声笑了,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问,那后来呢?

后来我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说到这,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慢慢地说,我是跟着部队一病一拐地来到延安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上级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了。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我觉得李响的话有点离谱。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啥时候耐心地听我说过话呀?

李响说得对,我和李直确实不大关心他。他十八岁就扔下媳妇偷着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和娘在动乱的时光里能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李响叹了口气,接着说,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

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对李响喊道。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确实难缠,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啊?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

听到这,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说,你相信我说的是真的吧,那就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去南泥湾。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镇,却蒙了。

他怎么也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在哪里了。他不吭声了,任由我给他当向导。

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党徽广场、稻香门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是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个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

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这些人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公司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看不见他的踪影了。

这下我可急坏了,弄丢了李响,我没法向我的父亲李直交代,他正在家辛苦地帮我带孩子。

我猜到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赶到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

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疾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小杨阅读《红楼梦》时,对小说中的“大观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对此进行一番学习和探究。以下两则材料分别摘自《名家谈大观园》一书中的两篇文章。

材料一:

①大观园遗址现在何处?旧红学家们认为曹雪芹写《红楼梦》塑造大观园园林形象那样逼真如画,绝不是空中楼阁,凭脑子空想出来的,必有园林实物作它写作的对象。既有园林实物,它的遗址就不难寻找。

②有人说南京随园是大观园的遗址。童寯著《江南园林志》说:“清乾隆初,袁枚购江宁隋织造园,改称随园……惟今已无迹可寻。”但现在还保存有反映随园景物的图画,可以从画面上看到随园园林的形象。清中叶时期绘的《载酒访随园》横幅是写实的画,画的中轴上方是一座三层楼阁,还有一带走廊及部分复道,隐约联系着厅堂院落。楼前一面池水,池的南方有岸有桥,池边还有亭榭及小山头、绿树、竹林。看上去完全不像大观园的山池布置及院落、厅落、桥亭等的安排。要说随园是大观园的遗址,不会使人信服。

③另一说北京城内西北角上恭王府后花园是大观园的实物。恭王府侧紧接另一王府;恭王府后园内西北角上又有泉水流入,沿着东墙下面一直通往东南角,转向正西。而《红楼梦》上说的大观园在宁、荣二府之后,也在两府之间;园内水源是利用宁府后院北墙角引来的活水,从东北山凹里引至西南上。但是大观园的建筑数目不少,规模甚大,而恭王府后花园只有几处旧院落遗址,说是像怡红院、潇湘馆、李纨住宅等建筑,实在牵强附会。

④大观园一进大门就是一带翠嶂,气魄不小;园地东面“山之高处”足以建凸碧堂赏月,池水深阔,能泛舟游园;园中建筑有殿堂、楼阁、佛寺、尼庵、庭院、馆庄,还有亭榭、长廊联系其间,远非私人园林可比。至于建筑形式有“水磨砖墙,清瓦花堵”,大门顶是“筒瓦泥鳅脊”,都像南方建筑风格。由此可见大观园具有皇家花园的规模,又兼有南北园林的特点,说南京随园是大观园的遗址或北京恭王府后花园是大观园的实物,都是似是而非的。

⑤不过,北京、南京两地曹雪芹都住过多年,要研究大观园,这两处是值得考查的。大观园是用文学语言反映现实的古典园林建筑,是曹雪芹在生活实践中吸收当时的一般园林建筑的素材,通过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创造出来的园林艺术形象。所以我们要想在现有的古典园林实物或遗迹中去找出和大观园一模一样的,是找不到的。

(戴志昂《谈〈红楼梦〉大观园花园》)

材料二:

①记得六十年代初期,有过“京华何处大观园”的讨论热潮,有人就说北京恭王府及其花园是小说里的“荣国府”和“大观园”。尽管我完全不同意恭王府花园等于大观园这种简单模式,但说来又奇,许多人来到恭王府花园,却总有一种仿佛置身于“大观园”[1]的感觉。②恭王府花园现名萃锦园,始建于清代乾隆后期,到了同治年间归恭王奕诉后,他对这

处府园作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重建和改建工程,而且调整布局,增置山石林木,有些地方可能按着《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意境作了设计。这个园林叫“萃锦园”是民国以后,奕诉的孙子溥心畲命名的。奕诉的两册手稿残本,都题作《萃锦吟》。还有奕诉的次子载滢在他的《云林书屋诗集》中,写了总题为《补题邸园二十景》的组诗和小序,详尽地介绍了每处景色的位置和命名特点,就有许多类似“大观园”[2]中的题景和描写。“大观园”里有四十多景,萃锦园没有那么多景,也可能比不上它的优美,但这二十景的名称却和“大观园”里的十分相近,有的完全相同,我认为这绝不是无心的巧合。

③倘若要作进一步的考察:我们不妨像贾宝玉“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那样,进入“萃锦园”,选几处重点园景,对比着看看,两园之间的关系也许可以得到更加令人信服的印证。

④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在搞“穿凿”“比附”的把戏。在此不得不再多说几句。这座府园有确切文献可考的,是清代乾隆四五十年间大学士和珅就某一废弃宅园遗址兴建的。现存有很多清代康熙甚或更早的建筑实物,这里一直要到同治年间才最后建成现在这样的规模。因此,这座府园连同它的园景题名,都是较晚才有的,这就是为什么萃锦园酷似“大观园”的奥秘所在。恭亲王奕诉也许就是个“红楼迷”。他把自己的府园仿照“大观园”[3]改建起来,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⑤恭王府不是“荣国府”,萃锦园也并非“大观园”,却是一座实实在在的王府,具体而微的“大观园”[4]。何况它是北京目前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座不可多见的古代建筑和艺术园林胜处。

(顾平旦《从艺术的“大观”到现实的“萃锦”》)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