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惜字亭下
①老街口的惜字亭还在,风风雨雨,不改古朴模样。天晴时候,有老人去亭下焚烧字纸,又古典又清闲,砖炉纸灰仿佛透着幽静,飞扬出诗书礼乐的韵致,飘飘然遁入暗黄淡然的遥远心境。
②惜字亭是砖石结构,形如塔,高三丈三尺有余,五方皆为假门,底层有一方辟有拱形空心正门,专供焚烧字纸之用,以育人文风气。二至三层实心结构,飞檐斗拱,有各式花纹图案。墙角斑驳着裸露出藏青色大砖,砖上稀落落生有苔藓。老式木板门,窗户也是木制的,窗格烟熏火燎,漆黑漆黑、一节一节。苍老与陈旧里,凝结着一份幽古的清寒。旷达和清穆不倒。一百多年的光阴点点滴滴渗透砖壁,斑驳坑洼,古意充盈,愈久弥坚。
③中国人认为字是神圣的,对字纸有特殊心理。燕京旧俗,污践字纸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罪。仓颉造字,惊动了天地鬼神,只因文字有灵。读圣人之书,更应严肃恭敬相对,守住笔下的清正光明。有关性命、功名、闺阃以及婚姻之类,须谨慎再谨慎。忌淫词艳曲兼以书文讥诮他人,不可离间骨肉,倾人自肥;不可凌高年欺幼小;不可挟私怀隙谋害别人,唆人构怨,颠倒是非,使人含冤。这样的“惜”是敬是止是仁是义,为人处世堂堂正正,多些磊落,踏实安稳。
④旧时儒生乡绅自愿组建惜字会、敬字社,尊孔尚道,叫人爱惜字纸。《帝京岁时纪胜》上说,二月初三文昌帝君圣诞日,文人行礼拜祭并举办“敬惜字纸”香会,在文昌祠、精忠庙、梨园馆或各省会馆献贡演戏,动辄聚集千人。北地如此,南方也不例外,雇人沿街定期收取废旧的字纸残书汇总焚化,余烬投入江河。古风绵延几百年,风雨无阻。
⑤惜字亭下人家,虽世代耕农,对字纸也有敬惜之心。家里有读书人的,必备字纸篓。字纸保持清洁,不受污秽,得空放入炉中焚化,将灰烬深埋或送入河里。乡民识不了多少文字,却深得人间仪礼。记忆中,祖父略通文墨,桌底备有竹箧,将写有字的废纸团成一球放入其中,隔十天半月,找一树下或河边焚去,所烧字灰中一切法义与大地众生结缘。幼年记忆里,纸灰浮扬上空或随水波悠悠荡荡漂远了,引得一阵遐想,让我懂得百姓之礼自有端庄肃穆。
⑥乡人惜字更惜物,村戏里的唱词一句句都是惜物之情:“舍不得老布袜子有帮无底,舍不得鸡窝上一顶斗笠,舍不得床底下三升糯米,舍不得刚抱的一窝小鸡。”
⑦地底潮湿,房子屋基用青石方块,青砖砌半人高,刷上石灰。青砖是珍物,舍不得多用,平常人家造房子,一律砌土砖上顶。砖缝抹平了,沿缝压出一条沟纹。夏天敞开窗子,冬天才贴上薄薄的白纸,窗上微微发出米糊与白纸的气味。屋檐下堆满松针,引火烧饭。劈开的木柴码放整齐,这种情调为山乡独有。
⑧在徽州游玩,一族人家老祠堂大厅抱柱上高高挂有旧联,说是清人所作,内容大好,说出了心头话:
惜衣惜食缘非惜财而惜德
求名求利只需求己莫求人
⑨这联语让我感动,仿佛看见了惜字惜物的祖父青灰色的身影,也仿佛看见了一代代乡村老人的面容。做孩子的时候,凡穿衣或饮食,长辈总让我们爱惜,一粒米也不能糟掉。吃饭不得多话,不准挑三拣四。人世经年,觉得少比多好。轻轻浅浅享一份清福就好。君子知命,要懂得随分守时、惜福养命。
⑩惜字亭下山深树茂,一年四季花色烂漫,绿植遍野,无有风沙,窗明几净。少年时每日在窗下读两册书,喝一壶茶,间或一二乡友来闲坐,上下千年。远离闹市,得了清静也得了热闹。友人住在惜字亭东。冬天借宿其家,夜雾中影影绰绰的鱼鳞瓦老房子,几盏未灭的灯火,点缀其间。早晨起霜了,一头走出去,迎面沁凉。友人母亲为人和善,待我等如亲儿,每日烧好热水灯下候着。洗漱泡脚,屋梁上近尺长的老鼠探头缩脑,好像通了人情,并不可厌。几个少年嬉皮笑脸 , 世间最好的事,是人的相遇,像梅花沾有霜雪,草叶凝结露珠。他母亲做的萝卜干真好吃,二十几年,忘不了那样的情味。
⑪姑祖母孀居多年,父亲兄弟四个侄辈经常送些柴米,肩挑背驮几里路。她上了年纪,手脚不利索,做出饭菜无人问津。有一年路过她家,歉然留我午饭,咸豆角与萝卜干,竟还有一碗蔬菜。我连吃两碗米饭,姑祖母很高兴,说小哥当年也如此。她小哥是我祖父,兄妹情谊迥于世人。哥哥去世十多年,妹妹还记得往昔的日子。
⑫村里一老妪,无儿无女,幼年缠足,做不得农事。村民轮番砍柴晒干挑到她家,也有人送肉菜盐米酱醋。此俗成了惯例,直至其寿终。平人的关怀,虽只有一饭一蔬,却细水长流、温润贴心。
⑬开春后,惜字亭下村落山野的各色花都开了,小路上常见挑夫折一枝野花放在扁担头,蕴含三分春色,又吉庆又和煦。日子贫苦,生在马槽牛栏,也在槽里栏里开有绿叶鲜花。
⑭人过中年,前途短促,心怀不甘,常常有戾气,惜字亭下的人们却面容安详。岁月漫长,历经世事,他们尝尽几度秋凉。冬日窝在草丛晒晒太阳,便有了温润人心的暖意,不管老之将至老之已至,无惧生,无惧死。
⑮走在惜字亭边,喧嚣只在别处。近旁荒藤绿树老宅古桥,远处飞鸟废园晨雾青山。暮鸦归来,秋燕南去;风过亭尖,雨落天井,烟锁池塘;草动虫鸣,水流花落……四季悄然更迭。几百年来人们从亭前走过,汲水、灌溉、浆洗衣物。牧童牵牛过桥,一身夕照,像诗像词像曲又像画。白昼日光,夜阑月色,将惜字亭下的日子照得晴朗光明。
⑯秋夜过惜字亭边石桥,河里一轮圆月,明润在天,不知它照着溪水,溪水不知有月照着,不管不顾地流着。石桥、溪水、明月不知有我经过。
(取材于胡竹峰的同名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