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上海市黄浦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块煤有话说

从远古走来

    很久很久以前,也许是几亿年前吧,我记得我属于一棵高大树木的树干。按照科学家的说法,那是一株二叠纪时期的蕨类植物,丰茂的植物使得距今约两三亿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成煤时期,也就是在这漫长时期的某一天,我的本体植物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轰然倒下,我也就成了森林底层众多腐败植物组织中的一员,被埋了起来。

    我的身体开始慢慢腐烂、碳化,渐渐变黑,不知道过了多久,岩石中的矿质开始浸入,我慢慢地开始变得像石头,变成了褐煤。褐煤是煤化程度比较低的初级煤,很软,燃点也很低,一旦挖出来很快就会风化,甚至有自燃的可能。褐煤主要用于发电厂的燃烧,也可作为化工原料、催化剂载体、吸附剂等。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进一步石化,变成了烟煤,最后变成了坚硬的无烟煤。或者说,是一块含碳量很高的植物腐殖化石。

推动工业革命

    至少在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认识我们啦,那时还有一些人把我们做成亮晶晶的首饰、器物什么的,煤也可以是黑亮黑亮的哟。不过,我们真正发挥力量是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的。

    由于开采容易、价格低、燃烧热量高,我们很快就成为工业革命的主力燃料,在冶铁工业中也被用来代替木头提供碳源。之后,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广,我们的应用也扩张到了全世界。

    我们为英国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这个国家带来了雾霾,当然,现在有了更科学的提法,叫PM2.5。现在,已有大量的证据说明,PM2.5过高会增加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很可能会降低人的寿命。

    虽然会不好意思,但是我们本身不是纯碳组成的,里面有不少硫、氮之类的物质,在燃烧过程中,这些物质也会被氧化,变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造成雾霾。所以,很多人说我们是“不干净”的能源,嚷嚷着要放弃我们,真是让我们心里好难过啊。

科技助力绿色用煤

    不过细想想,这事不能完全赖我们啊,明明是你们人类利用我们的方法也太粗放了一点吧?往炉子里那么一扔就不管了,烧煤有烟,难道烧木头或者原油就没烟了吗?为啥利用原油之前要提炼,我们煤就要直接扔炉子里?所以,如今的解决之道,是如何绿色用煤。

    实际上,利用科技助力环境,是完全可行的。

    目前,虽然火电厂消耗了大约一半的燃煤,但随着各项政策的执行,中国95%的火电厂已经应用了对我们的各种处理技术,包括脱硫、除尘等工艺,使我们变得“干净”,实际排出有害气体其实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多。

    在西方国家,“清洁的煤”的概念也被提了出来,例如美国还发起了“未来发电项目”。这个项目正在试图建立起这样一种煤电站:首先将煤气化,然后从中将硫等元素分离出来,作为其他化学工业生产的原料,里面90%的汞也被分离出来,其余的有害金属则转化成无活性的固体矿渣。

    看来,在科技的帮助下,我们煤还是有希望成为一种清洁能源,甚至完全不输于天然气什么的哦。

(有删改)

(1)、说说本文以“一块煤有话说”作为文章标题的好处。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无烟煤形成的过程。
(3)、阅读下面句子,说说划线词的表达作用。

现在,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说明,PM2.5过高会增加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很可能会降低人的寿命。

(4)、文中的划线句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5)、从全文来看,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地看待“煤”?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超级坚强动物
      ①世界上最坚强的动物是什么?最近,欧洲空间局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利用无人太空舱所得的航天实验数据发现,世界上最坚强的动物是一种我们肉眼看不清楚的水熊虫。
      ②2007年9月,一批水熊虫搭载欧洲航天局发射的“光子-M3”无人飞船进入太空,接受严峻的生存考验。研究人员希望用一些容易生存的物种,来测定太空中严酷环境下的生物反应。他们选择了两种水熊虫——大黄水熊虫和小斑水熊虫进入太空舱。10天之后,在能够立即让人类和其他绝大多数生命体丧命的太空环境中,所有大黄水熊虫和大部分小斑水熊虫都未能通过测试,牺牲在茫茫太空之中。但有10%的小斑水熊虫尽管停止了一切生物活动,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活生生地回到地球,成为了“航天英雄”。
  ③太空的真空和低温对于许多可以休眠的生物来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它们最怕的是太空中的超强辐射。比如太空中的紫外线辐射强度是地表的1 000倍,在太空强烈紫外线的照射下,大黄水熊虫的一些细胞遭受紫外线灼伤而坏死,从而导致大黄水熊虫死亡。在完全开放的太空,只有10%的小斑水熊虫能够忍受如此极端的考验。存活下来的小斑水熊虫在结束太空之旅后,甚至仍具有良好的繁殖能力,产下了一些“水熊虫宝宝”。            
      ④研究人员推测,小斑水熊虫肯定有一种独特的细胞机制可以修复辐射造成的伤害,或者它们有办法直接抵御太阳辐射。这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可以在这类恶劣条件下存活的动物。这种虫子居然能在真空、超低温和强太阳辐射等多重极端恶劣环境下生存10天。
      ⑤除此之外,水熊虫在地球上的超强忍耐力也早就为科学家所熟知。水熊虫虽然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但是它们有超强的耐旱能力,能够进入脱水状态。当栖息环境处于干燥状态时,它们停止所有新陈代谢,处于一种假死的休眠之中,甚至能这样“假死”数十年,直到有一滴水来唤醒它。

阅读《一个美丽的故事》,回答问题

    ①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但即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

    ②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他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然后极其认真地写,那作文极短,只有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

    ③于是,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他的老师,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仅给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带感情朗诵了这篇作文,还一笔一画地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

    ④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待着一个美好的时刻。

    ⑤那个时刻终于到了,是妈妈的生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那天,他起得特别早,把作文本装在一个亲手做的美丽的大信封里,信封上画着一个塌鼻子的男孩儿咧着嘴笑得正甜。他静静地看着妈妈,等着妈妈醒来。妈妈刚睁开眼醒来,他就甜甜地喊了声“妈妈”,然后笑眯眯地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要送给您一件礼物。”

    ⑥妈妈笑了:“什么?”

    ⑦他笑笑:“我的作文。”说着双手递过来那个大信封。

    ⑧接过信封,妈妈的心在砰砰地跳!

    ⑨果然,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

    ⑩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它朝气勃勃,永远垂着绿荫,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棕榈

    老屋后面是缓斜的土坡,坡顶上矗立着一片棕榈林,称之为林,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六七棵棕榈而已。也许是地域、水土和气候的缘故,几棵棕榈生得矮小而萎缩。天性爱爬树的孩子也不和棕榈亲昵,对外表丑陋的它们缺乏好感。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在棕榈身上找不到我们认为弥足珍贵的东西。

    小时候,整天吃不饱似的,每天挖蕨根,刨伏苓,酸梨树自然而然成了我们的挚爱。到春末夏初的时候,在我们太急切的期盼中,这些瘦瘦的但洁白无瑕的花朵,终于摇身一变,变成指头大小的酸梨,缀在簇簇绿叶中间。在我们的誓死捍卫和邻家孩子的肆意掠夺中,酸梨没来得及成熟便一一落入口腹之中,那又涩又酸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相隔咫尺的棕榈偶尔也会走进视野,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中秋临近的时候,棕榈结出累累果实,那青灰色长圆形的棕籽虽不能吃,却是游戏时最佳的武器。夜晚,在月光笼罩的旷地里,通常能见到一大群孩子在虚拟的硝烟中追逐,恣意地欢叫。

    农闲时节,父亲用薄而弯曲的刀片,将紧裹着棕榈的红褐色棕衣一张一张地剥下来。父亲剥棕衣的时候一副特别小心翼翼的样子,生怕稍有闪失,而且每回剥下三四张便住手。我疑惑不解地问父亲为什么不继续剥下去呢?“棕衣就是棕榈的衣服,剥光了它们怎么过冬呢?”父亲一边回答我,一边注视着刚剥过的那棵棕榈。在渐起的秋风中,棕榈似乎不胜寒意似的,在不易觉察地战栗。伫立一旁,父亲久久注视的目光是那样深长耐读,其中,蕴含有隐隐的内疚与不安,有请求原谅的意味,有源自肺腑的感激。

    也许父亲一生都在企求棕榈原谅,是他剥夺了棕榈赖以御寒的衣物;父亲一生对棕榈满怀感激,在他挑着生活的重担踽踽独行的时候,是棕榈给了力所能及的支撑。给孩子们带来短暂口福的酸梨树怎能和棕榈相比呢?它能换来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酱醋油盐吗?能换来煤油把漫漫长夜点燃点亮吗?

    父亲将棕衣剥下来,然后去夹,翻晒,撕成丝缕。在空旷无边的夜晚,凭借着一点如豆的微弱灯光,父亲开始搓棕绳。我们在一旁看着,倦意漫上来,不知不觉便酣睡了。早晨醒来,我们惊讶地发现,那小山似的满地棕衣变成了数十根棕绳,在早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古铜色眩目的光泽。断断续续有人上门求购棕绳,家里开始荡漾起小小的欢乐的涟漪。

    一天早晨,早起的父亲像往常一样爬上后坡,来到棕榈林里。父亲的一声惊呼把母亲和我们吓了一跳。我们赶紧上去,发现父亲一脸痛苦和惊惶的表情。原来,不知什么时候一棵棕榈死掉了。死掉的棕榈蔫蔫的,披针一样的叶子失去了往昔的葱绿与锋芒。父亲拿来一把锄头,招呼大家一起动手把棕榈连根挖起并运走。父亲告诉我们其中“奥秘”:一棵棕榈死了,其它的棕榈因为伤心会跟着相继死去的。把这棵棕榈挖起并运走,是不让其它的棕榈为之悲恸欲绝。父亲的话让我浑身颤栗,我从未想过这些草木会有如此丰富的情感,像我们一样相互之间有着太深太沉的牵挂与关怀。我感到无限内疚起来,为自己曾经对棕榈的漠视与伤害。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注视这些棕榈的时候,一种敬意从心中油然升起,目光里的东西渐渐多起来,最后变得和父亲注视的目光一模一样。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在脑海中常常产生这样的联想——父亲、母亲和我们几兄妹就是一片小小的棕榈林,和后坡上的棕榈连在一起,浑然一体,在风雨中相濡以沫。

(本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江南”再发现

胡晓明

    ①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文献中可见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长期以来,虚虚实实,或浓或淡,强化着一种超乎一般所谓地域文化的认同,即可谓“江南认同”。“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海内外流传。“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已成为中国永远的抒情美典。

    ②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入骨的相思,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迷魅。男女之思,友朋之念,进而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苏东坡诗:“犹做江南未归客”,姜夔“昭君不谙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以及吴梅村“世间何物是江南”才有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作为江南认同的江南意象,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③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从西周时代即已经有中原中心的意识。一直到三国时代,江东孙吴,三分天下有其一,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

    ④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是发源于洛阳而被侨民带到江南的文化,这是中原移民文化。如谢道韫(东晋才女,谢安侄女,王羲之儿媳)祖籍河南,自其祖南迁以后到她已是第三代侨民,一生都在江南,她的作品自然归在南方文学里了,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已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二是南方人向由政治中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是经过模仿、交融、选择、消化的文化习得。这似乎可称之为江南文化之二源。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一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的、高级的;前者使文化免除了排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没有哪一个地域文化有如此方便善巧的因缘和合,这一文化认同的过程,表明了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深刻的联系,这正是江南文化不同于巴蜀文化、粤闽文化等的特质,也是江南文化特别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重大动因。

    ⑤“江南”所指涉的空间,与其说是具体的地理空间,不如说是一个特定的精神空间。

现代文阅读Ⅱ

江南的花

赵丽宏

很多年前,我客居在太湖畔的一个小村庄,春天降临大地时,我常常一个人踯躅在田野中,茫无目标地走向远方。我记得河岸和小路两边的那些野花,它们犹如散落在青草中的珍珠,闪烁着晶莹的亮光。这都是一些很小的花,大的不过指甲那么一点,小的就像绿豆米粒。它们的色彩也很普通,没有大红大紫的彩色,不是几点雪白,就是几簇淡黄,再不,就是几星细微的雪青。这些野花,我几乎都叫不出它们的名字,也记不清它们的形状,但它们一路清新着我的视线,愉悦着我的心情,使我被一阵又一阵莫名的清香包围着。这样的景象,使我想起古人的诗句:“一路野花开似雪,但闻香气不知名。”写这两句诗的是清代诗人吴嵩梁,我想,当年,他一定也有过和我一样的经历,独自一人在江南的田野里踏青,流连忘返,惊异于路边无名野花的烂漫和清新。

在我的记忆中,给人美感最多的江南之花,是两种最普通最常见的花:油菜花和芦花。

油菜花在春天开花。那是一些骨朵极小的金黄色小花,花瓣犹如婴儿的指甲般大小,如果一朵两朵地看,它们是花世界中毫不起眼的小可怜。然而没有人会记得它们一朵两朵的形状,在世人的眼里,它们是一个气势浩然的盛大家族,这些小花,不开则已,若开,便是轰轰烈烈的一大片,就像从地下冒出的金色湖泊,波澜起伏,辉映天地。在我的印象里,在自然界中,没有哪一片色彩比盛开的油菜花更辉煌,更耀眼。如果是在阴郁的时刻,面对着一大片盛开的油菜花,就像面对着耀眼夺目的阳光,你的心情会豁然开朗。油菜花的香气也很特别,这是一种浓烈的清香,像是刚开坛的酒,说这香气醉人,一点也不夸张。油菜花,用它们旺盛的气势和明亮的色泽向人们展示着灿烂的生命之光。

芦花在很多人心目中不算什么花。当秋风呼啸,黄叶飘零,江南的大地开始弥漫萧瑟之气时,芦花悄悄地开了。它们曾经是河岸或者湖畔的野草,没有人播种栽培,它们却长得葳蕤旺盛,铺展成生机勃勃的青纱帐,没有人会把它们和娇嫩的花连在一起。然而就在花儿们无可奈何纷纷凋谢时,它们却迎着凛冽的风昂然怒放。那银色的花朵仿佛是一片飘动的积雪,纯洁,高雅,洋溢着朝气,没有一点媚骨和俗态。在我的故乡崇明岛,芦苇是最常见的植物。沿江的滩涂上,高大的江芦蓬蓬勃勃,一望无际。深秋时,芦花盛开,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银色的海洋,它们和浩浩荡荡的长江波澜交相辉映,连成一个浩渺壮阔的整体。走在江边,听着深沉的江涛,被雪浪般的芦花簇拥着,神清气爽,心中的烦乱一扫而尽。前年秋天,我回故乡去。在江岸上散步时,我采了一大把芦花。听说我要把它们插在花瓶里,有人笑道:这样的东西,只配扎扫帚,怎么能插花瓶呢?我还是把家乡的芦花插到了花瓶里。我觉得它们胜过那些色彩艳丽却柔嫩短命的花,它们不会凋谢,也不会枯萎,用纯洁的银色,带给我清新的乡野之气,也向我描绘着生命的活力。凝视着它们,我的眼前会流过汹涌的江水,会涌起雪一般月光一般的遍地芦花,遥远的青春岁月,就悄悄地又回到了眼前……

(有删减)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老班长

李胜今

①只见林跃进装了满满一车蔬菜,用袖子擦了脸上的汗,刚要骑上三轮车,背着药箱的村医刘建就来到了田头。他看着洪河堤下林跃进种的三亩辣椒、三亩茄子,再看看又黑又瘦、嘴上长满火燎泡、腰杆却挺得笔直的林跃进,不禁摇头说:“林支书……”

②没承想林跃进大手一摆:“别喊我支书,退休几年了。”

③刘建笑笑没吱声,他知道林跃进的脾气,就是在村支书任上的十几年,他也不喜欢别人喊他支书,他喜欢别人喊他“老班长”。

④一九七九年中越边境白卫反击作战,林跃进可是从枪林弹雨中冲出来的。他保家卫国流血流汗,身上弹片都能取下小半碗。升任班长,他带领全班战士与敌人斗智斗勇,更是屡立战功。退伍后回到洪河,一起回来的战友叫他老班长,他也一直把自己当成老班长。

⑤林跃进到洪河堤下折了一根拇指粗的青竹,去了梢,绑在三轮车车把的中柱上。刘建轻车熟路地把兑好的吊液拴在竹竿半腰,然后搓住林跃进伸来的左手消毒扎针,边扎边说:“老班长,听我一声劝,你得好好休息,至少吊好液再走。”

⑥林跃进看了手机摇摇头说:“今天去晚了,买菜的等急了。”还不等刘建说话,林跃进已经发动了电动三轮车,在田间小路上颠毁前行了。哪管刘建在身后喊着:“不能开那么快,注意别滚针了!”

⑦买菜的的确等急了,因为林跃进来到栏杆街菜市场,已经下午三点半了。他的临时摊前挤了黑压压一片人,多是穿着普通的老头老太太,更有几位或坐轮椅或拉拐杖的残疾人。其中一位拄着拐杖的独腿老人站在人群最前面不停地说着:“大家不要乱,老班长今天会来的。”

⑧待林跃进的三轮车开过来,人群自动让出一条道。车刚停稳,人群就围上去开始挑拣蛛椒、茄子。林跃进边过秤边收钱边扯着腔吆喝:“新鲜辣椒、茄子,优惠价八毛,限购二斤。”

⑨这时,一辆宝马车停在旁边,年轻的女司机下车刚想往上挤,林跃进连忙摆手:“俺这蔬菜只卖有困难的普通人,您开豪车就别过来了!”气得宝马女当场就嘀咕“死老头”。旁边摊主是位微胖妇女,听宝马女骂,她就笑:“他不卖给你我卖给你。你说这死老头,天天优急价。这茄子零售一块八,他卖八毛。辣椒两块八,他还卖八毛,他就是个傻瓜。”

⑩宝马女看了下那边买菜的人群苦笑:“这老头也是在做好事,那些买菜的大多吃不起你摊上的时令蔬菜。”女摊主似乎不服气,有些咬牙切齿,说:“死老头,这菜市场哪个摊主不恨他?”便捡了摊边上一颗烂土豆,朝着林跃进扔过去,没承想正砸在林跃进的额头上。林跃进并没发火,而是继续扯着腔像吆喝卖菜一样唱着:“你砸我,我不恼,只是大妹子你呀,好瞧不好瞧?”

⑪三百斤辣椒、茄子很快卖完了,林跃进跟前就剩下独腿老人。林跃进掀开三轮车驾驶座,从里面拎起一个鼓囊囊的绿书包递给他。

⑫“这是你嫂子一大早摘的红瓜,有六斤多,分了三份,你一份,咱们战友老刘一份,五保户王大爷一份。”

⑬独腿老人打开书包,就见鲜嫩的丝瓜,每根顶着一朵小黄花。战友老刘本来身体硬朗,春天突然得了脑血栓卧床不起。五保户王大爷是老刘的邻居,孤苦伶仃,林跃进去看老刘时,瞧在眼里。独腿老人的眼眶湿润了。

⑭“老班长,这丝瓜你自己也没舍得吃吧?现在零卖至少三块,不能给我们!”

⑮没承想,林跃进脸一沉,身体突然来个立正,左手握着拴吊瓶的竹竿就像拉一杆步枪,声音严肃:“自己吃要紧还是卖两个钱要紧?方东晨!”

⑯“在!”独腿老人立即站直了身,面向林跃进, 目光炯炯。

⑰“执行命令!”林跃进举起右手向方东晨行了个军礼。

⑱方东晨把身体重量压在拐杖上,抬起右手庄重地回礼:“是,老班长!”

⑲女摊主撇嘴:“弄得跟真的一样。”宝马女边挑番茄边笑:“老班长本来就是真的。”女摊主突然瞪大了眼睛,宝马女也回头看:林跃进竟然拔了自己手上的吊针,拎着他的电子秤红着眼就往宝马车上冲。宝马女心说,我就说了个死老头,你还要砸我的车吗?但见情况不对,轿车怎么在后退?宝马女马上吓出一头冷汗,她忘记拉手刹了,车子在往后溜,后面是斜坡,坡下七个孩子正在玩沙堆。

⑳情况紧急,林跃进拿电子秤去挡宝马车的后轮,车停了一下,但车轮马上把电子秤轧扁了。林跃进大喊:“小孩,快跑!”那些孩子反倒被父发事吓着了,有四个大点的孩子缓过神跑开了,三个小的却不知所措。车子还在加速,再有一米多轿车就撞到这三个孩子了。林跃进容不得多想,他一个飞扑, 一胳膊甩走三个孩子,但宝马车马上把他轧在了下面。

㉑林跃进清醒的时候,已经在“120”的担架上了。女摊主抱着三四岁的男童正向他哭泣,说她不该用土豆砸救命忍人。而平时看林跃进不顺眼的众多摊主,都围了过来,帮着医生护士,把他往救护车上抬。

㉒两个月后,出院的林跃进坐着轮椅,终于回到思念已久的栏杆街菜市场,他发现整个市场整洁了许多。 而他的临时摊位,摆放着他菜田里的辣椒、茄子。一群非常熟悉的买菜人,正井然有序地排队自助购买,自觉把钱放进旁边的钱盒。老方告诉他,在他住院的这些日子,市场的摊主们轮流打理他的菜园,轮流采摘辣椒、茄子,轮流把它们拉到市场摆上摊位。

㉓林跃进眼眶潮湿了,他感激地看着市场的摊主们。摊主们也看到了他,他们停下手中的活儿,站得笔直,右手齐眉向他敬礼,似乎在迎接他们敬慕的老班长的检阅。

(选自《三门峡日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