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蝗虫为何总是集体行动?》
      动物,如鱼类、鸟类、昆虫的集体统一行动有时是非常可怕的行为,最典型和最可怕的莫过于蝗虫的集体统一行动。一只两只、几十只蝗虫对人类和庄稼、植物构成不了威胁,一万只甚至一亿只蝗虫也可能对庄稼和植物不会造成太多破坏,前提是它们不同时啃食植物和庄稼。但是只要有上万只蝗虫步调一致地行动,大肆啃噬它们途经地方的植物、庄稼,就会造成满目疮痍,旷野一片,甚至造成大饥荒。
      例如,2006年6月,澳大利亚遭遇最严重的蝗虫灾害,蝗虫吞吃了维多利亚省多达1/4的农作物,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达20亿澳元。蝗虫在澳大利亚的集体行动甚至包括统一繁殖,有些地区的蝗虫卵连绵长达20公里,覆盖的土地大如西班牙国土,十分惊人。此外, 2004年西部非洲发生蝗灾,也造成25亿美元的巨大经济损失,当地仅控制蝗灾本身就投入了6000多万美元。
      研究人员发现,蝗虫造成灾害首先需要有数量,其次需要一致行动。如果一群蝗虫的数量达到10亿~100亿只,并且一致行动,它们可以延绵数百公里,并造成灾难。除了啃光农作物,而且会啃光树皮草叶。
      多年来,人们对蝗虫的统一行动很不理解,因为蝗虫没有语言,也没有统一的思维,更没有统一的指挥,它们为何能统一行动,并且争先恐后,步调一致,造成深重灾难。 为了解开这个谜,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杰罗姆•布尔 (Jerome Buhl)和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想要弄清,是什么机制在触发和促使蝗虫统一行动。以此为契机可以找到有效治理蝗灾的新方法。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观察蝗虫的幼虫,即若虫的发育情况,以弄清它们集体行动的触机。研究人员把不同数量的若虫放置于一个80厘米宽的环形活动场所,并用VD拍摄它们的行动。当蝗虫的若虫数量较少时,它们只是沿着场地转来转去。但是,当若虫密度达到每平方米25只时,它们开始如同一只虫子一样以自发的固定方向沿场地行进。
      这类似于蝗虫在野外的行动。而在野外是约每平方米有 50只虫子时它们才会一致行动。更为有趣的是,当每平方米的若虫达到75只时,它们停止自动地改变方向。在这种超级拥挤的情况下,蝗虫保持一心一意地向前的方向。这意味着虫子越多,其前进的方向越好确定,并有可能提早采取措施,防止蝗虫造成的灾难。同时,这也说明在一个生物群体个体数量太多的情况下,个体成员一般别无选择,只有随大流,或集体无意识。
      至此,研究人员只是稍稍弄清了当蝗虫的密度到达一定数量时就会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但是为什么生物个体的密度到达一定数量时就会采取一致的集体行为,研究人员称目前尚不能圆满解释。按一般的解释,生物的群体或一致性行为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以适者生存的方式保存下来并遗传下去的。比如,统一行动有利于自己和整个生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鸟儿集体飞行有助于相互照顾和有利于飞行,如大雁南飞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
      对于蝗虫来说,情况更特殊。由于它既是食草,又是食肉动物,而且还可能吃同类,所以它们要向同一个方向行动以避免相互冲撞和厮杀。也就是说,作为一只蝗虫来说,如果要避免被同类吃掉,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同一方向的统一行动。
当然,这种集体行为不仅限于蝗虫,很多动物如鱼、鸟乃至人类,都有类似的集体行动趋向。例如,一些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当人们数量不多时,人们在大街上行走似乎很随意;但人数达到一定密度后,他们就会自然形成一个队列,人们甚至会步调一致地行进。蝗虫的一致行动也类似于其他一些动物的一致行动,这就是有利于它们进食、繁育、迁移和避免被食肉动物捕食。例如,非洲草原上的斑冯、羚羊等集体大迁徙就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和不被食肉动物猎杀。
      研究人员发现,在自然界,如果每平方米的蝗虫密度超过50只,蝗虫就会采取集体行动,最终造成成群结队的蝗虫蜂拥而至。所以,在每平方米蝗虫密度少于50只时采取灭蝗行动,如喷洒杀虫剂,有可能会以最小的成本控制和减少蝗虫的危害。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蝗虫这样的集体行为类似其他一些动物的一致行动,这样做是有利于它们进食、繁育、迁移和避免被食肉动物捕食。 B、在自然界以最小成本来实现减少蝗虫危害的 条件是等每平方米蝗虫密度少于50只时来喷洒杀虫剂。 C、蝗虫在密度达到每平方米25只的时候,无论在室内还是野外,它们都会一致行动,而当每平方米的若 虫75只时,它们停止自动地改变方向。 D、本文条理清晰,先介绍蝗虫统一行动的现象,说明其危害性,接着说研究人员对蝗虫统一行动的研究,最后指出怎样以 最小成本控制和减少蝗虫的危害。
(2)、第②自然段“蝗虫在澳大利亚的集体行动甚至包括统一繁殖,有些地区的蝗虫卵连绵长达20公里,覆盖的土地大如西班牙国土,十分惊人。”一句中,“甚至”和“有些”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3)、从文章来看,触发和促使蝗虫统一行动的机制有哪些?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绝    唱
        ①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 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峻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魄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睛,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体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摘自冰心的《谈生命》)

阅读《凶手WiFi》,完成下列小题。

       ①近日,一群来自丹麦的女学生用水芹种子进行实验,得出了惊人的发现: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②由于学校没有监测大脑活动的设备,女孩们选择了水芹种子作为研究对象。她们将12个装有水芹种子的盘子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没有任何WiFi信号的房间里;另一组则放在两台运行中的无线路由器旁边。十二天的时间里,覆盖有WiFi的房间内,大多数种子变成了褐色,然后死亡。而另一间房里的种子则正常生长。

       ③虽然有人认为,种子之所以在覆盖有WiFi的房间中死掉,可能是路由器散热所致。但此项实验结果还是加剧了人们对WiFi辐射的恐惧感,有些家长和教师们要求校园内禁止安置无线路由器。

④与此同时,实验也得到了荷兰研究者的力挺。三年前,荷兰的科学家选用白蜡树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将这些树木分别放在距六个辐射源0.5米处的位置,辐射源的频段介于2412赫兹到2472赫兹,功率为100毫瓦——和无线路由器相似。靠近辐射源种植的树木,树叶上出现了“具有类似铅光泽”的物质,导致叶片的上下表皮死亡,最终掉落。

       ⑤但是,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由于WiFi采用的是低强度的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其威力只是微波的十万分之一。在一间覆盖WiFi的屋子里待上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仅相当于用手机进行20分钟通话。

       ⑥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⑦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⑧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⑨第三,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⑩还有,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最好将电脑放在桌子或托架上。

阅读

锻打

刘成章

①这片沃野,出小麦,出玉米,出一眼望不到边的蔬菜,还出杏子和柿子.

②这片沃野,也出过一些成语和故事,例如“泾渭分明”、《柳毅传书》等.

③这片沃野,叫作泾阳,

④现当代好几位引人瞩目的文化名人出白这里:于右任、吴宓、李若冰、雷抒雁……他们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和艺术,如今都已作古、

⑤作家白描也出生在这里,这裸葆有青春的树,枝枝丫丫,花开正红,他热爱这片沃野,退休后回到这里汲取灵感,埋头写作,推出了一本抒写家乡的皇皇巨著:《天下第一果》.

⑥当人们正在阅读和品味他的书时,他又投入了另一场劳动.

!!!!火花四溅!

⑧他和泾阳的一位铁匠,奋力打铁.

⑨白描抡着老锤,

⑩一块烧红的铁,被他们死死地摁在砧上,来回锻打,又翻转来锻打,锻打!锻打!叮锻打!每一锤都是那么气势磅礴,如暴雨雷霆!

⑪铁被打得遍体鳞伤,火焰般的铁屑落地变黑,而铁,已在剧痛中变形、升华,这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白描的脖子上,隆了肌肉流瘠:自描的上,汗水浪溶,白描的肺间如波海起伏,航是他的林在紧张呼吸,他在喘息.

⑬一个曾经的文弱书生,忽然间李逵起来。

⑭我已八十六岁了,作家打铁的场面,我是头一次看见。

白描打铁所产生的冲击力,令我激动不已,难以自持

⑯我似乎看见,一缕又一缕的历史云烟,在我们这颗蓝色的星球上飘过,旧石器时代来了,又走了.新石器时代来了,也走了,接下来是青铜器时代.而铁器时代的开启,是三千多年前,是春秋战国,也就是白描刚写过的兴修郑国渠的年月.兴修郑国渠,工程浩大,十万人参加,每天会用坏多少工具,而白描此时的行为,活像是为郑国渠出力,我猜想,白描在抡着老锤的时候,脑子里一定会想到这些。

⑰到了蒸汽时代,与它伴生的《国际歌》一直这么唱:

⑱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⑲让思想冲破牢笼。
       ⑳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㉑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㉒好啊,咱们就烧,就打!

㉓在悲壮激越的歌声中,泾阳坚起了一座浸透着党的光辉的革命丰碑:安吴青训班。

㉔多少仁人志士,多少英雄儿女,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了,他们一直奋斗到改革开放的年月,初心依然像块永不生锈的金子,闪闪发光,我猜想,白描在抡老锤的时候,脑子里一定也会想到这些.

㉕往昔和今天,历史和现实,通过白描手里的老锤,在铁匠炉前,在铁砧上,得到了和谐的交融。

㉖这是充满力量感的雕塑,线条粗犷。

㉗这是震撼人心的打击乐,震响在时代的交响乐里.

㉘这是火与铁的热舞,直過生命和灵魂.

㉙它旋律优美如海的波涛,节奏铿锵似历史的巨轮在滚动.

㉚它演绎的是一种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内心驾定,永不退缩,求索极致.

㉛法国大作家左拉曾在作品中说,因为看铁匠打铁,他的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我虽然还没有达到这一步,但是,白描打铁的健美姿态,确实震撼了我,给了我力量,我觉得我年轻了好几岁,

㉜白描的怀前虽然有围裙,但是打铁时溅起的火花,还是向他的两臂、颈部和脸上,直奔而去,我看见一簇火花,似乎已经烧进他的肌肉里,他好像成了一块钢铁,他皮肤上沁出的汗珠,在炉火的照耀下,像灿烂的火花。

一层一层的火花,超荣,起来,溉成了流星雨,好不璨存目!流星雨装饰着德,他何其炎丽!

㉞无数的星星拱围着他,他好像站在星空之中.

㉟白描浑身大汗淋漓,忘情地抡着老锤,他在说:

㊱“我也是在锻打自己!

㊲生命,永远需要不息的追求,

㊳记得有一首诗这样说:“敢迎烈焰方成器,不鼓清风怎铸魂?”我想把这两句诗,送给白描,送给一切有志气的劳动者,并向他们致以敬意!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2月10日)

【悟·民风价值】 

第一单元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 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 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 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祥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课文链接】       《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回答问题。

我没有了院子

许松涛

①院子就像一个人的心房,人在院子里,就如同心在心房里,踏实而安静。

②我没了院子,心有些空落落的。我住居的惯性轨迹被打断,难免若有所失。在此之前,我的日子是从容的、舒适的、惬意的、单纯的,或许也是贫困的、简陋的、捉襟见肘的。在此之后,即院子消失之后,我的日子失去了生气和光鲜,我并没有如我所想象的那样,住进了小区的楼层而天高地阔,而极目远眺,相反,我觉得了无生气,更加狭窄和冷清。

③我开始怀念有院子的生活了。我家的院子谈不上奢华,也无秘密,但它为我所倾心。任何人都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布置院子,哪怕它再小也还是院子啊,有院子的人是安逸的、平静的。院内可以随心所欲布置,左边补一竿青竹,右侧放一包丝瓜,前角种一棵百合,后侧竖一架葡萄,还有洗衣池、人工凼,放几尾泥鳅和鲫鱼,让猫儿嘴馋……院子里的花、草、藤、树,把一年的风景演绎个透。

④从前我在乡下就有这么一个院子,没事的时候,我穿梭在这些植物之中,与它们对视,感受四季变迁的美妙,消除来自尘俗的郁闷和烦恼。有月的夜晚,端出小茶几,泡壶茶赏月,静静的,足以忘却世事纷繁。有雨的日子,坐在窗前静听,倒也是思绪翻腾,有别样的安详。下雪了,这有限的时日是难得的宁静,我默默欣赏雪花安静地纷扬、堆叠,染上了树枝与地面,世界仿佛又回到了原初。间或,在夜晚,在清晨,或黄昏里,我能窥视啄木鸟、小松鼠、山鹰、狐狸、果子狸在屋后的森林里出没,它们是那么聪明、敏捷地绕开人类与天敌,自由自在地生存在各自的天地里。

⑤这也是我的快乐之地。我的院子里有常开不败的花。即使在冬天,蜡梅也不忘用它们的暗香来诱惑我,给我惊喜,也给我安神。如果到春夏,院子里的花就赶趟儿似的比赛着登台,展示它们的妖娆,开得尽情尽兴。南风整日吹拂,墙根下的一棵丝瓜得意在先,抢了院子的风头,宽大油绿的叶子摇曳婆娑,一直缠上二楼的阳台,在房梁的廊柱上横冲直闯,肆无忌惮。从远处看,是一挂绿色的瀑布,从近处观,是一处翠帘如练的洞天福地,人间仙境莫过于此!

⑥有时候,人走出院子,心胸格外开阔。面对横陈视野的田畴村落,我的心境是明朗而澄澈的。在空旷里转悠久了,人就感觉虚无,那就回到院子,院子把奔放的情绪再次收拢,有条不紊地呈现疏朗的境界,一下子就把人的魂给安定住了。人经过院子的情绪过渡,进入屋子,或者来到书房,身心都得到了调剂与放松。我在想,如果没有院子,人一走出或走进屋子,那是多么生硬和干瘪,一点雅致的情致都挑逗不起来。

⑦我很久没有走进院子的那种感觉了。我只能如更多的人一样,俯瞰那些高高的楼群。而有院子的人,是如今的大户豪门,他们有足够的实力让自己过得舒适惬意,院子里有狼狗、藏獒做他们的保安和伙伴,有监控摄像头,有价格不菲的奇花异草和果木,有假山池沼,有巨石盆景。院子,是他们的体面生活的一个侧影,我曾经惊叹过这样的院落,而这样的院子的门即使在深巷中也常常紧闭。

⑧而更多的人都如我一样仓皇地搬进了小区房子。邻居们都在抓阄儿时分散了,除非在嫁娶或办丧事时才有重见老面孔的机会,村里的人过着过着也就渐渐忘记了,记不清邻里的门是哪一扇了,而下辈子的娃娃像春笋冒出来,地地道道地过起了城里人的日子,他们不知道祖辈的农具叫啥名、怎么用,他们一出生就是个市民,已经汇入了汹涌的城市生活之流。

⑨我是他们的旁观者,我一直与他们共呼吸多年。现在,我们都失去了自家的院子,都不再奢望还有院子来参与我们的生活,除非在梦里见一见。(有改动)

 阅读展台

芬芳的蜡梅花

秦湄毳

①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蜡梅花———几个学生随信寄来的,我不禁带着微笑想起那群学生……

②学校临时安排我接管六年级的一个班,班里有几个出了名的“捣蛋鬼”。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缘刻着一个“恨”字———而且右边多了一点,我知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我笑了,微笑着说:“孩子们,我有一个难题,你们能帮我解决吗?”他们停住了嚷嚷,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很丰富:有吃惊,有冷漠,有怀疑,有猜测⋯⋯这么多样的眼神一齐注视我,我也有些慌神,掩饰地清着嗓子说:“我做教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我的咽炎愈来愈严重了。我今年30岁,可我的声带却未老先衰,恐怕有300岁了。”听到这里他们中不少人笑了,有情不自禁笑的,也有故意大声呵呵的,但我发现他们的表情里没有恶意。我放心地笑了……

③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最后,他们有些泄气,有的已开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想我得实施我的“底牌”方案了,否则这只能是无效的“情感搭讪”。突然,我听见小胖说:“我知道一个方法,就是用蜡梅花拌蜂蜜……”这就是我要等的那个孩子,他终于发话了,我早知道他是这个班的“七寸”。我说:“是吗? 这个办法倒还没试过……”

④其实,我只需要他们的配合,并不指望他们的“药方”。而事实上,他们在卖力地“帮助”我,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蜡梅花……

⑤有一天,他们的“小神探”跑来跟我说:“老师,小胖领着我们找到一片蜡梅树林,我们摘了一些在家晾着呢,等干了给你拿来。”我呆了,想着他们可别“毁林”啊。

⑥我悄悄叫来小胖,谨慎地想着措辞,不想小胖挺“诡”,一听就明白了,大声大气地说:“老师,那是一片没人管的废林子,正改建,快挖没了,再晚就摘不到了!”他索性带我去实地考察,果然小胖的话属实。这是一片荒园,就在学校附近,本真的自然景色让我很动心,思忖着:哪天带学生来游一回。

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我激动了,在班里宣布:“放学后踏雪访梅去!”小胖喊:“我带路给老师摘蜡梅花去!”

⑧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声,浩浩荡荡地欢腾在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我的眼耳鼻喉,我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你闻不到他们的芳香,是因为你还没有走进他们的心里……

⑨今冬,又飘雪了。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蜡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香。我想说,此刻,我陶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