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忆外婆 ——一张照片勾起的回忆 

                                                                                                                             石海红
         ①这张照片摄于两年前,玄武湖边,一排粗壮的柳树下,远远的长凳上孤零零地坐着一位老人,背有些佝偻,双手背在身后,轻轻地捶打着腰背。好熟悉的身影!当时我一边下意识地举起相机、按下快门,一边又向前走了几步。
        ②是了,这位金陵老人的装束,与我外婆当年的样子何其相似!短发用黑色铅丝做成的发箍箍着,纹丝不乱,身上也是穿着这种洗得有些发白的卡其布衣服,脚下是双白底黑面的布鞋……
        ③外婆过世已快二十个年头了……
        ④小时候生活在外婆家,总不见她有空闲的时候,忙完家务,手上不是织着毛衣,就是纳着鞋底。
        ⑤那时的我,最盼望的是新年,因为远在青海和云南插队的舅舅们回来探亲时,外婆又要炒喷香的鱼松、做各种好吃的饭菜了。
        ⑥那时的我觉得鱼松就是世上最好的美食了。把洗净后切成小段的带鱼放入油锅,炸至金黄松脆,然后再用小火在铁锅中不断翻炒,鱼块散成像现磨咖啡那样的小颗粒,鱼松就基本制成了。出锅冷却之后,装到玻璃瓶中,那是给两个舅舅探亲假结束后回乡下准备的,每人两瓶,够他们在缺少荤腥的乡下吃大半个月了。当然制作过程中,我也总能揩油吃到不少。那时的我哪里知道,一瓶鱼松需要多少条带鱼,多少下翻炒才能做成啊!只觉得那种香味,令人垂涎欲滴!只觉得锅铲在铁锅中翻炒的当当声,是世间最美妙的声音
         ⑦舅舅们探亲的半个月间,家里始终弥漫着这样的好味道、好声音。等舅舅们走了,偶尔会听到外婆一边揉着肩膀,一边跟外公聊家常:“两个孩子又黑又瘦,像猴子一样……红烧带鱼,要买3角5分一斤的大带鱼;炒鱼松,就不必买大的贵的鱼,买8分钱一斤的小鱼就行了,省下的钱,就能给孩子们多买点大白兔奶糖带下乡去……”
        ⑧后来从母亲那里知道,那时的政策,一家中只要有一个孩子插队农村,其他的兄弟姐妹就不必下乡了。18岁的大舅舅插队青海,16岁的小舅舅本不必下乡的,哪里知道要求上进的小舅舅,从家中偷出户口本,坚决要求去了云南。外婆从未因此数落过小舅舅,倒是每次送走舅舅们,就听她在我们面前念叨:都两天了,火车该到昆明了,得换长途汽车了……该下汽车了……也该走到队上了……
        ⑨那时,我们住的徐家汇附近还是大片的农田。每到夏天的清晨或傍晚,外婆总爱带着我在田间散步。外婆时常停下来看农民担水浇地、挑粪施肥,还爱跟我说“那两个大桶,该有百十来斤吧?”我总嫌她走得慢,早就一蹦一跳跑到前面追蜻蜓去了。现在想来,一定是对千里之外两个儿子的牵挂让她迈不开步!想到孩子们瘦弱稚嫩的肩膀也要挑起上百斤重的担子,心里的那份不舍与惦记,是到了我自己做母亲时才真正懂的。
        ⑩不要说我们表姐妹表兄弟几个是外婆带大的,就连我孩子两岁前的衣服鞋帽,也是闲不住的外婆给张罗的。婴托班的那些年轻妈妈们,经常善意地嘲笑我儿子“穿得像个小古董”,她们哪里知道那是年近八旬的太外婆为曾外孙一针一线手工缝成的!外婆说,孩子小,误食了纽扣之类的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还是穿布条绳结的斜襟衣服好。
         ⑪那时的外婆,年事已高,做事已不似当年那样麻利,折磨她多年的胃病,让她的背有些佝偻了……多方求医,难挽沉疴,初夏时节,外婆终于不必再为儿孙们操心了……
         ⑫遵她遗愿,儿女们把她葬在了她的老家。
         ⑬爱我的外婆去了,让我耿耿于怀的是,我居然不能确切地说出她老人家的生卒年月!
        ⑭隔着十多米的距离,看着那位素不相识的金陵老人的背影,我似乎听到她的叹息之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我,好不容易忙里偷闲,她才找到个无人之处歇一歇。我打消了走到正面仔细打量她的念头,默默地对自己说:回沪后和孩子聊聊我的外婆,说说我的遗憾吧。
         ⑮去年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分享了这张照片,交流了各自的感悟
         ⑯今年10月20日,我在微博里写道:重阳节,记得回家问候长辈!
         ⑰外婆从来不曾要求子孙回报什么,我也无从回报什么,今天就让我说说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我心中的愧疚,希望这样的爱的不等式,越少越好。

(1)、第⑧段中的“数落”在文中的意思是           

(2)、第②段划线句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 其作用是                  

(3)、第⑥段作者觉得“锅铲在铁锅中翻炒的当当声,是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原因是:                                            

(4)、结合全文来看,第14段中作者的“遗憾”包括:
①儿时的我并不理解外婆对儿女的不舍与惦记;
②                                                                      
③                                                                    

(5)、第⑮段说“去年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分享了这张照片,交流了各自的感悟。”如果你是这个班级的一位同学,你会发表怎样的感悟?请写在下面的空格内。(80字左右)

举一反三
阅读《奇绝的吴川飘色艺术》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1)飘色,这种造型艺术在雷州半岛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也不多见。据《梅菉志》记载,吴川的飘色起源于清代。相传沙岗居民陈亚海到番禺沙湾经商,看到沙湾的飘色,造型优美,很有韵味,受到启发,回来亲手制作,经过多次琢磨、探索、实践,最后获得成功。他把此技艺传给儿子陈寿全。陈寿全一番磨练,青出于蓝胜于蓝,并招徒授艺,飘色这种艺术因此得以在吴川境内传播。
     (2)对“飘色”一词的来由,有各种解释。有的说,飘色的得名,是由于最初设计、制作出来的哪吒出世》中的小哪吒在莲花上迎风飞飘,故称“飘色”;有的说,飘色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即“转色——板色——妖色——飘色”,飘色,是指屏上的人物。这些说法都见仁见智。概括起来,就是在色板(或色台)上装扮成各种固定姿态的人物,因其有凌空、飞飘之感,而又流动游展,故有“飘色”之谓。
     (3)飘色的制作巧妙,技巧独特而高超。一般每台飘色有两层以上,立在台面上的人或物,叫做“屏”,定在屏上的人或物,叫作“飘”。屏和飘都靠一根色梗支撑着定型。色梗最初用木桩,后来用钢筋焊接起来。支架上凌空的人物,踩着一柄剑尾或刀枪交叉点上,有的则踏在公鸡或鲤鱼上,他们手舞足蹈,飘飘欲仙,奇妙的是观众却看不到它的支撑点;制作巧妙还表现为一个小小的支点,竟能支撑起一个人来。这里有力学的原理,也有平衡的原理,没有极其高超的制作工艺,不能成就。其人物形象,是按照戏剧中的人物来设计和装扮的,色板上一个个神采飞扬、飘然而立的人物,腾云驾雾似的,引人入胜。《唐僧取经》中姿态、神韵各异的师徒四人,逼真如亲临;清纯脱俗的“碧波仙子”,引来观众惊羡的目光;《白蛇传》中的许仙娘子丰姿绰约,她抱着的小孩在空中撒尿的情景,赢得观众如雷鸣似涛啸般的喝彩声……一板飘色,恰似一座流动的小舞台,表演着一幕精彩的剧目或故事。现在的飘色,已由过去单一的铁工、木工制作,发展到集戏剧、美术、魔术、杂技等技艺之大战的综合性的“空飘造型”。
     (4)飘色中的人物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身材太高、太矮、太胖、太瘦和年龄大的都不适宜。大多是挑一些身段适妙的年幼艺人(多为四至八岁小孩)充当。上架的小孩都是提前几天选出,一般情况下,在游展那天,上架的小孩要在早上5点钟起床、化妆、上架,约10点钟开始游展,直到下午5点多才能下架。上架小孩当天不能吃饭,只能含花旗参提神。据说被选上的小孩都是“旺相”,因而不少家长为自己的小孩能成为飘色人选而自豪。
     (5)番禺沙湾的飘色虽然历史悠久,但直到今天仍停留在一屏一飘上,还是用人抬着色板的。而吴川的飘色已发展到一屏四飘,由几个人用车推发展到用机动车装载。色板上的人物,也发展到10多人。近年来,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发掘民间艺术,成立了飘色艺术研究会和民间艺术协会。每逢元宵节等重大节日都组织飘色游展,他们除保留传统节目外,还积极创作现代节目,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教育、娱乐群众。如《计划生育好》、《参军光荣》、《奥运夺魁》等飘色,深受群众欢迎。吴川的飘色,曾参加中央电视台春文艺晚会展演。因其造型优美、惊险,技艺高超,表演精彩而受到观众的赏识和欢迎,还被外国朋友誉为“东方隐蔽的艺术”。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数字地球
        ①近来媒体的有关报道引起了人们对“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兴趣,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字地球呢?为有效研究和解决有关地球的重大问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案和有力措施,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使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技术手段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人们设想有关地球的大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按地理坐标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数字地球。借助于这个数字地球,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按地理坐标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处、任何方面的信息。
        ③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④数字地球由下列体系构成:数据获取与更新系统、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数据与信息传播体系、数据库体系、网络体系、专用软件体系等。数字地球可以包客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是未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是信息资源高速公路上的“车”和 “货”。
         ⑤货币流通专家指出,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一个自然发展。无论是否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地球信息集成和整体化工作都是当前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数字地球并非一个孤立的科学项目和技术目标,而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地设施为依托的具有整体性、导向性的战略思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被放逐的皇后

金建云

      ①我爸去世后,我妈越活越不招人待见。

      ②她用iPad打发孙子,烧饭忽咸忽淡,记账乱七八糟,将自己锁在门外,时不时将孙子忘在幼儿园……谁敢相信,妈妈退休前曾是高中的特级教师呢?我教她玩微信,陪她旅游,帮她买健身器材,带她找老玩伴,催她跳广场舞……却是无法让她找回青春时代的光彩与热情,她永远是热闹场合的陌生人。

      ③对老妈这种状态,我实在无法理解,直到有一日,我发现她在读一本书:阿尔诺•盖格尔的《流放的老国王》。这么伤感的书,怪不得她越看情绪越低落!为了批判这一株“精神毒草”,我偷偷读起来。

      ④作者描写了自己父亲老去的过程,将患帕金森症的父亲比喻为一位被流放的国王,原本熟悉的家庭环境对父亲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陌生,他仿佛身处异乡。这位父亲一心要回到自己记忆中的家,于是“不知所措地四处乱窜”。作者看到父亲慢慢“变傻”,仿佛感到生命从他身上渗出,整个人的个性一滴滴漏掉……

      ⑤读到感人之处,我黯然神伤!这么久以来,我没有真正理解父亲去世对老妈的打击。我只是一味地怪她不乐观、不振作,却从未从她的角度看待过她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大致浏览完这本书,我走出我妈的卧室,她正在客厅看电视。

      ⑥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屏幕上演的什么对她来说毫无意义,她需要足够响的声音来冲淡自己的寂寞。

      ⑦我坐下来,同她聊起电视上的这位笑星。她支支吾吾应对着我,敷衍着笑几声。看得出,她对我今天“反常”的表现感到一丝惶恐。自从父亲走后,她变得越来越像个爱犯错的刁蛮女孩,对我,竞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或许是怕我唠叨她吧,她借口说自己要烧饭,就把我独自撂在沙发上。

      ⑧厨房里她的动作好慢,时常停下来若有所思,又不知道在思考什么。她拿起盐瓶,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放盐,停顿几秒钟后,她放了一点点,再加上一点点……

      ⑨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父亲生前总会在她烧饭的时候,凑过去聊天。那时候,我妈嘴上对答如流,手上有条不紊。她永远井井有条、遇事不慌,谈笑之间便将美味端上餐桌。

      ⑩如今,一个走了,一个活在女儿的嗔怪与脸色之中。

      ⑪看着我妈的背影,我感到岁月流逝的巨大冲击力——不知不觉中,母亲已经走入孤单的晚年,她仿佛一位被流放的皇后,手足无措地面对这个对她来说越来越陌生的世界。爱她的父母、丈夫、老朋友们,逐一离去,唯一的女儿整天抱怨她不乐观、不阳光、不振作……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浮现在我脑海中——“面对生命那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

      ⑫如果说,衰老与孤独是我妈必须面对的生命之溃败,那么,我不该再要求她强颜欢笑,不该带她去那些她完全无法融入的热闹环境中,更不应该责怪她带孩子、做家务不走心——如果她的心都不知道何处安放,又怎么谈得上走心不走心呢?

      ⑬我走进厨房,默默地打开她忘记打开的抽油烟机。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厨房里很安静,抽烟机的声音竞带给我们默契的温暖感。我妈朝我笑笑,我也朝她笑笑。那种很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

      ⑭是的,当我放弃对她所有的要求之后,那种叫作“理解”的东西,如圣灵一般翩然而至。

      ⑮“妈妈,愿我的理解能安放你的孤独。”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打眼

    玩古玩,一辈子没打过眼的人很少,但李真的师父老何算一个。

    老郭和老何多年前本是朋友,但后来因为是同行,成了冤家。

    不久前,老郭突然就倒了。究其原因,都是因为一幅字画。

    年前,老郭举债以三百万的价格买了一幅明朝钱塘大画家戴文进的《风雨归舟图》。图到手,联系了买家之后,买家请来权威的专家一鉴定,确认是赝品,拱手而去。老郭,深受刺激,就倒了。

    墻倒众人推,老郭被骗的消息一传出来,要债的人都找到医院里了。

    这一切,老何当然都看在眼里。老何叫来李真,让他去一趟医院。

    李真奇怪,问为什么?

    老何沉吟:“老郭还是有些眼力的,你去和他商量一下,《风雨归舟图》还卖不卖?如果卖,拿来给我看一下。”

    李真来到病房,说明来意。老郭权衡之后,答应了。

    老何看过了画,大喜。说,权威专家也打眼了。说完,让李真去找老郭谈价。

    老郭说,我认栽,二百万。

    老何得到消息,一笑,以他现在的情况,还有资格讲价?最多八十万。

    这八十万,可算救了老郭。

    老何拿到画后,小心地盖上自己的收藏印章。将画小心地保存了起来。

    李真看着不露声色的老何,心想,高明啊,师父这才是真的捡漏啊。

    过了没多久,李真在参加一次交流画展的时候,看见了那幅《风雨归舟图》,上面有师父的收藏印,一边却标着大大的“赝品”二字。

    李真问老何:“师父,您这次真的打眼了,因为你也起了贪念。”

    老何摇头否认:“我没有打眼。”李真再问,老何笑而不答。

用好现代科技

开悟

猎人得到了一把最先进的猎枪,得意极了。只见他选了一片空地,将挎在背上的草帽高高地抛向空中,趁其旋转下落的瞬间,用枪中的钢珠将其击落。多年来,他一直用这种方法训练枪技。

也许是杀气太重,也许是枪声太响,一群正在树枝间嬉戏的猴子忽然发出一阵狂叫,惊慌地四散而逃。

一只离群的母猴穿过树丛,蹿到崖边的一棵松树上。

那是一只母猴,毛发蓬乱,瘦骨嶙峋,怀里抱着一只小猴,毛皮光滑,圆滚滚的。母猴弓着腰,一手攀上一节树枝,眼神里闪着惊恐与憎恶的表情,嘴里发出凶狠的哀号。它的头和尾巴不停地转动,身体本能地向后躲闪。

母猴找到了一处停歇的地方,蹲下来,环顾四周,神色慌乱。它已无路可逃,一边是猎人,一边是绝壁。它收回绝望的眼神,低头看怀里的小猴,它看小猴的眼神满是哀怜。

猎人看着母猴,以猎人惯用的动作缓缓地举起猎枪,瞄准蹲在离他不远的树杈上的母子俩。尽管他心里对母猴没有敌意,他对弱小的动物向来兴趣不大,何况是一只猴子-他只猎杀大的和凶猛的动物。

人一直以自己高超的枪法而骄傲。他猎获了不少给他带来经济效益的动物,所以那些小而零碎的动物入不了他的眼。也许从祖先那里遗传了猎人的血统,他总是百发百中他碰见过九只金钱豹,猎获了九只。猎获豹子只是为了获取豹皮,他的家境便因了那些殷实富足起来。今天他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山,希望能再碰见一只他盼望已久的金钱豹。

母猴将小猴往身下搂了搂,用它大而棕红色的眼睛忧伤地盯着猎人。那神情似乎在说:“请等下,猎人,我要给孩子喂奶,请你耐心等一等……”小猴被母猴严实地捂在身下,只露出了一个小小的脑袋。猎人盯着母猴,母猴盯着猎人和猎人手里的枪。

其实,猎人内心邪恶的念头已经没有了,他只是想跟母猴玩一玩,吓唬吓唬它。它怀里有孩子,跑不脱,又一动不动,正好是个最好的靶子。他第二次举起枪,对母猴扮了个鬼脸,假装瞄准、轻扣扳机,缓缓地加重,然后一扳到底……

母猴的眼神变得越发凌厉,嘴里发出可怕的吼声。它又一次看了看怀里的小猴,突然举起一只前爪,向猎人挥动,示意猎人别开枪,孩子还没喂饱,让他再等等。

咦!如此机灵的猴子!猎人觉得有些滑稽,想笑。他将手里的枪放下,等了片刻,再一次举起。母猴却又一次向他示意,孩子还没吃饱。

同样的动作,猎人和猴子至少重复了三次。

最后一次,猎人失去了耐性。他打算再跟猴子玩一把,然后就转身离开。猎人举起了枪。但随即响起的一阵低沉的哀叫声后,一堆肉团的撞击声,吓得猎人脸色大变。

他后退了几步,睁大眼睛细看:母猴的怀里空了,它已将自己喂饱了的小猴摔下了悬崖。猎人被这一幕惊呆了,也吓蒙了,那是他狩猎生涯中从未见过的阵势。这哪儿是只猴子啊,它简直比人类英烈得多。

此时的母猴似乎失去了愤怒的神色,它红红的猴脸一派轻松。它退到松树边的岩石上,两只后脚立地,举着两只前爪示意猎人,仿佛在说:“猎人,现在你可以开枪了,开吧,朝我的胸膛开!”它像人一样立在崖边,裸露出毛茸茸的肚皮。

       猎人放下了枪,将枪扛在了肩上。他这样做是要让母猴明白,他不会再向它开枪了。母猴似乎明白了猎人的用意,尽管它不懂猎人的心。它龇牙咧嘴,向猎人发出一声尖叫,尖叫声传得很远,在空旷山野的四周回荡。

汗流浃背的猎人还没缓过神,便看到一个影子一闪,然后听到“咚”一声沉闷的下坠的落地声。

       猎人瞪眼咋舌。许久,猎人做贼似的将头和脖子伸向那对母子殉难的悬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