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邢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材料一:
过去几年,一系列的新技术,帮助快递业在双11这样的高峰时段基本消除了“爆仓”现象。步入2019年,更多的前沿技术将在快递物流业落地开花。
目前,大件快递成为快递物流行业的热点,这得益于家具、家电等大件商品网购比例的不断提升。在传统的快递物流模式下,对大件商品一般不提供上楼服务,或者收取较高的上楼费。另外,冷链也是快递公司拓展服务的发力点。随着相关标准的出台实施,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化水平有望再上新台阶。
买货运飞机,建物流枢纽,当下我国快递公司的这一系列大手笔,直指国际快件和跨境寄递服务。中国快递企业的国际化和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相辅相成。2018年12月24日,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发布《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到2035年基本形成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国家物流枢纽网络。
(摘编自《快递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变局》)
材料二:
2018年1-12月中国31省快递业务量TOP10
(摘编自《2018快递行业运行报告》)
材料三:
用户对快递业的服务总体满意度有提升,但延迟问题仍是用户最不满意的因素。由于快递企业涉及仓储、运输,批发、商业和外贸等行业,需要岗位服务人员具备专业性的知识;但是我国快递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尚未跟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快运快递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快运快递企业形成多元化的快运快递格局,除了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快运快递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储运企业转型而来,缺乏资源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再则,快运快递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快运快递供应链。
我国大部分的快递企业在设备及信息化上的投入较低,处理货物时,主要或者完全依靠人力,这样不但造成了货物配送的及时率低,也降低了货物配送的正确率,还加大了人力的成本,耗时又费力。
几年前,国家对快递业准入门槛设置过低,大批量企业或者小作坊式的家庭企业进入快递市场。它们以从事同城快递或区域快递业务为主,大多采用价格战进行竞争,甚至为了抢占市场,存在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摘编自《2018年我国快递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材料四:
美国国内快递企业主要业务包括标准的包裹寄递业务以及提供的零担货运和供应链等增值服务。标准包裹寄递服务主要根据时间和重量的不同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快递企业对时效的细分比国内快递企业更加多样化,凭借自身丰富的运输经验与先进的物流管理水平,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物流支持。
快递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快递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基础建设之一。美国一流的快递公司依托管理体系运作,而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标准化体系。相比之下,大部分的中国民营快递企业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忽视了标准建设。
随着中国快递业“服务时代”来临,快递企业多元化趋势将更加明显,越来越多快递企业将通过多元化战略升级成为综合物流服务提供商。快递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将倒逼快递企业不断改变创新。另外,在国家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的背景下,快递企业将加快开拓海外市场,快递企业的网络布局将更加完善,能够开发产品附加值更高、品牌效应更强的国际快递业务。
(摘编自《美国快递发展史:巨头之路,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材料一: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以河北省为例,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 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 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
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我们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摘自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有删改)
材料二: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
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八个市州的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些贫困群众,对易地搬迁,怕难以适应新环境;对发展产业,怕学不会新技术;对外出务工,怕朝九晚五的约束。怕这怕那,就是不怕穷,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
要在未来的时间里从根本上解决一些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安于现状的问题,必须坚持不懈,因为那些落后的观念、习俗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这并不影响实现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既定目标。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工作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在2020年打赢这场攻坚战。
(摘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三:2012~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
年度 |
贫困标准(元) |
当年贫困人口减少(万人) |
年底贫困人口(万人) |
贫困发生率(%) |
2012 |
2673 |
2339 |
9899 |
10.20 |
2013 |
2736 |
1650 |
8249 |
8.50 |
2014 |
2800 |
1232 |
7017 |
7.20 |
2015 |
2866 |
1442 |
5572 |
5.70 |
2016 |
3000 |
1240 |
4332 |
4.50 |
(摘自国家数据网)
材料四:“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这“十六字真言”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真经”。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个性化”扶贫无疑是一剂治疗贫困的良药。
扶贫“个性化”,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贫问题上是存在差异性的,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全面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持续升温。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推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扶贫项目上,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按照贫困程度、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开发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把扶贫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杜绝盲目扶贫。
(选自《大众日报》)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