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临放寒假的前一天,班里每人发一套课外读物。查老师在发书前告诉大家,有一套书是破损的,他不知该把那套书分给谁。
      ②一时间,班内沸沸扬扬,有的建议摸彩;有的建议每人补贴5分钱给受损失的人;那个善于运算的陈应达还计算什么概率;有的女生则大喊:上帝保佑。贾里听烦了,霍地一下站起来:“分给我吧。”
      ③其实,那套书只是书脊上擦破一点,属于轻伤,用个纸一包就解决了——这值得大惊小怪地出谋划策吗?
      ④贾里没想到区区小事却引起大轰动,先是学校广播站立刻广播了这则小故事,紧接着,下午的全校师生联谊会上他被大家选为“今日明星”。贾里弄不懂,为什么平日他那些可歌可泣的行为不给人重视,而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被当成了了不起的大事。
      ⑤“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配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贾里对爸爸说。
      ⑥爸爸哈哈一笑:“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得成大事!”
      ⑦不过,父亲说贾里长大了。至于长大或是不长大贾里不在意,反正,他尝到一种很特别的滋味,甜酸苦辣全有。

(1)、解释文中词语:
①沸沸扬扬                                                                 ②出谋划策                                                                                    

③可歌可泣                                                                  ④ 鸡毛蒜皮                                                                  

(2)、第②段画线的句子反映出这些同学_____________的心理,而与“贾里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_________,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出贾里_____________。

(3)、与选文第③段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对着大山喊:“你好——,我来看你来了——” B、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C、不说这倒罢,不然贾里不会气得那么凶——如果说需要设计师他心服口服,连个剪线头都不信堂堂的贾里? D、经理没复信,但那家服装厂的劳动工资科来了封信,约他去面试——那经理还是识人的,因为信中的贾里吃苦耐劳、不计报酬,只为了培养坚毅的头脑……
(4)、古语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话的意思可以对应语段中的哪句话?

(5)、“贾里弄不懂,为什么平日他那些可歌可泣的行为不给人重视,而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被当成了了不起的大事”一句中“贾里弄不懂”,你能替他解释吗?

(6)、联系生活实际,请说说第⑦段写贾里“尝到一种很特别的滋味”,究竟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乙: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过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云母石:矿石,白色、黑色、带有深浅不同的褐色或绿色,是重要的电气绝缘材料。〕。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这一天,正是中秋。
                                                                                                                                                                                               ——节选自方纪散文《三峡之秋》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具盒

司玉笙

      ①厉劲的北风篦子似地梳刮着裸露的皮肤,英的手背上就有了一道道血口子……

      ②娘说,女孩子家能识几个字就行了,遭那个罪咋?

      ③英听了,眼泪就扑塌扑塌掉下来。常沾泪的那地方便有了印痕,似两片干柳叶。

      ④过年了,乡里分给村里一些市里人捐的衣、物,村里再分到户。听到吆喝声,娘带着英去领。

      ⑤村长的家就是村里办公的地方,只比英的家多一张床和两把一坐就吱吱作响的白茬椅子子。

      ⑥捐物只剩下一双皮鞋、一件半旧的红毛衣和一个塑料文具盒。村长脸上透出难色,说,大妹子,拣一样吧,还有两家哩……

      ⑦娘就毫不犹豫地抓起那件红毛衣,抖了几抖就往英身上套。

      ⑧英直往后趔趄,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娘说,那物件不挡寒,要它咋?

      ⑨村长讪讪地笑了,说,这闺女有出息……

      ⑩娘叹了口气,将毛衣在手里窝来窝去,说,你真憨……

      ⑪英的眼泪又下来了。娘说,甭哭,依着你还不行吗?

      ⑫得到这个文具盒,英把它当作宝贝,用布包好,放在枕边,从不往书包里装。没人的时候,她就打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天地:文具盒里有花花绿绿的贴画、课程表,还有一杆漂亮的自动铅笔……拿起自动铅笔,她就觉得自己也会在市里某个明亮、温暖的教室里……

      ⑬几年以后,英考上了中专,去市里上学。临上路时,她没忘了将文具盒随身带上。

      ⑭开学头一天,英拿出文具盒摆在桌上——惟一能和同学一样的,就是这一件了。

      ⑮同桌叫丽,家就在市里。看到那个文具盒,丽不屑地一笑。待英掀开它,丽的眼睛就睁大了,那个课程表是她设计的……

      ⑯丽说,你真爱惜……

      ⑰英笑了,说,有了这个文具盒,我就不爱哭了。你小时好哭不?

      ⑱丽不答,脸却红了。她没敢说这个文具盒是为了让妈再买一个更好的而捐出的。当时妈说这还能用,她就闹,还哭鼻子……

      ⑲英和丽成了好朋友。临近寒假的一个周末,丽邀英去家里玩。英不去,说,我娘说了,不让我到别人家去。

      ⑳丽说,我妈妈主要是想见见你……

      英就去了。

      从丽的家回来,英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娘,我想要一件红毛衣……

阅读下文,回答提问

妹妹扮演的角色

    ①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练一部短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报名当演员。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

    ②“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③“因为我的角色!”

    ④短话剧中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 “你的角色是什么?”

    ⑤“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妹妹有幸扮演“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全家不知该恭喜她,还是安慰她。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

    ⑥总之,妹妹没有退出,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⑦ 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甄妮——豆豆(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有一个演狗的妹妹,毕竟不是很有面子的事。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⑧先出场的是“父亲”,他在舞台正中的沙发上坐下,召集家人。接着“母亲”“女儿”和“儿子”先后出场。在一家人的谈话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⑨但这不是简单地爬,“豆豆(妹妹)”蹦蹦跳跳、摇头摆尾地跑进客厅,她先在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沙发旁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惟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⑩接下来,剧中的父亲开始给全家讲故事。他刚说到“夜晚,万籁俱寂,就连老鼠……”“豆豆”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儿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⑪男主角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豆豆”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妹妹一定费尽了心思。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妹妹幽默精湛的表演使得台下的笑声此起彼伏。

    ⑫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抓住了所有观众的心。后来,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⑬40年后,那句话我仍然记忆犹新。命运赋予我们不同的角色,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再小的角色也有可能变成主角。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童年读书

莫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②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 草、放羊;我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偷着看书。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喂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许多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 , 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但我总是能把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我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

       ⑤不久,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母亲在灶前忙着做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

       ⑥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化大革命”就爆发,我童年读书的故事也就完结了。

(选自《莫言散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