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乙: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过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云母石:矿石,白色、黑色、带有深浅不同的褐色或绿色,是重要的电气绝缘材料。〕。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这一天,正是中秋。
                                                                                                                                                                                               ——节选自方纪散文《三峡之秋》

(1)、甲段文字描述了变化的月影。月影是怎样变化的?

(2)、乙段作者看月为什么会有“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的观感?

(3)、甲段写月侧重于突出月亮                             的特点,而乙段写月侧重于表现月色的           

(4)、甲、乙两段都以月为描写对象,但风格各异。你更喜欢哪段文字?请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感谢你,帮我点亮智慧之灯

    深秋季节,我又一次要教心目中最崇敬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故乡》了。在教该课之前,为了不落窠臼,我做了充分准备,认真设置教育目标,精心安排教学方法。我要让文豪的作品感动学子,我要使大师的思想薪火相传。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一个‘捏’字,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一位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我忘情地分析着大师勾描的神异图画,一个声音中止了我的兴奋。

    “老师,这里的描写不真实!”

    舒可,又是他!提起这个舒可,我就气不打一处来,班里数他的奇思怪想最多。上《谈骨气》,讲到“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他说作者的分析没道理,“难道慈善家施舍给穷人财物就一定是要穷人给他办事?”上《麦琪的礼物》,讲到杰姆卖了金表换钱给德拉买发梳的事例,他说杰姆做得不对,“他怎么能把三代祖传的金表卖掉给妻子买礼物呢?能对得起祖宗吗?”现在,他竟然敢指责我崇敬的大师的描写不真实,真是胆大包天!

    我忍无可忍,却装着若无其事地问:“你觉得这里的描写哪儿不真实?”

    “‘捏’一柄钢叉,能使得上劲吗?能尽力刺猹吗?钢叉又不是小木棍,可以捏住吗?”舒可振振有辞。

    “你知道什么,‘捏’这个词用得就是好,你让我捏捏你的胳膊,看看能不能使上劲!”

    “你‘捏’过钢叉吗?如果没‘捏’过,怎么知道不能‘捏’?”

    还没等我接茬,课代表王凡和学委汤小茹便开始反驳了。说实话,我这个语文老师算得上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他们总是愿意用各种方式来维护我的尊严。

    “哎唷,你这是‘捏’吗?简直就是在‘掐’嘛!”后排的张天娆因为被同座掐了一下,怪声尖叫,惹得其他同学一阵哄笑。

    “我见过渔叉,一般都是用粗竹竽做柄,不可能‘捏’得紧!”舒可的语气斩钉截铁。

    我开始冷静下来,觉得舒可的分析不无道理,然而大师的用词怎么可能不准!是不是我对“捏”这个词未理解透?

    “老师,我也觉得‘捏’用得不好,只听说有‘捏泥人儿’、‘捏把汗儿’,‘捏一柄叉’可没听说过。”一向沉静少话的李蓉这时也开了口,舒可看到有人赞同他的观点,面露得意之色。

    我感到有些狼狈。尽管舒可的得意样让我很不舒服,但我知道不能草率行事,因为我实在找不到反驳舒可的理由。

    “同学们,我们课后查一查工具书,仔细了解一下‘捏’的意思,看看这个地方‘捏’字到底能不能用?舒可同学,下一节课我们来共同回答这个问题,好吗?”

    舒可仿佛看出了我的真诚,收敛了得意之色,无声地点了点头。

    下课后,我立刻找出词典,翻查“捏”意。《现代汉语词典》上白纸黑字写着:捏,用拇指和别的手指夹。照此解释,此动作作用在细小的物体上才能使上力,作用在钢叉上恐怕确实难以使上劲。难道大师也有用词不准的时候?不管怎样,舒可分析问题的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他的个性是应该受到尊重的。难道我要因为可怜的虚荣和无知的偏见来委屈一位慎思好学、富有主见的学生吗?心灵深处,我拷问自己。我想我要在下一节语文课前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妥善办法。

    第二天的语文课似乎来得特别慢。以前上课前,我总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哪知今天却倍受煎熬。我将怎样面对舒可和那班信服我的学生呢?办公室的门这时开了,舒可喊着“报告”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柄晾衣叉。“老师,我做了试验,你看,我‘捏’着晾衣叉确实使不上劲,不信你试试。”他用拇指和其他几个手指捏着晾衣叉,递到我面前,两眼真诚地看着我。那份真诚甚至令我不敢和他对视,同时也点亮了一名教师内心的智慧之灯。“老师,晾衣叉柄的直径我测量了,大约2厘米,我估计一般钢叉的柄还可能粗一些。”舒可接着说。我觉得嗓子眼有些发哽。除了愧疚、悔恨,我对面前的舒可还能说什么呢?那天走进教室的第一句话我就说:“舒可的分析很有道理,‘捏’着钢叉刺猹恐怕是不太恰当。那么在这里,应该用什么词更恰当一些呢?”“拿”、“举”、“持”……“看来,你们用词不比大师差嘛。”教室里充满了善意的笑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力神

①镇街东北郊的茶山上有我家一块自留地,茶山上还有几座仓房和几块四四方方的晒谷坪。晒谷坪用熟石灰和黄泥修成,年复一年晒过多少稻谷,有过多少热火朝天的日子啊。孩子们曾经躲在仓房里,觑见麻雀落到晒谷坪上,就冲出去轰赶。也曾吃力地持着长长的竹筢,学大人翻晒稻谷。不晒稻谷的日子,那么宽敞的坪地,真正是滚铁环的天堂!那里留下了我们驰骋的身影。但是后来仓房闲置了,屋顶也漏了;晒谷坪也再无人修补,渐渐坼裂成大块小块,裂缝里长着稀疏的禾苗和野草。

②那年深秋,我和父亲在自留地干完了活,天黑下了。父子俩又累又饿,迈着急切的步子穿越苍茫暮色,眼中望着东边街背别人家发亮的窗户,心中却看到了自家饭桌上的灯光和饭菜。

③回家要经过晒谷坪,走到最后一块属于我们五队的晒谷坪上,父亲突然站住了。

④我看着父亲,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父亲低着头,打量着那些的晒谷坪,相中路边一块接近圆形的,用脚跺一跺,说:“这块晒谷坪做饭桌好不好?”

⑤圆晒谷坪有八仙桌那么大,我弯腰摸一摸,又平又硬,似乎用指肚也能感觉到它的沉重。

⑥父亲叫我让开,用锄头将圆晒谷坪边缘修一修,带着怯意说:“好家伙!不知道背不背得动?”

⑦我吃了一惊:“你要背回去?”

⑧父亲双手插到圆晒谷坪下方,大喝一声,“起!”圆晒谷坪就竖起来了,另一面凹凸不平,沾泥带土,中心有尺把厚。父亲扶定圆晒谷坪,绕到它前面,蹲下去,用背抵着它,双手反抠下沿,试了试,没有站起来。

⑨“背不背得起?明天喊人来抬……”“你拿锄头,只要我能站起来,就能把它背回家。”

⑩父亲蹲得更矮,深吸一口气,鼻腔里响起一声闷雷,圆晒谷坪离了地,压在了父亲薄薄的背上。

⑪我怕父亲跌倒,要去帮扶,父亲却猫着腰站起来,快步往前走。【甲】咚咚咚,父亲的脚步那么响,好像在用大铁锤砸地。

⑫我扛着锄头跟在父亲身后小跑,小小的心儿悬得高高的,却又好生钦佩。父亲个子比常人瘦小,我过去怎么也想不到,父亲体内竟然蕴藏着如此非凡的力量。

下茶山走一段小路,穿过一条窄巷就是大街,沿大街往南走半里路,穿过漆黑的市场厂棚,沿着西边街背和菜园之间的小路走几十米,就到了自家后门。这一路,父亲咚咚咚走得飞快,不敢停步。我抢先跑进屋,喊叫着说:“父亲背晒谷坪回来了!父亲背晒谷坪回来了!”

⑭哥哥姐姐慌忙将挡道的东西移开。母亲从伙房过来,见父亲把那么大的家伙搁在地上,发出骇人的声响,惊疑地捧着手,说:“这是什么?”“晒谷坪……”【乙】父亲喘着气,脸上的汗像下雨一样,额角暴凸的青筋一下一下地跳,好像小虫子 , “……家里的桌子太小了,这块晒谷坪正好做饭桌。”

⑮“用晒谷坪做饭桌,亏你想得出……”

⑯“等一下你就晓得,这是一张上好的饭桌。”

⑰父亲擦一把汗,到屋角搬砖块,我和哥哥姐姐也去搬。我们把砖块搬到后屋正中间,垒成一座半人高的墩子,父亲就叫母亲一起来抬圆晒谷坪。全家人合力把圆晒谷坪抬到墩子上,嘿,圆晒谷坪虽说变成了饭桌,更像一朵大蘑菇。

⑱母亲啧啧几声,说:“总有二三百斤,亏你背回来。”

⑲父亲却不像先前那样在意,小着声说:“快过年了,家里还没有一张像样的饭桌。”

⑳母亲拿来抹布,将新饭桌抹干净,扬着眉,喜悦地说:“好平啊,比木桌还要好,木桌有缝隙,这张桌子没有缝隙。”

㉑我家过去吃饭用一张小木桌,比课桌也大不了多少,而且摇摇晃晃。我跑到伙房将小木桌搬过来,放在新饭桌边上比一比,越发觉得新饭桌好气派,好结实。姐姐把油灯放在新饭桌上,桌面反着光,跟金属一样。

㉒吃饭的时候,一家五口围着新饭桌,那种新奇与欢愉真是从未有过。我用碗底磕一磕坚硬的桌面,声音十分清脆,像滚铁环一样好听。

㉓跟往年一样,过小年那天,嫁到深山的小姑来做客了。吃饭的时候,小姑摸摸光滑的桌面,低头看看凸隆的桌底,还试着推了推桌沿,赞道:“这张桌子稳当,推都推不动。”

㉔年前年后客人来了一拨又一拨,不管是谁,见到我家的圆桌都要瞪一下眼睛,不敢相信这是父亲一个人背回来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