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对下列选文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B、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 C、秦王色挠,长跪而之曰   谢:感谢。 D、故不意也    错:“措”置办。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使唐雎使于秦  /  高祖之以成帝业 B、而君五十里之地存者   /   中有足乐者 C、长跪谢之曰   /  国险民富 D、受地先王而守之  /  舜发畎亩之中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B、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不怕牺牲、外强中干。秦王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 C、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事例的用意是一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D、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是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齐有甄彬者,有器业。尝以一束苎 , 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忽遽 , 不记录。檀越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辄以金之半仰酬,往复十余,坚然不受。因咏曰:“五月披羊裘负薪,岂拾遗者也?”彬后为郫令,将行,辞太祖。时同列五人,上诫以廉慎。至于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
                                                                                                               (二)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注释〕①器业: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②苎zhù:苎麻。③遽:匆忙。④檀越:指“施主”。⑤郫pí:地名,今四川境内。⑥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⑦下人:迁就他人。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 , 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 , 观山烧 , 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 , 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转弯。⑥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⑪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⑫二鼓:二更。

古诗文阅读

【甲】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乙】游盘山记(节选)

【明】袁宏道

其山高古幽奇,无所不极。述其最者:初入得盘泉,次曰悬空石,最高曰盘顶也。泉莽莽行,至是落为小潭,白石卷而出底皆金沙纤鱼数头尾鬣可数,落花漾而过,影彻底,忽与之乱。游者乐,释衣,稍以足沁水,忽大呼曰“奇快”,则皆跃入。没胸,稍溯而上,逾三四石,水益哗,语不得达。间或取梨李掷以观,旋折奔舞而已。悬空石数峰,一壁青削到地,石粘空而立,如有神气性情者。亭负壁临绝涧,涧声上彻,与松韵答。其旁为上方精舍,盘之绝胜处也。

盘顶如初抽笋,锐而规,上为窣诸波③,日光横射,影落塞外④,奔风忽来,翻云抹海。住足不得久,乃下。迂而僻,且无石级者,曰天门开。从髻石取道,阔以掌,山石碍右臂,左履虚不见底,大石中绝者数。先与导僧约,遇绝险处,当大笑。每闻笑声,皆胆落。扪萝探棘,更上下仅得度。两岩秀削立,太古⑤云岚,蚀壁皆翠。下得枰石,方广可几筵。抚松下瞰,惊定乃笑。世上无拼命人,恶⑥得有此奇观也?

【丙】独秀峰

【清】袁 枚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注释】①盘山:在北京平谷区与天津蓟州区之间。②袁宏道: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县人,文学思想主张“性灵说”。袁宏道生活时期正值晚明最好的时期,四海升平,万物安宁。袁宏道先后七次上疏,辞官后去江南各地游玩,开启他一生中最为闲适最为愉悦的山水之行。③窣诸波:梵语“塔”。④塞外:长城。⑤太古:远古。⑥恶:哪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