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西桂林市2018-2019年中考语文5月适应性训练试卷
秦始皇奇遇UFO探秘
①中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古代中国在数学和天文学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果说外星人和他们的“飞碟”真的曾经访问过我们这个星球,那么,古代的中国必然也是他们访问的对象之一。这样,古代的中国人必然也看到UFO或其蛛丝马迹。
②除我国古籍中原有记载的UFO和近代UFO事件外,难以解释的图饰文物和古岩画均有大量发现。如西安半坡氏族的“飞头”图饰文物之谜,内蒙狼山的奇特岩画之谜等。这些实物是否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外星人曾涉足中华大地呢?
③信安郡(今衢州市)石宝山上,有一个天然石洞,高、宽、长各20多米,天生石梁和游龙凌空。梁上有一条石缝,号称“一线天”,鬼斧神工,妙手天成。晋代时,有个名叫王质的人上山砍柴,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石室,看见两个童子正在洞中边下棋边唱歌,怡然自乐。王质大为惊异,想看个究竟,就站在一旁边听歌、边观棋。两个童子的棋路古怪精妙,王质看得津津有味,情不自禁地点评感叹起来。走了几局,童子忽然对王质说:“怎么还不回去?”王质这才记起误了砍柴,忙举起手中的斧头,谁知斧柄已经烂尽。他顾不得砍柴,急忙寻路下山,可来时的路再也找不到了。他好不容易才回到村里。但熟人一个也没见到,只凭自家屋旁的太白井方依稀辨认出自己的家。他问了许多老人,都说有个老祖宗进山砍柴,一去不复返。王质方知人间已换了好几个朝代,真可谓“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④其实这神奇的故事并非荒诞不经。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就曾做过这样的阐述:速度达到光速时,时间就会变慢。也就是说,如果有人乘坐速度达到光速的航天工具遨游世界,等他重返地球时,他的妻子早已变老,石宝山的故事就将重演。
⑤这个故事是否可以说明,早在13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与外星人接触过了呢?《拾遗记》卷四记载这样一件奇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论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初开之时,了如亲睹。”而且此宛渠民能“日游万里”。他们还掌握着惊人的高效能源,若用于夜间照明,只需“状如栗”的一粒,便能“辉映一堂”,倘丢小河溪之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
⑥这件事倘若真有,使人顿生奇想,用外星来客的观点给予解释便顺理成章了:一群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很早就来到了地球并建下了基地,称之为宛渠国,他们对地球进行详细的观察研究。这群外星人掌握着对现代地球人来说也是异常发达的科学技术,他们大多活动于占地球表面积2/3的海洋之中,他们的交通工具是被称为“论波舟”的潜水船,这船“形似螺”,与今天所讲的飞碟很相像。对于蛮荒时代的地球,他们“了如亲睹”。对于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和生产活动,比如“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铜,铸为大鼎”之类事情,他们甚为关心。他们曾赶到现场考察,结果看见“三鼎已成”。他们对当时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生产的重大成果,也都“走而往视”。
⑦外星人在古代光临过地球的传说,中外都有。而《拾遗记》所记这件事的独特之处在于:这些外星人与当时称雄一方的秦始皇发生了十分友好的接触,并且谈古说今,介绍来历。那么这群外星人为什么不帮助地球人呢?看来,他们大约始终恪守着“不介入”的立场吧。当然,这仅是一种推测而已。
(选自《世界UFO未解之谜》有删改)
【材料一】汉服“出圈”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穿汉服逐渐发展为一种热门的时尚潮流。近期,一位年近八旬身着汉服的“汉服奶奶”可谓出尽了“风头”,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的目光。“汉服奶奶”的走红,让我们看到基于底蕴自信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
——《热点时评》
为了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汉服在款式、材质、设计上做出了许多改良。改良后的新汉服深受大众喜爱。作为主力军的年轻人,平均一人每年购买4.8套汉服,每套汉服的平均价格为777.5元。以下两图摘自艾瑞咨询的数字分析。
【材料二】汉服溯源
汉服源自黄帝创制衣裳,至清初“剃发易服”政策后消亡。其形制包括衣裳制、深衣制、袍服制、襦裙制四类。汉服是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彰显了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风范,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汉服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有古代汉服和现代汉服之分。相比古代汉服,现代汉服(新汉服)在保留前者的经典样式和形制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当下大众的多元化穿着情境和时尚美学加以重新设计后,更符合现代日常穿搭习惯。
【材料三】汉服之争
马面裙,明明是中国的汉服服饰之一,如今却被说成是外国某品牌自己的标志性服装,这种文化挪用简直是明偷暗抢。我国马面裙历史悠久,最早能追溯到千年以前宋代旋裙,明代再加以发展。它四个面两两重合,裙门交替,这种独特的围合式结构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找不到类似的。它的色彩尽显中国传统色的美,绣满各色传统纹样,寓意吉祥高雅。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马面裙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审美工艺集大成的象征性符号。如果说时尚的尽头是传统,那么传统的溯源叫华流。
—— 《有一种潮流,叫中国马面裙》
当我们把马面裙完全作为一件常服去搭配时,这才算将汉服完全真正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只有真正的融入,汉服才能发扬的更快、更好,才能不被他人占领、掠夺 。 ——网友1
真正能流行起来,被人们认可的东西,背后都少不了传统文化的支撑。人们会对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与符号的东西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从而不由自主地喜爱它们。——网友2
与传统汉服相比,我更能接受融合了现代元素或二次元元素的改良汉服。——网友3
【材料四】汉服与戏剧
昭君出塞时身着汉代女子常穿的曲裾,外披一身红衣,配着白色毛边斗篷,红白对比的传统服饰造型非常靓丽,一出场令人惊叹。以下为《王昭君》剧幕节选(有删改)。
第三场《别家》 | (昭君身穿曲裾深衣,神情黯然,略有所思。) 昭 君:(白)奴家王昭君。父亲王穰,卧病在床。长兄王豹,远戍边关。 兄弟王龙,尚在童稚,全凭我与母亲,以浣织为生计。 …… 昭 君:(唱)妾是庶人甘贫贱,不愿选在君王前。 |
第十场《慨决》 | (昭君因得罪小人,入掖庭为宫女多年,衣着简朴。) 萧相国:久闻昭君娴雅端庄。今日一见,果然堪当重任。 (唱)出塞和亲,为的是千家井灶,万户生灵,百载生息……昭君你长在民间知民意,事到临头要深思。 昭 君:(背供)萧相国一席话如醍醐灌顶,浇散王昭君万斛离情。 |
第十二场《出塞》 | 匈奴左贤王:参见娘娘!单于已在关外恭候,请昭君娘娘启驾。出关,成就嘉礼。 昭 君:(A)请取琵琶过来,待我弹奏一曲,以写我和亲之愿! (唱)胡汉争,有百载,喜今日长城内外风静无埃。但愿得恩义常在,五风十雨常无灾。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