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人教统编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俄国的改革》同步试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彼得大帝(1672-1725年)在位期间建立了大约240家手工工场,比过去增加了10倍;出现了第一张印刷报纸、第一批技术学校、第一批公共剧院、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俄国历史学家认为:“我们国家的全部线头在彼得手中扎成了一个结,不管我们面向何方,到处都能遇上这个巨人,他把自己长长的身影投向我们的全部历史,使我们看不清古老的过去……”但又抱怨他过分迷恋西方文化,认为“俄罗斯迅速地赶上了欧洲,并在许多方面走在前面,但在主要的社会发展方面,俄罗斯却原地踏步”。彼得引进了西方的许多东西,但却把西方文化的内核精华——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和代议制的政治制度拒之门外。没有像某些西欧国家那样确立起“社会本位”的模式,而是确立了“国家本位”的模式。过去某些社会阶层所拥有的权利被剥夺,从而使俄国远离法治国家和公民社会。普希金说,“现代化”与“专制化”是彼得一世留给俄国社会发展的一笔充满矛盾的遗产。

——摘编自《论俄皇彼得一世的“欧化”与“专制化”》

(1)、根据材料概括彼得一世为改变俄国落后面貌所做的努力。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彼得一世的改革。
举一反三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的推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彼得一世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技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历程。他在力图使俄国欧化的同时,也继承了和强化了传统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完全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来进行改革。俄国农民不仅在经济上为彼得一世的政策承受了沉重的负担,而且在人身方面受到更残酷的奴役。从彼得一世时期起,贵族地主可以任意判决村民从事强迫性劳动,甚至将村民赶走。

——改编自《现代化通病》

材料二: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编、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

——列宁

材料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

以征收粮食代替余粮征集制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

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工业

全国推行工业国有化

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采取新的途径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是绝对必要的。……我们现在还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真正途径,而探索这一途径的唯一方法就是实行新经济政策。

——列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