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蝉

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②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③危险来自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举一反三
阅读《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回答1-4题。

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

沈碧

①苏格兰公投落下帷幕之际,吸引人们眼球的不仅仅是票选的结果,更有英国人那奇葩的计票方式。从新闻照片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统计选票的人竟然是在纸上一条条地画竖杠杠,视觉效果非常凌乱。这引得人们议论纷纷:“想不到发达国家竟然采取这种刀耕火种的计数方式。” “这不数着数着就乱了吗?”

②对比之下,我国的“正”字计数法立刻显得又机智又高端。这个方法广泛流行于庙堂之上和群众之间,为大家所喜闻乐见。五笔一字,整齐划一,视觉效果简洁明了,能够大大提高统计效率。相信很多小伙伴从小学选班委开始就用“正”字计数,一路画“正”直到现在。

③这么好用的方法,究竟是谁先想到的呢?“正”字曾经是古代大数单位之一。汉代《数术记遗》中记载的大数有: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又因为“数有十等,若言十万曰亿,则十亿曰兆,十兆曰京也。”以此类推,“正”代表一个相当大的计数单位,是10的40次方。

④“正”字计数法的使用,要追溯到清末民初的上海。旧上海,起初进戏园看戏是由服务员领座,善写计数的服务员将卖座情况写在“大水牌”上。由于时间紧,怕误记,为了稽核总数,每满五个看客,就写一个“正”字。后来看戏的人增多,戏园规模扩大,这种方法被戏票所取代,但“正”字的计票方法却被商家和选举计票所借鉴,广泛应用起来。

⑤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也开始采用这种计数方法。此前的江户时代,他们曾使用“玉”字来计数,同样是五个为一个单位。从解剖学角度来说,由于绝大多数人生来就具有十根手指,因而在进化史中促成了十进制的广泛采用,而五画字和五画符号便于十进制计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被使用过。但在所有五画字中,只有“正”字字形规矩简洁,只由横竖构成,没有哪两笔首尾相连,甚至连每一划的长度都大致相等。所以,作为计数符号,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⑥“正”字的含义相当正能量。它的本义是平正、不偏斜。在词典中“正”的含义很多,大多都是褒义,如正直、正大光明、正人君子、刚正不阿……足见人们对“正”字的喜爱。同时,它也有着“匡正”“正确”的含义,是人们表达信任的基准。

⑦在投票选举中,人们最希望的是公平公正。“正”字计数不仅字形方正简洁,还满足了人们对“执行公正”“品行端正”的美好想象,寄托着人们对选举的信心和希望。从外形到内涵,“正”字都是完美的计数工具,无怪乎人们称赞它是高大上的计数方法了。

(选自《知识窗》 有删改)


阅读《红绿灯:不只是一部技术史》,完成小题。
                                                                                     红绿灯:不只是一部技术史
        红绿灯的历史其实并不复杂,从技术来看,其发展不超过150年。
        1859年10月,英国一位纺纱工人想出一个用灯光颜色控制交通的办法,他制造了一盏有活动遮沿设备的油灯带到伦敦,可惜这个发明并未引起政府重视,后来由于英国议会大厦前时常出现马车撞人事故,人们才再次重拾这项发明。世界上第一盏正式投入使用的交通信号灯出现在1868年12月10日,这盏身高7米,由德·哈特设计的红绿两色煤气灯出现在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一位警察手持长杆牵动皮带转换红绿两色:红灯停,绿灯行。据说,英国人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颜色,是因为在当时的英国,妇女着红装代表着已婚,绿装代表着未婚。可惜的是, 这盏灯的历史只有23天,中断的原因是煤气灯突然爆炸使一位警察殉职。
英国人发明第一盏交通信号灯时,工业革命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美德崛起,新的发明开始更依赖于系统性的实验和训练有素的科学家。正如沃尔特·李普曼观察到的: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
        交通信号灯便在美国人的系统性实验中不断进化,1914年,克利夫兰市率先在街道中恢复交通信号灯,随后纽约、芝加哥等城市也开始出现。这时的交通信号灯已从煤气进化为电气,这与现代的交通信号灯已经没有多少差距,除了信号灯本身,美国人还完善了信号控制系统,1917年,美国盐湖市开始使用联动式信号系统,他们把六个交叉路口作为一个系统,以人工方式加以集中控制。到了20世纪30年代,他们已经开始根据检测器测量的交通流量来自动调整绿灯的时间的长短,到了50年代,美国人已经运用计算机系统调节红绿灯。并逐渐完善为今天的智能交通系统。
        红绿灯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技术的历史,与人有关的故事其实才是最有趣的。世界上第一盏红黄绿三色、四方向的交通信号灯在1920年10月就已经投入了使用,这盏由警察威廉·波茨发明的信号灯,被安装在了底特律伍德沃德大街和福特街的交会处,其三色灯光的含义与今天基本一致,亨利福特纪念馆收藏了这一文物并进行展出。而用黄色代表“慎行”的想法也不新鲜,铁路系统很早就开始运用,1899年,纽约、纽黑文和哈德福德的铁路系统就使用了三色灯,红色是“停止”,绿色代表“全部清除”,黄色代表“谨慎”。
        红绿灯不断发展,除了技术革新,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视觉感受。研究显示,行人对有特定含义图案的交通灯的感应度远远大于没有图案的红绿灯,除此之外,此前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到色弱、色盲人士的需求。于是,1961年,心理学家卡尔·佩格劳为东德交通部设计了一种新的更加人性化的行人信号灯,与现在我们使用的人形信号灯不同的是,卡尔·佩格劳的设计中,原本单调的图案,不但变成了一个站立的和一个行走的行人形象,而且两人体型肥胖,带着帽子,动作略显夸张。
        如今,层出不穷的创意设计早已让卡尔·佩格劳的发明不值一提,他设计的红绿灯小人也像很多地方的红绿灯一样,更多地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肤色的奥秘

    ①我们知道,肤色越深,越能保护我们免受阳光灼伤,因为皮肤中决定肤色深浅的是黑色素,它能够吸收和弥散太阳光中的紫外光。但是人的皮肤变黑首先并非是为了阻止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

    ②从进化过程分析,早期人类变得较黑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阻止一种人体必需的叫做叶酸的营养抽质的分解。叶酸对人的血液生成、细胞分裂和生成、神经功能都具有重要作用。不过,叶酸的生物重要性是与紫外线敏感性联系在一起的。研究人员证明,当身体较长时间暴露于长波紫外线时,体内的叶酸就会分解。由此可以得知,黑色素并不仅仅是使皮肤免受阳光灼伤,而黑色素的保护作用主要是避免叶酸减少。所以,可以推测,人类在撒哈拉沙漠的祖先首先需要的是抵御阳光的照射而招致的体内叶酸的分解。于是体内就有黑色素的生成来屏蔽阳光,人类的肤色就慢慢变黑了。

    ③为了用事例证明这个假说,美国科学家使用了国家航空航天局用卫星拍摄的由光谱测定仪测得的所有臭氧屏图谱,描制了全球各地的紫外线密度和相应的85%的当地人群肤色模式图。结果正如预先的估计一样,紫外线与肤色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

    ④但是,仔细分析紫外线的季节变化,也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在紫外线最强的夏季,人的皮肤并不是最黑,相反在秋季和冬季人的皮肤最黑。这些科学家研究后解释,在热带地区以外,冬季的阳光并不直接损害皮肤,但是长波紫外线能穿透地球大气层,而叶酸对长波紫外线特别敏感,也就最客易受到损害。因此,在冬季人体内产生的黑色素最多,以保护叶酸不受破坏。随着黑色素的大量产生,冬季人的肤色反而最黑。这个发现极大地证实了紫外线与叶酸的关系。

    ⑤但是人的皮肤为什么不越黑越好?科学家推测,这一切与维生素D3有关。维生素D3的功能是帮助人体吸收钙,并使钙沉积到骨髓中。如果维生素D3不足,将导致佝偻病,甚至更坏的结局。而维生素D3的产生一是靠自身合成,二是靠食物摄取。自身合成途径需要紫外光,通过紫外光对皮肤的照射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后,人体就能制造维生素D3。因此,人体要节制黑色素的产生,以避免黑色素屏蔽紫外光。为了检验假说,美国研究人员再次使用航空航天局的资料来验证,并得以证实。

    ⑥这样,黑色素在保护叶酸和制造维生素D3之间就产生了矛盾。而在要不要黑色素的问题上,人体采取中庸手段进行调和与平衡。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地球上最北部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头发是金黄色的。由于这些地区的人身体很少接触阳光,他们必须最大限度地通过头部来吸收阳光,而淡色的头发比黑色头发更能让阳光穿过头盖骨,因此通过上万年的进化,这些地区人们的头发就变得金黄甚至是白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一寸缂丝一寸金

    ①“团扇不摇风自举,盈盈翠竹,纤纤白苎,不受些儿暑。”古往今来,扇一直是文人墨客、窈窕淑女的心头好。最近以霸屏模式领衔暑期档的《延禧攻略》中,就有不少雅致精美的扇子。没想到的是,想要get富察皇后同款、高贵妃同款的网友们却被价格难住了,记者在淘宝上搜索《延禧攻略》同款团扇,价格从3800到6800元不等,甚至还有几万元一柄的定制扇,难怪网友大呼:这可比空调都来得贵。

    ②那么,这些清宫美人用的团扇到底凭什么这么贵呢?这些精美的团扇又用了什么工艺、分为哪些种类?为此,记者采访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文保科研部的沈俊芳、孟礼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主理人孟李洁,一起来领略传统工艺的魅力吧。

    ③扇子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相关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人们在烈日炎炎的夏季,为了障日、驱虫赶蚊的需要,便会随手摘取植物的叶子、动物的羽毛,简单加工后便有了扇子的雏形,所以扇子又有“障日”的叫法。到了殷商时期,人们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扇子,称为“障扇”,只是那时的扇子并不是用来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

    ④而团扇,汉代就有关于团扇的记载,班婕妤《团扇诗》曾言:“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这首诗歌对团扇有了初步的定义,团扇是用丝织物所制扇面的、圆形状的扇子。再往后,晋王献之妾桃叶作《团扇歌》:“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从这里面也可以了解,原本的素面扇已经开始有了绘画和装饰。

    ⑤沈俊芳说,“团扇起源于汉代,但由于折扇流行,曾经一度衰落过。到了清代中晚期又开始流行。到民国时期,文人之间也会使用团扇,而且画面内容更为广泛:山水、人物、花鸟都是有的。所以,团扇并不是闺阁女子才会使用的。”

    ⑥说起现今留存的团扇,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扇类文物近万件,绝大部分便是属于清宫旧藏。清宫藏扇以纸质及绢、绸、缎、纱、缂丝等织物质地的折扇和团扇为主,同时亦有少量竹扇、羽扇、象牙扇以及芭蕉扇等。故宫博物院藏有的团扇绝大部分为清代晚期作品,少数为清代中期作品,主要分两大类:绢质(少量为纸质)的书画团扇和织绣类团扇。

    ⑦在《延禧攻略》中,有不少精美的团扇便是仿制的故宫博物院藏品。比如富察皇后使用的那把上绣桃树、仙鹤,以明黄做基调的团扇便是仿自清代“黄色纱贴绫绢桃树双鹤图染雕骨柄团扇”,高贵妃那把红色六瓣海棠形宫扇是“红色缂丝《海屋添筹图》乌木雕花柄团扇”的仿制品,皇太后常执的一把绣有桃树、仙鹤的团扇则是参考的故宫博物院“纱面贴绢仙鹤桃树图团扇”。

    ⑧“故宫博物院曾经办过一个展览,就是展示馆藏扇子的,当时展品基本以团扇为主,折扇并不多,工艺也以缂丝、刺绣、绘画居多。八角形、椭圆形甚至方形的团扇都有。”沈俊芳告诉记者,从故宫展出的藏品看,后宫女子使用团扇较多,而且不同的花样寓意也不同,比如太后使用的团扇上,仙鹤、寿桃都是意为长寿,便是很符合其尊贵的身份的。

     ⑨而关于这一点,一直致力于发扬传统手工艺的孟李洁也表示,古人一向喜欢把自己的愿望和祝福寄托在物件上,许多扇面上的图案花样其实都带着吉祥的寓意。“比如蝙蝠是代表福气满满,海牙是才气的象征,石榴则意为多子多福,牡丹便是富贵花开。”

    ⑩值得一提的是,《延禧攻略》里的团扇多为缂丝扇。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在清代,缂织御制诗文书画、梵经佛像、服装等大为流行,且工艺较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之一就是创造了双面“透缂”技术,使织物两面的花纹相同,线条清晰平整,特别适合装饰插屏、扇子的使用要求,宫中有大量的团扇都使用了“透缂”的技术。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由此也可见宫中后妃生活的奢华。

    ⑪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延禧攻略》请来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顾建东作为指导。顾建东曾透露,缂丝技术与大家熟悉的刺绣有本质的区别,它是通过通经断纬,一丝一丝织就成的,在完成一个成品之前还要经过好几道复杂的工序,而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有任何一点差错,整件产品就意味着作废,所以每一件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⑫对此,孟李洁也表示了认可:“《延禧攻略》的同款团扇之所以价格高昂,也有其工艺价值所在。因为使用缂丝这种技艺,织起来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往往一天也只能织两三厘米。而另一方面,现在会这项传统工艺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价格也就水涨船高。现在市面上花形复杂一些的作品都要万把块钱,一般的也要上千。”

    ⑬不过,虽然时至今日团扇仍然被后人所赞美喜欢,它在发展过程中,却曾因为折扇的兴起很是衰败了一段时间。后来团扇在清朝能够得以复兴,也与一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就是著名文人阮元。

    ⑭阮元在浙江做官时,得到一柄宋代团扇非常欣喜,他依此柄团扇的样式请人仿制多把,作为考试成绩优秀学子的奖品。嘉庆元年(1796)陈文述应杭州乡试,阮元以《仿宋画院制团扇》命题,文述诗最佳,末句云:“歌得合欢词一曲,想教留赠合欢人。”阮元大赞,批其旁云“不知谁是合欢人”,并以团扇赠文述。得到赠扇后,陈文述便也开始制扇。这一事件,对清代中后期团扇再度复兴有着重要意义。

    ⑮之后,包括道光皇帝、咸丰皇帝也在团扇上有过绘画书法。由于皇室的青睐,在清后期,团扇又掀起一股热潮,但团扇的流行其实主要局限于中上层社会。因为团扇的携带使用毕竟是不便的,只有常年在家中或坐轿子的达官显贵才便于使用。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人工智能2.0

    ①“人工智能AI”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②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应用专家潘云鹤说,AI当前正处在转折之际,其技术会升级换代。它将通过跨媒体和各种无人技术更紧密地融入人类生活;通过人机混合增强智能,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通过大数据和群体智能,拓展、管理和重组人类的知识,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建议,在越来越多专门领域的博弈、识别、控制和预测中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能力。“因此,我们将这样的人工智能称为AI2.0。”

    ③“30年后的AI2.0必将成为巨人,但是它会在哪些方面展示它与众不同的威力呢?”

    ④在潘云鹤的构想中,到那个时候,大数据智能的研究已经可以为经济智能化运行提供强大的工具,帮助政府和企业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角度预测经济和市场的走向,前瞻性地创造新产品,进行新投资,确定新政策,从而避免如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风险,以及产能过剩、库存畸高等问题。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科学基础,使人类经济的运行进入更高水平。

    ⑤对于人类最关心的话题之一——AI2.0对人类健康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潘云鹤料想,“AI用于预防医药,已进入发力阶段”。

    ⑥近年来涌现的各种大型医疗仪器、小型穿戴式设备、大量生理传感器和海量的数字化病历,源源不断地生成人体健康的大数据。将这些大数据汇合、分析、学习和提取,就可以预测人体健康的走向和生病的可能。在未来,借助人工智能,高血压、糖尿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或许能得到预防或者阻断。

    ⑦另一个关于AI的梦想是:人脑和电脑联通。

    ⑧潘云鹤说,人脑和电脑如能直接联合工作,就会形成“脑机混合”,增强智能。如果一个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记住《新华字典》、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四书五经、中国通史、英汉词典、世界地理、中外法律……可以想象,我们的教育,会因此产生什么样的改变。

    ⑨AI的能力似乎无可估量。可以想象人类未来与AI共存的种种图景:

    ⑩当你在街上碰到陌生人时,系统会产生并处理数据,通过AI程序就能知道你对他的印象如何。

    ⑪在医院里,AI分析X光片的水准比人类医生还要棒,这些智能机器还可以用于癌症等疾病的早期检查,甚至在你尚不知晓的情况下采取防治措施。

    ⑫一场彻头彻尾的人工智能革命,正真切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做出预测:未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取代,数十亿人将成为“无用阶层”,社会被少数精英阶层掌控。

    ⑬于是一个关于AI的终极恐惧,进入人类的集体思想——AI会控制人类吗?

(节选自《读者》,有删减)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能家居安防

    ①智能家居安防系统是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无线电技术、模糊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应用系统,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前瞻性的新产品,

    ②通常,智能家居安防系统主要包括三大系统。

    ③第一是门禁系统。可靠安全的防盗门至关重要,它是家庭防护的第一道防线。门禁系统为主人提供坚固防范的同时,还提供了更多出入的方便。主人可以授权自己、家人、访客,通过密码、指纹、语音口令等智能识别方式方便地进出家门。

    ④第二是报警系统。报警系统由防盗报警系统、防火灾报警系统和防燃气泄漏报警系统等组成,它可以作为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方式让家庭能够避免外界侵入和自然因素引起的灾害。报警系统通过安装在室内外的各种传感器,将探测发出的信号最快地传递给相关人员。如烟雾火警探测器和可燃气泄漏探测器,它们在烟雾或可燃气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就会迅速发出警报以便用户知晓。

    ⑤第三是监控系统。监控系统是用于本地和远程了解特定区域情况,保留录像备查,起着威慑、监督、取证和管理作用的网络系统。监控系统具有实时监控功能,通过分布在室内的监视器、触摸屏等设备,可以监控住宅周边、门口、各个房间、室内通道等重点区域的实时情况。用户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查看家里的变化。系统还会自动将实时监控的影像通过硬盘录像功能录制下来,如果有盗贼闯入,就可以记录下盗贼的影像作为证据。

    ⑥此外,考虑到室内环境安全问题,环境监测系统也被划到安防这一块,顾名思义,环境监测系统主要是对室内环境进行监测的系统,包括甲醛探测仪、PM2.5探测器、二氧化碳探测器等。该系统的功能是实时对空气中某些有害物质的探测和对空气质量进行调节。

    ⑦智能家居安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各种智能防护设备通过信息通讯系统、网络系统彼此配合,协调工作,组成一个智能化的安防系统。它为我们享受高品质的智能居家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