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在明明德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他叫周明德,生于1952年,这样一个好名字,似是该在哪个书香门第,但他脚下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多的是结不出果实的庄稼与无尽的荒凉。
②忘了是用汗水砸成八瓣换来生计的第几个年头,他渐渐有了些积蓄。在一个日头不错的冬日,他用布包着所有的钱,换上最体面的衣裳,去镇上开了第一个户。
③存好钱的他本已打算和同乡回去,偶然瞥到医院门口的大红横幅——“乡村赤脚医生培训”。这几个字像一块块巨石砸在他早已沉寂的内心,掀起了千尺浪。
④他紧绷的脸上自然表现不出那么多情绪,只是重新取出了钱,不顾同乡的劝说与阻拦,踏进了那家医院。他借来纸笔,写了信央同乡带了回去。他早已不再年轻,但当他重新笨拙地写下“周明德”三字时,仍旧感到了一阵由内心发出的、震动身体的战栗。
⑤三个月后,他挑着担子回来了,开了村上的第一间“医馆”。说是“医馆”多少有些抬举了,它只是一个极其简陋的行医点。乡亲们仅仅是出于对他死去的父亲和他的敬重,才会有人愿意上门求诊。
⑥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个赤脚医生的行医点撑了下去。
⑦大抵他本就颇有天分,又肯下死功夫,隔三差五地就往镇上医院跑。一来二去,他的医术在村里乃至乡镇上都出了些名,甚至有走上二三十里路来求医的。都道“医者仁心”,他自是看不了这人间疾痛,便也不求报酬,尽其所能地医治。
⑧村里老师家的婆婆生了重病,前前后后求了不少医,西药大把大把地吃,却始终没见好,最后连大医院的医生也直言救不了了。
⑨请他来,本也是没抱什么指望的,只是想让婆婆走前少受点苦。他搭上老人枯瘦的手腕用布满老茧的指尖感受老人的脉象,沉吟良久,间或在纸上记些他人看不懂的字。末了,抬起头,眼中射出坚定的光:“这病或许能治。”
⑩他写下药方,叮嘱老人的家人把药煎好给老人服用。两家之间的路。那阵子被他开胶的破鞋踏了几十次。
⑪谁承想呢,陈家老太这口气,真给他吊了二十多年。
⑫家里的孩子一个个长大了,在这满屋药香中,识了字,念了书。他不想让孩子们同他一样被束在山里,他们该有更好的、他未经历过的人生。他将孩子们一个个送出了家门,这座热闹了十余年的小院重归宁静。
⑬儿女不在身旁的时光,他照旧侍弄庄稼,医治村民。孩子们寄来的钱早已足够他和妻子停下劳作可他还是歇不住,甘愿操劳。他将攒出来的钱拿去帮助修路,挖水沟,建学堂。绝大多数时刻,他寸步不离自己的“医馆”。大部分年轻人都离开村子了,剩下的老人难免有七病八灾,他尽力医治,同病人们共同咀嚼过往的时光。
⑭日子本该就这样过下去,没人预想过他的离开。
⑮没有任何征兆,他病倒了。他被送到市里最好的医院,儿女们扔下手上的工作日夜陪护也没能阻止他在十月一个阴冷的日子离开了人世。
⑯村民们自发来送葬,队伍绵延了数十米。已是花甲老人的老师含泪感谢他让婆婆多活二十余年的恩情,出嫁回来的阿嫂念着他修葺的学校让她有书读……
⑰他自然没能“明明德于天下”,只是在一座大山深处的小村中,仓促地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他独自卧在山坡上,望着家的方向,望着村庄的方向。
⑱他叫周明德,端端正正三十一画。周是家姓,明是字辈,德才是他的名。
⑲他自然担得起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