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古今中外,对水的比拟甚多。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最高尚的品德像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求回报的水一样,可谓把对水的比拟推向某种极致。近读有关新解“上善若水”的文字,感念世事人生,不觉便生出感慨:以水为镜,可映鉴人生,人生如水,方潇洒一世。
      ②平和心态静如水。唐代诗人刘禹锡感叹“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人心虽不如水,但不等于不可以达到。水从高处来,只向低处流,乃至归入大海,贵在平静低调。人生如是,遇事当有平常心:知足者常乐——在名利问题上,没有奢望,就没有失望,更不会绝望;能忍者常安——除非大是大非,少争我高你低,忍耐、忍让一下也就海阔天空、心平气和了;老实者常在——不做亏心事,当个老实人,行得端、立得稳,有时眼前可能吃点亏,但最终不吃亏。
      ③正直为人明如水。水无颜色,晶莹剔透,清澈见底。为人处事若透明如水,则一生光明磊落。东汉名臣杨震在任时,旧部王密夜晚怀揣十金拜见,并称:“暮夜无知者。”杨震严辞拒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四知”足见杨震磊落的胸襟!
      ④笑对坎坷韧如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坚定者是水;“抽刀断水水更流”,坚韧者是水。人生道路犹如九曲黄河,曲折坎坷不平坦。“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面对坎坷,需有胸襟,更需坚定、坚韧。无论自然界的灾害,还是生活上的挫折,当淡泊从容,沉着应对,宠辱不惊。若此,则“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⑤人生,当如水之静,如水之明,如水之韧。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①说话,不难,但又不易,要想使说的话入耳、入心,只求“对”,不够,兼有“趣”才行。有趣的话,风传天下;无趣的言,泥牛入海。趣,对听众而言就是“有意思”,什么是“有意思”呢?那便是有旨趣,有理趣,有情趣。
  ②旨趣是指主要的目的和意图。说明有旨趣,是指说话要有中心,有意义,尤其要有现实意义,能为世所用,造福将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植根于现实,既有对中华儿女往昔强国之梦的追溯,也有对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承诺,更有对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展望。这种旨趣,聚集百姓意,汇合百姓心,给人以方向,激励人的斗志,话有旨趣,往往能够发人深省,振奋人心。
  ③话有理趣指话要蕴含一定道理,能揭示事物规律,对于深奥的道理,还需用精彩的趣言来解说,否则就难以让人理解。毛泽东主席说:“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这句话使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样,既把理讲“透”了,也把理讲“活”了。话有理趣,使人闻之忘不掉,得之丢不掉。
  ④话还要有情趣。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很受读者欢迎,朋友称赞他说:“你的书写得真好,印一了版又一版。”克雷洛夫笑着回答:“不是我的书写得好,是因为我的书是给孩子看的。谁都知道孩子容易弄坏书,所以印的版次就多了。”       。话有情调趣味,使人如食橄榄,愈嚼愈有味,回味常无穷。
  ⑤话要有趣,看似强调说话的艺术,实则强调对事物要有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没有 “内秀”,难有“外优”,只有靠自身不断地学习、实践与思考,才能使话有趣,行致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时,发现“见”字能表达悠然自得之感。又想到在俗本中改为“望”,“望南山”就变为主动寻求,这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阅读《寻找生命的意义》一文。回答小题。

       ①生命犹如红酒,犹如画卷,犹如一首歌,有痛苦也有升华。可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它使我们匪夷所思!

       ②悲观者认为,生命犹如地平线,即使看得见,却摸也摸不到。他想,生命中有太多挫折,需要承受太多,压力太大,心,太累了,身体也累了。就如某地一名小学生,老师也是为了他好,仅仅骂了他一句,他却承受不住,去了那个也许美好的世界。可他却不知道,他的家人有多伤心!

       ③其实,我认为,生命是太阳,即使落下了,也能再次升起。虽然有些人很不幸,但仔细想想,他们能体会到常人所不能体会到的痛苦,而正是这些痛苦,才使他们成长。中国的校车也许出不了主席,但山沟里的孩子也许成得了总统,就如,林肯的父亲也只是个鞋匠。因此,这,也许是幸运的。

       ④北京男孩刘伟也以自己的行为诠释了生命的意义,“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着。”刘伟虽然失去了双臂,但他却没有因此放弃生的希望,他开始以另一种姿态生活,那就是用脚弹钢琴,他每天辛苦练习7个小时。终于,他在一年内获得了钢琴七级的水平。他可以独立了,可以养活自己了!它虽然很痛苦,但那也是痛并快乐着的!

       ⑤坎坷使我们成长,困难使我们成功。贝多芬即使耳聋也不放弃自己的梦想,经过多倍的努力,梦终飞。只有努力,才有成功;只有付出,才有回报。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 那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成长,共同放飞自己的理想吧!

       ⑥生命的意义是不放弃生的希望,是能为他人带来欢乐,是为社会做出贡献,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⑦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色彩,有的绚丽,有的平凡,绚丽让我们品味绽放的热烈,平凡让我们品味落日的从容。只有实现人生的意义,才能让生命之花开的更加灿烂!

       ⑧让我们一起寻找生命的意义,在漫漫的人生路途中留下最美好,最辉煌的记忆!

                                                                                                                                                                                                        (选文有改动)

阅读论述性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三思而不行

①鲁国正卿季孙行父,谧“文”,史称“季文子”。此人非常谨慎,做事三思而后行,大家都佩服他。后来孔子含蓄地批评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②如今很少有人认真读古代典籍,以讹传讹的东西特别多。比如这句“三思而后行”,很多人认为是孔子说的,是孔子提倡的。其实,恰恰相反,这是孔子反对的。

③季文子是一个乡愿式的人物,极世故,极精于算计,算来算去,算到最后,总是为自己打算。岂止是他,任何一个人,祸福利害计较太深,总不能见义勇为。所以,孔子说,再思,可矣。想得太多,人便退缩,长此以往,人便猥琐;人一猥琐,便不足观。

④明人李贽倡“童心说”,说人必须保持一颗童心,方为真人。

⑤如何是童心?李贽的解释非常精彩: “最初一念之本心!”为什么是“最初一念”?因为,最初一念的判断,往往是价值判断,是对善恶美丑判断!比如,看到有人在大街上行窃,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是一个犯罪行为,必须制止。

⑥但是,第二、第三反应呢?就很可能是这样:我制止他,我会不会受到伤害?我还是不管了吧?

⑦钱穆注《论语》,于此则下注曰:“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

⑧孔子为什么反对三思而后行?因为,三思过后,正义往往不行,行的,往往是私利。

(文/鲍鹅山,有改动)

阅读《勇于给自己开药方》,回答问题。

勇于给自己开药 向河

①医不自治,意指医生不给自己和家人治病。西汉名医淳于意为父亲治病,迟迟不见效,一日有事外出,托徒弟依方抓药,徒弟发现其中一味药用量偏小,以为老师疏忽,不假思索加到应有剂量,结果淳父服药后效果出奇地好。原来这味药有剧毒,而病人是自己父亲,淳于意考虑再三,不敢给足剂量。病在自己或家人身上,诊断时容易掺杂额外顾虑,由此可见,给自己人开药方需要勇气,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也是如此。

②勇于给自己开药方需要极大的决心和魄力。倘若难为情、爱面子,陷入医不自治的桎梏,不愿对自己下猛药,就难以达到“体检”“治病”的目的。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给自己治病打不得半点折扣,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把“药量”下足,方能祛除病毒,强身健体。

③改正错误,需要勇气,需要行动。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共产党人是革命者,但不是神仙。我们也吃五谷杂粮,也会犯错误。我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犯了错误就检讨,就要勇于改正。”多些知错必改的勇气,拿出知错必改的行动,才能真正与错误决裂。

④勇于给自己开药方,需要早改早止损。错误刚萌芽时,往往造成的危害不大,改正起来也不用费太大的力气,交太多的“学费”。反之,改正得越晚,造成的危害就越大,付出的成本就越高,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小缝隙就会沦为大塌方。党员干部“有错误就赶快改”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要求,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小错误及时发现及时改,大错误更应及时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如果为了所谓的面子而掩饰错误,推诿过失,终究会让“小病”拖大,“大病”拖至不可救药。

⑤“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公利,才能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以补过为心,以求过为急,以能改其过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这也正是我们党革故鼎新,守正出新,实现自身跨越,永葆生机活力的力量所在。

⑥“往之不谏,来者可追。”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更需以身作则,改过不吝,从善如流,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主动查找和纠正思想上的偏差,工作中的不足,有缺点就克服,有问题就解决,有错误就纠正,一时一刻也不能懈怠,一丝一毫也不能放过。只有勇于给自己“开药方”,敢于自我革命,不断“排毒杀菌”,“补钙壮骨”,才能挑起时代重担,展现新形象,实现新作为。 

(选自《内蒙古日报》,有删改)

阅读

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

周勇

“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 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拿命拼出出山路,让学生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张桂梅校长的颁奖词。感动张桂梅,感动“张桂梅精神”。我们要学习张桂梅,让“张桂梅精神”照亮自己的人生旅程。

坚定理想信念,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坚持不懈。为实现理想,张桂梅四处奔走,风餐露宿,不顾他人的白眼和误会,想方设法筹集经费,经过 6年的不断坚持,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女子高中终于修建完毕并投入使用。党员干部要向张桂梅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在工作中要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的需求为着力点,以人民的满意为落脚点,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用理想信念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做到凡事冲在前面、干在前面。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以工作实效取信于民,以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参与到乡村振兴伟大新征程中来。

坚持艰苦奋斗,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迎难而上。张桂梅克服重重困难,每天早上5点起床、凌晨1点躺下,艰苦奋斗13 年,换来了1800 多名贫困女孩圆梦大学。作为党员干部,要向张桂梅学习,坚持艰苦奋斗,到条件艰苦的山区去,到生活清苦的农村去,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要脱掉皮鞋穿草鞋、换下西装着便装,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发扬吃苦耐劳、实干苦干的精神,面对困难不退却,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挫折不放弃。勇于扎根基层,怀着越是困难越向前,越是苦难越拼搏的决心,坚定前进步伐,奋力走在前列,坚守工作岗位,勇当开路先锋,敢于迎击挑战、迎难而上,做到“逢山能开路,遇水能架桥”,以决战决胜意志激活乡村振兴“动力引擎”。

坚守初心不变,以“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心劲无私奉献。张桂梅几十年如一日,静下心来做事,沉下心来育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始终坚守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让贫困女孩昂首走出大山。作为党员干部,要向张桂梅学习,坚守初心不变,淡泊名利。实现乡村振兴,要在勤于为民上多下功夫,践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的庄严承诺,用实际行动赋予奉献以新的时代内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无私奉献和“功成一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乘势而上,为服务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命运多舛,您却以怒放的生命,砥砺前行;雨雪霏霏,您却以一段梅花香,孕育明珠;阴霾重重,您却以凌云之志,照破山河。是您,用生命践行着使命,用情怀书写着担当,用坚毅守护着夙愿。让我们用行动致敬践行初心使命,燃起饱满的激情迈开坚毅的步伐,把她的精神光辉融入滴滴的热汗,追求心中的梦想,实现远大的目标,谱写美丽的青春,作出应有的贡献!

(《人民日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