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统编版2023秋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B卷(范围1-3单元)(广东卷)

阅读《勇于给自己开药方》,回答问题。

勇于给自己开药 向河

①医不自治,意指医生不给自己和家人治病。西汉名医淳于意为父亲治病,迟迟不见效,一日有事外出,托徒弟依方抓药,徒弟发现其中一味药用量偏小,以为老师疏忽,不假思索加到应有剂量,结果淳父服药后效果出奇地好。原来这味药有剧毒,而病人是自己父亲,淳于意考虑再三,不敢给足剂量。病在自己或家人身上,诊断时容易掺杂额外顾虑,由此可见,给自己人开药方需要勇气,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也是如此。

②勇于给自己开药方需要极大的决心和魄力。倘若难为情、爱面子,陷入医不自治的桎梏,不愿对自己下猛药,就难以达到“体检”“治病”的目的。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给自己治病打不得半点折扣,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把“药量”下足,方能祛除病毒,强身健体。

③改正错误,需要勇气,需要行动。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共产党人是革命者,但不是神仙。我们也吃五谷杂粮,也会犯错误。我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犯了错误就检讨,就要勇于改正。”多些知错必改的勇气,拿出知错必改的行动,才能真正与错误决裂。

④勇于给自己开药方,需要早改早止损。错误刚萌芽时,往往造成的危害不大,改正起来也不用费太大的力气,交太多的“学费”。反之,改正得越晚,造成的危害就越大,付出的成本就越高,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小缝隙就会沦为大塌方。党员干部“有错误就赶快改”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要求,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小错误及时发现及时改,大错误更应及时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如果为了所谓的面子而掩饰错误,推诿过失,终究会让“小病”拖大,“大病”拖至不可救药。

⑤“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公利,才能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以补过为心,以求过为急,以能改其过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这也正是我们党革故鼎新,守正出新,实现自身跨越,永葆生机活力的力量所在。

⑥“往之不谏,来者可追。”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更需以身作则,改过不吝,从善如流,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主动查找和纠正思想上的偏差,工作中的不足,有缺点就克服,有问题就解决,有错误就纠正,一时一刻也不能懈怠,一丝一毫也不能放过。只有勇于给自己“开药方”,敢于自我革命,不断“排毒杀菌”,“补钙壮骨”,才能挑起时代重担,展现新形象,实现新作为。 

(选自《内蒙古日报》,有删改)

(1)、“勇于给自己开药方”在文中指什么?
(2)、作者讲西汉名医淳于意为父亲治病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 
(3)、第③段画线句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作者是怎样论述要“勇于给自己开药方”的?
(5)、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自己在哪一方面有不足,试着给自己开一剂“药方”。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①电影《梅兰芳》中有个十三燕,是个曾名重一时的“伶界大王”。后来,梅兰芳迅速崛起,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他与梅兰芳唱对台戏时落于下风。眼见败势已成,他却没有选择逃避。即使面对空旷的戏台,他仍然一丝不苟地坚持唱完了最后一场,并且在临死前留下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所以,尽管十三燕是个失败的人物,但却是令人敬佩的,因为他道出了一个做人的基本真理,而且自己就是实践这一道理的榜样。
        ②大千世界,我们不论干什么,只要与人对阵,参与竞争,都会有输赢,见高低,而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胜败乃兵家常事,百战百胜只是神话。因为,天外有天,你厉害还有比你更厉害的,你有降龙十八掌,人家可能有葵花宝典;你有屠龙刀,人家有打狗棒。而且,“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几年你得势占优,再过几年,你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所以,输不丢人。如果害怕丢人,就永远不要参与竞争,就干脆远离红尘。
        ③楚汉之争,项羽的最后悲剧,就在于他的怕丢面子,怕面对江东父老的指责。还是杜牧的《题乌江亭》写得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项羽能够包羞忍耻东渡乌江,那么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如果项羽能够忍受打击卷土重来,或许历史将被重新改写。 
        ④“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结局并不美妙,不会因为不怕就能克敌制胜,创造奇迹,但不怕虎的精神却是历来被人赞颂的。看《动物世界》,常见这样的镜头,一大群野牛被一只狮子追着跑,我就想,这么多野牛要是团结起来,就是踩也把狮子踩死了,可就是因为怕,总是被狮子欺负,甚至成为狮子的牺牲品。与野牛相比,人是有理智的,“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可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反而怕得更多,野牛不过怕丢掉性命而已,人还要怕丢面子,怕名声不好,怕被人议论,怕遭人嫉妒,怕不好出门见人,总之是前怕狼后怕虎,结果是害怕丢人却偏偏丢人,不想丢人却处处丢人。
        ⑤人,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既然出来打天下,既然要与人争高低,输赢都是正常的。奥运会上的百米赛场上,无论谁输给博尔特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那小子是百年一出的短跑奇才,不管你被拉下多大差距,谁也不会笑话你。而你如果因为害怕而退赛,因害怕而战战兢兢,畏畏缩缩,不战自败,那就丢人丢大了。在北京奥运会的乒乓球馆里,我们还看到许多非洲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员,水平连我们的业余选手都不如,仍然面无惧色与世界一流高手过招,观众同样报以热烈的掌声,其中就是对他们不怕精神的鼓励。输球之后,他们照样大大方方地和对手握手拥抱,向观众致谢,他们是虽败犹荣。体育竞赛如此,行行业业也都应该如此。只要不怕强手,敢于“亮剑”,屡败屡战,自强不息,我们就可能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即便输了,也是虽败犹荣。
         ⑥“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诚哉斯言!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做个自尊自爱的人

(文/高深)

       ①自尊自爱的人不可不读《庄子》。

       ②庄子是我国古代的圣哲。他在靠编草鞋度日的贫困处境中,心胸却出奇的博大,向往的是大鹏振翅翱翔于九万里碧空。当诸多圣贤在那里没完没了地向君王和诸侯们说教怎样“治人”的时候,庄子却背对君主面向大众,虔诚而又恳切地劝告平民百姓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在一片喧嚣中保持心灵的淡泊与宁静,如何在丑恶多罪的环境中树立起内心世界的自尊与自爱,以不丧失人的本性。

       ③自尊与自爱是一个人生存和成功的最雄厚的资本,也是作为一种到达理想境界和成就一切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自尊更多是从“尊重别人”那里获得的赠品,自爱则是从自己一生实践中结的果实。自爱不仅仅是爱自己的身家性命,尤其是爱护自己的声誉和品德。不论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或是自己一个人独处,都能以很高的品格管束自己,不与任何卑劣的事情挨边,不可告人之事不为,这便是一个人从内到外坚守着自爱。

       ④生活中有无数陷阱和深渊,不自尊自爱的人,将掉入自己给自己设下的最可怕的陷阱和深渊。那些贪官们是典型的不知自尊自爱的人。由于早些年的某些业绩或才华,或是由于曾经做过某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赢得了人民的爱戴,让他们去掌握一定的权力,可是他们自己并不真正爱戴自己。突出的表现是:个人欲望膨胀,无限放大一己之私,为金钱铤而走险,贪赃枉法,索贿受贿,成捆成捆地捞钱,吞噬人民的血汗,结果落个身败名裂。难道这“陷阱”“深渊”不都是他们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吗?

       ⑤“深爱自己者将无敌。”爱自己的人总是那些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例如对待权力,他们总是能认清自己到底有多大权力,是谁给的权力,要用这些权力去做什么事情,为谁去谋福祉。但是能完全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英国记者、文学家切斯特顿说:“一个人可以理解宇宙,但永远无法理解自我;自我要比任何一颗星更遥远。”人苦不自知呀。贪官们就是不自知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因此不为人民干好事,反而干坏事。对这些不自知也就不自尊自爱的权力者,人民不仅要收回权力,而且要给他们严厉惩处。这就叫做“不知自爱反是自害”。

       ⑥自爱是叫人严于律己,爱护自己的人格、名誉、地位,从而使自己自觉、自制、自尊、自重、自强,直至达到人生的崇高境界。但是自尊自爱应杜绝“过度”,不要忘记了尊重别人和爱别人,尤其不要把自尊自爱与“自私”混同了。自尊自爱不是要你把自己看得比谁都高贵,比谁都完美,比谁都有功劳,比谁都了不起。一个真正懂得自尊自爱的人,也必然懂得尊重人和爱人。

       ⑦爱自己的人首先是那些战胜自己的人,战胜自己的私心,用爱心的甘泉去灌溉所有焦渴的土地。“爱我”与“忘我”是辩证的统一。一个人只有在忘却自我的时候,才可能全心全意地服务于社会,有益于人民。这种“服务”和“有益”自然会赢得社会与人民对你的尊重和爱戴。所以说想让别人尊重你,必须先尊重别人;想让别人爱你,必须先爱别人。自尊和尊人,自爱和爱人,看来像是两回事,实际上是一回事。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10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可以任一点

张贺

    ①现在的家长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不少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书架,但是如果问一问孩子书架上的书都读过吗,那么答案十有八九会让父母失望,从头到尾认真读过的书不过少数几本,能反复阅读的就更少了。也就是说,孩子的阅读量和拥有的图书量不成比例,这就意味着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图书时出现了严重的错位。父母认为好的书,孩子不感兴趣;孩子喜欢的书,家长认为不值得读。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孩子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

    ②对此,不少朋友难以接受,他们说:“小孩子懂什么?怎么能让他们自己去选呢?读到坏书怎么办?”其实,“读什么书”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是孩子自己。父母为孩子选择的图书不论多么优秀,如果孩子不喜欢,读不进去,还是没用的。更何况,所谓父母为孩子挑选图书如今已经沦为根据销量排名和网站评论买书的“跟风”,未必就真的适合孩子。

    ③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重要的不是读什么,而是培养一种以书为伴的良好习惯,而这种习惯只能通过从头到尾读完一本再读一本的循环不断的过程才能培养出来。阅读是需要耐心的,如果书中的故事抓不住孩子的心,以小孩子的专注程度,很快就会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了。所以,我们的目标其实是通过阅读培养专注和耐心,这两种品质的价值远远超过某本书所传递的知识。实际上,决定孩子未来人生和事业成就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专注和耐心。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就不必再纠结于孩子读什么书,而应该着力培养孩子的专注和耐心。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书,他才有可能认真地耐心地读完。完完整整读完一本书所带来的成就感也会使孩子更加自信,不会因书太厚而产生畏惧感。

    ④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就是一个好例子。阿西莫夫小时候热衷于阅读低俗杂志小说,他爸爸斥之为“垃圾”,但阿西莫夫说:“不论低俗杂志小说多么无聊,还是该读一读。年轻人渴望阅读粗野的、粗制滥造的、文体臃肿、题材陈腐的故事,只有通过阅读这些故事的单词和句子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渴望。凡是读过的人都必然会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其中一小部分人会转而去阅读比较好的作品。”阿西莫夫就是通过大量阅读通俗小说培养了对文学和写作的兴趣。

    ⑤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有时候“量”比“质”重要,只有量上去了,阅读能力才会有一个质的提高。所谓阅读能力,本质就是记忆与理解。如同健身时必须通过反复提举重物才能促使肌肉生长,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刺激大脑掌握阅读技能,更有效率地处理信息的输入输出。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大量阅读是极其重要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会因此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大量阅读,而不必过于计较读什么。

    ⑥越是年幼的孩子对阅读材料的趣味性要求越高,此时如果家长一味强调要读好书,读名著,反而容易使孩子以为读书就是这么没意思,难以真正建立阅读习惯。反之,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让孩子自己随便选,只要去的次数足够多,孩子最终将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读书的劲头就会大大增强。犹太人有一个传统,在给孩子的第一本书上涂蜂蜜,让孩子从小就认为读书是一件甜蜜的事,目的正在于此。读书,还是要任性一点儿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 , 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今天,我们还要不要相信寓言故事

背景资料:近日,一个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作者写道:“小时候,老师告诉我说把一只青蛙放在开水里,它会马上跳出来,而把它放冷水里,再把冷水慢慢烧开,青蛙就会慢慢适应逐步加热的水温,直到最后被烫死。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警觉,不要被麻痹思想侵蚀。但今天我真的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才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正方:我们要相信寓言故事

    ①进化论里说,人是猴子变来的。但猴子特爱干一件事情:丢西瓜捡芝麻。这是猴子的通病,进化的时候没和尾巴一起消失,最终保留在了人的体内。寓言故事的本身不需要去怀疑,需要怀疑的是人们在品读寓言后的种种心态。人不能死于蠢病,但同样不能死于自以为是。寓言是一种“悟”,不是建立在物理实验、科学求证的基础上。在寓言故事中寻找现实的根基,本身就是一种愚蠢。这个病还病得不轻,有点分不清虚实的疯在里面。

    ②你可以不去相信夸父追日的结局,大可亲自验证,和他一样放弃一切凡尘琐事,去追逐太阳,直到最后死于饥渴,死于绝望。你更可以带着怀疑一切的思想,用自己薄弱的肉体去验证所有前人写下的寓言的可操作性。你要是真的练就了一身金刚不坏之身和一具永远不会绝望的五脏,那你还需要验证什么寓言?去验证一下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还能捞个名,何苦和寓言过不去呢?

    ③庄子当年游学,对得起向他提问的人。因为他的意境在上,而看不清楚的人在他之下,于是,他把自己的哲学寓于树木、小鸟,乃至苍穹之间,指导混沌的人脱离思维的禁锢。不光是庄子、孔子,甚至是释迦摩尼,也都曾用寓言教化于世人。研究他们的智慧,其实就是研究一本普渡的寓言书。

    ④人什么都可以不相信,当然包括寓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聪明的猛士则敢于直面别人惨淡的人生。有些失败,你没必要尝;有些挫折,你没必要经历。

    ⑤如果人生是一条曲线,让寓言帮你舍远,你只需要负责求近。

反方:我们不要相信寓言故事

    ①愚公说要挖山,我们却都在迁移;苏秦说:要头悬梁锥刺股,我们却都在玩自恋;李白说:铁棒也能磨成针,我们却学会了眼观八方,耳听六路。一个美国科学家说:青蛙会被慢慢加热的水烫死。我们却发现热水一旦加热到一定温度,青蛙会聪明地猛然跳出。这只特立独行的青蛙,勇敢地用自己敏捷的姿态挑战了寓言对于当下的价值。

    ②知道这个实验结果,懊悔于自己逝去的青春而拍案起立的人,现在恐怕已经麻木得连抬手的劲都没了。牺牲掉的一代总是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于是他们继续将寓言散播到下一代身上,以此给自己找点安慰。这样的举动就好像把盲从分成了很多份,而没有将盲从最终集中转化成智慧。

    ③今天,已经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时代了。王小波曾经说过:“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为,就‘明辨是非’的人。”人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谁也不需要依靠谁。这个依靠不仅仅指身体,还指大脑上的特立独行。不去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寓言对于今天的我们,就好比在迷失的路上,却拿着一张旧地图。别说什么豁然开朗,这样的地图只会让人误入歧途。

    ④人不能死于盲从。不懂得怀疑一切的人,眼睛里永远都无法流露出睿智的目光。这样的“人才”就是逆进化论而行,视时代发展而不顾。连青蛙都在进化,何况是人?

    ⑤这个世界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真理,更没有适合于所有人的寓言。如果一个寓言能“普渡”所有人,那岂不成了一种众人精神上的迷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章之美

周建华

①虽说文无定法,但文章走枯燥无味还是引人入胜,是空洞无物还是见解独到,不难分出优劣高下。这背后既有遣词造句、修饰打磨等为文之术的差别,也有格局视野、思维理念等为文之道的不同。所以,我们应学会品悟文章之美。

②文章之美透射价值之美。立言立文目的在于明确目标、引领方向、凝聚人心、启发行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章生命力的内核。北大红楼一楼西头的阅览室是青年毛泽东工作过的地方。在这里,他经常阅读共产主义书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文章的价值和魅力可见一斑。

③文章之美透射逻辑之美。文字是思维的载体,逻辑是思维的内核。文章首先在形式上要符合逻辑,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规律。一篇好的文章让人看得清楚,读得明白。如果文章让人感觉思路不清、语焉不详,大多是逻辑出了问题;或者是概念模糊不准确,或者是划分混乱不周延,或者是推理矛盾不科学,或者是论证跳跃不充分,等等。逻辑清晰、论证严密只是第一步,逻辑之美还体现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由表及里的分析、由此及彼的推演,深刻探究存在于事物当中的规律、存在于人心之中的共识,达到一语中的、一鸣惊人的效果。

④文章之美透射伦理之美。伦理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标准,作文如做人,一定要符合公序良俗,在喜怒哀乐、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等方面展现鲜明态度。一篇好的文章,即使是应用类的,也会带有一定的感性色彩,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杨什么、批评什么,立场明确、态度清晰、观点持正。文章的伦理之美,在于让读者清楚地理解哪些是原则底线、哪些是基本要求、哪些是具体标准、哪些是希望号召,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更不能僭越法理人伦,世道人心。

⑤文章之美透射美学之美。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形式和意象,具体到文章中,就是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字技巧,营造美的意象和境界,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漓的美的享受。比如,恰当运用排比,对偶、比喻、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让文字灵动起来、使情感丰富起来、富于变化。借鉴美的意象,融入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⑥“文以载道“。只有让思想之根深扎实践沃土,充分吸收阳光雨露和大地养分,才能浇灌出美妙动人的文章之花。

(选自《盘锦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