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有一种感动叫守口如瓶》一文,完成下面题目。
①大民失业了,他没有告诉妻。他出门时,妻像往常一样拉住他,帮他整理衬衣的领口。大民夹了公文包,挤上公交车,三站后下来,在公园的长椅上坐定,愁容满面地看广场上成群的鸽子。大民就这样待了5天。到了傍晚,大民仍换一副笑脸回家,敲敲门,大声喊,我回来啦!
②妻就奔过来开门,笑盈盈地。
③5天后,他在一家很小的水泥厂,找到一份短工。那里环境恶劣,飘扬的粉尘让他的喉咙总是干的;劳动强度很大,这让他身上又总是湿的。组长说你别干了,你这身子骨……大民说我可以。他紧咬了牙关,两腿轻轻地抖。他全身沾满厚厚的粉尘,像一尊活动的疲劳的泥塑。下了班,大民在工厂匆匆洗一个澡,换上笔挺的西装,扮一身轻盈回家。他敲敲门,大声喊,我回来啦!
④妻像往常一样奔过来开门,笑盈盈地。
⑤满屋葱花的香味,让大民心安。饭桌上妻问他工作顺心吗?他说顺心,妻高兴地给大民夹一筷子木耳…… 妻说水开了,要洗澡吗?大民说洗过了。妻说,洗过了?大民说洗过了,和同事洗完桑拿回来的。妻说,好享受啊你。她轻哼着歌,开始收拾碗碟。大民想好险,差一点被识破。疲惫的大民匆匆洗脸刷牙,然后倒头就睡。大民在那个水泥厂干了二十多天。快到月底了,他不知道那可怜的一点工资,能不能骗过妻?他像往常一样回家。
⑥妻奔过来开门,仍笑盈盈地。
⑦晚饭后,妻突然说,你别在那个公司上班了吧?我知道有个公司在招聘,帮你打听了,所有要求你都符合,明天去试试?大民一阵狂喜,却说,为什么要换呢?妻说换个环境不很好吗?再说这家待遇很不错呢。于是第二天,大民去应聘,结果被顺利录取。那天大民买了很多菜,仍像往常一样喊着,我回来啦!
⑧妻仍像往常一样笑盈盈地迎他。
⑨那天晚上,大民烧了很多菜,喝了很多酒。大民知道,他其实瞒不过妻的。或许从去水泥厂上班那天,或许从他丢掉工作那天,妻就知道了。是他躲闪的眼神出卖了他吗?是他疲惫的身体出卖了他吗?是妻从窗口看到他坐上了相反方向的公共汽车吗?还是他故作轻松的神态太过拙劣和夸张?他可以编造故事骗他的妻子,但却无法让心细的妻子相信。其实,当一个人深爱着对方,又有什么事,能瞒过去呢?
⑩大民回想这二十多天的日子。每一天,饭桌上都有一盘木耳炒蛋,大民知道木耳可以清肺,粉尘飞扬中的大民,需要一盘木耳炒蛋;有时妻会逼他吃掉两勺梨膏,现在大民想,那也是妻精心的策划;还有这些日子,妻不再缠着他陪她看电视连续剧,因为他是那样疲惫。现在大民完全相信妻早就知晓了他的秘密,她默默地为他做着事,却从来不揭开它。事业如日中天的男人突然失业,变得一文不名,这是一个秘密。是大民的,也是她的。她必须咬着痛,守口如瓶。她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包括制造秘密的男人。
⑪大民站在阳台看城市的夜景,终于有一滴眼泪落下。
⑫生活中,有一种感动叫相亲相爱,有一种感动叫相濡以沫。其实还有一种感动,叫做守口如瓶。

(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中的“守口如瓶”有哪些含义。

(2)、妻就奔过来开门,笑盈盈地”一句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哪些作用?

(3)、“大民知道,他其实瞒不过妻的”,为什么“瞒不过”妻子呢?

(4)、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⑴赏析句子。他全身沾满厚厚的粉尘,像一尊活动的疲劳的泥塑。
⑵下列句中划线的“终于”一词好在哪里?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呼唤“工匠精神”

    今年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参加一个座谈会时,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中国有三千多家制笔企业、二十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四百多亿支,是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一连串值得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劣质假冒产品泛滥的尴尬局面。

    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为何我们却无法实现一个小小零件的完全自主研发和生产?有关专家表示,这个小小圆珠笔的困境,其实也是我国制造业很多领域都面临的困境。困境的产生有诸多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缺少“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按照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我们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工匠精神”的含义。瑞士制表匠工作时凝神专一,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

    东京银座的小野二郎,捏了大半辈子寿司,被称为“寿司之神”,日本将他视为国家珍宝。为保证温度,用餐前的热毛巾是学徒手拧的;为保证米饭的口感,煮饭的锅盖压力之大需要双手使劲才能打开;煎蛋这份看似简单的活,要出自有十年经验的徒弟之手;从前的虾是早晨煮好后放入冰箱直到上菜前取出,现在是将虾煮到客人光顾前才取出;给章鱼按摩时间从半小时增加到40至50分钟,只是为了让肉质变软、带出香味。专注寿司60载,食客们品味的不是寿司,而是小野二郎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以期达到新巅峰。

    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在《论语》中对此充分肯定,朱熹对此解读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最值得一提的是鲁班,他已成为“工匠精神”的典范。他以手工操作为职业,钻研技巧,全神贯注,精益求精,集工匠大师、技术家、发明家于一身,把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被奉为制造业的鼻祖,并成为历代工匠的榜样。而现在社会心浮气躁,人们普遍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那些讲究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很多人也就放弃了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以至于一支小小圆珠笔的生产也要严重依赖进口的技术和材料。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并不是制造业强国,而中国的发展却必须要经历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在这样的时代,优秀的工匠跟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一样,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尊重每一个工匠,以良好的环境催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万紫千红的春天。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捡来的手机

    ①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机。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很漂亮。四处看看,还真不好说是谁丢的,决定等失主自己打电话过来联系。我觉得稀罕:“我还以为咱家只有丢手机的命呢。”

    ②看着捡来的手机,儿子问:“要是没有人打电话联系呢?”我似乎猜到他的心思,给了他三条提议:第一,通过存在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寻找失主。第二,次日把手机交给老师,由学校处理。第三,如果确实没人来找,这部手机就归他所有。

    ③儿子歪着脑袋想想:“第一条可以考虑。第二条无聊透顶。我们班同学有次和他妈妈在外面捡到手机,也不理别人打电话过来,硬是等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老师。联系到失主后,还要人家写感谢信。开校会时校长拼命表扬,还说这是学校的荣誉。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别人都知道。第三条……”他没继续说,我也不问。知道他心里的那个结:说起来全家前前后后丢了5部手机,都没能找回来。最可气的就是儿子的那款苹果绿的手机,那是他的儿童节礼物,喜欢得不行。用了还没半个月,落在出租车里,发现时那车都没走远,打过去居然关机。倒是他对把手机交给学校的那番评论,出乎我预料。我很惊讶,也很欣慰。

    ④果然,儿子有些想不通:“为啥别人捡到我们的手机都不还,我们捡到了却要还给别人?”我想都没想就说:“我也想不通。我只是相信:人不能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肯定会吃大亏。也赚不到钱。我丢手机那次,打过去听到关机,气得我可劲诅咒那个拿我手机的人。被人诅咒可不是件好事,除非你问心无愧。做过亏心事,就算别人不知道,还有苍天在看着呢。”儿子不再言语。

    ⑤总算等到失主的电话,告诉他我们所在的位置。很快就看见一个小伙子急匆匆地从远处奔过来。估计是附近院校的学生。看他急成那个样子,真替他庆幸他遇到的是我们。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可能是没想到手机如此轻易地失而复得,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缓过神,只知道冲着我们不停地说:“谢谢您啦,叔叔!谢谢阿姨!谢谢这位小弟弟。”挥挥手和他道别。直到我们走远,他还呆呆地站在那里。儿子心情很好,拉着我们有说有笑,还不时模仿那丢手机的小伙子语无伦次的样子。

    ⑥快到家时,儿子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刚捡到手机那会儿,我还在想:要是没人打电话过来联系就好了。”我牵紧他的手:“不管怎样,你真的很棒。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

    ⑦正是因为怀有世俗的心态,所以能够懂得高贵。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灯祭

迟子建

ㅤㅤ     ①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灯是不寻常的。

     ㅤㅤ②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热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了,灯罩便诞生了。赶紧用废棉花将灯罩擦得亮亮的,亮到能看清瓶中央飞旋的灰尘为止。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两个眼,将铁丝从一只眼穿过去,然后沿着底座的直径爬行,再扎入另一个眼中。铁丝在手的牵引下,像眼镜蛇一样摇摆着身子向上伸展,两头一旦会合扭结在一起,灯座便大功告成了。从底座中心再钉透一根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钉子上。待到夜幕降临时,轻轻捧起灯罩,嚓,点燃蜡烛,敛声屏气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

ㅤㅤ     ③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他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不是把瓶子全炸碎了,就是瓶子安然无恙地保持原状,再不就是炸成功了,一看却是一只猪肉罐头瓶子,怎么擦都浑浊,只好弃了。

     ㅤㅤ④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燃灯,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

     ㅤㅤ⑤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还真顾家!”父亲打趣着我,去看那盏灯。那汪蜡烛油上斜着一束蓬勃芬芳的光,的确是亮丽之极。

     ㅤㅤ⑥过年要让家里里外外都大放光明,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有灯。院子里的灯有高有低。高高在上的灯是红灯,它被挂在灯笼杆的顶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唰唰响。低处的灯是冰灯。冰灯放在窗台上,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能照亮它周围的一些景色,所以除夕夜藏猫猫要离冰灯远远的。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ㅤㅤ     ⑦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____。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 ____。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 ____了。

     ㅤ⑧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了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给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呀!

     ㅤㅤ⑨正月十五到了。这天是我的生日。二十八年前,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了。那时窗外还没有挂灯,天似亮非亮,似冥非冥,父亲便送我一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时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ㅤㅤ     ⑩走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ㅤㅤ⑪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有删改)

阅读文学文本,完成问题。

蓝瓷碗盛不下

包利民

①刚记事的时候,就知道家里有一个宝贵的大碗,就摆放在高高碗橱的最顶层。那碗极大,在农村叫海碗,碗外壁全是蓝青色花纹图案,看上去很美。我们这些孩子不知多少次被警告,严禁够触那只碗。那碗平时并不使用,只在年节的时候,才会摆放在饭桌的正中央,我们每人都有幸吃上几口里面的菜肴。

②年龄渐长,听家里人说,这碗是祖辈传下来的,称之为传家宝也并不为过。祖父那时就常常小心地捧着那碗细细端详,想来应该是极珍贵的。不知道多少年传下来,碗上连个缺口都没有,可见每一代人都是细心地呵护。

③渐渐地,我们惊喜地发现,蓝瓷碗竟还有着许多意想不到的神奇作用。有一次我生病,上吐下泻,吃了许多药也不见好。这个时候,祖父请出了蓝瓷碗,把捣碎的蒜汁放进去,让我喝下。那是我第一次亲手碰触这宝贝碗,竟顾不上蒜汁的辛辣,一口气全喝了下去。说来也怪,当晚就止了泻,第二天就恢复了正常。蓝瓷碗诸如此类的神奇事件还有许多,比如用它盛上少许酒,放里一片止痛药,把酒点燃,待药片化开后喝掉,不知治好了我们多少次的头疼、感冒。蓝瓷碗在我们的心里愈加神秘。

④后来,此碗就引起了风波,险些毁于一旦。祖父极疼爱姑姑,姑姑出嫁时,祖父曾想将此碗作为嫁妆,于是引发了家里人的强烈抗议,大家都认为这是全家共有的宝贝,谁也不能独占,除非卖了钱平分。祖父先是笑,后是气,最后当着全家人的面高高举起碗要摔掉。姑姑拼命阻拦,才抢下了宝碗,姑姑说:“我不要这碗,大家都和和气气的就比什么都好!”于是蓝瓷碗躲过一劫,仍高居于碗橱之上。只是总见祖父盯着它,眼神中透着复杂的光。

⑤听父亲说,在动乱年代,祖父去当兵,多年不曾回来,是祖母一直保护着蓝瓷碗,不管怎样颠沛流离,都不曾离弃。

⑥祖母在我未出生时就已经去世,想来她应该是一个很精明且执着的女人,那些年中没有男人在身边,她拖着一家老小从关里到关外,竟不曾丢掉任何一个人,这是男人都极难做到的事。每当提起祖母时,祖父都会眯眼看着蓝瓷碗,目光里满是柔和的色彩。

⑦我初中毕业那年,父亲要搬进县城,于是面临着分家。祖父谁都不想跟,自己单过,于是叔叔们开始讨论家产的分配事宜。实际上生活虽然比以前强了许多,却也没有什么家底,大家心之所系的,只有那蓝瓷碗。为此,叔叔们还背着祖父,拿着碗去县城里找懂行的人看了看,回来后都一脸喜色,说了些半通不通的术语,总而言之就是很值钱。只是祖父不发话,谁也不敢打这个碗的主意。

⑧在一个冬天的下午,家族里的人全都聚在一起,因为祖父终于要拿出意见了。祖父手捧蓝瓷碗,缓缓看了看他的子女们,说:“这碗你们知道,是你们的妈留下来的,那些年她拉扯着你们走到这儿,不容易!”一提起祖母,大家的脸上全是想念,眼中都闪着泪光。祖父接着说:“我知道,你们都把它当成宝贝,而我也确实把它当成了宝贝。不过,今天我告诉你们,这碗其实并不值钱,它只是那个年代最平常的碗。可它的确是咱们家的宝贝,那时你们都小,可能不记得了,你们的妈,当年就是拿这个碗,一路讨饭把你们养活,把你们带过来!所以说我把它当成了宝贝,和你们想的宝贝不一样!”

⑨听了祖父的话,大家全沉默了,没有人不信祖父的话,因为祖父一生都不说谎。最后,大家擦干了脸上的泪,表示要继续保存这只碗,一直传下去,因为那是真正的宝贝!

⑩如今,蓝瓷碗仍存放在老叔的家里,依然美丽,没有裂痕。那碗虽然空空,却盛满了祖母当年的爱,和我们不尽的感恩之情。

(原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作品,回答各题。

没有一只野猫不是孤独的

①我对身边的家禽家畜从来不怎么注意,习惯了它们的自由存在,任它们在身边窜来窜去,撒泼打滚,不撞到眼睛上我是看不到的。天天存在的事物我们未必上眼上心。

②那天它确实慌里慌张撞到了我小腿上,油面骨被狠狠击打了一下,冷汗从后脊梁冒起。我下意识抬起脚踢它,它被扬起到半空,支撑不住从我的脚面滑出摔落到地上.翻了一个滚,喵呜一声飞也似的逃,我才发现那是一只刚到我家不久的野猫。

③它是一只雌猫,看起来三四个月龄大小。 白色的腹,黄白相间的脊背,猫瘦毛也长,喵呜叫一声,背弓起来,整个身子看起来像条放大的细瘦毛虫。

那时正是冬天,它萧索着身子,身上粘了不少苍耳,像一个携了剑戟的落魄侠女,在院子大门外伸头探脑,似乎想寻找吃的。

⑤婆慈悲良善,同情弱小,野猫因为体格上的柔弱获得我家门的入场券。婆沿袭对猫的传统称呼,唤它“花花”。她从火锅里舀出鲫鱼,专挑了条大个完整的——自然出自对来客的尊重。

⑥仪式感是婆对外物的仁慈。她拿来一只碗,洗刷干净,把鱼放在碗里,舀点汤汁。随后把碗小心地放在客厅门外的走廊上,唤声“花花”,轻轻掩门,怕惊了它。 婆端碗出来时,它还是受到小惊吓,离弦的箭镞一样蹿向院子的大门,站在大门外沿小心翼翼往里看。许是感受到了婆的善意,或者鲫鱼的鲜香诱惑了它,它慢慢靠近,轻轻地嗅,确定了可以吃之后,伸出舌头去舔汤。 一下,两下,小巧甜美的嘴巴终于忍不住,一口衔下鱼头,爪子抱着呜呜地饕餮。

⑦它安静了下来,不再避让、逃窜。它食烟火的样子很是可爱。此时我才能看到一只在旷野里疯跑、在自然天地里独行的猫,面对食物时展现出来的贪婪和爱恋。但它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对这个世界的敌意。我蹲下身,用温柔的语调低低唤它,花花、花花、咪咪。 它还是警惕,抬眼睛偷看我,匆忙逃离我的势力范围。 它更多时候表现出高冷姿态,我悄悄瞄它,它发现了就会飞快蹿走;有时它跟我对视,眼睛瞪得溜圆,黄黄的眼珠里面似乎有一团火——它在发怒,想用怒让我害怕,用怒来降服我。大概看我面无表情,又掉头迅速跑掉,跑到院门外去。

⑧一到晚上,花花就不见了踪影,婆发愁它的歇息处,自言自语说,这能跑哪里去,会不会被祸害了呀。 第一天晚上婆担心地念叨一遍,第二天早饭时又准能看到花花。 没有人知道它到底夜宿在哪里,都说猫狗识恩情,这野猫可不是,真是一个没良心的! 婆担心多了,也会埋怨。 但花花到底是不愿和我们过多接触。

⑨它是孤独的,孤独到不相信人类传递来的美好。 它似乎是天地间的一只精灵,身体自由,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灵魂自由,可以不被情感牵绊,或思念或爱恨,均跟它无关。寄自身于天地,是一种大孤独,当然也是一种无上的自由。

⑩人类又何尝不是流浪的野猫,流浪到世上过一日一日。 有些牵着的手,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依靠着的灵魂,风一吹就飘飘而去。人类又哪里可以嘲笑动物?

⑪花花怎么叫,怎么哭,怎么悲伤,怎么孤独,怎么跟自己和解,人怎么能知解? 就如我怎么伤感孤寂,你又怎能够晓得。我常常想,我们深深爱着的,就是那一个不知晓的自己吧。

此生跟你不遇又如何?这世间总有两株不相逢的植物,风来枝叶摇摆致意甚或相互纠缠,也未必相识相知。所有的遇见,都是上天赐予的恩情。我知有你存在,即好。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海马爸爸

罗倩仪

①一家三口进了家门后,便开始各自忙碌起来。陶雅进厨房淘米做饭,儿子在方桌上写作业,丈夫则窝在沙发里看手机。他说有些工作上的事情要处理,陶雅不知真假。

②清蒸鲈鱼、土豆炖排骨、上汤西洋菜,陶雅望着刚买回来的食材,心里立刻想好了每一道菜的工序。在做菜的间隙,她习惯性地出来察看儿子的功课,一边择菜,一边对他不懂的问题稍加指点。沙发上的丈夫突然发出几声大笑,似乎刷到了有趣的短视频。陶雅望向丈夫,轻轻叹口气,又转身回到烟火氤氲的厨房。

③晚饭过后,做完作业的儿子开开心心地打开电视。儿子喜欢各种有趣的动物,总是一遍遍地重复观看相关的视频。

④“爸爸,过来跟我一起看吧。”儿子极力邀请父亲,却被正在玩手机的父亲一口拒绝了。

⑤“真的很有趣!你看这只章鱼,它好聪明啊,会根据周围的环境,变换身体的颜色和形状,更好地隐藏自己……”儿子兴奋地滔滔不绝地说,试图吸引父亲的注意力。而他的父亲也只是不情不愿地挪动一下身躯,眼睛还在盯着手机屏幕。

⑥陶雅看到这一幕,不禁有些生气。

⑦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这种事情了!这么多年,她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育儿和做家务上面。儿子在她的教导下,乖巧懂事,这本是令她骄傲的事。可儿子却从不亲昵地邀请地一块儿看动物视频,反倒频频邀请丈夫,丈夫还不领情。醋意大发的陶雅悻悻地戴上耳塞,径自听书,小说里的女主角总能得到很多人的爱,令她艳羡和遐想……

⑧偶尔,目光掠过儿子和丈夫的脸庞,听到儿子大叫:“看,这是海马,可爱吧?”丈夫敷衍地抬头望一眼,胡乱点点头。他并没认真看,陶雅也没认真听,思绪回到小说的世界。

⑨一连好多天,儿子都兴致勃勃地力邀父亲与他一起观看形形色色的动物,而陶雅听儿子讲得最多的就是“海马”。她不理解,儿子怎么那么喜欢看海马呢?

⑩丈夫大概不想拂了儿子这么多天的好意,开始认认真真地陪他一块儿看动物。父子俩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陶雅羡慕之余,又觉得有些许欣慰。

⑪一天傍晚,她像往常那样,一回家就钻进厨房忙活。不一会儿,丈夫居然也闪身进来了,笑呵呵地说:“大厨,我来给你打下手。”陶雅很愕然,继而淡淡地问:“怎么,今天不用处理工作上的事情了?”

⑫丈夫不好意思地笑笑:“没那么忙了,以后都不会那么忙了。”

⑬陶雅轻轻一笑,不明白丈夫怎么突然转性子了。丈夫却问她:“老婆,你知道海马吗?”

⑭原来,海马这种动物是由海马爸爸负责育儿的。当雌性海马产下卵,由雄性海马授精之后,海马爸爸就会将受精卵放在身上一个特别的育婴袋中,等待受精卵成熟、孵化。

丈夫很是惭愧,觉得自己还比不上小小的海马。一直以来,基本都是陶雅一个人在辛苦。“往后,我要跟你分担带孩子、做家务的工作,不能都让你一个人干。”丈夫絮叨着。

⑯“你还真是清楚海马的特性呢!”陶雅戏谑道。

⑰“儿子天天要我看海马,能不清楚吗?也不知这小子是不是故意的?”丈夫一边麻利地切肉,一边微笑着回答。

⑱陶雅不禁莞尔。她透过透明的玻璃门,朝外看儿子。儿子正好从书桌上抬起了头,对她露出得意的笑容。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2年20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