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椰子树与平等》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议论文,解答问题。

论礼仪

    ①只有内在品格确实很高的人,才可以不计较小节。犹如没有衬景的宝石,必须自身珍贵才会蒙受爱重一样。

    ②深入观察人生会看出,获得赞扬之道犹如经营致富之道,正像一句俗话所说:“薄利才能多销。”同样,小节上的一丝不苟常可赢得很高的称赞。因为小节更易为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机会犹如节日,并非每天都有。因此,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③其实要习得优美的举止,只要做到细心就可以。因为人只要不粗忽,他就自然会乐于观察和模仿别人的优点。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现过于做作,那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为举止言谈优美本身就包括自然和纯真。有的人举止言谈好像在作曲,其中的每一个音节都仔细推敲过。但这种明察秋毫的人,却可能不见舆薪。也有人举止粗放不拘礼仪,这种不自重的结果是别人也放弃对他的尊重。

    ④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却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如果把礼仪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因此在语言交际中要善于找到一种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礼。这是最好又是最难的。

    ⑤要注意——在亲密的同伴之间应保持矜持以免被狎犯。在地位较低的下属面前却不妨显得亲密,这样会倍受敬重。事事都伸头的人是自轻自贱并惹人厌嫌的。好心助人时要让人感到这种帮助是出自对他的爱重,而并非你天性多情乐施。表示一种赞同的时候,不要忘记略示还有保留——以表明这种赞同并非阿谀而经过思考。即使对很能干的人,也不可过于恭维,否则难免被你的嫉妒者看作拍马屁。在面临大事之际,就不要过于计较形式。否则将如所罗门所说的:“看风者无法播种,看云者不得收获。”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总而言之,礼貌举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要讲究有余地,宽裕而不失大体,如此行动才能自如。

(选自培根著、何新译《人生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多处用了比喻论证。请从第⑤段中找出一个例子,简要分析其论证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时间的价值
                                                                                                          艾敏
       ①时间的价值正如金钱的价值,二者的价值在于很好的使用它们。死到临头才会舍得花钱的吝啬鬼,实际上是个穷光蛋,他的钱就好像是一堆伪钞。同样的,谁要是不把时间用在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上,他的岁月年华也是虚假的。
      ②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内,昼夜相寻,运行有序,各不相犯。生命被划分为各有其名称的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阶段都有不适于其他阶段的特殊工作,就像耕种庄稼,如果误了节令,便不能在别的时令播种。
      ③因此,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将其缩短或加长。时间的价值在于很好使用它。我们应当爱惜时间,很好地利用它。
      ④从时间获益和爱惜时间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你在生活中要有一个目标,符合道德要求的目标,而且要把你的时间用在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中。
      ⑤首先,人不能没有一个奋斗目标。那个随便抄起一本书便无目的地去读的人,是多么浪费时间啊!那个没有固定目标,从这条街逛到那条街,从这家店铺逛到那家店铺的人,是多么劳累啊!确定目标可以使时间充裕很多,容易让人在生活中步入正途。这个人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他知道如何选择有助于其目标的东西,而不符合的就尽力避开。人们发现,做事最多的人,是时间最宽裕的人。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最明确固定的,他们把工作的方向定于达到既定目标上,而不将时间消耗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上。他们不让自己成为环境手中随便摆弄的一个球。恰恰相反,他们要创造环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去支配环境。
      ⑥其次,加剧时间浪费的另一个因素是:一个人虽然有某个确定的目标,但他不忠于这个目标,不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不去做符合这个目标的工作。
       ⑦没有目标和对目标不忠,这是两个偷盗时间并把时间的功效抛掉的窃贼。
       ⑧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假如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怠惰、无聊之事,那我们就不会从中获益,也无助于我们的工作。
       ⑨如果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有益的游戏、活动和体育锻炼上,那必定会有益于我们工作,必定会让我们得到能够用来为我们目标服务的力量,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时间。
                                                                                   (选自《初中语文读本》九年级下P134)

【名家视点】
                                                                                           也谈新名词和外来语
                                                                                                       夏衍
       近年来,由于对外开放,知识更新,文学作品和评论中骤然出现了大量陌生的外来语、新名词。这些新词汇用得多了,用得滥了,就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名词大换班”或者“名词大轰炸”。我很同意王蒙同志的意见 “有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就会有新名词”,这是古已有之,不足为怪的。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我不知道从甲骨、金文到秦始皇时代的小篆一共有多少字,但是由于象形和形声,画起来与刻下来都不容易,所以字数不多是可以肯定的。生于公元前的扬雄作《训纂篇》,记下来的只有20 40字,这之后一百多年,到许慎作《说文解字》,字数就增加到9353个;再看看现在通用的字典,那就不知增加了多少倍了。世事日繁,人文发达,字和词就会增加,这是一种不可抵御的趋势。
       一方面由于新事物、新语汇的进入现代汉语是不可抗拒的,另一方面我们中国人又是宽宏大量、聪明智慧的,既乐于接纳,又善于消化和融合,所以许多外来语到了中国不久就会安家落户 , 或者经过中国化而约定俗成,这样的例子也是多不胜举的。德律风变成了电话,巴士变成了公共汽车,维他命变成了维生素。当然有的是能改的,例如现在的水泥,新来的时候广东叫士敏土,上海叫水门汀,后来又改名洋灰,最后才统一口径而成为水泥,其间经过了几十年。当然,也有些外来语是很难改的,例如沙发,这玩意儿一样是供人坐的家具,但它有弹性,既不像太师椅,又不像木板凳,无法可想,只能让它沙发下去了。
       讲了这些,我并没有提倡或鼓励“新名词大轰炸”“大换班”的意思。我认为对于外来语和新名词,既要大胆开放,又要根据中国实际(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审美心态等),独立自主地进行抉择和适应。
                                                                                                                                        (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成功的秘诀

       ⑴古往今来,成功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采撷成功的花朵,是芸芸众生共同的追求。那么成功的秘诀是什 么呢?有人认为,成功要有鸿鹄之志;有人认为,成功要得到命运的垂青……其实,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⑵自信是对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念。坚信“有志者,事竟成”的项羽,做出了破釜沉舟的壮举,孤军突进,一举击溃秦军主力,创下“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军事神话。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仕途失意后,用全部才情打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诗歌世界,流芳百世,光耀千秋。坚信不走寻常路才有光明前途的李娜,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职业化的道路,一路走来,先后在法网和澳网封后,彻底打破了欧美选手对四大满贯赛事的统治局面,成为亚洲网坛一姐 。坚信付出终有回报的阿宝、“大衣哥”、“草帽姐”勇敢地登上了央视舞台,借助星光大道这一平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草根明星。必胜的信念为人插上了飞向成 功之巅的翅膀。

       ⑶自信是对目标执着的追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当一个人执着于一个目标,并脚踏实地不懈奋斗,他一定会收获辉煌的成功,至少会书写一段无悔的人生。正如居里夫人曾对友人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要有恒心……无论代价有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为了改变新中国的贫油面貌,李四光风餐露宿,披荆斩棘,足踏千山,脚涉万水,风尘苦旅30载,相继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多处油田,并成功预见了今天正在开发的xq大油田,成为共和国杰出的地质学家。为了解决亿万生命的吃饭问题,袁隆平废寝忘食、潜 心钻研,以稻田为家园,视秧苗为亲人,白首不坠青云之志,浮华难动济世之心,为中国和世界粮食生产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了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和谐中国,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对工作一丝不苟;无私奉献,为他人雪中送炭。在他的感召下,雷锋精神在大江南北薪尽火传,而他也成了人们心中一座巍然的丰碑。所以,若想成功就得坚韧执着,就要忠于自己的梦想。

       ⑷历史上无数成功的事例和经验证明了自信之于成功的重要,然而,盲目的自信是自负,要不得。前秦苻坚,过于自信,刚愎自用,导致80万大军在淝水之战中惨败,他自己也身中流箭,仓皇逃回北方。骄傲自满,毫无自知之明,怎能不吞下失败的苦果?真正的自信,应当建立在对自己、对他人、对时势清醒认识的基础之上。

       ⑸青年朋友,愿你选定目标,坚定信念,锲而不舍地去奋斗,早日踏上成功之路。

                                                                                                                                                                                                      (原文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①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知识,竟是伪科学……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如今,面对海量信息,该给自己提个醒: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②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一些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甄别。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

    ③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升。然而,走捷径总是更简单。喜欢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对思辨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考,反而不再感兴趣。长此以往,思考力就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

    ④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如果说电视因其直观性、娱乐性而弱化了思考力,那么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波兹曼的思考,是向时代的发问:当技术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我们如何给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加法?

    ⑤实际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抵达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不愿思考;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⑥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之时,更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占了逻辑与理性的空间。不管哪个时代,也不会每个人都是思想家。然而,每个人却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者。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⑦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耳边。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王艺锭)

阅读《君子动手不动口》,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动手不动口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雄辩家,有人问他雄辩之术的第一要点是什么。德谟克利特回答说:“行动。”“第二点呢?”“行动”“第三点呢?”“依然是行动。”

    雄辩家如此推崇行动,令人不解。若细思之,实有真理。君子动口不动手近乎于假清高,君子动手不动口才是王道。因为动口不动手的人,其知识常常是脆弱、迂腐的,其情感每每是隔膜、做作的,其人生往往是苍白、干枯的。动手不动口的人才更值得尊重,因为他们在实践中发现人生的真谛,在跌倒中寻找站起来的力量,在巅峰也不忘曾于山脚的彷徨。

    进言之,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不但假清高,更可能是危险的。西晋末年的王衍,就是一个动口不动手的大名士,结果被石勒令人排墙而杀。死前王衍反省说,我们既使不如古人,但如果平时不浮华虚诞,空说无凭,而是努力行动,匡扶天下,也不至于落到今天的地步。“清谈误国”,就是后人对王衍的评价。

    既如此,有抱负的人,必须动手。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谓“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你空喊一千句献爱心的口号,不如去给山区孩子送一份免费午餐;你在屋子里发一千句牢骚,不如走出去为弱势者做一件不起眼的实事,譬如亲手扶起一位跌倒的老太太;你在网上网下当愤青,不如举起手对强权者来一次微不足道的阻击,譬如随手拍公车私用。

    宙斯派赫尔墨斯将两件礼物带给人类:一件是羞耻感,一件是正义感。赫尔墨斯问宙斯,是否应将这两件礼物只分配给其中一些人,就象木匠或商人的才能一样?宙斯的回答是“不”,因为一个社会只需要一部分人是木匠或商人,却需要每个人都有羞耻感和正义感,否则这个社会注定是维持不下去的。因此,应该把羞耻感和正义感分配给所有人,并让他们在行动中保有羞耻感,抒发正义感。

    不动口,保持沉默的高贵;动手,为自己也为他人——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感恩与善良

    ①感恩正在成为我们越来越热衷的话题。时常有各种媒体在呼吁人们要懂得感恩。我倒觉得呼吁感恩,不如呼唤善良。善良比感恩更能给人以真正的温暖。

    ②感恩首先需要有“施恩”者,没有了“施恩”,感恩便失去了目标。感恩于是让人觉得有些狭隘。我们常说,乌鸦反哺是一种感恩。且不说这是一种本能,即便它真出于理性,则它的感恩也不会惠及到所有的乌鸦,更不会惠及到其它生命。因此,一般情况下,感恩,只是一种报答。武松大闹快活林,收拾了蒋门神,就是对施恩的“施恩”的报答。当年,荆轲捡块瓦片投青蛙,燕丹立刻捧上金丸;荆轲说千里马肝美,燕丹立刻杀马取肝以奉;荆轲说艺妓的手美,燕丹立刻剁下美人的手送给他,这一系列的“施恩”,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荆轲报答——去刺秦王。这样的施者与报者,忒歹毒和混账了。

    ③因此,过分强调感恩,会让人以为,可以冷漠地对待无恩于自己的人。而这就是感恩与善良的区别。善良会将“施恩”变成一种责任,而不自认为是美德。善良可以从感恩开始,但绝不会止于感恩。

    ④近年,我们常常为发生在青岛的故事感动。先是,一位署名“微尘”的成功女性,多次为公益事业捐款,以至引起青岛市民争相效仿,使“微尘”成了青岛无价的公益品牌。之后有出租车司机拾到乘客遗落的巨额珠宝和现金,这位生活并不富裕的司机,不但归还了财物,而且拒绝了任何物质的答谢。乘客只好将黄丝带系在他的出租车上,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于是又引起青岛市民争相效仿,使得满城飘扬着充满祝福的黄丝带。又之后,一对在青岛打工的外地夫妻,为了给患血液病的小女儿挣钱治病,摆了一个充气的蹦蹦床。不想一阵风掀翻了蹦蹦床,砸伤路人。但当伤者得知这对小夫妻的生活现状时,不但未向他们索赔,反倒发动周围的人为他们募捐。再之后,我们又看到一位青岛摄影爱好者拍摄的一组照片,反映的是在突降的大雨中,两位青年人给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奶奶送雨伞的动人情景。这些事,有的很大,有的很小。但所有“施恩”者,都未将这当成“恩”,当然,他们也不会等待着别人的感恩。这便是如水的善良,润物而不思回报。这一连串的故事,让人们看到的是青岛这座城市的善良。一座善良的城市是不需要感恩的,更不需要呼吁感恩。如果有感恩,那就是激发起更多的善良,从而更多的给予。因为,善良,是一种悲悯,是对生命的怜惜,是大境界。

    ⑤我们喜欢说,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那他还会爱别人吗?其实,爱父母要比爱不相关的人容易得多。如果一个人能将自己的爱给予世间所有的生命,他还会吝啬于自己的父母吗?这应该也算感恩与善良的区别吧。

(选自《杂文选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