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3课研究的过程同步练习题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1934年,中瑞西北考察团在罗布淖尔孔雀河下游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近四千年前),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后经科学检测,小珠所用材料为海菊贝壳,这种海菊贝只见于我国东南部沿海海域。20世纪70年代 ,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商王武丁之妻)墓中,出土玉器共756件。经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大部分属青玉,白玉较少,青白玉、黄玉、墨玉更少。这几种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
——摘编自苗普生等主编《新疆史纲》等
秦朝 | 江浙一带吴地有兄弟二人,东渡至日本,传播养蚕缫丝和缝制吴服的方法。 |
东汉 | 《魏略》载,大秦“又常得中国丝,解为胡绫。” |
隋朝 | 何稠曾根据国外流行的波斯金锦仿制和改善了一种织金锦。 |
唐朝 | 《经行记》记载,杜环去大食时,亲见有许多中国工匠在那里传播技术。 |
明朝 | 丝绸贸易走私盛行,“以数十金之货,得数百金而归,以百金之船,卖千金而返”。 |
清初 | 英国主要发展棉织业,但是对丝织业同样起了推动作用,因此外商购买中国的生丝,作为他们织造的原料。 |
晚清 | 欧洲对华推行“引丝扼绸”政策,在中国大量廉价夺取蚕茧生丝,并在中国倾销他们的丝织品。 |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丝绸发展的历史,任选角度、提炼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