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论述题 题类: 难易度:困难
贵州省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秦朝 | 江浙一带吴地有兄弟二人,东渡至日本,传播养蚕缫丝和缝制吴服的方法。 |
东汉 | 《魏略》载,大秦“又常得中国丝,解为胡绫。” |
隋朝 | 何稠曾根据国外流行的波斯金锦仿制和改善了一种织金锦。 |
唐朝 | 《经行记》记载,杜环去大食时,亲见有许多中国工匠在那里传播技术。 |
明朝 | 丝绸贸易走私盛行,“以数十金之货,得数百金而归,以百金之船,卖千金而返”。 |
清初 | 英国主要发展棉织业,但是对丝织业同样起了推动作用,因此外商购买中国的生丝,作为他们织造的原料。 |
晚清 | 欧洲对华推行“引丝扼绸”政策,在中国大量廉价夺取蚕茧生丝,并在中国倾销他们的丝织品。 |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丝绸发展的历史,任选角度、提炼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材料一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即玉门关、阳关)焉”。玉门关坐落在地势较高的疏勒河南岸高地上,登城举目,四野无垠。彼时疏勒河水水势浩大向西流入罗布泊,沿河流形成了一条东西交通的道路,东达敦煌,西通楼兰。凡是西汉政府出兵西域或者接受西域诸国投降等与军事有关的事务,都经由玉门关出入;而一般西汉使节出使西域或西域使者进入西汉则经过阳关。西汉时期四郡两关都处于河西走廊的绿洲之中,适宜屯垦生产。 |
明中期以后,明政府继续修缮长城工事,遂使“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明蒙双方在长城沿线开设贡市、马市。昔日满目萧条的边塞重地张家口呈现“南京罗缎铺,苏杭纲缎铺,……临清布帛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的繁华景象。蒙古地区也“耕具有牛有犁,其种子有麦有谷有豆有黍”。塞外还屹立起一座归化新城(今呼和浩特市),“垦田万顷,连村数百”,“城郭宫室布满丰州川”。“蒙人入塞”与“汉人出塞”现象普遍,汉人带去了制铁、制瓦等技术。汉族“边人大都五分类夷,五分有京师气习”,蒙古族人渐习华风,历主贡市的三娘子平日爱穿大红彩缎妆汉服,“每于佛前忏悔,求再生当居中华”。明朝长城沿线曾出现“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的景象。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