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现代文阅读,回答1-5题。


烽火台的诉说

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       (zhōng)。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经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取材于陈芳烈的作品)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并解释这个词语。






无动于zhōng 

释义:                      

(2)、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

(3)、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两个加点的词语分别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加以分析。

⑴悄悄告诉:                                                            

⑵据《汉书》记载:                                                       

(4)、第⑥段和第⑦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

(5)、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请任选一个方面,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苦 瓜
                                                                                                  肖复兴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苦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给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阅读《植物为何有睡眠》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许多植物都有睡眠现象。例如,合欢树的叶子是由许多羽片组合而成的,在白天舒展而又平坦,但一到夜幕降临,那无数小羽片就成双成对地折合关闭,好像被手碰过的含羞草一样。
②不仅植物的叶子会有睡眠,植物的花朵也会睡眠。例如,生长在水面的睡莲花,每当旭日东升之时,美丽的花瓣就慢慢地舒展开来,似乎刚从梦境中苏醒,而当夕阳西下时,它又闭拢花瓣,重新进入睡眠状态。
③植物为什么需要睡眠呢?
④植物的睡眠在植物生理学上又称植物睡眠运动。最早发现植物睡眠运动的人是达尔文。100多年前,他在研究植物生长行为的过程中,曾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认为植物叶片的睡眠运动对植物的生长极有好处,也许主要是为了保护叶片抵御夜晚的寒冷。
⑤20世纪60年代,随着植物生理学的快速发展,科学家们对植物的睡眠运动,并提出了不少解释理论。
⑥最初,解释植物睡眠运动的最广泛的理论是“月光理论”。提出这个理论的科学家认为,叶子的睡眠运动能使植物尽量少地遭受月光的侵害。因为过多的月光照射,可能干扰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损害植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然而,使人们感到迷惑不解的是,为什么许多没有光周期现象的热带植物,同样也会出现睡眠运动。
⑦后来科学家又发现,有些植物的睡眠运动并不受温度和光强度的控制,而是由于叶柄基部中一些细胞的膨压变化引起的。①如合欢树、酢浆草、红三叶草等,通过叶子在夜间的闭合,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尤其是合欢树,叶子不仅仅在夜晚关闭睡眠,当遭遇大风大雨时,也会逐渐合拢,以防柔嫩的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这种保护性的反应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⑧美国科学家恩瑞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用一根灵敏的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结果发现,呈水平方向(不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温度总比垂直方向(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温度要低1℃左右。恩瑞特认为,正是这仅仅1℃的微小温度差异,已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相同的环境中,能进行睡眠运动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与其他不能进行睡眠运动的植物相比,它们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力。
⑨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还发现植物与人一样也有午睡的习惯。②植物的午睡大约是在上午11时至下午2时,叶子的气孔关闭,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是由于大气环境的干燥和火热引起的,午睡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抗衡干旱的本能,为的是减少水分散失,以便在不良环境下生存。
⑩综合起来,植物睡眠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夜晚比白天冷,夜晚闭合叶子和花朵,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的侵袭;二是叶子闭合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热带植物白天也闭合),有保持适当湿度的作用;三是夜晚开花的植物白天睡眠,有防止水分过多散发及防止昆虫捣乱的作用。总之,植物的睡眠运动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功能。
(2014年第4期《百科知识》)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若茶

黄聪

    ①我不谙茶道,对于茶品的优劣我一窍不通,虽然也被请喝过西湖龙井、黄山毛尖、云南普洱等所谓的名茶,可除了入口的那一丝苦涩外,并无其他的不同,感觉这些名茶远不如家中父亲熬的红砖茶解渴。

    ②把一袋茶叶全都倒进玻璃杯中,像一粒粒圆润的绿豆,晶莹饱满,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儿。然后注水,茶叶豆儿随着水流在茶杯里翻滚盘旋,旋转着逐渐地肿胀起来,进而慢慢地舒展了,原来每一粒茶叶豆儿就是一片完整的茶叶,闷热的房间里突然就弥漫了浓郁的清香,似乎凝结了燥热的空气。

    ③茶是好茶,广东朋友寄来的铁观音,我珍藏了将近两年,不谙茶道,不知道这茶叶是否已经过期变质,但我依然视其为珍品,不忍糟践了。茶叶有保质期,朋友间的友谊却是永远保鲜的,就如同这馥郁不散的清香。

    ④天气酷热,街道上几乎看不到行人,屋里更是热得如同蒸笼,闷热带来的直接反应就是烦躁,时间似乎凝固了看不到未来,曾经的烦恼一点点地涌上心头,像是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俱全,生活的那点甜蜜竟被覆盖得不留一点痕迹。

    ⑤定定地注视着那一杯茶水,渐渐变得青绿,茶叶儿一片片地舒展开来,全都飘在上边,不起眼的那么点茶叶豆展开了居然有大半杯。大概是茶香已经弥漫了小屋吧,已然嗅不到初始的芳香了。自嘲地笑笑,面对如此珍品,郁闷似不应该。那么,就喝茶吧,茶水够烫,轻轻地呷了一口,不由咧嘴皱眉,好苦!不由疑惑了这是好茶吗,怎么茶水不如干茶叶那般浓香?

    ⑥茶水的颜色渐渐变得深了,茶叶的顾色也更得重了,密密地挤在上面,似乎都要争得最上一层释放自己的芳香 , 但是在层层同伴的拥挤压迫下,仅凭一点热的浮力想要挣脱这种束缚谈何容易。慢慢地,拥挤的结构开始松散起来,终于,最下方一片吸足了水分的茶叶飘飘荡荡地沉了下来,然后,一片片茶叶摇摇晃晃地落在了茶杯底部区。突然悟到了些什么,我们的生活不就如同这茶杯里的茶叶吗,先是好高骛远地追求,经过无数磨砺摔打之后再渐渐地淡定沉寂。

    ⑦午后的天气更闷,空气像是燃烧起来,汗水湿透了衫衣,喉头干燥,想去隔壁的小卖部买瓶冰水降温,可又不忍心浪费这杯好茶,皱着眉头一口气把杯里的液体喝完:苦极,像是喝了某种汤药,居然出了一身的汗。稍作回味,若涩之外竟然还有一些淡香,同时,身上感觉到了一些凉,汗水居然是凉的。以为,找到了品茶之道。续上水继续品茗。

    ⑧渐入佳境,一切豁然开朗起来,过去的已然过去,过去的磨砺在今天来说更是一笔财富。三毛说过,要傲,傲得像兰,高挂一脸秋霜;要苦,苦得像茶,苦有一缕清香。生活,正如这一杯茶。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 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   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不知何时来到身边的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 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      儿子的影子,       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 

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巫山文旅委准备开展“休闲旅游去哪里,神女巫山等着你”的旅游推介活动,并选取了巫山本地作者吴奎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下面这篇文章作为推介依据。请你参加本次推介活动,并依据这篇文章完成下题的推介任务。

拔节的巫山城

我的家乡重庆巫山县,坐落长江边,矗立大山中,因山而名,因水而兴。

我生在巫山县乡下,小时候曾经问母亲:“县城在哪里?”母亲思忖半天,用手指着远处层层叠叠的山峦说:“在山那边。”母亲曾去过一趟县城,她先走三十公里山路,又坐了二十多公里汽车,再乘船走六十公里水路,花了两天时间才到达县城。仅去过一次县城的母亲辨不清县城的方位,却能绘声绘色地讲述县城的繁华。我听得入神,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向山的那一边。

上世纪90年代,我考取巫山师范学校。报到那天,我在父亲的陪护下,沿着母亲当年进城的路线来到县城。傍水而建的巫山县开阔了我的眼界。县城虽小,却有两千多年历史;街道虽不宽,却游人如织。每逢周末,我们几个同学最大的乐趣就是逛县城:爬百步梯,走东门坎,穿南门洞子,过西门桥,你追我赶,笑声飞扬,饿了买点小吃充饥,累了坐在长江边小憩。至今,关于县城的记忆始终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2001年,因兴建三峡工程,坐落在长江边上的巫山县城开始整体搬迁。巫山县城长高了,从海拔七十三米后靠到海拔一百七十五米的安全水位边上。巫山县城也长壮实了,从一平方公里拓展到七平方公里。置身于新城,旧城的老街名、老店铺名、老作坊名随处可见,弥漫着浓浓的乡愁;广东路、深圳楼、宝安学校新建而成,诉说着对口支援的情谊。

2019年,巫山机场通航,这座海拔一千七百多米的机场被称作“云端机场”,打开了巫山向外的空中跑道。距机场不远的摩天岭,海拔一千四百多米,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夏季清凉宜人。仅用四年多时间,巫山县在这片山地上,建起一座森林生态康养城。每到夏天,不仅当地人从山下赶往山上纳凉避暑,湖北、河南等地的游客也纷至沓来,乐享开门见山、推窗见绿的自然之美。

依山而建的巫山新城发挥山的优势,做足“山”字文章。神女大道从长江边直插半山腰,全长二百四十二米,梯步五百七十六步。当地人每天沿着步道上上下下,乐此不疲。站在神女大道遥望巫峡,一江碧水,夹岸青山,尽收眼底。神女大道旁边是一座座森林公园,里面的步道由石子镶嵌而成,亭子用实木造就。每到傍晚时分,结伴走路、相约慢跑、唱歌跳舞的人群聚集在公园里,好不热闹。

如果想走得远一点,跨河过桥便可来到与县城遥遥相对的长江和大宁河交汇处,当地人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宁江渡”。巫山县采用坡地绿化方式,以乔、灌木为主,配置护岸林带景观,打造了一个观景平台。坐在观景平台上,看江水流动,听鸟鸣啁啾,整个身心都轻松下来。

山上一座城,山下一座城,山脚一江碧水,串联成一幅山水港湾新画卷。置身于这座节节拔高的城市,无尽的风光需要我们慢走细品。我就习惯于走路上下班,这样可以看大街上巫山烤鱼、巫山药膳餐饮店的气场,巫山脆李、巫山恋橙、巫山葡萄的卖场,红叶节、越野赛、村歌赛的人场。每次与友人相约攀登神女大道,仰望山顶之城,回望一江碧水,我都真切感受到这座城市澎湃着的活力……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