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海燕》同步练习

下列选项中不是本诗所象征的主题意义的一项是(   )。
A、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 B、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C、显示出在大风大浪的斗争激流中要勇敢、顽强、坚定、敢于冲破一切障碍。 D、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然取得胜利的前景。
举一反三
阅读木铃的《冬夜里来一碗汤牛肉》,完成下列各题。

      ①堂妹小樱和我一起下夜班回家,她一直嚷嚷太冷了,都被冻成核桃了。二叔洗了几根蒜,细细密密地切成了碎末,打开砂锅,把蒜碎撒进去,牛肉汤的浓香被蒜的清香一拨,边上的俩“核桃”胃口全醒了。

      ②二叔是我们农场的土厨子,当年还是大集体的时候也曾风光过。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农场还没完全实现机械化,耕作主要依靠水牛。在那个边搞运动边生产且产量极低的时代,农场除了完成上交国家的粮食指标,还要填饱场里百余口人的肚子,牛是我们的大功臣。

      ③牛跟人一样,会老。老牛跟老人一样,寒冷的冬天是它们的一道坎。牛在熬不过去的日子里是悲苦的,人却是兴奋的。场长让人在牛咽气之前将它宰杀掉,顿时,农场跟过节似的,争相传说宰牛的喜讯。农场最大的一口锅被吊在晒谷场上,周围早有人用砖垒砌了一个大灶台,有人搬炭有人生火 , 二叔把牛肉块丢进大锅中,还有半盆一劈为二的姜块。巨大的锅盖将一锅美食遮挡起来,但是它盖不住喜悦,人们使劲嗅着鼻子,笑容像花儿一样盛开着。

      ④白天人们要干活,牛肉都是晚上做。二叔说,得熬四个小时以上。在这等待的四个多小时里,二叔可没闲着,他细细密密地切着青蒜,拿出大袋的盐和胡椒粉出来备用。灶台边上是各家的盆、碗、瓷缸子,二叔抓起青蒜碎,挨个器皿撒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二叔的手上,那样的夜晚,二叔是一个明星。

      ⑤记得童年时有好几次半夜里被叫醒,窗外北风呼号,有树枝折断的声音,有飞沙打在玻璃上的声音。我迷迷糊糊半睁着眼睛,母亲飞快地拉我坐起来,给我披上棉袄,然后端起碗,夹一块牛肉塞进我的嘴巴里,那个香啊,这边还没来得及细细回味,一勺汤又灌进嘴巴里。寒冷的冬夜里,一碗汤牛肉的味道美好到让人沉醉。

      ⑥堂妹小樱比我小一岁,奇怪的是,她每次都能精气神十足地等到牛肉熟了。还有一件事情让她比我更开心,那就是给我们带来巨大喜悦的汤牛肉是她爹做的。小樱说,大人都不吃牛肉。我大惊,为什么?小樱巨智慧地说,牛帮大人们干活,他们不忍心吃。

      ⑦后来,农场里的拖拉机不断增多,牛渐渐退出了农耕的舞台。到了九十年代,农场里一头牛都没有了,听说全卖了。

      ⑧后来的农场日渐富裕,时不时换来山东的牛肉分给各家各户。在分牛肉的日子里,农场到处弥漫着汤牛肉的味道,那味道像是祭祀一样深刻在人们虔诚的味觉里。大人们也可以敞开肚皮享受汤牛肉的美味了,除了二叔。

      ⑨农场搞大锅饭,需要一个不贪嘴的人做厨子。那时人们大都实诚,对比一下良心,觉得不大能管得住嘴巴的人不敢要求做厨子。二叔见没有人肯当,便自告奋勇站出来,在众人面前保证自己不贪吃。既然做过保证了,说到就要做到,时间久了,粗茶淡饭竟成习惯,这就是二叔对职业的交代。

      ⑩二叔这辈人,活得太累了。

      ⑪后来我一个人背井离乡在异地工作,冬天是最难熬的季节,一挨冻就想家。一年后小樱来投奔我,不久二叔来照顾我和小樱,我父母在家照顾年迈的奶奶。跟我们不一样的是,二叔越冷越精神,买二三斤牛腩肉回家慢慢炖着,等我和小樱冻得上牙磕着下牙回到家,空气里都是牛肉汤锅的温暖味道。

      ⑫二叔盛出两碗汤牛肉,浓白的汤上漂着青绿的蒜碎,特别诱人。他坐在一边看着我们吃,好像比我们更幸福。我希望二叔也能品尝到我们的幸福滋味,再说现在都退休了,不吃不喝证明给谁看呢?二叔羞赧地说,那么,我喝口汤吧。

      ⑬这个冬季,好像不那么冷了。

                                                                                                                                        (2015年12月02日《北京青年报》,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摆渡老人

李文忠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珍珠鸟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儿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苗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 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越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

    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儿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当老人变成孩子

刘墉

    天热,吃凉面。

    “你不知道吗?我从来不爱吃面。”87岁的老母,居然把碗一推,转身去冰箱拿了面包和肉松。一边把肉松往面包里夹,一边没好气地说:“看到面,我就想起你老叔,想起他,我就有气!那年,我刚嫁到你们刘家,你奶奶怪,你老叔更混蛋。给他做了面,他偏要吃饺子;等他吃完饺子,我回头吃那碗面,早凉了,我一边吃,一边掉眼泪。告诉你!记住了!妈从那时候开始,就恨吃面。”

    吃完饭,一家人在餐桌上吃水果。5岁小孙女的水果,照例由奶奶料理。

    将近90岁了,老人家的手还挺稳,削完了苹果又切桃子。

    “我要桃核!”小孙女喊着,“我要去种。”

    “种桃子干什么?”老奶奶停下刀,叮嘱着小孙女,“要种杏,别种桃!”

    一桌人都怔了。“‘桃’就是‘逃’!我逃一辈子了,先逃‘老义军’(军阀),再逃小日本,还逃得不够吗?”老奶奶喃喃地说,“所以要种就种杏,幸幸福福过几年太平日子。”

    不知为什么,跟着老母四十多年,最近却听了她一堆新故事。说实在话,我从不知她不爱吃面,也不晓得她忌讳种桃子。怎么一下子,全出笼了?连最近小女儿跟她学的儿歌,都是我以前没听过的。

     “怎么没听过?我从小就唱!”老母还不承认,“我爹教我的。”

    最近提到我外公,老母的表现也不一样了。以前她恨他,恨他又娶了个小,现在却“我爹、我爹”叫得愈来愈亲切。好像她缩小了,我外公又站在了她的面前。

    于是那个原来所谓不苟言笑、偏心、重男轻女的老头子,便一下成了会说故事、会唱儿歌、会买咕咕钟的“好爸爸”。

    “我爸爸也一样。”一位老朋友颇有同感,“以前提到我爷爷,他都好像要立正似的,说‘我的父亲’。可是这两年不同了,他会说‘我阿爸带我去抓鱼’,‘我阿爸教我游泳’。当你看他说话的样子,他不再是我的爸爸,倒成了一个孩子。”

    老人家确实愈来愈像个孩子。过去她很不喜欢小孩,后来只爱自己的孙子、孙女,现在则只要是孩子,她就喜欢。

    有一天,妻带她从外面回来,看她提个重重的塑胶口袋,我问她买了什么。

    “买什么?你不会感兴趣的!全是糖,给小孩吃的。”

    每次有小孩来玩,不论是亲戚的小孩,或邻居的洋孩子,就都往她的房里钻。每个人出来,都鬼鬼祟祟的,捂着口袋。说老奶奶叫他们别说,把糖偷偷吃掉,或藏起来。

    只是老人也像孩子般,愈来愈跟人分你我。好比爱藏玩具的孩子,什么东西都要是自己的。

    原来一家人围着看电视,现在老人也叫我又为她买了一个,放在她的房间,常躲在屋里自己看。还把小孙女找进去,和她一起看卡通。

    她真成了个孩子,使我想起儿子小时候,喜欢用纸盒子和脚踏车围成一圈,然后躲在里面,说那是他的家。过去年轻时,她喜欢串门聊天,现在还喜欢,只是不再出去串门,而希望别人来我们家,而且最好是能进她的房间,坐在她的床边,跟她讲悄悄话。

    有一天,我在花园工作,老母迈着解放小脚,一步步凑过来,又拉着我的袖口,走到院子一角,神秘兮兮地说:“来!妈问你,你赚的钱,够不够下半辈子花?人都会老,别一天到晚乱花,存着点儿,等老了用!”

    我笑了起来:“原来是这事,干吗神秘兮兮的?”

    “当然了!咱们娘儿俩,总也有点悄悄话吧!?”老人居然转过脸去,有点激动,“你知道吗?咱们好久没说私房话了。”

    母亲老了!

    我常得听她进浴室的时间是不是太长,也在每晚就寝之前,先推开她的房门瞧瞧。

    看她一个人睡着,昏昏的夜灯,映着墙上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我有着一种莫名的感伤。突然觉得这老人家,跨过87年的岁月,此刻,却缩在床上,如同我5岁的小女儿,需要关爱和保护。

    “去买一张轻便折叠的轮椅,”我对妻说,“明年春天,带着她一块儿,去迪斯尼乐园。”

(选自《读者》2006年第9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轮廓

袁哲生

    ①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②每当母亲用一些类似“牙青没有从最尾端挤出”“冰箱门没关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等小事向我兴师问罪,并且总是将矛头转向我的成绩上时,我便知道,夜里,父亲又会来到我的房间。

③父亲个性中有一种非常腼腆的特质。他总是等我和母亲都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偶尔,在情况较糟的时候,父亲会在纸条上用歪斜支离的字述写下“忍一时,凤平浪静”与我共勉;这句话成了我们彼此之间的默契,那表示父亲知道在我和他一样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心灵中,又遭受了一次无情的考验。在父亲要来的那个晚上,临睡前,我总是记得检查一下房门是否上锁了,从来没有失误过。

    ④曾经有过几回,父亲来的时候我并未睡着,我听到父亲用力握住门把,再缓缓转开的声音,便立刻翻过身去面向墙壁球着眼睛。尽管父亲极力不愿发出声响,我还是听到一双塑胶拖鞋在黑暗中静静地走向书桌,然后是纸张摩擦桌面的客本声,父亲沉重的呼吸……有时,父亲会拉开椅子,把台灯扭开一一点点亮,然后坐在我的书桌前沉默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靠上椅子,离去前,父亲会替我把桌上的书本和作业簿摆放整齐,然后才扭熄台灯。在那一刻,我的眼前又恢复成一片黑暗。

⑤我从不知道父亲坐在我的椅子上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两道清醒的日光来打破沉默。也许我没有勇气,怕自己会在父亲面前哭起来;更让我恐惧的是,若不幸看见父亲的眼角也含着泪光,默默地坐在我的书桌前,我该如何面对那种时刻?

    ⑧高三那年,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难关。当时,在我不觉生命有何可喜的脑海里,的确曾经生起过轻生的念头。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经历过高考的压力,不过,在那没完没了的一年里,的确只有父亲曾经察觉到我失去生活勇气的念头,

    ⑦接近高考的某个夜晚,我正在教室里做考前冲制,日光打管把救室照得明亮而冷清、同学们都埋首书桌、互不交谈。我进了一个邻接走廊靠窗的座位,设法让自己专。心在书本上,突然,我听到一阵用手指关节轻轻敲打玻璃的声音,抬起头来,父亲的脸出现在窗格里面。我悄悄绕到教室的后面出去和他会合。

    ⑧我永远记得和父亲并肩坐在空荡、黑暗的体育馆长椅上,而心里渴望着时光永远停止的情景。父亲先是取出温热的蒸饺和我一起吃,他细心地把饭盒批开,然后为我撕开获子的封套。我知道那是父亲在夜市入口的小摊上买的,老板娘是个扎着一条蓝国裙的胖女人.父亲取出口袋里的餐巾纸放在我面前各用,他像面对一位长辈似的对待我,令我终生感激。我知道父亲拙于古峰,在面对生命中难以省略的伤痛时,更无力打破沉默。

⑨吃蒸饺的时候,我想起那些蒸饺原先排列在小蒸笼里冒着蒸汽的模样;我想起那个卖蒸饺的老人坐在圆凳上,被一团团白色水汽模糊了脸孔的形象;我仿佛看见父亲孤独地走上前去,老人从圆凳上站起来,剥下一只饭盒,再给它穿上一层透明的塑料袋,然后掀开其中的一个蒸笼盖……我想到那些落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 , 我想到这个世界上必定还有类似蒸笼那样温热且快乐的角落。那天晚上,是个寒冷的夏夜,父亲和我相对无语,临走前,他时我说了一句话:“好好活下去,不一定要在意别人的话,人生有时候要走自己的路。”

    ⑩那句话同时把我和父亲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父亲成了我心目中的无名英雄,我永远忘不了,那天晚上,他为了避过校门口警卫的询问,索性爬墙离开的那一幕。在淡蓝色的月光映照下,他奋力攀上因墙,骑坐在墙顶上向我挥手,并且很诚恳地将手掌划向眉梢,向我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才纵身跳落校外的小路上。

    ⑪我站在墙内,听到父亲落地的一声轻响,领时热泪盈眶。我紧握双拳,叮嘱自己永远不可再有绝望的念头,要好好活下去。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借 钱 上 学

蔡永平

①喜庆的年味还未消散,开学的日子已经逼近,愁绪压上我的心头。我在县城读书,开学要交六百多元报名费,这数额对窘迫的家来说,宛如门前高耸的大山。

②邻居马三当护林员,他“月月有麦儿黄”,我每年的学费都是向他借的。为答谢马三,父亲承揽了他家的农活,母亲承包了他家的针线活。可这年母亲和马三婶拉话儿,跟她辩白了几句,惹恼了他们。父亲去马三家借钱,马三黑了脸:“养条狗它也知道向主人摇尾巴。哪有钱借给你呀!”父亲的脸像被人掴了一掌,酱紫成猪肝色。

③春雪下个没完没了。冒着风雪,我和父亲去了另一个有“麦儿黄”的乡干部刘干事家。暖烘烘的屋里,刘干事斜躺在火炕上,喝着酥油茶,听着收音机里的评书。我们父子俩像做错事的学生,站立在火炕前。父亲吞吞吐吐地向刘干事借钱,他喷口烟,望着腾升的烟圈,懒洋洋地说:“这钱你猴年马月能还上呀,供不起就不要上学了。”我窘得恨不能地上有一条缝让我钻进去,赤红着脸的父亲咬牙说:“就是吃糠咽菜,我也要供孩子上学!”父亲用粗糙的大手拉起我的手,冲出屋子,冲进茫茫风雪中。

④父母求遍村里人家,只凑到了三百元。母亲哭丧着脸说:“去城里亲戚家碰碰运气吧!”

⑤天蒙蒙亮,我和母亲踏着厚雪上路。风呼啸,雪打脸,我的心似冰坨。山路陡滑,母亲一瘸一拐向前赶。母亲腿痛,是生我三天后就下地干活落下的月子病。我搀扶着母亲,跌跌撞撞走了三个多小时,才赶到公路边。年节的客车里塞满了人,客车鸣着笛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母子相依,站立成两尊雪雕。衣服湿透,身子冰冷,脚失去知觉,肚子咕咕叫,肚皮几乎贴到脊背。捱到下午三点多,几乎虚脱了的我们才挤上一辆客车。我拼力挺直腰板,扶着瑟瑟发抖的母亲。车内人贴人,挤成“相片”。

⑥天黑下来,我们赶到了位于城郊的小舅家。小舅很高兴,但舅母却对我们不理不睬。之前小舅三十岁还娶不到媳妇,眼看要打光棍,母亲多方央求,才让小舅做了上门女婿。母亲和小舅是同母异父的姐弟,两人年龄相差大,外婆死得早,母亲把小舅当儿子一样疼爱。晚饭是猪肉面片,饿极了的我,没尝出味道就“咕噜噜”两碗下肚。我起身要去盛饭,母亲咳了一声,用眼神制止了我,我不情愿地放下碗。母亲端着碗和小舅的丈人拉话儿,吃得很慢。吃了一碗,母亲说胃疼不舒服,便放下了碗。趁舅母和小舅的丈人不在屋里,母亲向小舅借钱,小舅低头嗫嚅地说:“家里的事老汉说了算,我没办法。”母亲叹息:“我知道你的难处,在家嘴要甜,腿要勤,伺候好老的、小的。”

⑦那晚,困乏的我,头一挨枕头就“呼呼”睡着,可母亲却辗转反侧了一夜。

⑧第二天,我们坐车去姑妈家,这是最后一丝希望了。姑妈一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母亲提起借钱,姑父捻着胡须沉吟半天:“家里的钱要买骡子,你家草驴产骡娃子,给我们留着吧。”母亲褶皱的脸笑成一朵绽放的花赶忙应承留着我们家草驴产的骡子一个赛一个好干活老实肯下力。孩子记住姑爹的好!”我冰坨般的心里瞬间照进一束明亮温暖的春阳。

⑨窘迫的日子里,父母艰难地供我上学,我亲历了其间的苦涩,对学业更用功了。同时我也懂得人要怀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心,在我成为一名教师后,我总是尽我所能去帮助贫困学生。

⑩又是开学季,孩子们漾着灿烂的笑容走进校园。我为孩子们生活在这幸福的时代而由衷地高兴,“两免一补”、营养餐改善计划等惠民政策的实施,为孩子们的求学之路铺满阳光。        (选自《春城晚报》2021年3月2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