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范进中举》同步练习

对下面对比的写法理解正确的是(    )

中举前:范进到城里乡试回来,家里已饿了两三天。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已饿得两眼 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到集市上去卖。

中举后:邻居纷纷送来鸡、蛋、酒、米,张乡绅上门赠银送屋,胡屠户送来几千钱祝贺。

A、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同情可怜者,扶危济困的社会风气。 B、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尊重知识,崇尚才学的社会风尚。 C、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D、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势利、冷酷的关系。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问题。

玉白菜

李世营

    ①杨石头在南山采石,采了半辈子,偶得一彩石,青白相间,纯净天然,状若白菜,稍经打磨便光泽鲜亮。杨石头携带回家,视若珍宝,闲暇时常拿出把玩,取名“玉白菜”。

    ②有一日,杨石头老伴身体不舒服.到县城医院检查,医生说心脏异常,必须做一个大手术。手术费和医药费算下来要好几万,这可愁坏了杨石头。儿女们都在外地打拼,杨石头不想给他们添麻烦,就惦记起自己的“玉白菜”来。

    ③杨石头带上“玉白菜”,找到县城石头坊的老板赵德茂,请他估个价。杨石头和赵德茂并不陌生,两人早年曾一起在南山采石场当石匠。后来杨石头听说赵德茂结识了不少大人物.承包南山采石场发了财,生意越做越大。从当地扩展到周边几个县。

    ④赵德茂托起“玉白菜”,先是一惊,接着微微一笑,看了两眼就随手撂在桌子上。“老杨,亏你干了半辈子采石匠,这能算上品奇石?看在我们往日的情分上,你在难处急用钱,我给你顶码价,五千。”

    ⑤杨石头的脸.立马羞成柿子红。他带着“玉白菜”悻悻地返回医院,医生却给了他一个好消息。杨石头老伴的病情,经省城来的专家复诊,已确认并不需要做手术,采用普通治疗手段就能痊愈。经过这场风波,老伴虽然没事,杨石头却有了心结。此后,那个“玉白菜”,他再没侍弄过。

    ⑥没想到两个月后,赵德茂竞主动上门,还带来两瓶三十年的陈酿,一句一个“杨哥”,直喊得杨石头脑袋发蒙。

    ⑦赵德茂问起“玉白菜”,说上次没看仔细,还想再过过眼。拿到“玉白菜”,赵德茂掏出放大镜,从色泽到纹理仔细端详了好久。“杨哥,这石头虽不是绝佳上品,但也是个好看的玩意儿,成色不错。而且‘玉白菜’,就是‘遏百财’,招财纳宝寓意好啊!我想买来送给一位新交的朋友,他名字里正好有个‘玉’字。五万,怎么样?”

    ⑧杨石头拿过“玉白菜”,沉吟不语。赵德茂有点急了:“价格你还可以抬,但看在往日的情分上,可一定得卖给我!”

    ⑨突然,杨石头的手机响了。接通电话.他先是三个“哦”,接着是三个“好”。挂了电话,杨石头拿出旱烟袋,燃上一袋,吧嗒吧嗒抽了几分钟。“怎么样啊,兄弟?”迎着赵德茂乞求的眼神,杨石头像是下定了决心。他磕磕烟灰,把旱烟袋往腰间一别,说:“上品也好,普通石头也罢,我决定不卖了。”

    ⑩赵德茂失望而去。

    ⑪三天后,杨石头独自一人带着“玉白菜”坐车去了县城,费了一番周折,找到县长的办公室。县长开了门,一见杨石头,又惊又喜地说:“爹,您咋来了?”

    ⑫杨石头不言语,大步进屋,取出“玉白菜”,双手捧着放到办公桌上。屋里沙发上坐着的赵德茂,脸色霎时变得通红,他偷偷瞄了一眼放在脚边的袋子,里面是一份没来得及送出的厚礼。

    ⑬原来三天前杨石头接的那通电话,就是小儿子杨玉洁打来的。儿子被组织上安排到家乡任职?特地打电话向父亲报告喜讯。

    ⑭窗外一抹阳光洒进屋子,照得“玉白菜”熠熠生辉。如今的“玉白菜”,上面比三天前多了两行醒目的小字:清白坚贞,两袖清风。那字迹,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杨石头刻碑常用的魏碑体。

    ⑮“儿子,得守住这八个字啊!”抽着旱烟的杨石头心里默默念叨着,笼在头上的那一片旱烟雾,久久不散。

(选自《2017年微型小说年选》,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春到零丁洋

刘白羽

①迷蒙细雨,给珠江三角洲增添了朦胧的妩媚,甚是好看。珠海可真是一个漂亮所在。木棉花红得那样浓,像拼着一腔热血濡染了南天,我觉得她正象征着繁荣的今天。珠海之美,在晚间以惊人姿态出现。伫立海边,一轮圆月清凉透彻,把无边的碧海照得浩浩荡荡、迷迷茫茫。大海正在涨潮,海水发出絮语,不太远的水面上,粼粼波光像无数金蛇在飞舞。朋友透过虚无缥缈的月光,指给我看海湾中一座渔女明珠的雕塑,它的雪白、圣洁,正像这美丽的城市,永远带着海的清澄、海的温馨。近揖零丁,远眺虎门,这片海在中华民族艰苦跋涉的历程中,曾经怎样火光盈盈,血泪盈盈,而今又是怎样灯火盈盈,笑语盈盈。此时此刻,我的心灵深处如波涛起伏,一下涌起悲哀,一下涌起欢乐。这一晚久久不能入寐,待得辗转睡去,那海水、那月光,还在梦中萦回飘逸呢。

②清晨,海上遮着一层薄薄银雾,我们连人带车上了海船,横渡零丁洋。我坐在驾驶台上,柔软的春风吹拂着我,镜面般的海水上,白鸥在空中划个弧线,渔帆在海上摇着绿的倒影。零丁洋、零丁洋,你突然闯入我的胸怀,击痛我的胸膛。我从幼小就爱读文天祥咏零丁洋的诗,每次诵到“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辄击节称赏,为这种高风亮节所感染,从而对零丁洋也生发出多少神思妙想。如今与零丁洋邂逅相晤,不禁让人感慨,这是不同凡响的海,是凝聚着浩然正气的海。想着想着,在波光雾影之中,我仿佛看到这个气重千秋的人,正在驾飞云、御长风,悠然飘荡,漫漫行吟……当船长指给我看内零丁岛时,我才意识到,我朦胧中看到的是这岛上的高山。是的,这巍巍然、峨峨然的高峰不就是文天祥的化身吗?!

③我从蛇口登陆,风掣电闪,疾奔深圳市区。深圳,不仅在全中国,在全世界,也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了。这儿一切都是速度、速度、速度,汽车在刷刷地奔驰,大厦在刷刷地矗立。当我驰入市中心,那密集的高楼群拔地摩天,已经像雄鹰展翅,初露神姿了。放眼一望,粉红的、绿的、雪白的,各种颜色的楼房,像春天原野上的百花争妍,像雪亮的眼睛在闪着眯眯笑容。市区里金碧辉煌,一片繁华,真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我在这里领悟到了这两句诗所含的新意。

④透过碧绿丛丛的芭蕉林、棕榈林,一树树火热的木棉花,一树树红艳的三角梅,在绿荫深处,我看到一座小桥。这时,我的记忆之门一下张开。那是1950年出国访问,途经我国香港,不就是踏着这小桥去,踏着这小桥回的吗?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深圳特区就是当年我走过的荒凉渡口。当然,深圳也不是凭空一跃而起的,我访问的渔村,那儿还保留着两座不蔽风雨的残屋,而旁边就是一片新式楼房,它们像是历史发展的明证。

⑤我看了白日的深圳,又看了夜间的深圳,杯中酒影照着一些游人的蒙胧醉眼,而居室的灯光却照着聚精会神的读书人。深圳的青年人,浸沉在一股学习热潮中。因为在这里谁不学得一技之长,谁就将在竞争中被淘汰。我喜爱这种气氛,这气氛里透露出一种志气。出人头地有什么不好?力争上游有什么不好?我认为竞争是永远值得称赞的。夜游回来,在记事本上写下一首诗:昔日过罗湖,荒沙点点愁。小桥恋归梦,平野跃新楼。万岭天摩峻,大潮风劲流。拓荒明远志,擂鼓战春牛。这“春牛”说的是我最喜爱的一座青铜雕塑,一头抵首挺角、奋着全身强劲、将铁硬的树根从荒土中拔出的“开荒牛”。

⑥柔软得像丝绸一样的春风,吹绿零丁洋,吹绿深圳,吹绿珠海。如果说渔女明珠的雕塑象征着珠海的清雅秀丽之美,那么这垦荒春牛的雕塑则象征着深圳的粗犷豪壮之美,而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创造新时代的美。这不正寄托着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未来吗?

(选自《刘白羽散文》,有删改)

杭州市开展“我是小小绘本家”创作征集活动,小组准备以《父亲的画面》为蓝本进行创作投稿,请参与。

父亲的画面

刘墉

①人生的旅途上,父亲只陪我度过最初的九年,但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却留下非常深刻的画面,清晰到即使在32年后的今天,父亲的音容仍仿佛在眼前。我甚至觉得父亲成为我童年的代名词,从他逝去,我就失去了天真的童年。

②最早最早,甚至可能是两三岁的记忆中,【甲】父亲是我的溜滑梯,每天下班才进门,就伸直双腿,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爬上膝头,再顺着他的腿溜到地下。(绘图脚本:整体画面温馨,色调明亮,重点描绘父亲伸直双腿的姿态,以及我爬上膝头,并顺腿溜下的动作。体现我的活泼快乐,父亲对我的无限宠爱。)母亲常怨父亲宠坏了我,没有一条西装裤不被磨得起毛。

③父亲的怀抱也是可爱的游乐场,尤其是寒冷的冬天,他常把我藏在皮袄宽大的两襟之间,我记得很清楚,那里面有着银白色的长毛,很软,也很暖,尤其是他抱着我来回走动的时候,使我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我一生中真正有“独子”的感觉,就是在那个时候。④父亲宠我,甚至有些溺爱。他总专程到衡阳路为我买纯丝的汗衫,说这样才不致伤到我幼嫩的肌肤。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突然不再生产这种丝制的内衣。【乙】当父亲看看我初次穿上棉质的汗衫时,流露出一片心疼的目光,直问我扎不扎?当时我明明觉得非常舒服,却因为他的眼神,故意装作有些不对劲的样子。

⑤母亲一直到今天,还常说我小时候会装,她只要轻轻打我一下,我就抽搐个不停,且装作上不来气的样子,害得父亲跟她大吵。

⑥确实,小时候父亲跟我是一伙,这当中甚至连母亲都没有置身之处。我们父子常出去逛街,带回一包又一包的玩具,且在离家半条街外下三轮车,免得母亲说浪费。

⑦傍晚时,父亲更常把我抱上脚踏车前面架着的小藤椅,载我穿过昏黄的暮色和竹林,到萤桥附近的河边钓鱼,我们把电石挂在开满姜花的水滨,隔些时在附近用网子一捞,就能捕得不少小虾,再用这些小虾当饵。

⑧我最爱看那月光下鱼儿挣扎出水的画面,闪闪如同白银打成的鱼儿,扭转着,拍打着,激起一片水花,仿佛银梭般飞射。

⑨我也爱夜晚的角铃,在淡淡姜花的香气中,随着沁凉的晚风,轻轻叩响。那时风吹过长长的钓丝,加上粼粼水波震动所发出的吟唱;似乎很近,又像是从遥远的水面传来。尤其当我躲在父亲怀里将睡未睡之际,那幽幽的鱼铃,是催眠的歌......

⑩当然父亲也是我枕边故事的述说者,只是我从来不曾听过完整的故事。一方面因为我总是很快地入梦,一方面由于他的故事都是从随手看过的武侠小说里摘出的片段。也正因此,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踏雪无痕”和“浪里白条”,比白雪公主的印象更深刻。

⑪真正的白雪公主,是从父亲买的《儿童乐园》里读到的,那时候还不易买这种香港出版的图画书,但父亲总会千方百计地弄到。尤其是当我获得小学一年级演讲比赛冠军时,他高兴地从海外买回一大箱立体书,每页翻开都有许多小人和小动物站起来。虽然这些书随着我13岁时的一场火灾烧了,我却始终记得其中的画面。甚至那涂色的方法,也影响了我学生时期的绘画作品。

⑫父亲不擅画,但是很会写字,【丙】他常说些“指实堂虚”“眼观鼻、鼻观心”这类的话,还买了成叠的描红簿子,把着我的小手,一笔一笔地描。直到他逝世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每当我练毛笔字,都觉得有个父亲的人影,站在我的身后……

⑬父亲爱票戏,常拿着胡琴,坐在廊下自拉自唱,他最先教我一段《苏三起解》。后来被母亲说“什么男不男、女不女的,怎么教孩子尖声尖气学苏三?”于是改教了大花脸,那词我还记得清楚:

⑭“老虽老,我的须发老,上阵全凭马和刀……”

⑮父亲有我时已经是40多岁,但是一直到他51岁过世,头上连一根白发都没有。他的照片至今仍挂在母亲的床头。82岁的老母,常仰着脸,盯着他的照片说:“怎么愈看愈不对劲儿!那么年轻,不像丈夫,倒像儿子了!”然后她总是转过身来对我说:“要不是你爸爸早死,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不知被宠成什么样子!”

⑯是的,在我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叱贵,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尤其记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

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

⑱“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

⑲32年了,直到今天,每当我被蚊子叮到,总会想到我那慈样的父亲,听到啪的一声,也清清晰晰地看见他左臂上被打死的蚊子,和殷红的血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