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名著导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由于战马和皇家御马每天都被带到我的跟前,经过时间的考验它们已经不再胆怯,一直走到我的脚边也不会惊吓。我把手放在地下,骑手们就纵马从上面跃过去;其中有一名猎手是皇帝的狩猎队的,骑一匹高大的骏马从我穿着鞋子的脚面跳了过去。这确是惊人的一跳。

    一天,我有幸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让国王大大开心了一回。我请求他吩咐人给我弄几根两英尺长的棍子来,像普通手杖一样粗细的就行。皇帝就命令他负责森林的官员前去照办。第二天清晨,六个伐木工人驾着六辆马车回来了,每辆车都由八匹马拉着。我从车上取下九根木棍并把它们牢牢地插在地上,摆成一个二点五平方英尺的四边形。然后,我又取四根木棍,横绑在四边形的四角,离地高约两英尺。接着我把手帕平铺在九根直立的木棍上并绑紧,四面绷紧就像鼓面一样。那四根横绑的木棍高出手帕约五英寸当作四边的栏杆。这活干完之后,我就请皇帝让一支由二十四人组成的精骑兵上这块平台来操演。皇帝同意了我的这一建议,我就用手将这些马一匹匹拿起来放到手帕上,马上骑着全副武装的军官,准备操练。他们一站整齐就马上分成两队,进行小规模的军事演习,一时钝箭齐发,刀剑出鞘,跑的跑,追的追,攻的攻,退的退,总之表现出了我从未见过的严明的军事纪律。由于四根横木的保护,他们没有从平台上跌下来。皇帝高兴至极,命令这个游戏几天内反复表演。竟然有一次他让我把他举到平台上去发号施令。他甚至费尽口舌说动皇后,让我把她连人带轿同时举到平台不到两码的高处,从那里她得以饱览操练的全景。也算我运气好,几次表演都没有什么不幸的事故发生。只有一次,一位队长骑的一匹性情暴烈的马用蹄子乱踢,在手帕上踹出了一个洞,马腿一滑,人仰马翻。但我马上就将人马都救起来了,一手遮住洞,一手像原先送他们上台时那样将人马放回到地上。失足马的左肩押扭伤了,骑手则什么事也没有。我尽量将手帕补好,不过我再也不相信这手帕有多坚牢,能经得起这种危险的游戏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小人国国王的性格特点。
(3)、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是《格列佛游记》突出的艺术特色之一,请结合选文或整部小说分析这一艺术特色的具体表现。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孩子,请系好鞋带
      那时,我还在读初一。学校每到年底都会组织游园活动庆祝新年的到来,记得那年的游园活动特别热闹,游戏很简单,似乎所有的人都能中奖,所以奖品很快就剩得不多了。
      我终于也挣得了一张票,便兴冲冲去领奖。领奖处挤满了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最后几份奖品,我也不甘示弱往前挤。高高的窗台,狭小的窗口,发奖的人根本看不见领奖人的脸,只能随意地从那些伸进窗口的挥舞着的手中接过奖票,再递给奖品。突然间,我感觉手心沉甸甸的,是一份奖品!还来不及高兴,旋即又感到手里轻飘飘的了——奖品被别人抢了!我忙抬起头四下搜寻,只见身旁一个大男孩正在冲我得意地笑。
      我冲他喊道:“把奖品还给我!”他边走边嚷:“每个人都有奖票,谁能抢到就是谁的了,凭什么还给你!”我拽住他的衣角,近乎哀求:“我先拿到的,给我吧。”
      他猛地推开我,没想到竟把我趔趄在地,他一溜烟跑掉了。
      从地上爬起来,我再也忍不住委屈大哭起来。我边哭边走向办公区,这时我本能地想到了母亲,她是这所学校极有权威的老师,她一定能帮我!
      母亲听我哭哭啼啼叙述完一切,沉默了半晌才说:“孩子,先系好你的鞋带吧。”我低头一看,真的,鞋带不知在什么时候已松开了。我迅速系好鞋带,然后期待母亲帮我要回奖品,没想到她却平静地说:“走吧,我们回家……”
      这件事早已过去,我始终没能要回那份本该属于我的奖品,为此,心里不止一次埋怨母亲。然而,随着渐渐长大,十多年来也曾经受了许多成败与得失,现在我才恍然明白,当年的母亲用心良苦!
      她让我系好鞋带,她在我因得不到奖品而懊恼的时候,让我系好鞋带,因为,我确实应该这样做。如果我任由自己哭闹,我可能会一辈子对此事耿耿于怀,无法释然。生活中本来就有好多我们想要的东西却无法得到,我们又怎可以要求自己每次都能被满足呢?母亲这样做其实是想让我学会坚强——当生活不能如愿以偿或者不尽人意时,不是一味地计较和埋怨,而是一如既往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保持一份恬淡心情对待生活。
      我知道,命运给予我们的磨难将远不止是失去一份奖品;我同样知道,对待磨难也并非系好鞋带就难解决这么简单,但我明白生活的真谛就在于此——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不气馁,不自怨自艾,永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永远向前看,终有一天,我就能用生命的带子系住幸福。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江声浩荡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 ,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⑪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⑫我悄悄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⑬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⑭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⑮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⑯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⑰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⑱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 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阅读《不一样的爱》,回答问题。

不一样的爱

       ①有件事,让我特别感激我的父母,觉得他们了不起。长大后,我有时猜想,如果不是那样,我是否已经成为江洋大盗?

       ②那时候,我大概七八岁,和邮电大院里的孩子一起到郊外玩。在河滩上,我们欣喜的发现了大片的西瓜地,西瓜只有皮球大小。确认是西瓜后,所有的小孩都疯狂了。我们扑进瓜地,非常享受亲手摘瓜的感觉。我不知道别的孩子的情况,只知道我见了大的就扔了小的,最后留了两个比皮球大点的西瓜,反正糟蹋了不少。

       ③几个农民是包抄过来的,在呐喊声中,六七个小孩人赃俱获。在把我们押送回家的路上,农民一路恶声威胁,要给这帮小偷灌粪!这让我极度恐惧。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用天塌地陷形容那种绝望和自卑毫不为过。我们都知道自己错了,一个个A______(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任凭农民愤怒宣判。六七个孩子排成一行,就那样以小偷的耻辱形象,被揪进了成人的世界。

       ④惨剧才刚刚拉开帷幕。除我之外,所有孩子的家庭,随着农民拿到索赔款的离去,都响起了鬼哭狼嚎般的家暴声。有个叫小梅的领头大孩子,竟然被她父亲吊起来用皮带抽。我心惊胆战地悄悄走过去,然后惊恐地溜走。她的哭叫声和被打时尖厉的认错声,非常刺耳。一个院子里,到处是恐怖绝望的哀号,还有父母的怒骂和摔打的声音。

       ⑤我父母给了农民钱,一个西瓜两元,共四元。据说那时九块钱即一个人的月生活费。所以,索赔是巨额的。我忐忑地等待父母对我的惩罚,但是他们始终谈笑自若,付钱的时候,还笑着调侃了我两句。然后他们就忙自己的事了。当我在院子里惊心游走,听着各家各户痛打孩子的惨烈之声时,我对自己命运的焦虑到了崩溃的地步。

       ⑥然而,我的事就这么过去了,后来居然成为我们家的一个笑谈和趣闻。开始我还B_____(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十分羞惭),但我父母始终坦荡安然,他们的笑脸如一面明净的镜子,在那个镜子里,我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健康纯净。

       ⑦可惜极度敏感的我,一直到很大才明白我父母的伟大。他们压根就不接受那些农民对小孩的严厉惩罚。我父母也许自己都不知道,他们与院子里其他父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所给予我的有力呵护和巨大的心灵解放。

       ⑧如果事情相反,我想以我的年龄﹑我的个性,即使不逆反成为小偷,内心的扭曲也是难免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从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的。

       ⑨当然,我父母也不是神仙,两个哥哥太捣乱的时候,父亲偶尔也教训他们。但是,我终生铭记的是,我父母在我精神危机时刻的笑脸。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罐儿

    ①罐儿是码头最穷的人。

②爹是要饭的,死得早,靠他娘替人补衣把他拉扯大。打他会走的时候。就去街上要饭。十五岁那年白河闹大水。水往城里灌。他娘带着他跑出了城。路上连饿带累。娘死在路上。他一个人只能再往南逃,可是拿嘛撑着,靠嘛活着,往哪儿去,全都不知道。

③这天下晌,他想找个人家讨口吃的。忽然,他看见槐树下有个窝棚,一股煮饭的香味儿扑面而来。他赶紧奔过去。看到一个老汉正在煮粥。老汉看他一眼,低头接着煮粥。

④他站在那儿,半天不敢说话。忽听老汉说:“想喝粥是吗?拿罐儿来。”

⑤可是,他现在两手空空,嘛也没有。

⑥老汉说:“没罐儿?好办。那边地上有一堆和好的泥,你去拿泥捏一个罐儿。放在这边的火上烧烧就有了。”

⑦罐儿过去抓起泥来捏。可是他从小没干过细活儿。拙手拙脚。罐儿捏得歪歪扭扭、鼓鼓瘪瘪,丑怪之极,像一个大号的烂柿子皮。老汉看了一眼,叫他放在这边火中烧。给他一把蒲扇,扇火加温,不久罐儿就烧了出来。当他把罐儿捧起来往案子上一放时。只听“咔嚓”一声,竟散成一堆碎块。

⑧老汉扭身从那边地上捧起一堆泥,放在案上,自己干起来。他先用掌揉,再用拳捶,然后提起来用力往桌上“啪、啪”地一下下摔,不一会儿这堆泥就变得光滑、细腻、柔韧,并随着两只手上下翻卷,渐渐一个光溜溜的泥罐子就美妙地出现在眼前。好赛变戏法。老汉一边干活儿,一边说了两句:“不花力气没好泥。不下功夫不成器。”

⑨他没弄明白老汉这两句话的意思,好像戏词:听起来。似唱非唱。

⑩老汉捏好罐儿。便放在火中烧,很快烧成,随即从锅里一勺白糯糯热腾腾香喷喷的粥放在里边。叫他喝。他扑在地上跪谢老汉,边说:“我一个铜子也没给您。”

⑪老汉伸手拦住他,嘴里又似唱非唱地说了两句:“行个方便别提钱。帮帮人家不叫事。”

⑫等罐儿把热粥喝进肚里后,老汉对他说:“这一带的胶泥好烧陶。反正你也没事,就帮我把地上那些泥都捏成罐儿吧。你照我刚才的做法慢慢做。一时半时做不好也没关系。”

⑬罐儿按照老汉的做法,一边琢磨一边做,做过百个之后,一个个开始像模像样起来。他回过头想对老汉说话,老汉却不见了。窝棚内外找遍了,影儿也没找着。

⑭窝棚里还有半锅粥,够他喝三天。待在窝棚这三天,他慢慢把老汉那几句似唱非唱的话琢磨明白了:老汉不仅教他活下去的本领—做罐,还让他行方便,多帮人,这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⑮多少年后,津南有个小村子,村里有个匠人,专做陶盆陶缸陶碗陶盏。所作陶器,结实耐用、轻敲一下,其声好听,有的如帮,有的如钟,有的如如琴,人人喜欢,连百里之外的人也来买他的陶器用。这人的大名没人知道,都叫他罐儿。他铺子门口堆了一些罐子,逃荒逃难的路过这里,便可以拿个罐儿去要饭用,他从不要钱。有人也留在这里,向他学艺,挖泥烧陶,像他当年一样。

⑯又过了许多年,外边的人不知这村子的村名,只知道这村子出产陶器,住着一些烧陶的人家。家家门口还放着一些小小的要饭用的陶罐,任由人拿。后来,人们就叫这村子“罐儿庄”“罐子庄”。一个秀才听了,改了一个字,叫贯儿庄。这个字改得好,从此这个小村就有了大名。

阅读

夜归者的礼物明前茶

①父亲的壮年时代,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到全国各地的天文台调试他亲自设计的天文望远镜,

观察随着时间推移星辰排布的微妙变化。调试工作通常十分漫长,父亲一走就是一个多月,因此,工作结束后,他会迫不及待地告知归程。

②通常,父亲会打电话到离我家最近的小卖部,那里有部公用电话,节俭的父亲在一分钟通话中匆匆告诉小卖部老板娘,让她转告我母亲,他今晚何时到家。母亲得到消息,往往会嗔怪:夜车多不方便,肯定是想连夜显摆他的礼物,才这么急着回来。然而,我能觉察出,母亲对父亲的礼物十分期待。在父亲归来前的三两天,家中连“三五牌”座钟的报时打鸣声都显得格外圆润、悦耳。父亲带回来的礼物五花八门,临潼的石榴,新疆的棉花,云南的菌菇干、黑茶和煮茶铁壶。

③带煮茶铁壶回来的那天,我们全家等父亲,一直等到了后半夜近 1 点。乘坐夜班公交,又扛着行李走了 5 公里的父亲,带回来的茶和菌菇干都黑黝黝的,极不起眼,最后,当他从层层叠叠的旧报纸中,将铁壶拿出来的时候,我们都失望地叹了一口气。很寻常的哑光铁壶,一眼望上去,壶底被炭火燎烧的痕迹历历在目,为了隔热,壶把手上还缠绕着一圈粗麻绳,麻绳上的细毛已磨光了。

④见我们掩饰不住的失望,父亲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景—他把灯关掉,将那把铁壶放在窗台上。【甲】正值满月,雪亮的月光立刻盛满了壶腹上蜿蜒伸展的小凹坑,仿佛一条龙的鳞甲,正在黝黑的铁壶上闪闪发光,点亮了家里每个人的黑色瞳仁。

⑤父亲得意地解释说,在云南,脱蜡法浇铸的手工铁壶上有任何装饰,身价都会倍增,他舍不得买新铁壶,便在工作之余四处骑着自行车,去找二手店里找。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一只肌理粗粝的铁壶,被它与众不同的、仿佛岁月包浆一般的质感给吸引住了,毫不犹豫地花半个月工资买了下来。

⑥之后很多年,这只壶成了我们家的宠物,用它来煮水泡茶时,我都会记起父亲坐了两天三夜火车连夜回家的沉甸甸的心意。铁壶让水质变得分外的柔和清甜,普洱老茶深沉醇厚的芬芳,都被激发了出来。

⑦有一次,父亲让小卖部老板娘捎话说,他将连夜乘长途客车从赣榆回来。就在前几日,他在离观测站不远的地方,意外摘得一大包野生猕猴桃。这些猕猴桃长满了细细的被毛,像石头蛋子一样铁硬。观测站里帮忙烧饭的大妈,笑我父亲捡回了猴子都不吃的东西。父亲不理会她的嘲笑,只是把猕猴桃装入布袋中,央求大妈帮忙埋入食堂的大米缸中。大妈说:“这硬石蛋子,你背回家也可在米缸中软化,何必这么着急……”

⑧父亲赶紧解释:“若是孩子们在我回家的那一天,吃不到已经变软变甜的猕猴桃,那份见到新奇事物的欣喜也会打折。”的确,那是我第一次品尝到野生猕猴桃这种香甜可口的果实。

⑨有一年冬天,父亲从上海天文台交流归来时,给我买了一套《张爱玲文集》。那是一套简装版的散文小说集,封面的装饰是一个民国女子穿着旗袍的背影。拿到书的那一刻,我暗暗吃惊:父亲是怎么觉察到我一度迷恋张爱玲的文风的?难道是我剪下她的文章,让家中杂志“开天窗”这件事,被父亲发现了?

⑩更让我吃惊的是,【乙】父亲归来后,扔下了他那有些破洞的背包,小心翼翼捧着他的相机迅速钻入他在厨房一角专门搭的小黑屋里,洗出了照片。他居然拍到了张爱玲在常德公寓里坐过的老式小电梯、饰有马赛克的宽绰步梯,还有穿旗袍出门买菜的上海阿姨。用的那台海鸥照相机,是他几年前攒了数月的工资,咬牙买下的,他经常用这台相机抓拍观测站的美景。也许,他是想让女儿好好品味一下那些苍凉又犀利的文字,是作家在怎样的一个生活情境下,面对怎样的光线、怎样的市声方能酝酿出来的。

⑪当时的常德公寓,诞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老建筑,也带着一股生人勿扰的矜持。为了混进去拍照,父亲还专门去旁边菜市场买了菜拿在手上,果然,连买菜归来的上海阿姨都放松了警惕,以为他是这里的新住户。于是,阿姨热情地告诉他,究竟在哪个窗角拍照片,可能会产生逆光,让背后的马赛克装饰变得像蒙娜丽莎那幅画的背景一样,有神秘的浮凸感。阿姨看了看手表,催促说:“再过15 分钟太阳就要落山了,你赶紧到那个窗口去等一等。”

⑫到今天,这张小照片还放在父亲钟爱的“三五牌”座钟旁,它带着昼夜交替时分的迷人光影,带着温暖中的孤独和寂寞中的笃定,带着一点不确定的期待,定格在那个黄昏。

⑬父亲带回来的礼物默默诉说着一个男人在远离妻儿一段时间后,那种被撑得饱满的分享欲。这是寻找心灵共振的含蓄表达,有可能是羞怯的、捎带的、顾左右而言他的,也稍带一点“怕世间难有人懂”的感慨自许。但若遇上敏感的人,定会觉察出海平面之下的涌流,以及三更半夜的潮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