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之歌水之思》同步练习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一反三
说明文阅读。
                                                                                                       太原博物馆
        ①太原博物馆位于长风文化商务区中央文化岛上,它东望汾河,西依新开掘的内河,北与山西大剧院相邻,东南紧邻山西省科技馆。
        ②太原博物馆总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大大超过了山西博物院。它由文物保管区、学术研究区、公共活动和休闲服务区等组成。
        ③太原博物馆建筑方案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国家大剧院设计者)设计事务所设计,主体部分为5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连通的椭圆 倒锥体组合而成,灵感来源于中国红灯笼。五个椭圆倒锥体的锥顶扎根于地下,消失在土壤深处,锥体从土地中腾空拔起。这气势,不由让人联想到这一方土地自古拥有的神奇、博大的力量。锥体色彩不同,分别由中国红和青铜色组成,灵感来源于中国北方城市的热情、勇敢、开朗、浑厚的气质。
       ④太原博物馆将以展示太原历史、揭示晋阳文化内涵为主体,以太原历史脉络为主线,突出以“晋阳崛起”和“走向盛唐”为重点进行展示和陈列。它将成为展示太原历史,、文化、艺术等内容的综合性博物馆和高雅的文化艺术殿堂。历史不止一次将太原推向中国文化发展的中心,只要来过太原,走进太原博物馆的人,都会深深地陶醉在它所展现的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之中。
       ⑤太原博物馆的建成填补了太原市一直没有一座市级博物馆的空白,也有助于太原博物馆群的发展。另外,太原地上、地下历史文物极为丰富,有库存文物20余万件,有陶器、青铜器、瓷器、书画等20多个种类,太原博物馆的建成将为太原所有可移动文物提供最好的归宿。
       ⑥这样一座伟大的建筑离不开设计者的智慧、施工者的汗水。相信随着太原博物馆的建成及开放,太原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将完美地再现于世人面前。

现代文阅读

                                                                                                          国家大剧院
      坐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的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独特的壳体造型,被人工湖围绕着,远远看去宛若一颗晶莹剔透的水上明珠。
      从大剧院北口进入,首先经过的是长达80米的水下廊道,两侧设有展览区。廊道顶部玻璃天花板上就是人工湖,湖水波光粼粼,层层涟漪投影在地板和墙壁上,与墙上疏密有致的气泡形装饰相映成趣,让徜徉其中的人们仿佛步入一个亦真亦幻的“未来水世界”。
      穿过水下廊道,就走进了橄榄厅。橄榄厅因其空间形状酷似一枚橄榄而得名。大厅两扇大门凝重典雅,其上各有180个椭圆形凸起,是中国古老门钉的变形演化,实现了中国元素和现代设计的巧妙嫁接与完美融合。
      大剧院内公共大厅的开阔空间目前堪称全球剧场之最。大厅拥有国内跨度最大的穹顶,可以将整个工人体育馆笼罩其中。穹顶由名贵稀有的巴西红木拼装而成,明朗大气的深红色调暗合中国传统审美意趣。大厅地面名为“锦绣大地”,共划分为22块不同区域,铺设石材均出自国内,其中很多都为稀有品种,如产自河南的“绿金花”已是绝版石材。
       歌剧院是国家大剧院内最宏伟的建筑,以华丽的金色为主色调。(A)歌剧院主要供大型歌剧、舞剧演出使用,席位数2398个。舞台设施具备推、移、升、降、转功能,可迅速地切换布景;主舞台有6个升降台,可整体升降又可分别单独升降,可设置全国唯一的倾斜芭蕾舞台板;吊杆、吊机数量之多居于全国首位,并拥有世界领先的车台互换技术;灯光反应快,可以在几秒钟内变换造型。歌剧院还在墙面上安装了可透声的弧形金属网,而金属网后面的墙是多边形,视觉的弧形加上听觉空间的多边形,做到了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使得混响时间达到了1.6秒的极佳效果。
        音乐厅洁白肃穆,共有席位2019个,用于演奏大型交响乐和民族乐。音乐厅拥有国内最大的管风琴,发声管达6500根之多,能满足各种不同流派作品演出的需要。抽象浮雕天花板极具现代美感,同时,也更有利于声音的扩散。(B)MLS数字扩散墙,犹如站立起来的钢琴键,其凹凸的尺寸和形状是按照数论精确计算得出的。反声板状如龟背。无处不在演绎其宁静、清新而高雅的色调风格。
        戏剧场以上演戏曲、话剧等为主,共有观众席1035个。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丝布墙面烘托出亲切、热烈而传统的氛围。戏剧场主舞台设置的“鼓筒式”转台,具有世界顶级水准,可以达到边升降边旋转的出色舞台效果。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青草变牛奶的秘密
      当我们每天喝着香喷喷的牛奶时,你想过没有,这些牛奶是怎么来的?
      你可能会说,牛奶是从牛身上挤出来的呀。可是牛吃的明明是草,是富含纤维素的食品,为什么会产出高蛋白的牛奶呢?
      原来,青草变牛奶,是微生物和它们所分泌的酶的功劳。
      自然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它们总是各就各位,在适合它们生长的地方安家落户。
      有一些微生物发现,牛的瘤胃是它们生长的乐园,这里不仅有它们喜欢的无氧环境,没有可怕的胃酸,而且总有着取之不尽的食物。于是,这些小家伙纷纷光顾这里,居住下来,分解纤维素是这些小家伙的拿手好戏,因为它们能分泌纤维素酸酶,将纤维素降解,同时释放有机酸,供牛吸收利用。当然,至此,还没有大功告成。
     牛还有其他3个胃——网胃、瓣胃和皱胃。被初步消化的纤维素和微生物会一起陆续进入牛的这3个胃,那里是胃蛋白酶的天下。不过,这时那些“功臣”微生物们可就性命难保了。胃蛋白酶太厉害了,它在将草料分解成氨基酸、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供牛制造牛奶的同时,也将微生物一起消化了。
      这样看来,牛身体内的这些微生物实在是很了不起,为了帮助牛消化草料,生产制造牛奶的原料,连性命都“不要”了。
我们能喝上牛奶,不仅要感谢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更要感谢牛体内那些微生物的牺牲精神。能分泌纤维素酸酶的微生物不仅生活在牛肚子中,在自然界也是广泛存在的。科学家们想到,自然界有着丰富的纤维素资源,人类却无法利用,如果利用微生物来生产纤维素酸酶,分解自然界的秸秆、树皮、树叶等纤维素,人类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维生素A的是非

    ①有些人一到了晚上就看不清东西,医学上叫夜盲症。我们现在知道,夜盲症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A。不过,古人很早就发现吃动物的肝脏可以有效治疗夜盲症。因为动物肝脏是储存几种维生素的地方,其中一种就是维生素A。

    ②维生素A参与了人体诸多生理功能,除了视力,对骨骼生长、生殖、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免疫功能也很重要。所以缺乏维生素A除了夜盲,还有其他的症状,例如皮肤干燥。

    ③维生素A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是吃得过多也会有不良反应,甚至引起急性中毒、死亡。历史上,就有北极探险家因为吃了北极熊的肝脏导致维生素A中毒差点死掉的。那么一天摄入多少维生素A合适呢?推荐量是男性每天900微克,女性每天700微克,安全量的上限是每天3000微克,超过了这个量,就有导致肝中毒、畸胎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等不良反应的危险。

    ④对准备生育的妇女或孕妇来说,尤其要注意避免摄入维生素A过量导致胎儿畸形。吃动物肝脏很容易就导致维生素A摄入过量。此外,由于肝脏是解毒器官,重金属、农药、兽药会在肝脏中积蓄,并不是健康食品,孕妇应该避免吃肝脏。

    ⑤据估计,全世界5岁以下的儿童大约三分之一患有维生素A缺乏症。每年有几十万名儿童由于维生素A缺乏症而失明、死亡。所以也不能因为担心维生素A中毒而忽视了补充维生素A。要补充维生素A,有比吃肝脏更安全的方式,例如鸡蛋、牛奶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A,但是量又不至于高得离谱。此外,植物中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能转化成维生素,而且吃胡萝卜素是不用担心过量的。这是因为人体对胡萝卜素转化成维生素A存在负反馈控制,如果维生素A的量够了,就不再转化了。所以吃胡萝卜素,是不用担心会导致维生素A中毒的,如果吃得实在太多,也只是让皮肤暂时变黄色而已,并无害处。

    ⑥除了胡萝卜,还有菠菜、哈密瓜等蔬菜、瓜果也富含胡萝卜素。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让大米也能生产胡萝卜素,这样即使不吃别的食物,也足以满足人体对维生素A的需求,彻底消灭维生素A缺乏症,挽救无数儿童的生命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就是传说中的“神助攻”

    我是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团队里的首名“后卫”队员。

    4月20日22时41分,我告别了航天科技集因五院的师父们,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托举下,成功抵达位于天疆的岗位,光荣地加入了北斗大家庭。

    在过去的一年多里,我已有19名北斗队友陆续上岗,他们每个人都身怀绝技:星间链路、全球搜救载荷、新一代原子钟……这其中一名是驻守在国门上方的“守门员”——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其余18名都是全球组网的“中场”——中圆轨道卫星;他们在近距离轨道绕着地球满场跑,进能攻,退可守。

而我,则是目前唯一一名“后卫”——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1.5万公里,这是我的岗位高于其他队友的距离;3.6万公里,这是我和祖国母亲的距离。即便是在浩瀚缥缈的太空,我们20个队员依然排出了奇特阵型,叫做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这在国际上可是首创,一举突破了“我国无法全球地面布站”的限制。而我的加入使得这一阵型正式从“构想”变为“现实”也因此,有其他队员称我为“神助攻”。我将始终“站”在亚太区域上方防守,以更广的区域、更高的精度帮助队员排除干扰,增强团队的整体技术指标,从而成为全球组网的坚强后盾。

    与一般身材小巧的队员不同,我是一个全能的大块头,体型是中场们的3倍多。没办法,我身上的“神器”目前是队友中最多的。千里眼、顺风耳、金刚角……众多新荷、新信号完美地锻造了我的身心。

    在这里请允许我小小的傲娇一下:我的筋骨皮、精气神和各种器官,从内到外已做到了100%国产化。这些都离不开五院师傅们的汗水和智慧。五院向来被称为“北斗卫星大本营”,自上世纪90年代起步,从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再到北斗三号的设计研制,他们不仅放飞了绝大多数北斗星,而且大力推进“精稳工程”,成立了专门的队伍运行管理我们这些场上队员。

    最后,我想感谢亿万“球迷”对我们这支队伍的关注与支持。你们的喝彩声,赋予我们无穷的干劲儿;你们的责备甚至是骂声,则激发着我们争分夺秒,不断超越。还记得2018年12月27日,我们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正式向“一带一路”及全球提供基本导航服务,有网友留言终于等到你,还好没放弃”。看到这一句我的不少队友瞬间泪奔……

    数十载漫漫北斗路的一幕幕,如过电影般闪过我们的脑海:无果而终的“灯塔计划”、饱含中国智慧的“三步走”战略……

    如今,我们的队伍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与强手们并肩站在天疆的赛场上。我来了,我队友们一道,继续奋勇拼搏建立起属于我们的功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