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江苏省宜兴市周铁学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维生素A的是非

    ①有些人一到了晚上就看不清东西,医学上叫夜盲症。我们现在知道,夜盲症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A。不过,古人很早就发现吃动物的肝脏可以有效治疗夜盲症。因为动物肝脏是储存几种维生素的地方,其中一种就是维生素A。

    ②维生素A参与了人体诸多生理功能,除了视力,对骨骼生长、生殖、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免疫功能也很重要。所以缺乏维生素A除了夜盲,还有其他的症状,例如皮肤干燥。

    ③维生素A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是吃得过多也会有不良反应,甚至引起急性中毒、死亡。历史上,就有北极探险家因为吃了北极熊的肝脏导致维生素A中毒差点死掉的。那么一天摄入多少维生素A合适呢?推荐量是男性每天900微克,女性每天700微克,安全量的上限是每天3000微克,超过了这个量,就有导致肝中毒、畸胎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等不良反应的危险。

    ④对准备生育的妇女或孕妇来说,尤其要注意避免摄入维生素A过量导致胎儿畸形。吃动物肝脏很容易就导致维生素A摄入过量。此外,由于肝脏是解毒器官,重金属、农药、兽药会在肝脏中积蓄,并不是健康食品,孕妇应该避免吃肝脏。

    ⑤据估计,全世界5岁以下的儿童大约三分之一患有维生素A缺乏症。每年有几十万名儿童由于维生素A缺乏症而失明、死亡。所以也不能因为担心维生素A中毒而忽视了补充维生素A。要补充维生素A,有比吃肝脏更安全的方式,例如鸡蛋、牛奶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A,但是量又不至于高得离谱。此外,植物中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能转化成维生素,而且吃胡萝卜素是不用担心过量的。这是因为人体对胡萝卜素转化成维生素A存在负反馈控制,如果维生素A的量够了,就不再转化了。所以吃胡萝卜素,是不用担心会导致维生素A中毒的,如果吃得实在太多,也只是让皮肤暂时变黄色而已,并无害处。

    ⑥除了胡萝卜,还有菠菜、哈密瓜等蔬菜、瓜果也富含胡萝卜素。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让大米也能生产胡萝卜素,这样即使不吃别的食物,也足以满足人体对维生素A的需求,彻底消灭维生素A缺乏症,挽救无数儿童的生命了。

(1)、说说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第⑤段中划线词语“据估计”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小心!二维码暗藏杀机

    ①不知不觉中,你可能已经习惯用智能手机拍下身边各种各样的二维码,享受轻松在线获取信息的便捷了。但你了解二维码吗?有没有意识到,二维码也可能暗藏“杀机”?

    ②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扩展出来的,它使用黑白矩形图案表示二进制数据,被设备扫描后,可获取其中所包含的信息。以前常用的一维条码只有宽度记载着数据,而二维条码的长度、宽度均记载着数据。因此,相比前者,二维码的信息容量更大,是普通条码的几十倍。而且,除文字数字外,它还能存储图片、声音、指纹等信息。二维码还有一维条码没有的“容错机制”——即使二维码被穿孔或是污损,甚至损毁面积高达50%,仍可恢复信息。另外,二维码有三个定位点,这三个定位点提供读码机辨识。正是有了这些定位点,不管是从何种方向读取,它都可以被辨识。

    ③鉴于二维码的诸多好处,加之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很快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商家在广告中加入二维码,引导消费者在线了解更多产品和服务信息;物流仓储中心靠扫描二维码,掌控货品去向和信息;护照、身份证、会员证印有二维码,可以帮人们快速输入核对个人信息;社交网站生成的个人二维码,让我们“互粉”变得轻而易举;二维码还是防伪的好帮手……

    ④咔嚓一拍,信息自来。一个个小小的黑白方块就像一把把钥匙,带我们走进不同的世界。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习惯这种轻松获取资讯的方式了。但你有没有想过,手中轻易得来的“钥匙”究竟是“金钥匙”,还是“黑钥匙”?

    ⑤如今我们常见的QR条形码是二维码家族中的一员,可被智能手机扫描,便于用户直接访问某个网站而无需键入网址。这就给黑客和骗子以可乘之机。他们只需付出很少的成本,利用网上随处都能下载到的二维码生成软件,就能印制出大量二维码贴纸,把它们贴在各地的公共广告上,覆盖原本由企业提供的二维码,给人造成误导。而这些假二维码所含的网址,最终将受害者引向恶意网站。由于二维码是由抽象的矩阵图形组成的,人们无法一眼辨认出它的真伪,再加之其过于便捷,使人放松警惕,因此骗子更容易得手。

    ⑥除了二维码骗局,很多人也为隐私担心。去年上半年,就有国内媒体报道称,由于实行实名制,火车票票面上印有记录乘客信息的二维码,而随手丢弃车票,很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只要用手机上网下载二维码扫描软件,就可以轻易读出火车票上的二维码信息。鉴于此,铁路部门建议乘客撕毁票面的二维码部分。

    ⑦所以,对让我们又爱又恨的二维码,大家还是多留个心眼儿的好。

非连文本阅读

【材料一】

风是没有公害的能源之一,而且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于缺水、缺燃料和交通不便的沿海岛屿、草原牧区、山区和高原地带,因地制宜地利用风力发电,非常适合,大有可为。

地球上可用来发电的风力资源约有100亿千瓦,几乎是现在全世界水力发电量的10倍。目前全世界每年燃烧煤所获得的能量,只有风力在一年内所提供能量的三分之一。因此,国内外都很重视利用风力来发电,开发新能源。

把风的动能转变成机械动能,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力动能,这就是风力发电。依据目前的风车技术,大约是每秒三米的微风速度(微风的程度),便可以开始发电。风力发电正在世界上形成一股热潮,因为风力发电不需要使用燃料,也不会产生辐射或空气污染。

【材料二】

①风力发电的原理,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再透过增速机将旋转的速度提升,来促使发电机发电。风力发电所需要的装置,称作风力发电机组。这种风力发电机组,大体上可分风轮(包括尾舵)、发电机和铁塔三部分。

②风轮是把风的动能转变为机械能的重要部件,它由两只(或更多只)螺旋桨形的叶轮组成。当风吹向桨叶时,桨叶上产生气动力驱动风轮转动。桨叶的材料要求强度高、重量轻,目前多用玻璃钢或其它复合材料(如碳纤维)来制造。

③由于风轮的转速比较低,而且风力的大小和方向经常变化着,这又使转速不稳定,所以,在带动发电机之前,还必须附加一个把转速提高到发电机额定转速的齿轮变速箱,再加一个调速机构使转速保持稳定,然后再联接到发电机上。为保持风轮始终对准风向以获得最大的功率,还需在风轮的后面装一个类似风向标的尾舵。

④铁塔是支承风轮、尾舵和发电机的构架。它一般修建得比较高,为的是获得较大的和较均匀的风力,又要有足够的强度。铁塔高度视地面障碍物对风速影响的情况,以及风轮的直径大小而定,一般在6~20米范围内。

⑤发电机的作用,是把由风轮得到的恒定转速,通过升速传递给发电机构均匀运转,因而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

【材料三】

在大丰区毛竹沙北侧海域,一台台百米高的白色风车屹立于海天之间,硕大无比的风叶在劲风吹动下缓缓转动,源源不竭的电流通过海底电缆汇流至升压站,接入电网后点亮万家灯火。这是目前国内离岸距离最远的海上风电项目——三峡能源江苏大丰H82海上风电项目 , 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220千伏海缆长度达到86.6公里,最远一台风机离岸82公里。据悉,该项目年上网发电量达9亿千瓦时,可满足约37万户家庭的正常用电需求。与同等规模的火电相比,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6万吨。

风电产业是大丰区新能源产业的一颗耀眼之星。大丰区地处沿海,风能丰富,近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快培植风电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以海上风电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集聚,谱写了一曲“风光”无限的“大风歌”。“十三五”期间,全区海上风电规划容量415万千瓦,约占江苏的30%、盐城的50%,成为江苏打造“海上三峡”名副其实的主战场,有力诠释了“中国风电看海上,海上风电看大丰”的行业共识。

 

火星你好,天问来访!

①自2020年7月2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启程,天问一号经历了长达近7个月的“奔火”之旅和3个月的“环火”之旅,如今成功“登火”做客,并且即将开展巡视探测。

看点一征途漫漫,天问一号进行环绕探测

②由于地球与火星之间距离迢迢,天问一号探火的旅程可谓征途漫漫。

③从工程设计来看,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过程包括发射段、地火转移段、火星捕获段、停泊段、离轨着陆段和科学探测等6个阶段。

④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飞向遥远深空。按照预先设计的精准轨道,天问一号在浩渺无垠的太空中飞行了202天,飞行里程约4.75亿千米,其间实施了1次深空机动和4次中途修正,终于在2021年2月10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从地火转移轨道进入到环火轨道。

⑤2月10日19时52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火星捕获,实现“绕、着、巡”目标的第一步。

⑥进入火星轨道后,天问一号探测器经过几次调整,于2月24日成功实施第三次近火制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了为期约3个月的环绕探测。

⑦为什么在轨探测这么久?专家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停泊轨道运行,绕火期间一次次从首选着陆点乌托邦平原上空掠过。经过预定着陆区上空时,天问一号会利用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光谱仪等载荷设备对预定着陆区进行详查,主要探测预定着陆区的地形、地貌以及是否存在沙尘天气等,为着陆巡视器安全着陆做好准备。

看点二登陆是火星探测最关键环节,主要面临三大难点

⑧首先是火星环境的不确知性,增加了着陆的不确定性。火星表面有一层稀薄的大气,与月球和地球的环境截然不同。月球没有大气,着陆过程完全靠反推发动机减速,干扰因素少;火星大气稀薄且受季节、夜昼、火星风暴等影响非常不稳定;火星尘暴也较地球更为严重。这些都会带来很大风险。

⑨其次,着陆过程较为复杂,短时间内完成多个动作,不容半分差错。每个环节都必须确保精准无误,差一秒都可能造成整个任务的失败。

⑩第三,距离遥远,只能靠着陆巡视器全程自主控制。着陆时,火星和地球的距离达到3.2亿千米,无线电信号一来一往大约35分钟,地面不可能直接遥控,所有动作触发条件的测量、判断,所有动作的执行,包括最后阶段通过拍摄着陆区的图像并选择满足条件的着陆点,均是自主测量、自主判断、自主控制。

看点三惊心动魄的9分钟,环环相扣、步步惊心

⑪天问一号的降落过程历时约9分钟,大致分为气动减速段、降落伞减速段和动力减速段。9分钟内,着陆巡视器要完成10多个动作,每个动作都要一气呵成,而且只有一次机会,可以说是环环相扣、步步惊心。

⑫天问一号在进入火星大气层以后首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这个过程中克服了高温和姿态偏差,气动减速完成后天问一号的下降速度也减掉了90%左右。

⑬紧接着天问一号打开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主要有降落伞展开、抛大底、抛伞抛背罩几个步骤。超音速降落伞是减速技术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这个过程存在开伞困难、开伞不稳定等问题。

⑭当速度降至100米/秒时,天问一号通过反推发动机进行减速,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在距离火星地表100米时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完成精避障和缓速下降后,着陆巡视器在缓冲机构的保护下,抵达火星表面。

看点四“祝融号”火星车,将在火星展开巡视探测

⑮天问一号成功着陆,一切准备就绪后,火星车“祝融号”将自主驶离着陆平台,抵达火星,开始新的征程。

⑯“祝融号”以3天为一个工作周期。受到火星苛刻的环境影响,火星车每次只能“工作”一两个小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感知、科学探测、数据下传等。

⑰如果只看图片,火星的地貌似乎与地球上的沙漠戈壁无异。但火星上的风速可达180米/秒,几乎是地球上特大台风风速的3倍还多。强烈的风速会掀起大量的沙尘、石块,形成特大沙暴,对火星车的生存造成严峻考验

⑱在太阳系类地行星中,火星的自然条件与地球最为类似。从外形上来看,火星半径大致是地球的一半,体积是地球的1/7,质量是地球的1/10。从地表温度来看,火星与地球最为接近。就连一年四季的变换和一天的时间,也相差无几。火星的一天是24小时39分35秒,比地球长了约40分钟。

⑲从工程实践来看,按照目前的技术手段,火星探测相对于其他的行星探测,也更容易实现。

⑳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表示,天问一号是我国行星探测的起点,通过这次任务的实施,在火星使命牵引下的新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

——《人民日报》2021年5月16日,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Ⅰ

分餐制: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

①人们普遍认为,分餐最早起源于西方。其实,在历史上,中国在西周时就成为筵席分餐文化的先行者,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分餐制的国家。中国人非常熟悉的“筵席”一词,本身就带有分餐的意思。

②今天,人们提到“大摆筵席”,很容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贵族们正襟危坐、分坐分食。“筵”和“席”实为同义词,都是一人一设,铺置于地上的坐具,区别在于筵长席短,筵大席小,筵上加席。时间久了,“筵”“席”二字便合成一个词语。“筵席”之上分坐分食,体现的是一种礼仪,坐在筵席上吃饭得有规矩。在西周燕飨国宾、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从入席退席的顺序、座次尊卑,到席间礼仪,处处都有严格的区分。

③中国的分餐制是从什么时候起走向合餐的呢?史料与壁画留下了清晰生动的长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开端于周朝的分餐礼制文化在两汉时期得以传承。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游牧民族带着高椅、胡床南下中原,带来他们双足垂放的坐姿,也带来他们围坐一炉进餐的饮食习惯。难以想象中原地区自殷商以来的礼制文化在当时受到了多大的冲击,但明显的改变随之体现于隋唐时期分餐与合餐的并存局面。

④五代时期各民族再一次融合,随之而来的唐宋之交也是中国由门阀士大夫世袭制转向科举士大夫的关键时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实现了阶级流动的庶民围坐在高足坐具旁,在宋代鳞次栉比的教坊酒楼、勾栏瓦舍里对酒当歌。

⑤到了明清时期,为尽地主之谊,与客人同桌同食的合餐文化形成制式,伴随夹菜劝酒的一整套待客礼仪。可以说,从分餐到合餐是中国社会心理和饮食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变,最后以合餐的形式建构出参与者“共同体认同感”的饮食文化功能。

⑥合餐与分餐作为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形态,第一次碰撞的时间发生在明末清初。1658年来华的传教士南怀仁是康熙帝的科学启蒙老师,在他所著的《御览西方要记》里,西方的分餐制度第一次被正式介绍:“每人各有空盘一具以接,专用不共盘,避不洁也。”此后,合餐与分餐一直是个争议不断的话题,分餐至今仍未被人们广泛接受。

⑦不可否认,相比合餐制,分餐制确实能够降低某些疾病的传播风险。我国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感染比例就明显高于欧美国家平均值;一些通过飞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在“以著就而搜之,夹涎入馔”的合餐方式下也更容易扩散。所以每当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提倡改合餐为分餐的呼声就会高涨。

⑧合餐制易带来疾病传播,筷来著往为病菌扩散打开方便之门。

(摘编自2020年3月27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节选自《梦回繁华》)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就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在党和国家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下,“文创热”如火如茶,方兴未艾。《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批文博类节目,让许多静静躺在博物馆中的国宝文物一夜之间活了起来、火了起来。

近年来,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已经成为文博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识。数字化是将博物馆资源有效转化为传播动能的重要手段。博物馆数字化指利用数字扫描技术和模拟技术对文物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和计算机处理,再配合多媒体手段应用,将实体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呈现给观众。故宫高度重视藏品数字化进程,从2020年开始,每年采集7万到7.5万件文物信息,现在已公开发布8.3万件文物影像,并建立了“数字多宝阁”“故宫名画记"等展示平台。其中,《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备受欢迎。展览采用长8.27米、高2.47米的8K超清八连屏,选取《清明上河图》画卷中的经典内容,由30余位画师历时两年,全手工勾勒出814名人物、船只、车马及建筑等。光线描稿就超过十万张,再一帧一帧串联制作动态影像,保证了展示中的每一位人物、每一驾舟船都活灵活现、神气十足,最大限度还原这卷千古名画的艺术之美、文化之美。观众置身其中,仿佛能与北宋汴京城街上行人摩肩接踵,亲赴那场东京梦华。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小满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24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②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③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需熏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熟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打折扣。

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⑤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重要的,是“水”。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

⑥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⑦按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四月小满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也是最潮湿闷热的时节。这时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旺盛。正因为如此,人体在小满时消耗的营养物质最多,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至于有所伤耗。这时,可以多吃一些清热、暖胃、温补的食品。因为空气潮湿,小满节气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的高发期,人们要预防湿邪入侵,多吃一些有化湿通淤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等,忌食辛辣甘肥、生湿助湿的食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