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背影》同步练习

读课文 《背影》,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直到16岁,他仍是懵懵懂懂地在学校混日子,打架斗殴抽烟逃学,十足的坏学生,连教师都有些怕他,他从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好。16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那年他喜欢上了班上一个女同学,他给她写了一封情书,她鄙视地看了他一眼,竟然把他的情书贴到了学校的宣传栏里。虽然他的检讨书在宣传栏贴过不下20次,但这一次,不知为什么他感到一种刺心的痛。第二年,他就转学了,在后来的那两年的时间里,他像变了个人似的,拼命地学习,竟然考上了湖南大学。
②22岁,他大学毕业,顺顺利利地进了政府机关。每天一杯茶一张报地在机关混日子,他觉得这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回,他到乡下去访亲。亲友竟然把一头狼像狗一样地养在家里看家护院,他惊问其故,亲友告之,这狼自幼就与狗一同驯养,久而久之,这狼连长相都有些像狗,更别提狼性了。他当时看着那狼,想想自己,顿时有些心惊。没多久,他就在别人的惋惜声中辞职了,去了深圳。
③他专找那些有名的外资公司去求职,而且他总能想方设法直接地向外方经理面送自荐信。搞得那些外方经理一个个莫名其妙的:“我们现在没有招聘需要啊!”他微笑着告诉对方:“总有一天你们会需要招聘的,真到那时,那么我就是第一个应聘的人。”还别说,他真的被其中一家公司录用了。那一年,他24岁。
④27岁,他因为成绩突出,被调到地处丹佛的美国总部。上班的第一天,他按国人的习惯请美国的新同事共进午餐,然而,就在他准备买单的时候,同事们却一个个不合情理地坚持自己买自己的单,他当时觉得很是尴尬,但同时也明白到了些什么,于是更加努力地工作。
⑤这是一个人的真实经历,他叫王其善,现在是位于美国丹佛市的全球第四大电脑公司的技术总监。
⑥他告诉我们:16岁时的经历让我明白,一个人要想被他人接受,并且被他人尊重,首先得自己尊重自己;22岁我开始明白,狼之所以失去狼性,是因为它没有学会自立;24岁我知道,要想求职成功,首先自己要自信;而27岁在美国上班的第一天,我知道了美国人为什么要实行AA制:因为每个人都不能指望别人会为自己的人生买单,要想获得成功,你就得自己努力,根本就不能指望别人,这就叫自强。自尊加自立加自信加自强就等于成功,这是成功的公式!

阅读答题。

                                                                                                                                掌声

        ①在教室门外,我听到,像往日一样,上课铃一响,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②走进教室,就感到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日不同的气氛。但我还是平静地走上讲台,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五十多个同学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

        ③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的讲课中,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④“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⑤我一边说一边转身准备往黑板上板书。

        ⑥班上的女学生王娜娜边站边喊道:“老师,你看黑板上——”

        ⑦我一下子惊呆了 , 原来黑板有一行清楚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⑧这是我教学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过去每次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公开向我挑战。

        ⑨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我昨天批评过的李晓写的。

        ⑩我心里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感到头皮都“啪啪”炸响。但是瞬间我就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⑪我面带笑容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

        ⑫尽管我的话里透着真诚,很多同学还是一脸的不安。

        ⑬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重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

        ⑭许多同学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课堂气氛已转入正常。

        ⑮我立即一口气说了下去:“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⑯接着我详细地介绍我的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一些弱点和缺点。

        ⑰由于是说自己,我说得非常流畅,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口才比平常显得更好。我说完了,教室里一片沉静。我感到,同学们被我的真诚感动了。果然,一阵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全班同学都在热烈地鼓掌。连李晓眼中也有点晶莹,他的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⑱——主课是从来不兴鼓掌的,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

        ⑲我心中为自己即兴设计的教学方案陶醉了。

        ⑳我潇洒地将“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        是个       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了手,我让他站了起来。

        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

        我心中一惊 , 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尽管我自认为表现得很潇洒,但还是被学生一眼看穿了

        李晓讲得也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女学生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王娜娜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也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我非常惊喜,为她的大胆活泼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同学的掌声又一次热烈地响了起来。

        此事过去又快十年了。如今,李晓已成为一个著名作家;王娜娜在法国留学,已获得博士学位,正在读博士后。这个班的学生见到我或者来信时,说最佩服的是我处理这节课的方式,这节课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语文课。

        其实,近十年来,这三次掌声也仍然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以下小题。

望星空

莫言

       不久前,一串彗星的碎片(每片都有数公里之巨),撞击了木星。在那颗神秘的星球上,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如果那里有什么生物,那它们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在彗木相撞的那些日子里,全世界亿万双眼睛盯着天上这颗与地球息息相关的星球。据说西方国家的电视台一天二十四小时滚动着播出有关彗木相撞的消息,是绝对的新闻热点。但在我国,媒体保持着足够的冷静,以近乎麻木的口吻向国人转述着国外的科学工具获得的资料。好像彗木相撞是在某个大洋深处的小岛上发生的一次小小的自然灾害一样。

       在那些日子里,我一直在想,假如有一天,同样的命运落在了地球上,人类该怎么办?过去,杞人忧天是讽刺某些人的,现在,是否应该学习那些忧天倾的杞人,有那么点忧天的意思呢?彗星的碎片既然可以"亲吻"木星,谁又敢担保它不会"亲吻"地球呢?这样的“亲吻”是真正的天崩地裂,不是闹着玩的。

       有一位名叫王红旗的人,写了一本文采飞扬的奇书《神秘的星宿文化和游戏》,在彗木相撞的那些日子里,这本书陪伴着我,给了我很多的教益。王红旗认为:在不太久远的古代,小行星的碎片或者彗星的碎片,确曾光顾过地球,并造成了几乎毁灭人类的巨大灾难。王认为我国古代那几个著名的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都与那时代的一次巨大的天文事件有关。

       那是一颗足够大的天外星体与地球相撞的事件,当该星体进入地球的大气层后,剧烈的摩擦使它发出了灼目的光芒,发出了难以形容的巨响,并且极有可能分裂成了多块碎片(十日并出),然后是风云突变、石破天惊、地动山摇、山呼海啸、天地变色——这些巨大的字眼就是事实的写照,后来变成了大形容词。这次事件,极大地震惊了处在混沌状态中的远古人类,使他们抬起了仰望星空的眼睛。这次天文事件开启了他们的心智,历史的意识由此产生,哲学也由此及彼地产生了。

       《淮南子·天文训》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撞不周山,天柱折,地微缺,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不周山正是这次撞击事件造成的巨大陨石坑。据王的解释,“不周”,是不完全的圆形。可能是那个天体带有一个棱角吧?这次事件的可怕后果就是“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敏锐地指出,这是中国古代关于地球自转轴倾角的最早知识,当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关于地球自转轴倾角的知识。王认为如非亲身经历,绝难编造出来。忧郁地球自转轴倾角的变化,以及撞击过后的巨量尘埃("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做大雾弥漫三月"),不排除破碎的高温天体落入大海后引起的海啸("扶桑之东,有一石,方圆四万里,海水注之,莫不焦尽")、陨石落地引起的森林大火等,远古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突然的巨变,相当一部分人在事件过程中和事件过后的洪水、火灾、恶劣的环境中死去,活下来的人,都是与大自然顽强斗争后的胜利者。所以,远古神话传说,既是那场巨大灾难的记录,也是我们的远古祖先为了生存与大自然顽强斗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的记录。

       我想,所谓的盘古、女娲、后羿、嫦娥、夸父、精卫,应该是我们的远古祖先的英雄群体的名字或者是他们心造的英雄。盘古开天地是祖先们的集体行为,女娲炼石补天、后羿举弓射日、夸父持杖逐日、精卫衔石填海亦当如是解。嫦娥奔月则被王红旗理解为对月亮(亦或是那发光的天体碎片)的献祭。这使我联想其英国作家劳伦斯的著名小说《骑马出走的女人》,印第安人用女人祭奠月亮的行为应该是远古巫术的延续吧?当然,这些美妙的传说肯定是产生于那次大事件后的若干年,发生在新的自然环境形成若干年、人类重新安居乐业后。那场大灾难是通过一代代的传说甚至是形成了一种潜意识遗传给将历史事件神话化了的后代的,一直到文字产生,才被记录到《山海经》里。想想《山海经》这本奇妙无穷的天书的创作者和流传者也是一桩令人心驰神往的事情。

       世界上所有民族的古老神话传说都惊人地相似,都有开天辟地、十日并出、洪水滔天之类的内容,这恐怕很难说是偶然的。地球毕竟很小,那次天文事件所产生的后果,并不仅仅影响到女娲们、后羿们、嫦娥们,那时候人类是否就形成了体征鲜明区别的种族也未可知,人类是不是由一种猿进化来的也很难说。我想"远古神话传说"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神话和传说本不是一回事。尽管传说久远了就具有了神话的色彩,这也不完全是祖先们对科学知识了解不够所造成的现象。传说本身就是个添油加醋的过程,如果再有文人一加工,那更要乱套,非搞得光芒四射不可。就连司马迁也是如此。根据考古发现,汉朝人的身材普遍比今人矮小,可那项羽在司马迁笔下,已经是巨无霸了。神话应该是比较近代的产物,是理想的产物,现实的折射,如牛郎织女之类。而传说,即便是被传神了的,也总是有一个真实的事件为内核。所以,看起来神乎其神的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羿射九日等远古传说,反倒具有了历史的价值,而牛郎织女、仙女下凡之类,则一般地只有文学的和伦理学的价值。

       彗木相撞的情景(已经观测到的)与《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所记载的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光亮、突破了木星深厚的大气层矗立数千公里的巨大烟柱等。木星尽管比地球大一千三百多倍,但这次撞击,也令它哆嗦了良久(油然想起"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言壮语,心中泛起难言的凄凉)。据王红旗说,近年来在地球上发现了几个巨大的陨石坑(烟波浩渺的太湖也有陨石坑之嫌)。由上述推想,地球确是遭受过类似彗木相撞的浩劫的,这说明,地球并不是安全的,所以,杞人忧天是有道理的,新的杞人忧天的时代,应该开始了。

       那场远古浩劫,也许可以算作人类的一个转折点,而彗木相撞,该不该算作一个新的转折点呢?这是真正的"上天示警"。我想人类应该认识到:地球本以很小,国与国的疆界、社会制度的差异、阶级之间的争斗,与彗木相撞比较起来,简直是荒唐可笑了。假如有一天哪一颗一直在流浪的小行星之类的天体亲近了地球,即便它撞在了纽约,上海也不会舒服。人类实在是应该大度一点。多一点豁达大度,少一点鸡肠小肚;多一点襟怀坦白,少一点阴谋诡计;多一点堂堂正正,少一点蝇营狗苟。我想,当年美国宇航员站在月球上时,他代表的并不仅仅是"美帝"。假如有一天,中国人改变了一颗对着北京撞来的小行星的轨道,让它与地球擦肩而过,我们所拯救的也不仅仅是北京的市民和中国的首都。由此推想,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也应该想开一些,最名贵的钻石也是石头,在沙漠里,它的价值还不如一块西瓜皮。至于争权夺利、投机倒把、打小报告修理朋友、为了头上的乌纱帽媚上欺下、卖友求荣等等,就更加没有意思了。

       当然一切还会照旧。彗木相撞的观测和研究使我感到人类的伟大也使我感叹人类的不可救药。即便明天就会有天外来客撞击地球,日本的大米也不会白送给朝鲜,美国的边境也不会对全世界开放。一般的百姓会好一点,但顶多也就像《编辑部的故事》里的那些人,多吃一碗盒饭——还是先顾自己的肚子,死到了临头还是难改自私的天性。至于各个国家的元首们会干些什么就很难想象了。据我的一个很有些见识的朋友分析,说一旦地球面临着灭顶之灾,各国的元首,就会坐上火箭飞上月球去找嫦娥玩耍。我知道他这是戏言。几十个总统,呆在一个荒凉的月球上干什么?尽管早就为他们储备了足够的水和氧气以及美味食品,但没有足够的子民供他们领导,他们很快就会感到没有意思。所以我想,当地球面临危机时,这些大人物不会往月球上飞,他们要做的大概是这样两件事:一是严密地封锁消息,不让老百姓知道,二是发射飞弹之类的东西拦截撞向地球的天体。

       写到此处,突然想起了离我的老家不远的潍坊市寒亭区双杨镇华潼村的村民栾来宗和他的孙子栾巨庆。栾氏祖孙是有名的“星痴”,穷毕生精力研究太阳系五大行星运动轨迹和地球气象、地壳运动的关系,并写出了《行星与长期天气预报》、《星体运动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报》两部专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两个朴素的农民,并没受过学校教育,吃着地瓜干子喝着凉水,能有如此高远的目光和辽阔的胸襟,并且在神秘莫测的天文学领域仅仅靠着悟性和肉眼的观测就获得了丰厚的知识,的确令锦衣玉食者汗颜。在爷爷栾来宗的时代,潍坊出过很多举人和进士,其中获得了高官厚禄者也不少,但从对人类的贡献和人的价值的角度看,他们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乡巴佬栾来宗。他们的眼睛望着金银财宝和官帽上闪烁的顶子,栾来宗的眼睛却在仰望着灿烂的星空。

       链接1: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链接2:在2004年,一颗1950年发现的名为1950DA的小行星成为美国航空局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他们预测,该小行星可能将在2880年3月16日与地球目撞。 对于科学家和逻辑学者来说,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因为一旦变为事实,就意味着整个地球和人类的一场大灾难!回顾一下相对于无穷无尽的宇宙,极为短暂和年轻的地球的历史吧!人们不会淡忘发生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的两件大事:6500万年之前,那时候,也许还没有我们人类,一颗直径在10~20千米之间的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来岛。那次空前的撞击掀起的尘云,笼罩在空中经久不散,地面至少有6个月处于黑暗状态,并由此开始了长达10年“核冬天”一般的寒冷岁月,地球上的大量生物遭到灭顶之灾。当时主宰地球的庞然大物——恐龙没能度过那个“冬天”,消失殆尽。 或许又有人会说:恐龙灭绝的事件太过久远,况且那时还没有人类,没有谁亲眼目睹过,今天所知的一切不过都是科学家们的推测。

       链接3:两位美国宇航员在月球荒凉的表面上,为一块牌子揭幕,两位美国宇航员在月球荒凉的表面上,为一块牌子揭幕,那牌子上写着:公元一九六九年七月,地球人类初次在此登陆月球,我们代表全人类和平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人树立在月球上的纪念碑,他开阔了人类的视野,使人类又一次抬起头仰望星空,唤起了人作为人的光荣感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头卖不掉的牛

文/布衣粗食

    继父正赶着牛一步一步朝集市走去,他是去卖牛的。说来你不信,牛卖过一次了,就卖到隔壁村子,但时隔不到一个月,牛就跑回来了,任凭继父抽打,它都不愿回买主家。无奈之下,继父只好把牛暂时留在家中,把卖牛的钱如数退给买主。

    前两个月,家里的一头母牛产下了一头牛犊,家里是再也没有多余的牛棚给牛住了;再说了,家里正缺钱用,必须卖掉牛。卖掉了又跑回来的牛,是一头年轻的小水牛,刚学会犁地,属于耕牛里的“抢手货”,价钱自然卖得高些,如果要卖牛,非它莫属。

    自从牛跑回来后,继父就纳闷了,难道牛不仅识途,还恋家?这样的结论,着实让继父吃惊不小。牛是继父一手养大的,还亲自教它耕地,其中的感情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的。特别是牛出生两个月的时候,山里很多牲口闹瘟疫,方圆几十里不知死了多少只牛犊,牛的性命是继父用草药磨成的汁液一口一口喂养过才得以存活的。结果是牛活得好好的,继父却害了一个多月病。即便继父明白了牛对家的依恋,心里也舍不得让牛走,但为了全家的生计,他还是赶着牛去了集市。继父打算把牛卖得越远越好,那样,牛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一到集市,牛就感到了离别的气氛,眼里露出了一丝恐惧的光。这样的感觉让牛很痛苦,它不断用长长的脸蹭继父的腿,一下又一下。它想尽力讨好一下继父,想打消继父卖掉自己的想法。每有一个买主和继父讨价还价的时候,牛总是轻轻地晃着尾巴,然后用舌头去舔继父的脸和手。看到有同类被人从集市牵走,它就发出很大的“哞哞”声,直到继父对它训斥过才肯安静一会儿。不管怎样,牛还是被一个远道而来的买主买走了,价钱不是很高,但继父说那买主是个老实人,牛跟了他是不会吃亏的。关键是,买主的家和我们的家相隔两百里以上,也正合继父卖牛的初衷。

    牛走了,被一辆手扶拖拉机载走了。我们都以为,再也见不到牛了。然而,一年多以后的一个冬日,继父一开门就看到了牛,它就趴在家门口落光了叶子的枣树下……牛的身上布满了纵横交织的伤痕,有些伤还流出带腥味的脓血。

    “喂——是谁把你打成这模样啊!哪个没天良的!”继父大声地怒吼道,眼里分明淌着泪。

    第二天,继父就出门去了,把卖牛的钱退给了买主。就这样,牛再也没有离开过我们家,直到老死的那一刻。

(选自2015年7月12日《青海日报》)

阅读

资料一:

说理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攥紧的拳头

①说理是与人类的和平需要结合在一起的,说理是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需要运用的是语言,讲理和协商都离不开语言,由于语言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并不是有语言的地方就自动会有说理的,有语言的地方必须有自由才能有说理。说理是一种在人类的自由思想传统中产生的公共话语形式。17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说,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说理,是没有意义的,这时候的说理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逃避的、自我封闭的、得不到运用、也毫无生机的美德”。他问道:“如果没有自由而公开的论辩,又哪里会有真实呢?”“在所有的自由中,我最需要的是知情、说话、凭自己的良知说话的那种自由。”

②长期以来,说理在中国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样的“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例如,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他被判死刑之后;人们对死刑存废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在一篇主张废除死刑的文章下,一位网友留言道:“像你这样的作家,我只能称你为垃圾,你已经在违背你的道德,真不知道你学的是什么,假如有人杀了你妻子,你还会主张废除死刑么?你的文字再好,相信有很多的读者,已经认清了你。”另一位网友反驳这则留言道:“某位(读者)看来智力与情感有双重问题,根本不懂得如何辩论,只会情感宣泄式地喊口号,动不动就是‘如果他们杀了你的孩子后,你会怎么样之类”的无理假设,这种网络愤只能显示自己的无知。-但愿不死的药家鑫下次撞死的是你这个精神病。”

③这两位网友看起来在说同一件事,但其实是在各说各的。第一位网友用骂(“垃圾”)来发表意见,第二位网友说,“你说得不对”,但并没有解释或说明为什么不对。他只是用与第一位网友相同的方式来发表了反对这位网友的意见,骂她是“精神病”,诅咒她也被汽车“撞死”。像这样攥紧拳头地发表意见,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

④这样的言语不是说理,而是争吵、口角、对立、设骂,目的是占对方上风、得口舌便宜。对许多长期接受“革命”和“战斗”文化影响和思维定型的人们来说,说理就是“论战”,就是“战斗”,必须压倒对方,迫使对方哑口无言,这样才能取得“胜利”。用攻击性的争论来看待说理,这是中国权力话语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结果,形成了一种相当普遍的话语习惯。在它那里,发表言论是“出击”,是“痛打落水狗”,凡是不同意见者都是敌对一方,自己说的都是真理,敌对一方的则全是谬论。

⑤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有两种不同的发表意见,一种是“我要说话”或“我有话要说”,另一种是看法或主张再加上理由(“我认为……,因为……”)。只有后一种才是说理。任何一种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第一种意义上的“发表意见”,但这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需要有两个条件因素,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⑥公共说理的理并不是唯一可能被人们认可的“理”。魏晋时,阮籍在苏门山见到了高士孙登。这位土木形骸的不仕者正在一座岩穴旁边的田间耘草。阮籍就坐在一块岩石上向他求教。阮籍在谈话中向孙登称述黄帝神农时代玄寂无为的世风,又盛赞夏商周三代的醇美德政,深致向往之意。孙登盘膝坐着倾听,却始终不接口。阮籍接着又向主人叩问栖神导气的求仙之术,孙登依然默不作答,直愣愣地目注来客。阮籍离去时体悟到,孙登箕踞崖边,凝目不语,这种漠然正是他自己要寻求的教诲之理,因此将其写成了《大人先生传》中的一个诡奇人物。贤人顿悟参透的是理,牧师布道说的是理,老百姓心目中的天道是理,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的是理,但与阮籍所参悟的理一样,这些都不是公共说理的那个理。公共说理的“理”指的是一个由“理由”来充分支持的“结论”。这个理是一个贡献出结论的论理或推演过程,它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逻辑,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

(节选自徐贲《明亮的对话》,有删减)

资料二:【事件回顾】

【观点表达】 莫让“海克斯科技”继续贩卖焦虑

大江时评 李泽文

①近日,“海克斯科技”与“科技与狠活”作为一对网络热词引发热议。它们原是网红博主们揭露食品安全乱象时的吐槽,现在多被网友们用来调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对食品原料的深加工。

②“海克斯科技”的火爆,一定程度上唤醒网友们对食品添加剂的重视,让更多人开始注意食品配料表,甚至80多岁的奶奶都在电话里提醒我“少吃外卖,都是科技”。

③但与此同时,“海克斯科技”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和曲解。食品添加剂并不等于违法添加物,也并非都对人体有害。食品加工的本意是让食品变得物美价廉,代可可脂代替巧克力、植脂末代替天然牛奶、碎肉拼接代替整肉,降低了物料成本;各种防腐剂保鲜剂大大延长了食品的保质期;香精、色素、增稠剂,提升了口味、口感;维生素、牛硼酸等改善了食品营养价值。只要选择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就无需过度担心食品安全的问题。食品添加剂也早已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豆腐作为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起源于汉朝,点豆腐所用的卤水中含有硫酸钙、氯化镁等成分,其作为凝固剂已经使用了2000多年,如今仍在使用。但由于近些年三聚胺奶粉、瘦肉精牛羊肉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导致现如今很多人们对工业

化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唯恐避之不及。而部分网红博主为了流量,利用大众的畏惧心理,夸张地展示食品制作过程,以偏概全,甚至利用谣言,大肆渲染焦虑情绪,引发了大量争议。

④糖水香精合成的蜂蜜、没有肉的肉肠、明胶糖浆制成的低价燕窝等,我们应该抵制的不是食品添加剂和深加工食品,而是这些以次充好、滥竽充数、虚假宣传、制假售假的行为。我们不能因为存在一部分的违法行为,就全面否定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国家为了推动食品安全标准化所作出的努力。一味地传播“海克斯科技”有害论,只会渲染焦虑情绪,影响正常企业、商家的发展。【A】让所有人都吃“纯天然”食品,这无疑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更是一种道德绑架。

⑤当前重中之重是需要完善监管体系,对违反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企业商家及时处罚、整改,重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网络博主和官方媒体需要注重科普,解释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原理,逐步化解人们对工业化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担忧与恐慌,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制止谣言。消费者在享受网络媒体带来便利的同时,更需要保持理性,仔细甄别,避免成为推波助澜的工具。

⑥对于“海克斯科技”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我们没有必要过度焦虑,平常对待就好。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