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背影》同步练习

《背影》作者着力刻画了父亲怎样的一个“背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俯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长在心上的眼睛
                                                                                                   梅贻涵
       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二年,奶奶的双眼突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走路只能拄着棍子。可最近,小驴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
       做饭切菜时,明晃晃的菜刀紧挨着奶奶的手刷刷地飞,吓得小驴直吸冷气,可奶奶手下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丝毫没伤到手。平时吃饭,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给小驴,自己碗里的饭却浅浅的。小驴很是心疼奶奶,有时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将盛得多的那碗换给奶奶,可每次都会被奶奶发现。小驴以为奶奶的眼睛复明了,悄悄地将手指放在奶奶的眼睛前面晃了晃,可奶奶还是一点也感觉不到。小驴想,奶奶一定具有了特异功能。
       小驴的爸爸妈妈每到秋天都给小驴邮鞋。可这年秋天,鞋没有邮来。小驴脚上的旧鞋,鞋底都快磨透了。可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道奶奶没有钱买。冬天很快来了,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五个脚指头冻成了胡萝卜头。
       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奶奶到了深夜也不睡,总是背对着他坐着。小驴问奶奶,奶奶说:“躺着累,坐一会儿。”许多天过去了,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夜。
       周日,小驴一大早就来到村外的山上。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小驴用一把小铲子扒开积雪,挖出藏在雪下的一种草根根,宝贝似的装进一个红色塑料袋里。这种草根很少,小驴四处寻找着,不知什么时候,小驴露在外面的脚趾被树枝扎破了,雪地上留下鲜红的血迹。可小驴仍不停地找着,挖着,脚上的鞋也磨得没有了底。
       回来的路上,小驴遇到大胖。大胖不解地说:“ 你真傻啊,怎么大冬天穿个没底儿的鞋四处跑?”平时,小驴就怕别人说他傻。因为他听人说,因为他傻,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了。可这次小驴没生气,他笑了笑,转身一瘸一拐地往家跑。回到家,小驴举着塑料袋冲奶奶喊:“奶奶,这是给你的药。”奶奶赶紧接过来用手摸了摸,“ 驴儿,你这是在哪儿弄的?”“ 我在山上挖的。王爷爷说,这草能治失眠。”奶奶眼眶红了,急忙弯腰下去抓小驴的脚,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将小驴那两只脚放在自己的衣服里暖着。过了一会儿,奶奶放下小驴的脚,从床头柜上拿起一双棉鞋:“ 穿上试试,看合脚不?”小驴突然明白了,原来奶奶夜里坐着不睡,是在黑暗中一针一线地给他做鞋。他流着泪说:“ 奶奶,你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奶奶摇摇头。“那你怎么看到的?”
     “用心。”
     “心上也长着眼睛?”小驴惊奇地问。
     “ 是的,每个人的心上都长着一双眼睛。”奶奶笑了笑说。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③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⑧……
       ⑨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丁香花开的时候

刘少华

①今春沙尘暴来的猛,可宿舍楼前一株丁香树又如期开花了。那簇簇馥郁芳香的紫丁香花,再次将我的思绪牵到久远的过去,让我想起了妈妈年轻时如花的笑脸,想起了当年妈妈和我们共同度过的欢乐日子。

②我的妈妈叫周桂兰,内蒙古乌兰浩特人,她走时仅46岁,是我从不敢轻易回忆的年龄。人们都说,孩子眼里的妈妈是美丽的。这其间有血源关系和情感因素。但我要说,我的妈妈是真美丽、真漂亮。她高挑的身材、白皙的肤色、大大的眼睛、微黄的秀发,总有几许“洋洋”的韵味。她养育了我们六个儿女,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罪,可身姿苗条不改,容颜白里透红。听她爽朗的笑声和甜甜的歌唱,我们真为有个漂亮妈妈而自豪!

  ③美丽的妈妈给我们吉祥的祝福,给我们一则丁香花的童话,她成了我们一生挥之不去的丁香情结。至今,我依旧清晰地记着妈妈骑车是从前梁骗腿上的,她最好的衣服是毛蓝色的涤卡上衣,她爱唱一首歌“杭洲的姑娘辫子长”。她每月居委会主任津贴是六月钱,一到发薪之日,总要用手帕包回黄杏或枣糕,看着我们吃,自己却舍不得动一口。

  ④清贫中的妈妈是艰难的,也是乐观的,她是精神的富有者。她一辈子没有存过钱,想回一次乌兰浩特老家都未能成行。但在我结婚时,硬是借钱给我买了一块法国产的“野马”牌手表。并在结婚当天,把保存了26年的我的出生证和一张纸页发黄的日历牌交给了我。妈妈情怀温暖,心细如丝。面对这一份“厚礼”,令我惊讶而激动。然而,妈妈确确实实很穷,连一件值钱的物品也没有。她唯一的宝贝就是后窗台上的一个橘红色塑料皮采访本,里面记着借款的帐目,记着每月柴米油盐的支出,记着孩子过生日煮鸡蛋的事。在这方小本里,还有妈妈工工整整抄写的《绣金匾》的歌词。在怀念周总理的演唱会上,妈妈一改羞涩的性情,登台高唱此歌。她音色质朴、情真意切,歌声、泪水交融,拨动了一根根心玄。顿时,我觉得妈妈那么清秀,那么真情,那么善良,又那么伟大!

  ⑤妈妈热情、贤惠、坚强,更有人格魅力。她有胃溃疡,痔疮还很严重,可她从不随意休息片刻。她的身影总是匆忙的,她的脚步总是轻快的。怎能忘,她每天准点为我们做好饭,又走街串院检查卫生、走家串户抓计划生育。晚上,她坐在炕头不是纳鞋底,就是做棉衣。她真忙,又真高兴。她属于我们,属于社会,也属于大家。然而,劳累和操磨最终让她病倒了。那是1981年4月底,我陪她去内蒙古中蒙医院看病。大夫说,需做胃肠造影。熟识我的挂号员顺手用我的医疗证给她办了手续。谁料,她持单入室检查时,发现是我的公费手续,马上回身对我说:“儿子,妈是家庭妇女,不是国家干部,这便宜咱不能沾。你若是没有这5元钱,妈就不查这病了!”妈妈轻声说着,眼里却闪现出严肃的神情。我愧疚,满脸通红,又跑去重新办了自费手续。发生在医院走廊里的这段“插曲”,竟成了教育我人生的重要一课!

  ⑥妈妈病了,一病不起。她连连呕吐,口苦的就想吃樱桃,可5月天根本就没有樱桃上市,急的我落了泪。在焦急和呼唤声中,她还是在1981年6月1日凌晨逝去了。她在生命弥留之际,喃喃地留下两句话。一句是:“我的孩子要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做个正直的有出息的人。”再一句是:“端午节快到了,妈不在,叫邻居刘大娘替妈为你们包粽子,咱家木捅小绿袋里装的是江米。”她就这样静静的走了。留给我们的是嘱托、是眷恋、是慈爱。

  ⑦日月轮回,往事如烟,惟有妈妈是我心中一道不落的彩虹。如今儿女也都长大成人,分别当了主任记者、厅级领导、院校教授、药剂师、公安干部、武警中校,连她唯一见到的长孙也在北京上了大学。然而,在举家团圆的时辰,我们总为失去她这位家庭的“顶梁柱”扼腕叹息。如果说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生离死别,那么遗憾却是心中的痛、无言的苦,让人长歌当哭,一生不宁!

  ⑧妈妈一定知道,眼下我的年龄都比她走时大了一岁,可我永远是她忠诚的儿子。1998年夏我去莫力达瓦采访,在尼尔基镇恰遇樱桃上市。那一篮篮、一盆盆的樱桃,晶莹鲜亮,红似珍珠。我从达鋈尔族老大妈的柳筐里买了10斤红樱桃,又径直来到嫩江渡口,虔诚地把樱桃撒入江中。我知道妈妈清清纯纯、亮亮丽丽,从来不讲迷信。但,我是在还愿,在还她临走前没吃上樱桃这个愿!

  ⑨又是丁香花开时,花香袭人,花色迷人。此间,妈妈是一首甜婉的歌。听,“生活中正因为有了您,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这不是诗人浪漫的格言,这是儿女心底的回声。伴着儿女轻声的呢喃,亲爱的妈妈早已回来了。瞧,她不正微笑在紫丁香的花丛之中吗?

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爸爸的躺椅

①爸爸的躺椅是个老古董了。躺椅是古铜色的,由于常刷桐油保护,加之年深月久,汗水的浸润,肌肤的摩挲,变得油光水滑,亮可鉴人。爸爸年轻时有一手好木匠手艺,他打的方桌、板凳,四平八稳、严榫合缝。打造躺椅时,爸爸选用上好的竹片,用细麻绳穿起来,两边的扶手上打上三个小孔,扶手下面有一根活动的小圆棍,根据需要小圆棍可插入不同的小孔,以此牵扯着躺椅背靠的部分,直到身体躺舒适为止,使用方便,收放自如。

②我家老房子拆迁前,住的棚户板房只有9平方米,是标准的“鸽子笼”。每到夏天,房子热得像个蒸笼,夜晚是不能睡人的。那时候四面透风的板房也无法用空调,只要不是下雨天,家家户户就把床板或者门板卸下来拿到马路边搁起来睡觉。爸爸的一对躺椅,就成了其中的佼佼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爸爸在环卫所工作,那时他常常随装运粪便的运输船下乡。每次他出差回来,冲个凉,喝上两盅老酒,吃罢饭,和我并排仰卧在躺椅上,给我讲些外面的所见所闻,然后便怡然自得地呼呼大睡,这是他最奢侈的事情。隔壁的二呆子,家里人多,他只能睡在两条拼在一起的长凳上,常常从睡梦中掉下来。有时我躺在躺椅上,惬意地舒展四肢,仰望着满天星斗,露出得意的神色,他可羡慕我了。1965年8月,我支边去了新疆,后来,夏天回沪探亲,晚上也常常是在爸爸的躺椅上悄然入睡的。

③1996年,我家的老房子拆迁了,爸爸一个人也分了一间三楼的一居室。搬家时,我和妹妹都说,爸爸房间装了空调,房子又小,这躺椅就处理了吧,扔了或者卖给家具收购店。爸爸一脸的不悦,说:“这躺椅跟了我一辈子,说不要就不要啦,包起来带走!”语气十分坚决。于是,我们只得擦拭干净,用报纸严严实实地包裹好随车拉走。后来,这对躺椅在爸爸的厕所间一“躺”就是十几年。有几次打扫卫生时,每每提到处理躺椅的事,爸爸总是板着个脸,冷冷地说:“放着,放着,碍你们什么事了?”有一次,二呆子碰到我妹妹,问起爸爸的躺椅,听说还在,就说40块钱卖给他算了。二呆子做生意发了财,买了三室两厅的房子,又开起了小车。妹妹把这事告诉爸爸,爸爸一听脸都气得变了色,没好气地说:“他的钱值钱,他给我4000块我都不给他。”

④一天,爸爸让我和妹妹擦洗这对躺椅。问他原因,他挥了挥手:“你们只管搞干净。”直到我们俩把两个躺椅擦洗得光洁如新,爸爸才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前些天傍晚,他站在过道的窗前,看见对面一楼的一户人家,一家三口,围在门前的一个小方桌上吃晚饭。天热,全家晚上就坐门口纳凉,小女孩已经趴在妈妈腿上睡着了。他一连观察过几天。爸爸说,这是一家外地来上海打工的,听口音是安徽人。他们租的房子小,没有装空调,这样的大热天,这对躺椅他们用得着,就给他们吧。爸爸让我们用个妥善的方法“送”出去,别让人家为难。

⑤我和妹妹在过道的窗前望去,正巧看见对面那家女主人出来坐在门前择菜,就一人拿一把躺椅走下楼。垃圾站在住宅楼东头路边,离她家很近,我们正好要经过她家门前。到了她家门口,我和妹妹故意停下来歇息。这时,那女主人抬起头来,看了看我们。过了一会儿,我们就把两个躺椅靠在垃圾站的墙角。这时,我们注意到四周没有其他人,就没有急着回家,而是去了小区外面的小店买了些酱油、味精之类才回家。走到拐角处,一眼就看见那两个躺椅,正斜靠在那家门外水池边的墙上,女主人已进屋做饭了。

⑥我们的做法,爸爸十分满意,午饭也吃得很开心。饭毕,即午睡,他也不留我们,只嘱咐我们走时关好煤气锁好门。等我们悄悄收拾妥当离开时,爸爸已鼾声大作。我想,这时爸爸是不是又像当年躺在他的躺椅上一样,正心满意足地做他的好梦呢。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张伯苓的“11号车”

周礼

①张伯苓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曾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等学校,培养了诸如周恩来、曹禺等众多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②然而,身为多校之长的张伯苓生活十分节俭,他从不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尤其是公款消费,他是省之又省。张伯苓白手起家,创办了多所学校,其经费来源主要是社会募捐,由此他得了个“化缘和尚”的绰号。大家感念张伯苓办教育的赤诚和一腔爱国热情,纷纷慷慨解囊,一下子就募集了数百万资金。面对如此巨款,张伯苓毫不动心,从未挪用过公家的一分一厘,他把所得款项一一登记造册,账目完全透明化、公开化,他坚持钱要用在刀刃上,绝不允许铺张浪费,更不允许钱落入私人腰包。

③在张伯苓的苦心经营下,学校的资产迅速增长,教员的工资一涨再涨,很多教授都拿到了每月300元的工资,而作为校长的张伯苓工资一直只有100元。有人提醒他:“你为南开的发展殚精竭虑,费尽心血,即使不愿多拿,也应该与教授的工资持平啊。”张伯苓笑道:“我就是一个打杂儿的,哪能跟教授们比呀。”不仅如此,张伯苓还坚持只拿一份工资,虽然他是多所学校的校长,付出的比任何人都多,但他从不肯领双份工资,他把本属于自己的钱全部用在了学校建设和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上。

④张伯苓出行很少坐车,无论是上下班,还是去市里开会,他都一路步行,即便有时去外地出差,他也只坐三等车厢。当时南开大学的教授薪水极高,几乎个个都有专车(黄包车),有的甚至还拥有私家汽车,可以说,张伯苓的生活水平远不及学校的任何一个教员。对此,张伯苓毫不在乎,他总说,多走走路,对身体有好处。有一次,张伯苓去参加一个会议,散会后,服务员望着停着众多小轿车的停车场问他的车号是多少,张伯苓回答说:“11号。”服务员信以为真,谁知找来找去,始终找不到11号车。等他看到张伯苓远去的背影时,才醒悟过来,原来张伯苓的“11号车”就是步行的意思。除了开会不坐车外,张伯苓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出门必带臭虫药,这是因为他出差时总是住最便宜的旅店,而这些旅店里往往臭虫横行。

⑤张伯苓给南开的教授们修建了宽敞的住宅,而他自己却住在南开中学后面一个羊皮市场的简陋平房里。有一回,张学良将军乘车拜访天津的名人,转来转去却寻不到张伯苓的住所,后来几经打听,才在一条晒满了羊皮、散发着恶臭的陋巷中找到了张伯苓。张学良感慨万千,他怎么也想不到,功绩卓著的张伯苓竟然住在鱼龙混杂的贫民窟里,顿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⑥张伯苓退休后,连仅有的一份收入也没了,晚年全靠三个儿子赡养。当他去世时,人们惊讶地发现,他房无一间,地无一亩,也没有存款,口袋中仅有六元七角钱。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大公无私的校长,才有了百年名校,才有了今日之南开。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