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白发的先生一记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完成下题。白发的先生
——记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
①2023年10月15日,为了庆祝叶嘉莹先生百岁华诞,南开大学举办了一场盛况空前的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的近 200位学者齐聚一堂,共话中华诗教的传承与弘扬,以学术研讨交流的方式向叶嘉莹致敬。
②百岁高龄的叶嘉莹亲临会场,讲述自己的诗教情怀。地说:“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工作、为事业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诗词里面那些美好的感情。传给下面的年轻人。”
③在近80年的教书生涯里,叶嘉莹为不计其数的人传道授业解惑。听过她讲课的学生,无不从她的讲授中感受古典诗词之美,赞叹中华文化之博大深远,还有很多人因她而爱上诗词研究,将之作为自己一生的爱好甚至追求。
④叶嘉莹的课,教室里永远“爆满”,能容纳的300人的阶梯教室不仅座无虚席,连讲台旁、教室门口也都是听课的学生,甚至有一次,连叶嘉莹自己也挤不进教室。后来,南开大学中文系想出了一个发听讲证的办法,只允许有证的学生进入教室。但热情的学生依然会挤满阶梯教室的阶梯和窗边,听叶嘉莹讲解古典诗词,听得不肯下课。叶嘉莹讲课时永远旁征博引,各种例子信手拈来。她笑着把自己的讲课风格形容为“跑野马”,事实的确如此。有年轻教师听究她的课感叹道:“叶先生‘跑’了一大圈,最后还能“跑’回来。”
⑤近些年,叶嘉莹身体已大不如前,能登上讲台的次数越来越少,因此她也愈发珍惜站在讲台上的时光。几年前,她不顾一场大雨,按照约定时间前来为南开大学师生作讲座。习惯站着讲课的她婉拒了中途学生搬来的椅子,颤颤巍巍地站了130 分钟。讲座结束后有学生发现,她的腿肿了。还有一次演讲中,有学生在台下高呼:“先生坐下讲!”满头白发的叶嘉莹笑着回应道:“我教书已经70年, 70年我都是站着讲课。”
⑥在教学生们读诗、学诗的过程中,叶嘉莹非常注重引导他们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内涵。一次在给学生上课时,她讲杨万里的诗《过扬子江》,诗中最后一句是“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她说,有人不理解这句诗——煎茶有什么功可言? 其实这是缺少历史视野的表现。“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记录的是当时外交的重要事件。叶嘉莹告诉学生:“一首诗虽然可以衍生出来很多意思,但我们首先应该读懂这首诗,然后再衍生出自己理解的意思。”
⑦为了鼓励学生们勤奋学习,叶嘉莹从不吝惜身外物。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捐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2018年,她将京津两处房产出售所得的1857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迦陵基金”, 用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2019年,她再次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两次累计捐赠3568万元。有人对此感到不解,叶嘉莹则用《论语》中的句子来回答:“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我一生中作过的唯一一次主动选择,就是回到祖国教书!”南开大学90周年校庆典礼上,当叶嘉莹用她特有的清朗音色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时,台下已是掌声雷动,很多师生泪水湿了眼眶。
⑧众人皆知她多年来致力于教授本科生,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博士后,却不知她还非常重视对幼儿和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熏陶。上世纪90年代,她曾呼吁在幼儿园开设“古诗唱游”课,并最终促成了赵朴初、张志公等九位先生联名签署政协提案《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近些年,地将大量精力放在古典诗词岭诵的整理和传承上,还亲自参与吟诵教学活动并将之录制整理出版。在她的积极倡导下,古典诗词吟诵教学正在多地幼儿园和小学中逐步推广。因为她深信孩子们如果能在幼年时代,学会古诗的诵读和吟唱,这样不仅能陶治他们的情操,更会让他们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对社会和人类都更为关怀的人。就像她的那句名言:“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真心性,心灵的一片清净洁白。而诗词,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⑨2016年3月,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上获领“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领奖词中写道:“从漂泊到归来,从传承到播种。有人说她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穿裙子的‘士’。她替未来传承古典诗调命脉,她为世界养护中华文明根系。千年传灯,日月成诗。”
⑩“我觉得应该让年轻人在这美好的文学里,汲取到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营养,这是我们的责任。所以我愿意把古典诗歌里崇高的思想与修养传下去。”这是百岁学者叶嘉莹的毕生夙愿,也是这位诗词的女儿发出的铿锵誓言。
(取村于陈欣然同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