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怀柔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白发的先生一记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完成下题。

白发的先生

              ——记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

①2023年10月15日,为了庆祝叶嘉莹先生百岁华诞,南开大学举办了一场盛况空前的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的近 200位学者齐聚一堂,共话中华诗教的传承与弘扬,以学术研讨交流的方式向叶嘉莹致敬。

②百岁高龄的叶嘉莹亲临会场,讲述自己的诗教情怀。地说:“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工作、为事业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诗词里面那些美好的感情。传给下面的年轻人。” 

③在近80年的教书生涯里,叶嘉莹为不计其数的人传道授业解惑。听过她讲课的学生,无不从她的讲授中感受古典诗词之美,赞叹中华文化之博大深远,还有很多人因她而爱上诗词研究,将之作为自己一生的爱好甚至追求。

④叶嘉莹的课,教室里永远“爆满”,能容纳的300人的阶梯教室不仅座无虚席,连讲台旁、教室门口也都是听课的学生,甚至有一次,连叶嘉莹自己也挤不进教室。后来,南开大学中文系想出了一个发听讲证的办法,只允许有证的学生进入教室。但热情的学生依然会挤满阶梯教室的阶梯和窗边,听叶嘉莹讲解古典诗词,听得不肯下课。叶嘉莹讲课时永远旁征博引,各种例子信手拈来。她笑着把自己的讲课风格形容为“跑野马”,事实的确如此。有年轻教师听究她的课感叹道:“叶先生‘跑’了一大圈,最后还能“跑’回来。”

⑤近些年,叶嘉莹身体已大不如前,能登上讲台的次数越来越少,因此她也愈发珍惜站在讲台上的时光。几年前,她不顾一场大雨,按照约定时间前来为南开大学师生作讲座。习惯站着讲课的她婉拒了中途学生搬来的椅子,颤颤巍巍地站了130 分钟。讲座结束后有学生发现,她的腿肿了。还有一次演讲中,有学生在台下高呼:“先生坐下讲!”满头白发的叶嘉莹笑着回应道:“我教书已经70年, 70年我都是站着讲课。”

⑥在教学生们读诗、学诗的过程中,叶嘉莹非常注重引导他们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内涵。一次在给学生上课时,她讲杨万里的诗《过扬子江》,诗中最后一句是“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她说,有人不理解这句诗——煎茶有什么功可言? 其实这是缺少历史视野的表现。“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记录的是当时外交的重要事件。叶嘉莹告诉学生:“一首诗虽然可以衍生出来很多意思,但我们首先应该读懂这首诗,然后再衍生出自己理解的意思。”

⑦为了鼓励学生们勤奋学习,叶嘉莹从不吝惜身外物。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捐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2018年,她将京津两处房产出售所得的1857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迦陵基金”, 用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2019年,她再次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两次累计捐赠3568万元。有人对此感到不解,叶嘉莹则用《论语》中的句子来回答:“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我一生中作过的唯一一次主动选择,就是回到祖国教书!”南开大学90周年校庆典礼上,当叶嘉莹用她特有的清朗音色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时,台下已是掌声雷动,很多师生泪水湿了眼眶。

⑧众人皆知她多年来致力于教授本科生,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博士后,却不知她还非常重视对幼儿和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熏陶。上世纪90年代,她曾呼吁在幼儿园开设“古诗唱游”课,并最终促成了赵朴初、张志公等九位先生联名签署政协提案《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近些年,地将大量精力放在古典诗词岭诵的整理和传承上,还亲自参与吟诵教学活动并将之录制整理出版。在她的积极倡导下,古典诗词吟诵教学正在多地幼儿园和小学中逐步推广。因为她深信孩子们如果能在幼年时代,学会古诗的诵读和吟唱,这样不仅能陶治他们的情操,更会让他们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对社会和人类都更为关怀的人。就像她的那句名言:“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真心性,心灵的一片清净洁白。而诗词,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⑨2016年3月,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上获领“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领奖词中写道:“从漂泊到归来,从传承到播种。有人说她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穿裙子的‘士’。她替未来传承古典诗调命脉,她为世界养护中华文明根系。千年传灯,日月成诗。”

⑩“我觉得应该让年轻人在这美好的文学里,汲取到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营养,这是我们的责任。所以我愿意把古典诗歌里崇高的思想与修养传下去。”这是百岁学者叶嘉莹的毕生夙愿,也是这位诗词的女儿发出的铿锵誓言。

(取村于陈欣然同名文章)

(1)、本文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围绕着叶嘉莹先生的诗教情怀展开叙述:她讲课旁征博引、生动有趣, 教室永远爆满;①;她教诗时,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词背景及内涵;②;她重视对幼儿和青少年传统文化熏陶。
(2)、第⑤段中“习惯站着讲课的她婉拒了中途学生搬来的椅子,颤颜巍巍地站了130分钟”一句中的加点词“颤颤巍巍"能否删去?请结合文章内容说理由。
(3)、文章第⑦段中叶嘉莹先生引用《论语》中的“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来回答“有人对此感到不解”的疑问。请你说说叶嘉莹先生引用的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4)、“从漂泊到归来,从传承到播种。有人说她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穿裙子的‘士’。”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姑

魏从枫

    老姑靠捡破烂为生,住在城南郊祖上留下的三间旧瓦屋里。

    老姑是个驼背,但面目姣好,和善可亲。她年轻时,也不少人来说媒,总是高不成低不就,一来二去就把婚事给耽搁了。后来,再有人劝老姑嫁人,老姑就说:“好人家嫌我是个残疾,赖人家还不是把我糟踏了,这一辈子不嫁了。谁劝我那就是害我。”人们便不再提她的婚事了。

    老姑是个独苗。爹娘在世时,爹娘养她。爹娘不在了,只有靠她自己。记得爹娘刚下世时,还给她留了些积蓄。她精打细算过日子,熬了一年多,便坐吃山空了。最初的日子,她有一顿没一顿的凑合。后来断顿了,缸里连一把米面也没有了,一个人饿得在屋张着嘴哭。邻居们听到了,这家端碗饭,那家拿个馍。她忍着泪,看看这饭菜,一口也没吃。最后,她穿上娘留下的大蓝布衫,戴上爹留下的烂草帽,掂了个长虫皮袋子,锁上门走了出去。从此,小城出现了一个拾破烂的驼子。

    老姑刚开始捡破烂时,脸热,怕见熟人,总到城外的垃圾堆上捡。慢慢地她胆壮了,大街小巷她都去。

    有一个下雪的早晨,老姑路过县医院大门口时,见门楼下放着一个襁褓。她走近一看,是一个奄奄一息的婴儿,小脸冻得惨白。老姑没有多想,扔掉垃圾袋子,把这可怜的婴儿捂在怀里。这是个被遗弃的女婴。老姑给她起了个名叫晨雪。晨雪很弱,老姑怕养不活,就狠狠心把全部积蓄拿出来买了个奶羊。老姑不会养羊,挤的奶也少,老姑一口也舍不得喝。老姑出去捡破烂怕晨雪从床上掉下来,就弄了许多干草,铺了一个又厚又软的地铺。晚上,她让奶羊也卧在身边,一手搂着晨雪,一手揽着羊脖,象一家人一样,互相温暖着,度过了许多寒夜。

    小晨雪的出现,老姑说这是上天给她的恩赐。小晨雪渐渐长大了。她会走路了……她会说话了……她会上学了。老姑的眼里经常溢满了一波一波的兴奋和幸福。吃的、穿的、用的,老姑从来不让晨雪受委屈。

    上初中的时候,一天,晨雪领着一位要好的女同学来到家里。晨雪进院就喊:“妈,俺同学来了。”老姑吓坏了,躲在里屋老半天也没吭声。晨雪不见应声,便进屋找,却见老姑藏在屋门后,脸色非常难看,象是一个受惊吓的孩子。待同学玩了一会走了,老姑才从里屋出来,很生气地说:“雪,以后不许带同学到家里来,你看咱家这个样子?”晨雪委曲地噘着嘴,两天没给老姑说话。

    上高中的时候,一次老师组织校外活动。晨雪和同学们叽叽喳喳地来到小河边的时候,老姑正在河边饮羊,身后放着满满的垃圾袋子。晨雪愣了一下,忙欢喜地跑过去,扶摸着白绒绒的羊毛,说:“妈,你也在这儿,让我饮羊吧……”老姑诧异地看看晨雪,笑笑说:“这丫头,尽说疯话。”然后,一手提着袋子,一手牵着羊,起身就走。待同学们赶过来,老姑已走远了。同学们问:“那是谁啊?”晨雪眼里含着泪,喃喃地说:“那是我妈。”

    后来,晨雪考上了大学。起程的前一天晚上,晨雪想再睡一次地铺,她抱了许多干草,铺了被褥,打了个又厚又软的地铺。老姑说:“有床不睡,你胡捣腾个啥?”晨雪也不吱声,端一盆温水亲手给老姑洗了脚,让老姑睡在地铺的里边,牵过来奶羊让它卧在地铺的外边,自己睡在地铺的中间。

    灯熄了。晨雪一手揽着老姑,一手搂着羊脖,谁也不说话。许久,老姑说:“雪,妈想说说你是怎么来的?”她说:“我记事时,就知道了。”老姑说:“在大学别太节省,妈有钱。”她说:“我到校申请救济金,假期就当家教打工,妈,您老了,别太累了。”老姑说:“妈是个残疾,让你跟妈受委屈了。”她说:“狗不嫌家贫,儿不嫌娘丑。”沉默了一会儿,雪又说:“妈,在这个世界上,我是最幸福的孩子,我有两个妈,你是我的亲妈,咱的羊是我的奶妈……”

    说完,雪哭了,老姑也哭了。初秋的风从窗口吹进来,凉凉的;深夜的月,斜照进来,照着母女俩满脸的泪……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回家

丁立梅

       父亲生日的这一天,我买了蛋糕和礼物回家。

       父亲很有些意外,他根本没想到我能记着他的生日。他高兴得手足无措,在家门口转来转去,一会儿弯腰扶扶倚在墙边的扫帚,一会儿去赶来凑热闹的鸡。我把买给他的礼物——一件外套拿出来,让他穿上试试,他不好意思起来,装作不在意地说:“不就是个闲生日嘛,买什么衣裳。”

       我说:“爸,闲生日也要过,以后每年我都会给你过。”心下却黯然,父亲都72岁了,又有几个生日好过?

       父亲却满足得“呵呵”笑起来。我看到他浑浊的眼里有亮亮的东西闪现,我的举手之劳,一定在他心里掀起了波澜。我和母亲在厨房里做饭,就听到他在外面大着嗓门不厌其烦地告诉邻居二爹:“我家的二丫头特地请假回来给我过生日。不就是个闲生日嘛,还给我又买衣裳又买蛋糕的。”

       母亲不屑,说:“你爸就爱吹牛。”母亲的脸上,却堆满笑意——母亲也是欢喜的。

       饭桌上,不胜酒力的父亲喝多了,他颠三倒四地叨叨:“我真幸福啊!”

       我笑看可爱的老父亲,心里惭愧,从前的日子,我疏忽父母太多。好在还有当下的日子,我可以弥补。

       出门去,微风轻拂。午后的村庄,安静得很像一捧流水,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其实,孩子也没见着几个。只有几只狗,像主人似的,满村庄溜达,不时吠上一两声。我以为,它们是寂寞了。

       我去田间转悠。这里,那里,都曾留有我少年时的光阴。我在地里挑过猪草、羊草,掰过玉米,拾过棉花。我熟悉很多植物:车前子、牛耳朵、婆婆纳、黄花菜、苜蓿、葛蒲和苦艾。一蓬一蓬的苇花,在风中起舞,它们让我的目光在上面逗留了很久。

       一个妇人在沟边锄草,身子都快躬到地上去了。她头上花头巾的一角被风撩起,露出里面灰白的发来——竟是那么的老!记忆中,她辫一根乌黑的长辫子,健壮结实,挑着担子也能健步如飞。

       我站定看她,她也看我,许久,她“哎呀”一声:“这不是梅吗?”

       我看着她笑,在心里找着话。说点什么好呢?我没找着。她大概也找不着要说的话,就从地里拔一棵白萝卜给我,说:“没有空心呢。”我接过,摘了路边的蚕豆叶子擦了擦,“咔嚓”咬了两口——小时候,我都是这么干的。我们一村的人,也都是这么干的。

       她呵呵笑起来,很开心的样子。“你真孝顺啊!”她终于又说一句。

       我赧颜,又有些伤感。我听说过她的两个儿子。一个远去云南,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一个常年在外打工,极少回家。地里的荠菜花开得星星点点,奔放灿烂是春天的事。麦苗儿却绿油油的,让人忍不住想揪一把吃。

       望见麦田中的坟,这儿一座,那儿一座。那里住着我熟悉的村人。我祖父祖母的坟也在,隔着不远的距离,我在心里向他们致敬。

       有他们在,村庄便永远在。

【注】迤逦(yǐ lǐ):曲折连绵。鼋(yuán):鼋鱼,爬行动物,外形像鳖,生活在水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何为诗人

余秋雨

    余秋雨: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诗人。这种说法遇到了一个小障碍:“第一个"之前,中国已经有了《诗经》。

    《诗经》很了不得。这三百多首诗,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我一直认为,古代比现代史有诗意,《诗经》就是最早的证据。

    请大家品味一下“诗经”这两个字。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以诗为经”,把《诗经》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我们现在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的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这就是连现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谓的“诗意的栖居”。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用如此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出如此经典的喜怒哀乐,又表现得那么大气从容,实在让人佩服。现在不少人呼吁让孩子从小读古代经典,开了好多的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但是,《诗经》虽好,却没有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诗人。《诗经》中虽然也有少量署名,但我们认为那是对集体创作所采取的一种个人署名方式,本质上还是集体创作,还是以指向一个个明确的人。

    《诗经》是一种集体话语,到了屈原,变成了个体的话语,这就使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丛治辰:秋雨老师,您曾在一本书中说过,《诗经》第一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而屈原第—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人。

    余秋雨:诗人有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诗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例如,树木幽深处的花开花落,奇山怪水处的似梦似幻,巫风浓郁处的神人对话,大江险峻处的生死抗衡……正是这一切,熏陶着他。结果,黄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变成了长江流域的“悬崖独吟曲”。

    屈原与诸子百家也不一样,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大道尽在我心”的导师形态,教主形态,像一尊尊雕塑一样矗立在门徒们面前,等待他们提问。屈原正好相反,他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他不知道用什么区训导比尔呢。他要呈现的,是自己内心的全部苦恼、哀怨、分裂。他没有雕塑般的坚硬,而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他不认为世间有多少通用的哲理,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

    万小龙:说到这里,我想应该把“诗人”放在一个更高的人生坐标上,并非只是一个写诗的人,而是一个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

    余秋雨: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在屈原之前还没有出现。其实知道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两种诗人。一种只是“写诗的人”,看到云,看到水,他就冒出了写云、写水的诗句;另一种人则相反,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让人痴迷的天籁。

    诗人就是诗人。不承认这一点,就不会有诗的时代。

(选自《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有删改)

阅读《那年花开》的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那年花开

钱海燕

    ①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②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③“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④“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   A   地说。

    ⑤“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⑥“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   B   地说。

    ⑦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⑧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⑨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⑩“喝杯茶吧。”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⑪“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⑫“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⑬“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⑭“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⑮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⑯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年第2期,有删改)

【传承之光】(三)文学作品阅读

艺魂

马金章

①黎阳城东有个泥塑村,名为杨圮屯。村里近千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做泥活儿,人人捏泥咕咕。泥咕咕是村人对泥塑的俗称。村中做泥活儿玩出大名堂的当数“泥塑王”——王蓝田。

②泥塑王去世后,城里一位美术教师仰慕泥塑王,便到王蓝田的灵堂前祭奠他。看到悼念挽带上有的将逝者的名字写成“王蓝田”,有的写成“王兰田”。教师心生疑窦:"怎能将先生的名字写错呢?”

③泥塑王的儿子王学锋对他说:“家父生前不介意这个。蓝、兰都行。”

④“可教材上是‘蓝’啊。”

⑤王学锋听了一脸迷茫,原来,泥塑王的作品上了高中教科书《美术鉴赏》。这教科书使用四五年了。

⑥教师问:“王老生前没说过这事?”

⑦“没有。”学锋应答,“家父恐怕也不知道这事儿。”他迟疑一下,“要么,他知道,却不想说。”

⑧泥塑王四五岁开始玩泥巴,捏了八十多年泥咕咕。

⑨制作泥咕咕要先和泥。他刚会爬时,见爹和泥,他就爬进泥巴里打滚,滚成个泥巴猴儿。

⑩捏泥咕咕,有道工序:扎哨孔。爹扎哨孔,每扎一个。小蓝田就试吹一下。爹看着捏好的泥咕咕被儿子玩变了形,伸出泥手打他一掌。他没哭,拿起爹扎哨孔的圆棒棒,就往一个泥咕咕胎上扎。扎过,小嘴凑近一吹,泥咕咕竟呜呜响起来。

⑪屯里的泥塑艺人农闲时居家捏泥咕咕,到了正月,再拿到黎阳城的庙会上卖。黎阳城的庙会长达一个月,大街上整天人挨人、人挤人,热闹得像掀翻了天。

⑫四五岁的小蓝田,跟着爹娘在庙会上卖泥咕咕。一支表演的社火队过来了。他游鱼一样,在人群中穿行,跟随这支社火队行进起来。

⑬不见了儿子,娘担心得哭起来:“这么多人,往哪儿去找他呀?”

⑭爹显得很平静:“你照顾摊子,我找去。”说着,拿起一个泥咕咕就走。爹顺着街,跟着人流吹起泥咕咕。

⑮呜呜——呜鸣——

⑯小蓝田循着泥咕咕的声音,找到了爹。爹将儿子扯进怀,在儿子额头上亲一口:“俺儿,爹可找到你了。”

⑰儿子脖子一梗,头一仰:“是我找到了爹。”爹把他推出怀:“爹不吹哨子,你能找到我?”

⑱“那是我的哨子找到了我。哨子是我扎的,声音和别家的不一样,这不是哨子找到了我?”

⑲爹哈哈大笑起来,接着在儿子后脑勺上拍一下:“小犟驴。”

⑳“小犟驴”正式跟爹学捏泥咕咕了。

㉑泥哨有两个孔,一个吹孔,一个发音孔。吹孔的气流灌入另一个孔中发音。吹孔和发音孔距离远近、角度、深浅的差别,会使泥咕咕发出或浑厚或清脆的声音。小蓝田依据泥咕咕的样式,选取两孔合适处落棒扎孔,旋转打磨。

㉒爹捏的泥活中,多是鼠、牛、虎、燕等动物。

㉓他问爹:“爹,为啥老捏这动物呢?”

㉔爹答:“人有鼠牛虎等十二生肖。不同动物,代表人的不同属相。”

㉕"那燕子呢?燕子不是属相啊。”

㉖"爹喜欢燕子呗。"爹说,“老辈人都喜欢捏燕子嘞。”着色时,爹嘱咐:“多施黑,老辈人说,黑是正色。”"黑咋是正色?红色,绿色不是更鲜艳吗?”“反正,老辈人都这样说嘞。”

㉗小蓝田不满意爹的说法。

㉘后来,他上了学,去濮阳颛顼帝喾二帝陵,长了见识,醒悟了,“玄鸟生商。”泥咕咕中的燕子和古老的传说有关。颛顼,帝喾被称为“黑帝”,难怪泥咕咕艺人将黑色称为正色。村里代代泥塑艺人手里捏的泥咕咕,大有来头呢。

㉙从此,王蓝田更爱捏泥咕咕了。一团泥巴到了他手里,搓搓、捏捏、揉揉,再点点、扎礼、戳戳、捅捅,就成了一件喜人的灵物。

㉚那一年,听艺人说书。吕洞宾唱:“天子宝剑在他身,柳枝是他跟班人。"唱词音落,蓝田手里的泥团儿就成了活灵活现的背剑老道吕洞宾。“身穿八卦衣,芭蕉扇提手里。黄腾腾的风,呼啦啦的雨。”风乍起,雨刚落,呼风唤雨的汉钟离就跳到了他掌上。

㉛渐渐地,泥塑王成了王蓝田的名号。

㉜泥塑王的作品成了抢手货。他儿子和孙子开了个网店,网上销售。那天,儿子和爹商量,将泥咕咕冠名为“蓝田泥坊”。

㉝“打您的牌子。每个泥咕咕都盖上您的印,一定好销,还能卖高价。”泥塑王摇头。

㉞儿子说:“匾额都制好了。”两个孙子便将匾额抬到爷爷面前。牌匾雕刻精美,字是一位书法大师题的行书;蓝田泥坊。

㉟泥塑王看儿孙们一个心思,就对儿子说:“想打你爹的幌子也中,但得答应爹两个条件。”儿子面露喜色,问:“哪两个?”

㊱“一是这牌匾,眼下不能挂。啥时你爹闭眼了、蹬腿了,才能挂。”儿子点头。

㊲“再是即便那时挂了这牌子,泥咕咕上也不能盖我的印。要盖,得盖你们自个的。”

㊳儿子吸了口长气,嗯一声。

㊴那天,泥塑王佝偻着腰,坐在椅子上捏泥咕咕,捏着捏着,感到有点累,便闭上眼,可这一闭,就再也没睁开眼。

㊵泥塑王去世不久,省城一个酷爱他作品的收藏家,将泥塑王的一套十二生肖泥咕咕以二百六十万元的价格拍卖成交。

㊶那天,王学锋正坐在王蓝田生前坐的那把椅子上捏泥咕咕,邻居跑来,告诉了他这个天大的消息。

㊷学锋听了淡淡一笑。他右手里的印章,稳稳落在左手中的泥咕咕背部。泥咕咕背部印刻着一个名字:。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23年第3期,有删改)

电视台要拍摄一部关于手艺人的故事片,选取了本文的王蓝田作为故事原型。请协助摄制组完成下面任务。

返回首页

试题篮